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百工01经典读后感有感

百工01经典读后感有感

《百工01》是一本由左靖 (主编)著作,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元,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百工01》读后感(一):《百工》 ——匠人精神和它所意味的生活态度

封面设计干净又讲究,仔细看百工的设计又有深意在

《百工01》读后感(二):“百工”复兴的脉络与逻辑

继《碧山》杂志书和《黟县百工》之后,左靖老师领衔的团队最近又推出了《百工》杂志书。受左老师邀请,让我为《百工》杂志书的创刊写点东西。对于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我顶多只能算是一位票友,因此就从自己浅薄的认识入手,写下以下一些文字。不当之处,欢迎行家里手批评指正。

“百工”,意即手工业者和各种民间手工业的代名词。早在西周时期的铜器令彝、伊簋铭文中,就有“百工”一词的记载。而伴随着汉代的学者和礼学家把记录“百工”状况的《考工记》编入《周礼》,中国的手工业就正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社会体系的载体和有机组成部分,在随后的两千年历史进程中一直保持不易。

进入近代之后,手工业的衰落,一方面是西方的工业革命输入中国的结果。在大机器、大规模、简单复制的现代工业面前,强调独特性、人工精雕细琢的手工业尽管产品独特,但在效率方面则相形见绌,因此不断败下阵来。而另一方面,则源自中国从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国,一下子成为落后、封闭的东方传统国家的转变过程中,社会精英阶层心态的转变。在一个一切以西方为师,传统文化与文明不断受到质疑和批判的时代里,手工业和民间工艺便也被很多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不再问及。

时过境迁,在当下这个时代里,手工业和民间工艺的复兴能够成为可能,同样源自上述两种原因的反动。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形态已经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变。不同于现代社会里的大规模工业化和简单复制化的生产流程,在后现代社会里,无论是出于对现代社会的反思与纠偏,还是源于一个消费主义逻辑主导下,对消费品的重新“赋魅”(美国社会学家瑞泽尔语),个性化、手工化、定制化的生产模式重新得到追捧和推广。这种生产模式的转型思路已经开始影响中国。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GDP位居世界第二,其经济、政治和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这种国家实力的提升,也让相当一批精英阶层摆脱“逆向种族主义”的思维,重拾国家信心与认同感。正是基于这种状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提振活动,在中国各地,已经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态势。而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手工业和民间工艺的复兴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百工》的创刊,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之下,可谓是恰逢其时。当然,在一个后现代社会的语境中谈“百工”复兴,我们绝对不是要让手工业和传统工艺重新成为当下工业生产的主导模式,而应该是在所谓“工业4.0”的大背景下,通过还原与尝试个性化、独特化的传统工艺,给中国制造的复兴,提供多种开拓模式和可能性。这一点,从《百工》的栏目设置中也可见一斑,书中既有“考工”和“传承”这样聚焦复兴的栏目,也有“新知”和“行动”等栏目直视当下。我们有理由期待,这种结合了新时代需求和传统工艺精华的“百工”复兴尝试,能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灿烂、多元化的中国助力护航。

就此搁笔。

2016.7.16上午作于竹林斋

(本文是蓑翁为《百工》杂志书创刊号撰写的书评,首发于《百工》微信公号,微信号为:baigonglife,欢迎关注。)

《百工01》读后感(三):《百工》:一场对于“工”的立体式呈现

自从“工匠精神”一词作为一种政治性话语替代了情怀性话语呈现在大众的面前,社会上对于“工”这一群体的关注与讨论似乎愈演愈烈。然而除却在宏大叙事语境下对国家制造行业的深刻批判和殷切期望,人们似乎还是很容易忽略那些起于民间的,根植在大地之上的手工艺类的“工”。《百工》的创刊大概是源于发起人对于这类“工”的意义的深刻洞见,我们了解工匠,了解工匠精神就要先了解“工”的含义,“工”的形象,“工”的前世和今生。不同于以往我们所看到的手工艺文献,一般是对某种或者几种手工艺的制作流程或者历史传承的呈现,《百工》所展现的东西更加的全面,它将“工”作为一种学科的门类来叙述,里面涵盖了历史和当下,理论和实践,实物和评论,总体上跟更是一场对于“工”的立体式呈现。

全书除去卷首和卷尾一共分为八个章节,每个章节一般有1-3篇文章。章节名称分别命名为《考工》,《传承》,《新知》,《田野》,《行动》,《图像》,《格物》和《批评》。我按照内容大抵将其概括为“历史维度”“当下视角”“实践实例”“评论话语”这个四个部分。

在“历史维度”中,第一篇文章就对我国的“工”的历史进行了考证,论述了“工”自古以来在我国社会文化中的地位,也探究了形成这种现象的文化根源。这样一篇文章放在开篇有着特殊的意义,实际上就是首先向读者梳理了“工”的往与今。而《考工》的另一篇文章则考证了先贤墨子的“造物”思想,为读者理解“工”的含义打开了新的大门。同时在“历史维度中”,编者还选取了两篇论述中日两国手工艺传承的文章,反映出了手工艺所承载的社会关系。

在“当下视角”即《新知》的部分,编者分别选取了“乡野建筑学”和“艺术家邵译农的创作实践”来展现当代工匠在各自领域对历史和传统的探寻以及对于创新的思考;在“实践实例”部分,编者则先是选取了两篇手工艺田野调查报告和一篇手工艺传承观察报告,细致地记录了手工艺的原始形态以及传承状况,而后则选取了几篇向读者展现手工艺作品实例的文章;在最后的“评论话语”部分,编者则着重选取了两篇对手工艺理论的评论文章。

令人欣喜的是,编者还在卷尾的文献集部分编排了数本手工艺相关的书籍介绍,将《百工》作为一个链接平台直接拓宽了读者的阅读视野。

《百工01》整体读下来,信息量非常的大,角度非常的广,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没有过多精美图片的罗列和过多渲染性故事的熏陶,在文艺类书籍出版流于表面化、刻奇化的今天,《百工》的出现为深度阅读类提书籍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这不仅是一本难得的介绍“工”的知识工具书,也是一本将阅读拉回“格物致知”本质的启智书。愿《百工》系列可以继续践行它所追求的使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