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从农业1.0到农业4.0读后感100字

从农业1.0到农业4.0读后感100字

《从农业1.0到农业4.0》是一本由温铁军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2021-11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农业1.0到农业4.0》读后感(一):农业4.0?

《从农业1.0到农业4.0:生态转型与农业可持续》 2022-14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承载整个社会的基础产业,只有土地中产出了足够多的粮食,才能解放更多的劳动力来从事其他产业,可以说,社会的繁荣离不开农业科技的革新。生态农业无论从政治正确上,还是从可持续上来说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是对于大规模粮食生产是否有确实的可操作性就不好说了,无论如何,粮食生产都是以从土地中摄取养分并通过农产品转移到其他地方最后的单向流转,在小农社会中可以通过自然的修复和再循环予以修复,但这种循环在今天是否还真的可行?如果不可行,那么所谓的4.0农业实际上在根上依然无法摆脱1.0的工业和化肥模式,只不过是增加了附加的产业而已,没有质的飞跃的变革是不是称为1.2或则1.5更合适?

《从农业1.0到农业4.0》读后感(二):农业4.0?

《从农业1.0到农业4.0:生态转型与农业可持续》 2022-14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承载整个社会的基础产业,只有土地中产出了足够多的粮食,才能解放更多的劳动力来从事其他产业,可以说,社会的繁荣离不开农业科技的革新。生态农业无论从政治正确上,还是从可持续上来说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是对于大规模粮食生产是否有确实的可操作性就不好说了,无论如何,粮食生产都是以从土地中摄取养分并通过农产品转移到其他地方最后的单向流转,在小农社会中可以通过自然的修复和再循环予以修复,但这种循环在今天是否还真的可行?如果不可行,那么所谓的4.0农业实际上在根上依然无法摆脱1.0的工业和化肥模式,只不过是增加了附加的产业而已,没有质的飞跃的变革是不是称为1.2或则1.5更合适?

《从农业1.0到农业4.0》读后感(三):前四章导图

温老的立场偏向这片土地的农民,因此设想通过集体化组织采用资本手段在市场博弈以此反哺农民,然而任何对自然生态资源赋值的行为,难免不让人联想到大刘的《赡养人类》里终产者将大气层与海洋收为己有的恐怖场景,那么这些可以被量化、资产化的自然生态资源是人类的共有资产还是存在地缘边界的区块?

我没有答案,但我支持迈出实践的第一步。

《从农业1.0到农业4.0》读后感(四):我们为什么要向农业4.0转型

本书是温铁军教授团队历时3年的研究成果,是继《八次危机》《去依附》《全球化与国家竞争》之后的又一部重磅作品。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的发展战略已经发生了重大调整,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的整体布局。农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回溯历史,中国延续千年的传统农业一直是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和可持续发展的。然而,自17世纪以来,在西方世界所主导的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城市崛起,乡村凋敝,世人一度认为,只有集约化的农场经营,加之各种工业技术、化学技术的改造,才是农业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但近年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令人揪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接踵而至,极端的恶劣天气不断到访。问题已经出现,农业发展要如何走出困局?这本书或许可以带给我们些许启示。

《从农业1.0到农业4.0》读后感(五):农业多样性发展的必要性

1. 当代农业的矛盾

资源禀赋决定农业特征,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农产品价格是统一的,而由于农业不同于一般工业品有其重要的战略属性,不能简单根据比较优势过度依赖进口,要维持不具成本优势的本国农业,这就导致目前农业上巨大的矛盾。

2. 中国农业的特征

中国地理环境具有多样性,同时中华文明绵延5000年至今,导致中国没有经历西方殖民时代的“圈地”运动,从而也导致中国乃至东亚都是“人少地多”的局面,从而导致中国传统农业的特征在于“精耕细作”,同时通过混养、间作等方式形成了类生态农业,简而言之就是一张可持续的、高产量的、多产出的,但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农业特征。

3. 现代中国农业面临的困局

当中国步入现代化之后,第一产业的生产资料资本由第二、第三产业进行定价,例如土地和劳动力并不按照农业传出进行定价,按照工业产出和商业产出进行定价,从而将中国农业从传统的复合式、多样性农业,逐步推向了西方式规模化、单一化、外部营养化(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这样的发展让国内农业的负外部性凸显,一方面是没有西方的成本优势(规模不足够大);另一方面是对于环境的污染、土地的不可持续性加大。

4. 学习西方农业的潜在问题

西方农业的核心是工业生产模式,土地+外部养料生产出单一标准化的农作物商业品种,这一模式高度依赖种子技术、化肥和农药。这种模式本身会导致土地贫瘠化(长期大量种植单一品种),同时也高度依赖于外部能源支撑(化肥和农药)。从这个角度去看西方农业往往也是印证了投资中的一个周期关系,也就是往往工业品通胀之后会传导到农产品,主要是西方规模化农业高度以来外部能源,从而形成种植成本抬升。这种模式对于中国就导致种子、化肥和农药高度依赖外部,特别是依赖于海外,在农业金融不发达的背景下,农村高利贷就会进一步压榨农民,同时规模化效应不足、叠加对于土地的伤害陆续会造成粮食歉收问题。

5. 适度回归农业多样性

结合中国特色,中国不适宜发展大规模农场,未来可能要部分回到依赖于农业科技的多样性农业,通过自然界相互关系打造更好的生态、有机农业,从而实现对于海外规模化农业的差异化道路。

6. 延伸投资思考

农业规模化发展至今,专业化道路走的过于极致,导致全球商业农作物单一化、土地贫瘠化、以及高度依赖外部化肥和农药。当一个系统越发精密的时候,这个系统的脆弱性就会愈发凸显,当农业成为长产业链条的时候,其风险性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就会愈发凸显。未来如果要适度回归中国的“小农”经济其中一个核心就是要给予农产品更高的价格,使其能够匹配当前的劳动力成本,因此无论是外部冲击导致的脆弱性,还是农业产业链目前所面临的脆弱性,农产品大宗商品价格都有可能步入一个新的价值平台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