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宋代中国的改革读后感锦集

宋代中国的改革读后感锦集

《宋代中国的改革》是一本由刘子健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宋代中国的改革》读后感(一):以改变官僚体系为主的理想改革

刘子健先生以王安石变法为主线,将北宋中后期的历史分为变法、反变法和后变法三个阶段,完整地叙述了北宋后期士大夫政治全局的演变。他没有简单的从变法的历程或者是富国还是强兵的目的为出发点,而是着重分析了王安石的官僚体制改革,发掘王安石变法的思想根源与推动动力来源,同时也是其反对者之所以反对的根结性问题。笔者清晰的表达了王安石“以一个在专业性上训练有素、在行政上控制良好的官僚体系作为实现儒家的道德社会的主要手段”的理想主义,和改革要实现的改善社会风俗,期盼实现一种完美的社会秩序的最终目的,给人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千年前的那场深刻改变宋王朝命运的改革。

《宋代中国的改革》读后感(二):一本很有现实借鉴意义的好书

这是一本值得现在的各级官员,尤其是那些自诩擅长顶层设计的团队值得阅读和借鉴的一本好书。虽然成书于半个多世纪之前,但是,作者以深厚的学术功力,对宋代官僚体系的分析,对王安石改革中的成败得失的剖析等等,仍然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譬如,书中对官僚队伍的分类:干才型、理念型,弄权型……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对舆论的压制,以及从吏员队伍的上下其手看“拍蝇”的重要性,以及改革的民众基础——如果得不到最大多数民众的支持,改革最后必将流产,等等,都值得如今的治理者们思考。真是,读完之后,有一种“历史有很多相似”的感觉。呵呵,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只是说说读后感而已。

《宋代中国的改革》读后感(三):理想主义的杰出代表

王安石诞辰千年之际,庆幸以此书了解其新政。

我最近在想,是否有些特质就是互斥的:一个人有了特质A,就很难有特质B。

王安石的择善固执,一举打开了新政的局面。但当理想触碰现实,激荡出剧烈的政治漩涡!面对各派反弹之时,固执的特质又会让人把路走窄。这让他损失了潜在的盟友,甚至与昔日的同僚反目。

讽刺的是,无论变法派还是保守派,这些把政治理念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有信念的官僚争来斗去,都无法长期稳居朝堂。只有像蔡京那样,没有信念、玩弄权术的人才能久握权力。

信念坚定的人,有没有可能更灵活务实地让事业存续发展壮大?我们无从判断王安石能否做得更好,因为历史不能做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也许理想中的新政,确实超越了那个时代,是个不可能的任务。想到这里,对千年之前的王安石拗相公,又多了感念。

《宋代中国的改革》读后感(四):王安石:虽千万人吾往矣

当初看到范仲淹发动的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时,我认为这得怪仁宗的摇摆不定,但凡仁宗意志坚定些必定会成功,毕竟封建社会要想推动改革没有得到皇帝的鼎力支持断然是不可能走远的。可当我看到获得神宗全力支持的王安石最终还是失败时,不禁感叹自己还是太年轻,在那个因循守旧的时代,改革所要面对的困难可不止搞定皇帝这一项。

我好佩服王安石,先不论新政的内容有多超前,单就范仲淹之前发起的小改革不到一年就草率结束,之后参与改革的激进派多被贬谪,不少能人志士郁郁而终,欧阳修和韩琦也因此改变了阵营,从之前的激进派变为保守派。在这个大前提下王安石还有勇气提改革,并且是大改革,颇有虽千万人吾往矣之豪情,恍若回到了从前,北宋初期文人为天下万民直言进谏的时候。

不过,王安石的失败还是归结于他为人过于刚直,只想着如何推进改革,顶着巨大的反对浪潮前进固然很酷,但是若有更多的盟友加入或许能让王安石的新政走得更远,正如作者结尾所说,若是能努力把西南温和派拉入己方阵营,结局或许会大不相同?

这本书相较于我之前阅读的几本历史书籍而言学术性更强,行文也颇为严谨,而且作者在评价王安石以及其新政内容时始终保持中立的态度,但也正因为学术性过强,而本人水平又有限,中间有不少内容读着稍吃力。

《宋代中国的改革》读后感(五):是宋史,也是现代史

宋代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文化、政治制度逐渐稳定成型。朱熹的儒家理学,士大夫的治国理念都逐渐体系化。

王安石的新政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雏形。

王安石改革的核心是官僚制+儒家理想

实际上这也是传承至今的政治理念。

王安石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官僚

作者得出一个行政管理学的结论:

即组织的结构性特质决定了改革的命运。

王安石在体制内部树立了太多的敌人:

王安石的政敌包括:韩琦、富弼、欧阳修、吕公著、司马光、苏轼、苏辙,王安石的做法是:降职。

王安石变法背后还有更宏观的历史背景:

你的阶级出身最终还是会决定你的政治意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