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儿科病房》的读后感大全

《儿科病房》的读后感大全

《儿科病房》是一本由刘薇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017-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儿科病房》读后感(一):《儿科病房》是《最后24小时》的续接,而非终篇

《最后24小时》与《儿科病房》是姊妹篇,

而我关于医疗人的创作,

很可能还不止于此。

如果说《最后24小时》是用钥匙孔的形式表达无限的延展,

那么《儿科病房》就是以多棱镜的角度去折射多维度的可能。

还是那家医院,

还是那些医生,

甚至还是那些患儿,

不同的是,

医院陷入了困境,

医生还在坚持,

患儿却已长大。

毕竟两段故事之间已经间隔了12年。

因为当初医院和医生给予了那些孩子们能够活下去的机会,

所以现在这些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们在用自己的方法帮助医院和医生……

真实的生活与虚幻的创作告诉我们,

生命之脆弱、人性之恶,也许无法预估,

但,生命之坚韧、人性之美,亦,无以言表!

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刘薇

《儿科病房》读后感(二):我是认真发过苏格拉底誓言的人

夜深了,下午3点从医院下班回到家即开始阅读,一口气到此刻。《最后24小时》,对于刚踏入儿科医师岗位的我,是一种积极的指导。而《儿科病房》却让我泪流满面,感动不已,尤其是老教授劝诫近乎罢工的医护人员的那一幕“苏格拉底誓言不是废话,我们可都是发过誓的人啊”。是啊,怎么在这趟旅程中,有的人刚刚开始就忘了初心呢。 这两段连续的故事,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一、是什么使苏莫遮几十年如一日的保持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呢?一开始是害怕,进而是压力,最终是责任。是,我现在就处于害怕的阶段,我害怕阅片时,给患儿漏了哪项重要诊断以致延误其治疗,我也害怕对家属交代事项不清或者语言不当时造成不良后果,我害怕初步诊断结果字体缭乱给临床大夫的后续治疗造成不必要的阻碍…总之,是害怕,让我必须认真负责。那么以后呢,毕竟还未到那个阶段,那么就以后再来体会吧。

二、医之道,始于慈悲,得于教育,成于勤勉,精于管理,立于科研。我认为自己是富于慈悲心的人,然而经过20多年的生命旅途的打磨,反而不知道怎样以更好的方式发挥,人好像变得没有那么清澈、洒脱,也许是退化了吧。所以,要时时清理,排出毒素,一身轻松。之前读过一本极简主义主题的书籍,当时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清除生活中的不必要物质与琐碎事务,而现在明白了,时不时的为心灵卸下一些过去的包袱,放下,放空,才能找回澄澈、拥有更多可能的自己。而悲悯之心,也只有在知识教育和业务勤勉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更好发挥,不然只是自我安慰罢了。我相信随着自己愈发成熟,想必对管理与科研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人的真诚与良善

身边不乏计算人心,八面玲珑的人。但是,使人能真正走到最后且灵魂丰满不至于抱憾的,必是精湛的专业技术,和一颗待人坦荡赤诚的心。

“希望有一些人能因我的存在而比没有我时过得稍好些”,这也是我此刻的朴素愿望。希望成长的过程中,不忘初心。

这不是书评,因为「儿科医师」这本书,我才刚刚开始翻阅。

2019年10月3日凌晨

《儿科病房》读后感(三):我读“儿科病房”之所感

小说以当今炒得沸沸扬扬备受关注的媒体与医院间的“博弈”关系为题材,一方是挖空心思遍寻热点的新闻媒体,一方则是对媒体炒作谈及色变避之不及的医疗机构,在多数人看来,似乎两者之间的关系永远是对立的,医生将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归结为某些媒体对医疗纠纷片面报道的推波助澜,而媒体则认为医院医疗事故的层出不穷,不可回避是医院、医生的自身问题。一场孰是孰非的“博弈”大战以一场医闹纠纷拉开帷幕,随着小说中的人物的接踵登场也将一出出“大戏”推向高潮。最终媒体与医院间的恩怨得以化解,各种纷争后留给我们的则是对这场“医闹”背后的思考,对医疗及医患关系现状的深刻剖析后对医学人文的反思,以及“下医医病、中医医人、上医医国”的深意……

看似敏感的题材却因笔者的构思巧妙而妙笔生花,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极为形象生动的描述,感人肺腑的真实情感均深深吸引了我。加之现今诙谐幽默的网红语言的巧妙插入,使得整部小说既有文学的意蕴,又非常之接地气,读来颇有意味。

每个章节的开篇将第一部小说中经典的写作手法予以升华,不仅展示了人物的内心独白,更是透过记者楚天晴的采访录用另一视角勾勒出人物的性格,手法新颖而独特。

这部小说虽然不像第一部那样将时间定为短暂的24小时,但紧张而惊险的故事情节丝毫不比第一部来的轻松,真倒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细致的描写令画面感极强,仿佛亲身经历一般,令我的内心也随着情节的推进而跌宕起伏……

在人物的塑造上更是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肖像、动作、语言的描写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而生动的心理活动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为鲜明。一直备受瞩目的“大咖”苏莫遮直到第九章才正式登场吊足了我们的胃口,而对这位“大咖”的描写更是抓住了人物的魂灵及神韵,忘不了每每出场时那“熠熠发光的双眸、深邃的目光、清澈的眼神”,正所谓“以一目尽传精神”,使人物的精神世界得以充分地展示。

小说通篇无不传递着“爱的力量”,看似一场即将上演的媒体人与医疗界的“殊死较量”,却最终用爱的和旋奏响了充满人间温情的爱的乐章,令我们感受到人性的温暖、爱的光芒。

跟随“卧底”记者楚天晴的探访,我们又回到了这座熟悉的医院,见到了久违的朋友。还记得那个在第一部小说中牵动着所有人的心,令无数人怜惜的身患绝症的小女孩,她的灵魂并未随着她生命的渐行渐远而完结,而是重新找到了归宿,在那个名叫陆羽波的大男孩的眼中我深切感受到了生命的延续与爱的传递,真心令我感动不已。

合上手中书的那一刻,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不得不佩服笔者的文字有很强的感召力,细腻的文笔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热爱生活、感恩惜福的生活感悟,更是在心灵震撼中对生命意义的思索,这时刻拨动着我的心弦,引起共鸣,引发深思。小说中小患者们在苏莫遮的“影响”下健康快乐的成长,现实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笔者不愧为医者中文学造诣最高深,作家中儿科医术最精湛之人!真心期待笔者的下一部佳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