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读后感精选

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读后感精选

《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是一本由钱锺书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000.00元,页数:118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读后感(一):容安館札記

愚四年前自行整理《錢鍾書手稿集·容安館札記選錄》一書

《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读后感(二):近日新购《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

近日所购《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是目前买的最贵的一套书。略加翻检,愈叹默存先生之不可及。黄君曙辉所谓“钱不仅天才绝人,勤奋亦兼人,学不厌而天纵之,乃成空前绝后之巨匠”,诚哉斯言!

《钱锺书手稿集》中《容安馆札记》部分据传已由复旦大学某教授团队加以整理,他日或能以排印本形式出版,然此举必为杨绛先生一票否决。因此有人期待《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整理版问世,亦属于不能知人论世之言。

现在发下一宏愿,他日财力、时间允许,当按图索骥,将钱先生手稿集所涉及诸书一一加以研读。此不自量力之举,必为人所笑,我亦自笑。然积跬步以至千里,其谁曰不然。

《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读后感(三):在国家图书馆对《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一瞥

钱钟书先生的博学多才人人皆知,这源自他勤读书、多动笔。五月份杨绛先生去世,她给《钱钟书手稿集》作的序言《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再次成为大家积极转发的文章之一。这篇序言我读了好多次,越读,心里就越痒,特别想一览钱先生笔记的风采,学习一下大师做笔记的方法。

今天中午,借着饭后的休息时间,我跑到国家图书馆去借阅基藏本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第一次借阅基藏本,心情激动自不必说,在成功预约之后就盯着屏幕等候取书通知。国图工作人员的效率真高,预计四十分钟左右,不到半个小时就拿到了。

由于我不了解《中文笔记》的编排思路,当时只是随便选了一本。拿到后翻看目录,我借到的是第十九册,包括三个小本子(第五、六、七三本)的内容。而每一本里面,是钱先生读各种书的笔记影印,如第五本里的《红楼梦》、第六本里的《全唐诗》等等。里面很多书我都没有听说过,先生读书的广度可见一斑。

钱先生的字迹非常潦草,并非我想象中那样工整,原因可以想象:能够手写这么多内容,肯定没时间一笔一划抄写,自己能看懂就行。但是对我们读者来说,辨认里面的内容就比较困难。一般说来,钱先生都是手抄一段原文,在段落中间、末尾或者页眉页脚进行自己的注解,主要是先生自己的见解和对其他有关内容的索引。一般手抄段落都不长,评价也只是寥寥一两句,没有看到成段的论述。我个人理解,这可能就是读书记录随想随感、以及和其他知识的联系,和读书卡片类似。成段的札记,也许就编入如《管锥编》、《容安馆札记》等书了。估计做笔记的时候有很多书查找不便,只好费力手抄原文了。如果先生自己手头有一套《红楼梦》,恐怕先生就直接写在书的页边,或者只写第xx页第xx行,下面直接写评语了。在那个年代做笔记,诸多不便。现在有Kindle,可以标记原文,直接写笔记。或者可以复制粘贴到Word,在里面写注解。另外,每个本子扉页都写着本册包括xx书、xx书的笔记作为索引,便于翻查。虽然不如电脑检索,总还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由于时间紧张,我只好连看带猜,读了一会儿红楼梦的笔记,得出上面的一些判断。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读书、做笔记,这份勤奋也值得我们学习。也许很多人和钱先生一样聪明,甚至比钱先生还聪明,但是论勤奋,恐怕能赶上钱先生的就不多了。

推荐有兴趣的朋友也翻看一下钱先生的笔记,很有启发。

《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读后感(四):蔣敦復《嘯古堂文集》

蔣敦復《嘯古堂文集》八卷畢

齊玉谿《見聞隨筆》屢言應寶時請其校刊此集,今觀應跋果然,而備定者則俞曲園也。

劍人文筆奔放噴薄,《前後憤言》、《萬言策》、《上撫部侯官公書》、《答姚石甫廉訪》諸書智浩乎沛然策士之文,猶高古於王紫詮新聞記者之體百倍耳。

王韜《海陬冶遊錄》卷下載劍人《彤管氷蠶閣(為妓雲仙居)賦》。又載劍人為姚梅伯《苦海航》作序。

卷三《儗與英國使臣威妥瑪書》,駁斥其要求傳教通商虛聲恫喝:“今有世家鉅族大廈連雲,修治乏人,稍稍損壞。有比屋居者語之曰:‘爾有多屋臨于通衢,吾將賃焉。’不俟允否,強納契券,入而據之。他日又曰:‘爾之家垣墉剝落,盜賊充斥,曷不堅茨?曷不禽治?爾力不任,吾將助爾。爾之家則為吾有。’請問足下,此何理也?”外國生事,中國多事,將來必激中國人民羣起而攻,可謂先見之明。

有云“別來八載,悵各一方”,又云“往者自蘇返滬,獲共語言”,則與威曾相識也。

《書》中云:“泰西各國政有三等:一民為主,西語曰伯勒格斯;一君民共為主,西語曰京;惟西語曰恩伯臘者,即中國帝王之號。”卷五《海外兩異人傳》以該撒為恩伯臘,以華盛頓為伯勒格斯。卷六《英志自序》後有恩伯臘、伯勒格斯、京之稱。伯勒格斯不知何字,疑耳食偽傳也。葉調生《楙花盦詩》附錄《浦西寓舍雜詠》有云:“使星往歲照東瀛,早見雞林仰盛名。一品集煩重譯讀,香山爨嫗屬書生。”自注:“三年前,松岑尚書花沙納公奉使來滬城,夷人購得其詩集刻本,屬寶山蔣君敦復以夷語譯之,寫寄其國”云云,亦係俗語不實。劍人雖從英人譯書,未必解英文也。據集首《麗農山人自敘》,劍人與英人遊,已在咸豐四年以後矣。又按葉氏《蛻翁所見詩錄》云:“英人方在上海求通商,劍人於西語西字一習即通曉,有人薦之夷館校書,西俗不喜僧道,乃返初服”云云。王紫詮編刊《嘯古堂全集》??《麗農山人事實襍錄》引此而駁之曰:“葉丈所紀多傳聞之誤,劍人於西國語言文字茫無所知。”王氏尚未?葉氏??。又《自敘》云:“夷難起,山人見東南兵備日弛,上書總督陳十事,語過峻,觸當事者怒,會有某令搆蜚語,欲以危法中傷,山人逃方外以免。為僧名妙塵,號鐵岸。”卷五《陳希孟小傳》所載畧同,謂是庚子道光二十年,王紫詮《甕牖餘談》證劍人此事極詳,某令者寶山令劉光斗也。與齊玉溪《見聞隨筆》卷五所載不同(見本月九日),亦覽一時聞見異詞矣。

齊固與劍人交好者,此集並有其題詞七律八首也。又有桐廬袁振蟾爽秋題七古一首。此蓋浙西村人原名,未識收入集中否?(《浙西村人初集》卷二)

(中文筆記 1 463-464)

《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读后感(五):钱钟书的读书方法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他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Bodleian——他译为饱蠹楼)读书时养成的。因为饱蠹楼的图书向例不外借。到那里去读书,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书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只能边读边记。钟书的“饱蠹楼书记”第一册上写着如下几句:“廿五年(一九三六年)二月起,与绛约间日赴大学图书馆读书,各携笔札,露钞雪纂、聊补三箧之无,铁画银钩,虚说千毫之秃,是为引。”第二册有题辞如下:“心如椰子纳群书,金匮青箱总不如,提要勾玄留指爪,忘筌他日并无鱼。(默存题,季康以狼鸡杂毫笔书于灯下)”这都是用毛笔写的,显然不是在饱蠹楼边读边记,而是经过反刍,然后写成的笔记。

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钟书读书做笔记成了习惯。但养成这习惯,也因为我们多年来没个安顿的居处,没地方藏书。他爱买书,新书的来源也很多,不过多数的书是从各图书馆借的。他读完并做完笔记,就把借来的书还掉,自己的书往往随手送人了。钟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

钟书的笔记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几经折磨,有部分笔记本已字迹模糊,纸张破损。钟书每天总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常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我听。我曾想为他补裰破旧笔记,他却阻止了我。他说:“有些都没用了。”哪些没用了呢?对谁都没用了吗?我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想到问。

钟书去世后,我找出大量笔记,经反复整理,分出三类。

第一类是外文笔记(外文包括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除了极小部分是钟书用两个指头在打字机上打的,其余全是手抄。笔记上还记有书目和重要的版本以及原文的页数。他读书也不忽略学术刊物。凡是著名作家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重要论文,他读后都做笔记,并记下刊物出版的年、月、日。钟书自从摆脱了读学位的羁束,就肆意读书。英国文学,在他已有些基础。他又循序攻读法国文学,从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而二十世纪;也同样攻读德国文学、意大利文学的历代重要作品,一部一部细读,并勤勤谨谨地做笔记。这样,他又为自己打下了法、德、意大利的文学基础。以后,他就随遇而读。他的笔记,常前后互相引证参考,所以这些笔记本很难编排。而且我又不懂德文、意大利文和拉丁文。恰逢翻译《围城》的德国汉学家莫宜佳博士(ProfessorDr.MonikaMotsch)来北京。我就请她帮我编排。她看到目录和片断内容,“馋”得下一年暑假借机会又到北京来,帮我编排了全部外文笔记。笔记本共一百七十八册,还有打字稿若干页,全部外文笔记共三万四千多页。

钟书在国内外大学攻读外国文学,在大学教书也教外国文学,“院系调整”后,他也是属于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组的。但他多年被派去做别的工作,以后又借调中国古典文学组,始终未能回外文组工作。他原先打算用英文写一部论外国文学的著作,也始终未能如愿。那些外文笔记,对他来说,该是“没用了”。但是对于学习外国文学的人,对于研究钱钟书著作的人,能是没用吗?

第二是中文笔记。他开始把中文的读书笔记和日记混在一起。一九五二年知识分子第一次受“思想改造”时,他风闻学生可检查“老先生”的日记。日记属私人私事,不宜和学术性的笔记混在一起。他用小剪子把日记部分剪掉毁了。这部分笔记支离破碎,而且都散乱了,整理很费功夫。他这些笔记,都附带自己的议论,亦常常前后参考、互相引证。以后的笔记他都亲自记下书目,也偶有少许批语。中文笔记和外文笔记的数量,大致不相上下。

第三类是“日札”———钟书的读书心得。日札想是“思想改造”运动之后开始的。最初的本子上还有涂抹和剪残处。以后他就为日札题上各种名称,如“容安馆日札”、“容安室日札”、“容安斋日札”;署名也多种多样,如“容安馆主”、“容安斋居士”、“槐聚居士”等等;还郑重其事,盖上各式图章。我先还分门别类,后来才明白,这些“馆”、“斋”、“室”等,只是一九五三年“院系调整”后,我家居住的中关园小平房(引用陶渊明《归去来辞》“审容膝之易安”)。以后屡次迁居,在钟书都是“容膝易安”的住所,所以日札的名称一直没改。

日札共二十三册、二千多页,分八百零二则。每一则只有数目,没有篇目。日札基本上是用中文写的,杂有大量外文,有时连着几则都是外文。不论古今中外,从博雅精深的历代经典名著,到通俗的小说院本,以至村谣俚语,他都互相参考引证,融会贯通,而心有所得,但这点“心得”还待写成文章,才能成为他的著作。《管锥编》里,在在都是日札里的心得,经发挥充实而写成的文章。例如:《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十八则,共九十五页,而日札里读《楚辞》的笔记一则,只疏疏朗朗记了十六页;《管锥编.周易正义》二十七则,共一百零九页,而日札里读《周易》的笔记,只有一则,不足十二页;《管锥编.毛诗正义》六十则,共一百九十四页,而日札里读《毛诗》的笔记二则,不足十七页。

钟书在《管锥编》的序文中说:“……遂料简其较易理董者,锥指管窥,先成一辑”、“初计此辑尚有《全唐文》等书五种,而多病意懒,不能急就。”读《全唐文》等书的心得,日札里都有。他曾对我说:“我至少还想写一篇《韩愈》、一篇《杜甫》。”这两篇,想是“不易理董者”,再加“多病意懒”,都没有写出来。日札里的心得,没有写成文章的还不少呢。

这大量的中、外文笔记和读书心得,钟书都“没用了”。但是他一生孜孜石乞石乞积聚的知识,对于研究他学问和研究中外文化的人,总该是一份有用的遗产。我应当尽我所能,为有志读书求知者,把钟书留下的笔记和日札妥为保存。

感谢商务印书馆愿将钱钟书的全部手稿扫描印行,保留着手稿原貌,公之于众。我相信公之于众是最妥善的保存。但愿我这办法,“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杨绛敬序

二○○一年五月四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