绿林网

《筚路蓝缕》读后感摘抄

《筚路蓝缕》读后感摘抄

《筚路蓝缕》是一本由张国宝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8元,页数:2018-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筚路蓝缕》精选点评:

●脊梁与筋骨。/决策机制,运行机制,边界条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选择性去除空话以后,需要自己脑补斗争。

●见证了中国这些最大的工程。不要用补贴,而要用税收减免和贷款等金融政策引导发展,这样规模做大之后对财政压力比较小

●管中窥豹

●不容易啊,利益权衡,利息平衡是一门功夫。规划还需要有务实以及超前的眼光

●史料相当丰富, 有时代观使命感,执行力强的技术型公务人才。

●虽然有一些套话,不过也有很多最高层决策的一些细节,值得一读。作者说有一次他去找大领导汇报工作,大领导在吃饭,给了他一块烤红薯,他拿在手里没敢吃,哈哈哈哈

●实现现代化 根本:领导重视,下决心 制度:统筹协调 体系:既不能全面开放处处开花,也不能全计划 方法:引入竞争、降低成本、制度保障 途径: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 技巧:打捆招标、合资、避免内耗 记住:"现代化是买不来的!"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为普通人提供一个国家视角

《筚路蓝缕》读后感(一):实干者的心路历程

总体来讲,这本书对于想了解国家重要工程的决策过程的读者很值得一读。

主要的收获:1、在体制内,做成一件事千难万难,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坏掉一件事太容易,捏造一个事实,扣上一顶帽子,给高级官员写上一封信就足矣。2、了解国家重大工程的决策流程、重要国企如中石油和重要金融机构如国发行的作何用。3、利益安排、妥协是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课题。

引申的疑问:1、如何对重大项目做前瞻性、专业的布局?2、书中描写的这种做事难、坏事易的氛围是如何形成的?内在的机制是什么?3、做实事、肯做事的人是更难以被提拔还是更容易被提拔?具体的原因是什么?

《筚路蓝缕》读后感(二):瑕不掩瑜

我覺得看這本書之前就要做好一個心理准備,那就是衝著客觀事實去,而不要太注重作者的主觀評論。畢竟以我國現在的環境,退休高幹的回憶錄是爲數不多的可以窺見高層決策思路的媒介。

總的來説看了這本書之後還是覺得物有所值的。我主要感興趣的是他對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紀初的我國的能源佈局的記述。書中有很大的篇幅記載西氣東輸和西電東送的決策實施過程,對我囯現今的基本能源架構和主幹網絡有了個簡要的介紹。特別是他對國内電網連結和超高壓輸電綫路建設的討論,使我對電力輸送這個領域有了些新的認識 :-)

書中餘下的部分還介紹了其他一些重大工程的決策過程(洋山港,杭州灣大橋等等),作爲歷史趣事很有趣一讀。

確實如其他評論所説,這書寫的問題就是只談了成績,缺沒怎麽總結失誤教訓。而且在介紹有爭議的問題的時候,也不免有些偏頗。這也是我爲什麽說重點是去看事實/數字,不要太在意作者的臆斷。即便如此,我覺得本書還是瑕不掩瑜的。

《筚路蓝缕》读后感(三):短评写不下了,就放在书评啦

是一本文集,各篇文章的时间跨度较大,有些介绍整体情况的文章时效性较强,现在有些过时了,不同文章间内容也有一定重复。不过瑕不掩瑜,还是值得一读,主要推荐决策过程纪实的几篇。

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了发改委内部是如何对重大项目进行决策的,印象比较深的有这几点:一是地方都有自己对GDP和税收的追求,中央在推动全国性项目时需要平衡好各地的利益,涉外的项目如何谈判实现双赢的同时为自己争取利益也很有意思(例如应该是和俄罗斯的油气管道项目吧,只能三桶油中的一家出面,不能都出面让对方利用我们内部的竞争压价);二是站在今天来看,张国宝主任坚持的国产化不管是对经济发展还是供应链安全都是极其重要的,而我国很多重要技术的国产化,都离不开早年间在西方还没有对我们产生警惕时的技术引进,整个过程用官方的表述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另外,张国宝早年间的文章中提到的很多愿景,包括提高天然气、风光电还有核电占比,建立原油期货市场,把造船工业做到世界第一等等,现在都实现了,很感慨于中国“计划规划+市场发展”的模式所带来的执行力。

以后能源、交通、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发展的怎么样,一是要看政府的顶层规划能不能选出正确的发展方向,毕竟现在我们和西方的差距缩小了在部分领域甚至实现了反超,需要自己摸索着往前,不能再完全参考西方的路线了;二是西方对我们防备意识越来越强,引进技术的路基本上是走不通了,对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关键技术上我们能否实现突破也很重要。

《筚路蓝缕》读后感(四):构建世纪工程的决策者

如果把中国比作一家公司,那么它的管理层是怎样的一群人?眼光如何,是否敬业,如何彼此协作?

读完这本书,至少在具体案例上,这些管理层:

1、从更高层面看问题,算大帐而非小账。比如,在供给层面,努力维护一个统一有序的大市场,避免地方ZF的内生性的保护主义。比如打消各城市希望建设自己的轨道交通设备厂的想法、比如宝钢重组广州钢铁,比如云贵向广东的西电东送。

2、具备统一意志、执行机构和配套政策三位一体的体制优势,真实体现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比如西气东输等跨越多省区的重大工程,需要各个环节顾全大局去配合,这在国外也是不可想象的。

3、面临前所未有的事业机遇,和许多国家比,我们具备以重工业为骨干的完整工业体系、广阔的市场以及丰富的劳动力,进而在高端装备、重大工程上具备后发优势。比如,很多重大工程对国产的重大技术装备进行了首套(台)采购,培育壮大了重点装备制造的自主化,甚至已经开始对外出口。

这本书通过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中俄石油管道谈判、战略石油储备、LNG接收等,可以帮助大致构建我国的能源供求框架。即,我们一次能源依然是煤炭,占大头。包括煤炭、水电、风电等均处于北部、西部,而能源消费区域主要是东部、南部,能源结构天生不均衡,构建自西向东、南的能源输送通道是非常前瞻、宏大且需要多方沟通协调的大工程。

具体看西气东输,作者担任西气东输领导小组组长,因此是本书最重要的章节。项目西起塔克拉玛干沙漠,2004年正式商运,全长4200公里,最终到达长三角。项目开始前,甚至不知道源头储量是否可持续稳定供应30年,而下游也没有养成使用天然气的习惯,供需两端都存在不确定性。这就很需要长远的眼光和魄力。后来西气东输二线、三线甚至四五线都逐步落实,下游延伸到珠三角,其中二线从土库曼斯坦引入,途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这其中又涉及国与国之间的谈判博弈。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在广州深圳大亚湾设立,承接来自印尼、澳洲的液化天然气,通过这一工程,又带动国产LNG运输船的制造。

又如战略石油储备方面,背景是,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65%。首批项目选择舟山等四个地点,全部是地上储罐;二期则在舟山、黄岛外扩展到西部地区,增加地下储油。

此外,书中提到了我国的能源金三角,即宁东、榆林、鄂尔多斯。此处煤炭占全国储量的62%,石油、天然气、风能、煤气层、太阳能均非常丰富。

书中提到中俄石油管道谈判,历经15年,由于俄罗斯自身经济较差,反反复复,但最终完工。我国陆上石油管道形成了中俄、中哈、中缅三条,其中前两条占进口原油的10%,主要是中石油负责。中缅管道是转运海上来的中东石油,无需经过马六甲海峡,是中石化负责。

书中还提到了青藏铁路的修建及其远大于经济意义的战略意义,洋山深水港、杭州湾跨海大桥、首都机场扩建、九寨沟机场、全国互联互通的大电网等等。作者在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有幸主导、参与了如此多的世纪工程,其敬业精神、多方沟通协调能力、学习能力、远见和胆识,都使我对ZF高层有了更多钦佩。

《筚路蓝缕》读后感(五):老发改人讲中国能源发展

《筚路蓝缕——世纪工程决策建设记述》是一本纪实作品。记录的都是作者在中国大发展几十年间亲历亲为的重大工程和事件,相当大部分文字来自各个时期作者所写、所讲的稿子,有现场感,同时也包含一定的总结和反思。尽管文字系统化不强,但因为其内容,大部分篇目可读性还是很高的。

全书分为五篇:能源综合篇,电力与新能源篇,交通运输篇,工业与装备制造篇,民生篇。每一篇都有一些很抓人的专题,但总体而言,前两篇着力更多。一方面是作者在能源领域工作时间最长,另一方面也因为能源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全方位的。书中讲到很多项目真称得起是“世纪工程”:西气东输,通过管道运输将西部(开始是新疆后来是中亚和俄罗斯)天然气输送到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改变了此前的能源供应格局;西电东送,一方面为贵州等西南省份开启了水电这个支柱产业,同时在很多程度上缓解了广东等地电力短缺问题,收到多重效果;青藏铁路,经过几十年建设,终于使西藏有了与全国之间的铁路通道;等等。通过这些工程,不仅实现了项目自身设定的建设目标,还通过先引进后国产而带动了国家的装备业、材料工业等发生了质的跨越。书中说:“我一直坚持的一条原则是,重大装备的研发,一定要与重大工程相结合”,“不和重大工程相结合,空对空的研发,制造出来没人需要,你花了很大精力,投入了很大成本,最后面有回报”。书中提到的这方面的例子不止一个,特高压输电是一个,还有宝钢项目,一期工程的核心设备几乎全部是进口,二期工程改为合作制造,到三期工程,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0%。

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其中会充满探索、改革和争议,不仅是技术问题,资金筹集和经济问题,更是体制机制改革问题。比如,如何看待光伏、风能、水电这些新能源发展,尤其是其中包含的价格问题、弃风弃电问题,由此引出电力供应必须大范围互通互联的重大课题;围绕全国电力供应联网、特高压输电、整个电力体制改革,曾经有过很多争论,有些争论直到现在仍然没有结束。中国发展实际上就是在这样的争论中前行的。为了取得共识并转化为行动,必须有坚实的论证,必须在不同利益相关方予以协调,还必须有最高决策部门的当机立断。在此方面书中有大大小小各种例子。比如西电东输,贵州云南输送到广东的电价落地时必须要比广东当地燃煤火电上网价低2~3分钱,以便调动广东(用电方)的积极性。比如为鼓励发展风电,应采取税收优惠政策,但又不能全部免除税收,那样会使地方政府无利可图,影响其开发的积极性。1999年国庆前夕为了放“长假”而进行的决策论证,国务院召集13个部门进行协商,听取各部门的意见,以便将由此带来的风险和反应都考虑在内。

书中有不少趣事。汇报西气东输工程时,朱镕基问上海的燃气价格是多少,张国宝很快回答:1块5毛6;然后朱镕基招秘书直接去问,从上海市长徐匡迪处得到的答案证实了“张国宝说的是对的”,最后朱总理表示,这个西气东输项目领导小组组长由发改委一个副主任担任(而不是以往的发改委主任担任),这个副主任就是张国宝。面对特高压输电的激烈争论,协调过程中总是节外生枝,“我们这些人各种运动遇到的事儿也都经历过,如果不留下书面东西,你讲完了,以后你说我不是这么说的,别人理解错了,到时无据可查怎么办?所以,那次会上,发言都录了音,还让大家都写出书面意见材料,而且都签上名字”。1999年春节朱镕基在湖北过年,召集随行人员吃了一顿家庭式年夜饭,“我看席间交谈有家庭式气氛,所以大胆将我思考的两个问题向总理提出来”,其中第一个就是增加节假日的问题,“我觉得总理对这两个问题似乎都听进去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