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景观都市主义 从起源到演变的读后感大全

景观都市主义 从起源到演变的读后感大全

《景观都市主义 从起源到演变》是一本由[美]查尔斯·瓦尔德海姆著作,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元,页数:252页,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景观都市主义 从起源到演变》读后感(一):行业前沿著作

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是一位加拿大美裔建筑师和师。其研究考察景观、生态和现代城镇化之间的关系。他也是作家,编辑或合著了各种主题的书籍,在国际上广泛出版、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发行,并在2009—2015年在哈佛大学设计学院任职。瓦尔海德姆是罗马美国学院罗马奖学金的获得者;加拿大建筑研究中心的研究学者奖学金;密歇根大学桑德斯奖学金。

《景观都市主义 从起源到演变》读后感(二):景观都市主义:起源极其发展

书名和BVS,dawn of justice 一样。主要内容是副标题描述的内容。 表示前2/3对读者并不友好,主要原因来自于两方面: 1. 很多词汇并没有找到很适合的对应的中文,包括句式。翻译倾向于保留原句的英文句式结构,造成很多的形容词和定语放在其中,中文会很冗长且难懂。2. 对于引用的项目和书目没有基本的介绍注释,使得作者举例很像掉书袋,并没有很好的起到举例说明的作用。 后1/3的内容比较偏一些具体的历史沿革的表述,所以开始好懂一些。这部分给大家展示了很多的景观都市主义的实践,和作品及作者相互影响。很有趣的部分。 整本书给出了景观都市注意的脉络,以及引用了大量的论文及书目,可以梳理出一个景观都市主义的大书单。对于历史发展的描述有趣且提出了对未来的展望。对landscape architecture命名的历史做了很完整的表述,可以借以映射思考国内的专业命名的纠结。总之是读完了。很恰当的时间读了。如果在大学时期读的话。有点偏早了。或者我太幼稚了。哈哈哈。感觉是一系列专业书籍阅读的开始。

《景观都市主义 从起源到演变》读后感(三):《景观都市主义 从起源到演变》读后感

“景观都市主义”跟“人居环境科学”,像是分别从不同入口,上了同一条高速公路。目的地可能不完全一致,但方向一致。《景观都市主义 从起源到演变》被称为系统全面阐释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著作。译后记落款日期是2017年。还热乎着。一本大家都说好但我着实是耐着性子看的一本书。梳理性质的,求全不求精。翻译不太行——凡是读着费劲的,一定就是译者的错,绝不是我的错。回顾在书中画的线,发现前言部分画线画得多。后面具体章节,看不太进,即使有设计方案的案例。

感兴趣的是数字化媒体与景观研究那段。哈佛大学实验室“将设计课程聚焦于大尺度生态和社会规划项中计算机应用的潜力。”后续也一直是致力于“建立更加稳健的自然环境模拟模型”。

之前在知乎看“学建筑的转行去哪了”的问题有关注到,有些建筑老八校的毕业生转行往计算机方面发展,MIT的交互设计什么的。之前也想学python,但因为用不到,身边没人用,就只下了些躺尸的课程。书中提到,哈佛这个计算机图像学实验室,不断收集数据,建立人口统计学和人口数据模型,建立环境和生态数据模型,然后,变成商业产品。后来部分实验室成员就成立了私营公司。

至于其他,就引用一些读的过程中,忍不住画了线的部分:

1.本书旨在以景观视角来思考城市发展的理论框架。(这不扯淡吗,不就是为了拔高景观学的学科地位嘛。)

2.景观作为都市主义的媒介,经常用来消解或从某些层面削弱与社会,环境,经济危机相关的影响,并与处于复杂的大型生态系统和基础设施中的场地有所关联。(听着可真厉害,简单说“种树”不就完了吗,是吧,既削弱危机,又跟复杂生态关联。)

3.我们实际上总是在处理过去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在当代新的背景下又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这话听着就很有哲理,具体说来,大概就是前人挖的坑,要后人填上,同时还得小心填的时候别因为突然来个崩塌,泥石流什么的,把自己个儿埋喽。)

······

啊,我都读了些啥?这本书确实看得静不下心来,就是那种,明明一句话能讲清的,它非得用一个段落。不过在看第四章《后福特主义经济和物流景观》时,恰值《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颁布。“从历史上看,经济发展过程限制并塑造城市的形态”,那么接下来就将两者结合起来写点东西。

首先看纲要的定位: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定位其实并不出乎意料。香港:金融商贸。澳门:休闲文化。广州:综合门户。深圳:创新创意。关键还是珠海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特色合作平台的提出。

《景观都市主义 从起源到演变》提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这些大都市的发展和建设依赖于交通和通信系统的进步,其促使城市形态形成了巨大的发展”;“想要吸引人口,不仅要扩大就业机会,更要提供优质的服务,创造良好的体验及营造高品质的生活”。国家的一小步,对个人而言,就是一辈子,所以,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概念的提出,到现在纲要的颁布,我比较关注这两方面:一是交通和通信给以的体验,二是产业和民生政策对生活的影响。

交通方面,纲要说:推进大湾区城际客运公交化运营,推广“一票式”联程和“一卡通”服务。构建现代货运物流体系,加快发展铁水、公铁、空铁、江河海联运和“一单制”联运服务。加快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创新集成应用。

通信方面,纲要说:推动大湾区电子支付系统互联互通。增强通信企业服务能力,多措并举实现通信资费合理下降,推动降低粤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并积极开展取消粤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的可行性研究,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听起来挺得劲儿。目前确实希望能赶紧把某宝以外其他支付渠道也打通。纲要其他部分也提到了,说,粤港澳银行间要多合作。这个实际上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举措。在这个前提上,资本的流通,很多事情都可以办起来。比如某宝在香港的应用,网上流量包的购买,到时就不说境内境外,大家都一个区的,人民币港币都接受,流量一块用,WiFi一起连,衣食住行变得更流畅方便。

至于产业和民生政策,那也是跟咱日常息息相关。上次去香港,路上认识了几个朋友。一个是几十年前跟随父母来到香港,然后念书工作,一直在香港生活。另外几个年轻些的,则是在香港念完大学后留下来工作了,就定居在香港。所以我觉得,纲要里提到的“一试三证”就特别好,一次考试,拿着考出来的证书可以去香港澳门就业执业。而且把众创空间做好,直接就能促进大湾区内年轻人的就业,整个消费也就上去了,文化也无形中碰撞了。

当然,看了前几天新闻《“抢人大战”继续升级 2019年以来16城发布人才新政》,觉得上海也不错啊,南京我也可以。就是觉得说,纲要归纲要,但还是要结合现实,以亲身体验的日常,和别人的经验去看待。另外很重要一点,是看资本往哪流。纲要一出来,某财经频道就列出了大湾区几支概念股,可惜,我没钱。

转回《景观都市主义 从起源到演变》这本书上来,有个感受是,历史不是前进的,而是有很强的后退的惯性,人类之所以前进,是不断突破的结果,是不断向前看的挣扎;以宏观角度来看整个人类历史,人类必须要有新的视角和长远的眼光。霍米·巴巴在“生态都市主义”大会说:“谈论城市的未来总是既为时过早,又为时过晚。”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我有点懂他强调的“我们实际上总是在处理过去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在当代新的背景下又以不同的形式出现。”——问题还是那些问题,但时代已经不是那个时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