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四千年农夫》读后感摘抄

《四千年农夫》读后感摘抄

《四千年农夫》是一本由[美]富兰克林.H.金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380图书,本书定价:Hardcover,页数:2016-12-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千年农夫》读后感(一):读后有感

从一个西方人的角度,描绘了100年前中国、日本、朝鲜东北亚三国的农业生产情况。从作者相近的乡间农业调查出发,到细致分析三国不同生产情况。从全书起初看出的东北亚地区的农业生产更加的高效且可持续,到整个东北亚地区农民为了糊口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再到全书结尾只是对于日本农业发展的细致描绘(建立在日本政府的农业统计数据)不由得心有所感,什么“西学为用,中学为体”的洋务运动从更本上就是走错了一条路,一个现代化国家行政体系和传统农业化国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1906年日本在赢得了“日清战争”、“日露战争”之后开始向工业化国家不断的努力,绝对不是当时东北亚其他两国可以比拟的,以管窥豹就能够了解当时之间的差距更无论30年之后! 有关持续性农业和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农业发展形式的变化,在本书中都有思考。在再序中所提出的农业4.0和中国特有的农业情势,在读完全书之后还是有些想法,城镇化和农业工业化必然导致的结局是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于整个就业的产业链上就业人数持续下降,而在这个工业产能存在严重不均衡的世界上,工业的就业人数也会随着AI和机器人大量下降,之后就会走上服务业大面积就业的时代,在之后就是产业金融化、证券化,如果这般结局就是走上了美国人的老路。无论是“一带一路”的产能推销还是供给侧改革的提高内需,这些都是为了消耗目前我们庞大的产能,危险的钢丝绳,我们只能在地狱之上小心漫步!

《四千年农夫》读后感(二):传统中国农业纪实

中国农业生产过剩,但无法转移,导致农村出现问题请。原因在于农业没有自己的定价权、集中发展的生产方式、以资本收益为唯一目标。中国农业属于原住民小农经济,应该发展城乡互动的生态农业。百年前,富兰克林•金从美国经日本来到中国,学习了这片大地上积累了四千年的农业经验,认为很多东西尤其是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让美国借鉴,中国的小农经济不同于美国,发挥了劳动力蓄水池作用,能化解城市化带来的不可持续风险。虽然作品的时间距今久远,但所记录的是最真实的中国农村经验。日本的综合农协值得中国学习。作品有点游记的性质,就是边走边记录。

中国、朝鲜、日本的农业经过四千年的进化,能支撑高密度人口。农村土地被充分利用,墓地占用耕地的情况很普遍,农村效率极高,粪便当做肥料充分利用。中国农民不断改善土地环境,建造了众多运河、水堤、泄洪水库,平整土地、保存降雨和土地肥力。中国人都很忙碌的工作,饮食中蔬菜的比重很大。用农作物满足燃料、建筑材料和纺织物原料等,经济、多产、节俭。运河淤泥含有矿物质,被用作肥料,人畜粪便也被用作肥料,保持土地持续几千年的养分,不像美国由于缺乏经验导致资源浪费,废物排入大海,土地使用后变得贫瘠。中国人准确利用时间种植不同农作物。中朝日的主要作物是水稻,利用一切废物弥补流失的植物养料,充分利用各类水资源,种植之后利用水车牲畜等不停灌溉。收割时小田地需要人力收割。桑蚕和茶叶种植经历几千年。华北和东北的主要作物是谷子和高粱。日本多数农业用地分布在峡谷周围。

《四千年农夫》读后感(三):中国100年前的农民生活没有书本描写的那么好

1909年2月至6月间,时任美国农业部土壤所所长、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土壤专家富兰克林·H·金带着家人也带着对美国农业的困惑开始了东亚之旅,他先后去了日本、中国、朝鲜,在中国访问太湖流域的时间最长,前后两个半月。其余时间访问香港、珠江三角洲和西江流域、以及现在山东省的青岛和济南、天津市和吉林长春市。他观察中国农业时南北兼顾,既看到南方泽农和北方旱农的不同处,更多地注意到二者的共同特点一一那就是用养结合、精耕细作和地力常新。

那个时候,还是清朝。作者说中国农耕体系经过4000年的演化,依然能够产出充足的食物,养活众多的人口。对于这个说法,我深表怀疑。

注:看到概述P3写的。后续更新!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纯粹是臆想——“一脸的微笑和满足”?

2岁孩子的母亲要背着孩子完成清空煤桶的工作,我实在感受不到所谓的“乐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