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改革是最大政策》读后感精选

《改革是最大政策》读后感精选

《改革是最大政策》是一本由吴敬琏、张维迎、陈志武等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7.00,页数:21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改革是最大政策》读后感(一):张维迎:企业家能否转型决定未来中国经济

亚当·斯密在200多年前就强调市场规模对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市场规模带来分工,分工带来技术进步。所有这些东西靠什么?靠企业家,不是靠政府官员,不是靠货币政策。但是很遗憾,我们现在好多人仍然把维持经济增长的希望寄托于货币政策,寄托于财政政策,寄托于政府的投资。如果我们不能发挥企业家精神的作用,GDP增长保持7%都很困难。

我们今天所有消费的东西,特别是新产品都是靠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才能开发出来的。企业家能做什么事呢?我总结企业家有两个基本功能,第一个就是发现不均衡,第二个是创造不均衡。均衡就是所有的资源、要素都得到了最有效地利用,没有盈利的机会。也就是说,如果经济属于均衡状态,每个企业赚的收入全部在弥补成本,不存在经济利润。实际上我们知道不是这样,企业家发现不均衡,发现赚钱的机会,利用这些机会赚钱,然后使得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越来越多人运用机会创造财富,市场各方面也会趋向均衡。

第二个功能,是打破不平衡,或者叫创造不均衡。假如市场已经属于均衡状态,比如大家都在使用电脑了,电脑市场饱和了,那这时候苹果公司生产出iPad,它就打破了原来的平衡,那就可以赚钱。打破平衡主要靠的是创新。

以这样角度来看我们过去30年,中国的企业家主要是发现不均衡,利用不均衡套利,以及模仿。套利有三种方式,一种是跨市场的套利,你发现四川的橘子很便宜,北京很贵,然后你从四川运到北京就赚钱,这样的企业家就是商人。

《改革是最大政策》读后感(二):改革

读这本《改革是最大政策》,大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感觉,各家思想言论都让人收获颇多,但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改革。就像老子把所有的思想都归于道一样。说起改革,无论是古代的“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还是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都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2012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会不会给中国带来福音,我们同样是十分关注。

书中针对“改革”这个话题,介绍了陈志武、胡祖六、滕泰、吴敬琏、徐成钢等数十位学者就为什么改革,改革的理念和方向,如何用理性和智慧去改革等方面的相关分析。中国现在正进行着由传统型国家向现代型的转化,需要“改革”这把利剑;为中国在社会和经济方面,进行调整。一般问题的解决方法分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最终的解决问题。改革也是一样,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矛盾,正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要调整好三者之间的关系,真是我们改革的方向。如今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需要的不单单是智慧,更多的还需要勇气。稍有迷茫,就可能导致改革的失败。

国企垄断是人们很久以来就争论不休的问题,它影响的不只是中国的市场,还有中国的社会。在国企经营的市场里,民营企业无法公平地竞争,自然无从谈起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创造财富。就国企的盈利和财富的创造而言,经营性的领域不应该有国有企业的出现,让出这部分市场让民营企业参与进来。土地改革也是一个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人民中,农民是最大的组成部分。与城镇居民相比,他们享受不了更好教育、医疗资源。他们所得到的都是来自于土地。对于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需要一些改革。当然像金融、财税等放面都是改革的方向。

改革能否成功,是否落实,也是改革过程中的非常重要的。改革必然要触碰既得利益的一方,面对这样的阻力,改革往往很停滞不前,甚至会不了了之。就像蒋经国的上海的经济改革,在面对真正的“大老虎”却不能下手,最终导致改革失败。解放思想同样是改革中一步重要的棋。如果既得利益成为不了改革者,改革恐怕就很难成功。

我们生活在一个改革的年代,更需要懂得改革。《改革是最大政策》这本书是为改革而生,是让我们了解改革的一本好书。

《改革是最大政策》读后感(三):改革为了发展

改革开放30年,风雨兼程,曲折前进,中国蹒跚学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综合体,世界影响力与日俱增。然而,面对外部宏观经济的下行情况,内需不足,人口红利与资源优势都已消耗殆尽,中国经济面临的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什么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动力?深入时代浪潮的中国亟待改革转型,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回望改革30年,历史的画卷向我们展示,引领改革不断的走向纵深最根本的东西,其实不是利益的博弈,而是思想。思想看似柔弱可破,却润物无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担忧与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扑成为改革的难点,破解僵硬的思想,面向深水区迈出革新的第一步成为了成败的关键。

凤凰财经组织吴敬琏、张维迎等学术、经济大家集思广益,群枪舌剑,将他们睿智的观点汇集成这本《改革是最大的政策》,成为十八界三中全会后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一本最好的思想集。书中很多的改革理念和建言,已经转化为十八界三中全会的方针政策。

改革的过程,其实就是理顺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三者之间的关系,最核心的是摆对政府的位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其实为了这次深化改革定了总基调,确定了三者的责任与权力边界,这些都是未来改革的核心理念,势必释放经济内在潜力。以前,政府部门拥有强大的项目审批权,国企央企利用自身的先天优势,不断进入竞争性领域与民营企业争利。背离了基本的市场法则,滋生了腐败又浪费了资源,激化了社会矛盾。

改革的概念已越来越渗透到民众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改革措施此起彼伏,中国即将进入了大改革的非凡时代,如土地改革范畴内的重庆地票试验,如单独二孩,如打老虎和拍苍蝇,尤其当时光进入后十八届三中全会时代,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高层呼声,似乎告诉我们每一个普通公民,改革,应该不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忸怩状态!

其实这本书最核心的在于:在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伟大实践中,是顶层设计更重要,还是继续摸着石头过河更重要?不,这些都需要,但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全民的思想解放和集体实践!

《改革是最大政策》读后感(四):不同视角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

与其说本书描写的是改革,不如说是以不同人的视角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

通读本书,最大的感受是通过不同人视角,以两大类观点分析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通告。这两大类人分别是国外学者与国内学者。

国外学者以英美等发达国家为蓝本,分析当前中国所面临的改革困难,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等。其中政治体制改革中,国外学者一致呼吁司法独立,司法不再由地方政府管理;基层选举,从县甚至到省都是由任命选举等。而经济改革主要提倡税收改革-减少微小企业税收、国企改革-国企不应该与民营企业争利,降低国有经济比重、金融业改革-大力发展民间银行,鼓励四大行向小微企业开放贷款、土地改革-还土地给农民等。这类改革呼声主要还是参考了当前发达国家,希望用西方这一套成熟的体系指导中国当前改革,使中国成为一个制度完善、自由发展的市场。但在我看来这类呼声犹如辛亥革命时参考的欧洲体制,过于理想化,未考虑当前中国复杂的环境。如果在理想环境下,参照西方改革确实能收到很大成效,如司法改革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司法腐败同时提高国家法制水平;政府选举改革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若在建国初期就能明确此类改革,可以在国家处于婴幼儿阶段即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行政体系,那此类改革是可以很好地进行。但是在当前中国各类矛盾突出改革受限的基础上推崇西方的体制,最后注定会失败。在中国推崇改革一定要考虑中国特色,在这个拥有两千年封建王朝的土地上,从来就没有过自由经济,包括辛亥革命这类小资产阶级的改革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本书的另一篇观点以国内学者为主,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没有国外学者改革思想那么激进,主要推崇的是税收改革、金融改革与国企改革,同时解读了既得利益者-我们国家的既得利益者到底是哪一些人?其实我们大家都是既得利益者,生活在北京城的人希望户籍改革慢一些,这样可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但同时又希望北京拥有大量廉价的工人,使自己的生活成本变低。但是国内学者观点较为局限与委婉,没有提出很好的改革建议。

综合全书,读者可以领略到国内外学者对中国改革的不同解读,也能领略到他们思想的碰撞,对中国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有一个很好的理解。书中的很多问题在当时保持乐观,当时放在当前此类问题不仅没用有效的解决,很多问题还被扩大化。若想快速了解我国当前各项改革的困难,此书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改革是最大政策》读后感(五):中国的改革向何处去?

我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35年的风风雨雨,由“摸着石头过河”开始,一路腾飞,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就举世瞩目。但近几年,各种原因导致改革步履维艰,甚至政府对改革的承诺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突出和明显,社会暴露出了方方面面的问题。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但奇怪的是,几乎社会的每个阶层都郁积了很多不满。愈演愈烈的社会不公正、贪污腐败、环境污染等可以说使民众怨声载道。

于是,随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上台,由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代表的“三中全会”曾经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希望,在这个“中国改革向何处去”的转型期,“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成了全体国民的希冀。有媒体更是将此次全会的历史意义与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提并论。

顺应时代潮流,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后,凤凰网财经频道举办了“大国之道”和“国命纵横”两个栏目。邀请了十多位专家学者,从改革的理念和方向、改革面临的危机、需要解决的问题与顺序等角度,在第一时间发出改革的最强音。节目引起巨大的反响。本书即是将这些访谈加工整理成的。而书名“改革是最大政策”,是李克强总理办公室对这两个访谈栏目的肯定和批复。

本书所讨论的主题是比较宏观的中国改革,而背景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书中每一篇文章都是这些专家学者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权威解读和理性建言,并且,书中很多改革理念和建言,都已转化为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方针政策。这也是本书1月出版,2月就进行第二次印刷的原因了吧。

书分四篇。

第一篇:危机倒逼改革。本篇为我们揭开了到底是哪些危机倒逼此次改革,《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重点提及的金融、财税、土地、户籍制度等关键领域改革的顺序和挑战又有哪些。

第二篇:改革需要解放思想。三十多年的改革历史告诉我们,引领改革不断往前走的最根本的东西,其实不是利益,而是思想。因此,解放思想就是最大的改革。本篇重点告诉了我们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如何解放思想。

第三篇:改革从何处入手。目前亟需深化改革已成共识,但从何处入手又莫衷一是。因为解决问题的顺序不同,结果会大相径庭。各位专家学者列出了自己的观点。

第四篇:改革是最大政策。《决定》中“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的定位和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让国人看到了改革的希望。接下来改革的关键就是如何去落实。改革需要勇气,但更需要智慧,我们拭目以待。

当然,对于一些改革的焦点问题,各位专家学者是见仁见智,有时甚至相左,但这也恰恰告诉了我们要多角度的分析问题。相信读过本书,我们对目前的改革形势会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

文字指瑕:第209页,第二行末“既一个成功的改革……”中,“既”疑为“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