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经济改革进程》读后感摘抄

《中国经济改革进程》读后感摘抄

《中国经济改革进程》是一本由吴敬琏著作,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8.00,页数:4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精选点评:

●1、以往便有边读书边喷的习惯,每本书都被标注了各种各样的“不服”、“不妥”。但是这本书,作者比我们更懂中国改革历程,心中对未来的期盼和对过去的深思确实冷静到令人不敢直视。这才是一个经济学大家应该有的眼界和格局,我们还差太多。 2、顺着历史的节奏,我对于当年问题的思考几乎完完全全都在“下一个自然段”被提到了,深刻而又理性得让人“毛骨悚然”。第一次有一种被作者捏在手心的感觉。 3、第五章开始,每个篇章结尾都留下一系列问题给我们;直到第十一章依旧如此。俨然已让我觉着如果没有最后一章,此书怕是要变成禁书了。我的意思是,这本书里透着淋漓鲜血的味道,是一个真正爱国者最理性的呐喊。针砭时弊,多少处引人深思、发人警醒又让人唏嘘不已。太真实了!太真实了!太真实了! 4、一定要反复多读几遍,必定受益匪浅。

●权威、翔实、客观的改革记录,除了结尾有些过分乐观。唉

●作者功底深厚,把我国跌宕起伏的改革开放之路写得清晰透彻,多读几遍肯定会有新的收获。我个人觉得应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40年有点太快了,我不希望看到我国"大起大落"。

●吴敬琏不愧是市场派和改革派的最有力支持者。这本书很厚重,承载了中国经济改革至今的全过程,特别是本世纪头10年的分析,让我感觉历历在目。作为一部当代经济发展史记,读来受益匪浅。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对张维为教授的“中国模式”诘问!最近还在看“这就是中国”,确实好多问题要辩证的看。书真的值得一读,受益匪浅!

●中国需要敢说真话的人。

●中国经济的改革是一个艰难但是在不断修正错误走向光明的过程。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方式就是梳理这40年所走过的路,回望我们的每一个脚印。不同的时代背景给予各个阶段复杂多样的改革目标,但唯有通向市场化、民主化、法制化的改革之路才是真正的济世良方。

●对建国以来经济改革历程梳理了一遍,改革开放和深化改革之类真是一字千金,深感不易。

●值得两年后再重读

●按照时间顺序阐述了建国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让人对我国走的经济道路中的收获和挫折有了解。没有高深晦涩的语言,强烈推荐!

《中国经济改革进程》读后感(一):理解中国经济改革的来龙去脉

吴敬琏先生早有耳闻,一方面对其在2000年时的中国股市赌场论表示尊敬和认同,另一方面,要对当下国内经济环境和改革步伐有一个预判,必须对我国经济改革的来龙去脉,遇到过的问题和取得的进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本书就进入视线范围了。

阅读完的感受是,改革绝不是想象中喊口号,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阶段性的倒推似乎是必然和历史规律。而改革又牵涉到方方面面,民生、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国企定位、税制、内部斗争等等,是一个极为浩大但有对中国未来极为重要的过程。我们会走向何方?如何走向市场化、民主化、现代化?这当中又会产生哪些机会?而哪些机会又是个人所能把握和理解的?

需要补充的常识太多,需要去体悟的经验更多,慢慢积累吧。

《中国经济改革进程》读后感(二):市场化 法治化 民主化

很多时候中国的体制改革都是从农村打开局面,比如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从80年代初期的增量部分改革也是注重农村生产自己个体私营工商业的激活,这一渐进的缓冲过程也使人们解放了思想,初步认识到了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也为后续的全面改革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打下基础,避免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企改革的失败。 发展动力无非是投资和消费,受前苏联影响,中国一直有投资占比过高的问题,尤其是每次有重大风险的时候,政府主导进行投资刺激。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粗放型的投资驱动发展,导致效率不高和资源枯竭,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也一直在持续,同时高端科技研究对发展效率的提升至关重要。尤其在后疫情时代,内忧外患之下,必须持续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gdp总量有了飞跃提升,全社会财富也有了大量积累,但是随着人民追求自身权力的意识愈加觉醒,可能以后对于教育、医疗、文化等软实力区域的改革和发展要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政府保下限,人民争上限,在物质充裕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想要保持政权稳定,各级政府必须不断推动改革和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进程》读后感(三):“魔鬼”在细节中:一部“极简改革开放史”

在通读完《中国经济改革进程》撰写相关内容的时候。本想做个横向比较,第一次发现了几本同类题材的书,比如,钱穆的《中国经济史》,杨小凯的《百年经济史笔记》,吴晓波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但仔细比较后发现,这本书有几点大不一样:

·主题特殊,它是以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为主线,为中国当代史中最重要、对今天影响最大的“改革开放40年”写就的一部极简史。主线之下,是计划与市场、中央与地方、改革派与反对派的五次观念博弈、权力博弈、利益博弈,其中的腐败、贫富差距、各利益集团之间的隐形交易等等问题被作者吴敬琏先生一一直面。

·角度特殊,吴老不是就经济谈经济,而是从政治决策、体制运转的角度,自上而下地看过去40年的经济变化,在这样的高度下,很多今天的经济问题,其根本症结也可从历史中一览无余。

·价值特殊, “四十年太短,不要只争朝夕”: 这本书并不止于还原历史,它最重要的价值,是对中国40年经济改革的成败得失做了一次系统性总结,有极重要的镜鉴价值、现实意义。

《中国经济改革进程》读后感(四):对改革历史的尊重、对改革现实的关切,以及对市场化和法治化等“整体改革”的论述贯穿全书。

纵观改革开放40年,经济的高速增长表现最为突出。伴随着市场的生长和发展,包括企业、劳动者、消费者在内的市场主体,对法律和社会等层面产生了更高的现实需求,也形成推动中国继续前进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动力。也因此,改革开放全面改变了中国。不过,怎样回顾这几十年以来的探索努力,如何理解中国增长奇迹的经验,不同的学者,立场不同、观点不同,所提出的或支持的解释显然也不一样,甚至彼此有天壤之别。

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参与者、亲历者和研究者,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推动中国经济崛起最重要的因素,是市场的扩展使个人和企业的选择权得到了一定的发挥空间”。这是一个重要的论断。改革开放带来了此前不具备的选择权,而即便是改革开放以来,比较不同的时期和地区,选择的范围、程度及其稳定性,都是劳动、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能否转化为较高生产力的基础条件。他的《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一书以时间为序,回到改革开放前夕,从1976年起,到1978年,再一路走到当下,较为完整且全面地呈现了一幅经济改革图景。对改革历史的尊重、对改革现实的关切,以及对市场化和法治化等“整体改革”的论述贯穿全书。

《中国经济改革进程》读后感(五):曲折中前进

中国的改革实在不易。中国的经济体制要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面临的不只是技术上的苦难,还有人们的意识形态,新旧既得利益的特殊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中国的改革之路真的像邓小平所说,实在摸着石头过河。很多时候不知道该怎么走,那么就迈出一小步,先探探,能走得通就走,走不通就退回来再找石头。有的时候会遇到大的困难,甚至会往回走。不过,看改革开放这几十年,少数时间是退步的,而多数时间是进步的。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和小商小贩的生产和销售开始。中央层面没有在人们的尝试初期就掐灭火苗,而是更为宽容地等等看。这样一个过程就给了人们自己去调整的机会。当思想一步步开放起来,市场一步步成长起来,政府可以变消极地观察者为积极地推动者。这样的循序渐进地过程使得改革得意逐步推进,而不至于由于巨大的变化而引起反对改革开放的势力的强烈反对。中国的经济改革不似东欧的剧烈的所有权的改革,而是在保持公有制作为当时社会经济基础的同时,开放了非非公有制的市场,让这一部分非国有和非公有的力量能够逐渐生长和壮大。当非公有制有足够的力量之后,对于公有制的改造也得以进行。不至于引起由于强力斩断公有制会造成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动荡。

曾经,中国的改革开放更像是帕累托改进,几乎大多数的人都会从中受益。而在几十年后的今天,社会上已经又了相当数量的既得利益的特殊利益集团。推进改革已经不会是帕累托改进了,特殊利益集团会倾向于维持和扩大自己的利益,而反对进行任何对于更多人更有利的改革进程。

改革到今天,已经产生了重大的成果。这些成果的产生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是认识错误纠正错误的结果。而当今,改革又由于种种原因开始停滞。纵观历史,中国改革开放经历过比当今更严重的停滞和倒退,然而经过调整之后,中国社会能继续前进,在多年之后的总体结果还是有巨大的进步的。关于接下来的改革进程,长远看,我还是乐观的。改革什么时候会停止?不会的,改革会继续下去,这个词会成为对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力量的描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