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城市化的中国道路》经典读后感有感

《城市化的中国道路》经典读后感有感

《城市化的中国道路》是一本由贺雪峰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4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市化的中国道路》读后感(一):乡村视角的中国城市化道路

作者最主要的观点:1. 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现代化的调蓄器,使得进成农民进退皆可。2. 集体土地分户承包经营,使得当前农村家庭呈现出“以代际分工的半工半耕”的收入结构。3. 中国当前的土地制度保障了国家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农地非农使用的增值是经济增长和城市扩张带来的结果,原住地农民可以得到相应补偿,但不应产生“土地食利阶层”,土地财政并不完全是坏事。

《城市化的中国道路》读后感(二):激进还是稳健?这是一个问题

正如书中所言:“众声喧嚣之中,选择保守,可能是最大的智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城市化关乎中国现代化,赶农民进城、盲目变革当前土地制度、一味反对城乡二元结构,这种城市化,是不可逆的,是不负责任的,是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农民的最大伤害。贺老师所主张的立足当前城乡二元结构的、既可进城又可返乡的、“三轮驱动”式的城市化道路,或许,可以为当前学界和政策部门提供另一种选择!值得重视!我证明,我力荐!

《城市化的中国道路》读后感(三):走稳健的中国城市化道路

城市化指的是农村人口进入或变成城市人口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针对城市化的中国道路,现在学界的争论是非常激烈的,有的认为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土地制度是阻碍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绊脚石,他们的意见是激进的;但是作者贺雪峰恰恰则认为以上的三项措施是保证中国城市化道路稳健发展的原因,而且是不可以推翻的。贺雪峰首先给我们介绍了国际上的两周类型的城市化,分别是欧美模式和亚非拉模式,很明显,欧美模式是理想的,但是亚非拉模式的贫民窟足已让我们见证到这种城市化的失败。贺雪峰认为,正是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土地制度等基本原则使得中国走出了第三种城市化的道路,便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中国的农村之所以能够平稳发展而不会出现亚非拉模式中的贫民窟的重点便在于中国的特色制度,因为对农民的关注和保护,使得农民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路途:是打工还是务农。

我是比较赞成胡雪峰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发展的观点的,毕竟我们要针对中国的国情来讲,而不是为了赶超而激进,落入发中等收入的陷阱,胡雪峰在书中给我们指出了城市化的主要误区:保增长、保就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误区,为拉动内需鼓励农民进城的误区,拉动内需的误区,将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的误区等等,这些误区的集中点便是没有把发展落实到实处,而只是不痛不痒地进行应付式发展。胡雪峰转而为我们指出,核心就是要将当前假如国际分工体系的“中国制造”变身为“中国创造”,让中国经济步入国际分工体系中附加值比较高、价值链比较顶端的部分中去,而不是低端发展。

总之,中国的发展道路必须时时刻刻为老百姓着想,牺牲那部分人的利益都是不行的,特别是农民的利益,因为农村劳动力的供给,是城市的动力,而农村也将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

By江焕明

《城市化的中国道路》读后感(四):稳健的中国城市化道路

这本书是探讨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既然是探讨中国的城市化问题,首先要界定一下城市化的内涵。根据一般的理解,城市化还可以称为城镇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这是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学科多方面来阐述。在这本书中,作者贺雪峰教授把城市化主要看作是人口的转变的过程,也就是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并融入城市,农村人口减少而城市人口增加的过程。在贺教授看来,欧美日国家的城市化的过程是比较理想的,不仅有很高的城市化率,而且进城人口可以在城市体面安居,即使失业也有国家提供保障。而欧美日以外的国家,都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城市的贫民窟问题等。国外的城市化过程,在作者看来,不同的城市化效果只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阶段有关,而与制度和政策选择无关。

那中国的城市化过程如何呢?中国的有自己比较独特的发展过程。中国在城市外观上与发达国家很接近,有种说法是“城市像欧洲”。与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不同,中国没有大规模的贫民窟。为什么会这样?贺教授指出这跟中国独特的政策与制度安排有关,其中尤其重要的有三个基本制度:一是小农经济,二是土地制度,三是城乡二元结构。现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度为农民提高了最基本的保障,即使在城市里混不下去了,回农村还有一口饭吃。农村的土地归集体所有的。农村土地征收是以土地农用价值进行补偿的,因此农地非农使用过程中的主要增值收益是以土地出让金的形式留在地方政府手中的,也就是所谓的“涨价归共”。对于这一点,不少学者对此是颇有微词的,但贺教授的看法的比较正面的。他认为正是将这些土地出让金用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城市才随着经济发展而扩张,在人口城市化的同时,实现土地的城市化。在这样意义上来说,贺教授认为中国的土地制度安排对中国城市化起到很大的作用。针对几乎所有政策部门与学界人士对当前中国基本制度的一边倒的批评态度,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现在采取清除城乡二元结构、消灭小农经济、改革征地制度来推进中国的城市化,是比较激进的做法。他认为应该走稳健的富有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

在分析了中国城市化奇迹的经验和奥秘,指出中国城市化的误区与陷阱的基础上,贺教授指出了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顺序应是: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才能有更多高收入机会、更体面的城市化、更高质量的民生。对于未来30年中国的现代化战略,贺教授提出了驱动传统农业、加工制造与现代科技的三个轮子来推进中国现代化的“三轮驱动的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思路。

贺雪峰教授,长期从事乡村治理研究和乡村建设实验,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独到的见解。他的观点和建议无论对错,值得我们认真对付。

《城市化的中国道路》读后感(五):中国城市化的道路选择

中国城市化的道路选择

城市化道路是指城市化进程的途径或方式。纵观中国城市化进程,不论是沿海还是内地,不论是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从城市运转到城市建设,从城市定位到产业选择,基本都在是跟风、山寨和模仿,而跟风、山寨、模仿的恶果就是,最终迷失了自己,走向错误的发展道路。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贺雪峰的新著——《城市化的中国道路》,即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之下,对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当城市化(或城镇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进行模式转换也就成为必然要求。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普遍规律,我国仍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但延续过去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会带来产业升级缓慢、资源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增多等诸多风险,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进而影响现代化进程。一如作者书中所言,“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魔咒。”而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无疑是要前方百计的推动产业升级,一是要采取正确的战略和策略来实现产业升级,二是要为实施产业升级战略提供足够的资源纵深和时间缓冲。

不同的国家走过不同的城市化道路。从我国的实践看,中国的城市化(或城镇化)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政府行政体制机制的推动力量非常强势。在政府主导之下,不少地方政府正以“发展”之名,大肆地摧毁着城市和乡村。不少历史名城都经历拆了建、建了拆的轮回。先是在无情地毁掉老祖宗留给城市的不可再生的遗产,而后又貌似醒悟的,毁掉已积累了几十年的近现代城市遗产和人居社区,重新用现代的建筑材料,修建仿古建筑,而原本尺度宜人的街巷、院落在推土机的轰鸣下支离破碎。同时,也是在政府的主导之下,不少政府都在不遗余力地卖地。即使农民的“口粮田”,也被政府强制征收后发展房地产,或兴建新城。因拆迁、征地而引发的上访,及“鬼城”的出现就是政府主导城市化(或城镇化)建设的恶果之一。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贺雪峰教授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指出,“中国的城市化应选择尊重国情和历史。”在《城市化的中国道路》一书中,贺雪峰教授有针对性地探讨了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在第一章、第二章中,从欧美日、亚非拉的城市化发展,以国际视角审视中国城市化的模式、基础和可以选择的道路;第三章、第四章主要回答了中国式城市化的若干个“为什么”,以及需要警惕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激进观点、政策,和过激的做法;第五章、第六章则是作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的、审慎的提出了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第七章是作者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涉农条款的解读(或理解)。整体而言,通过贺雪峰教授的这一新著,使我们对中国城市化又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至少通过贺雪峰教授这一作品,使我们在新的城市化(或城镇化)建设中少走弯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