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他山之石读后感摘抄

他山之石读后感摘抄

《他山之石》是一本由陈漱渝 / 姜异新编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4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他山之石》读后感(一):他山之石,何以攻玉?

当时不懂得先生有何之怕,只是一味的跟着众人嬉戏打闹。岁月变迁,从学生到职场人,一切的懵懂都在点滴间褪去,逐渐读懂了他的落寞他的虔诚与期待。

一部《觉醒年代》让鲁迅彻底成为热门人物,随之而来的是那段被揭开神秘面纱的光辉岁月,是优柔与刚烈,在外是一把手,在家庭里是个十足的妻管严,十分听从妻子的教诲不熬夜更从来不再外面吃早点。他的一生其实也是一代仁人志士的真实写照,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岁月里,踌躇与勇敢,迷茫与决断,痛苦与快意始终相伴相随,让人难以忘记。

如今跟随先生阅读的轨迹,阅读他读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感受他阅读时的心路历程,在阅读中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不同层面的鲁迅。

很多人认识鲁迅都是从他弃医从文开始的,也由此开启了鲁迅的另一个时代。本书的开篇章节为日译小说的合订本,结合导读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当时身处日本的鲁迅来说,能够看到这些作品是十分不容易的,因而在日译不标准的前提下,鲁迅依旧精准的认知到了俄国小说内容的趣味性及反讽性以及技巧形式的多样性。结合鲁迅的《狂人日记》我们可以十分清晰的看到他深受果戈理的影响,作品中多出可见鲁迅对于日记体第一人称叙述方式掌握程度之精密,让我们不由得看到先生涉猎之广泛。

而从鲁迅先生阅读收录的屠格涅夫的几篇作品中我们不由得看出先生为人处世之细腻,结合以往资料及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一些人物形象,我们能够真切的感受到他为人处世之细腻更能联想到他后续产出的一些作品中表达出的愤怒以及诗意韵律美。

除了俄国小说鲁迅先生接触的还有域外小说以及写实内容。阅读契诃夫的《在流放中》,是一个十分短小精悍的故事,但他却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震撼。他将人性和生活的磨难描写的平和,全文萦绕着一种悲悯的感觉。让我们不由得联想到“人xue馒头”的无奈和讽刺。

鲁迅先生是文学家,他创作的作品中或许略带一些偏激和主观性,但是放在当时的那个年代背景一下一切便会凸显的并不是那么突兀。他从来没有忌讳过自己是激烈的,是否定的,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属于鲁迅的策略。在今天我们阅读鲁迅的作品,阅读他看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再次感知到他在从中体现的写做的方法和角度更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先生以笔为利剑,撕开了改革的狂潮,他的文章字字句句都在抨击现实,都在努力唤醒百姓的良知。阅读先生读过的外国名著,更加理解先生当时的心痛........

《他山之石》读后感(二):从鲁迅的目光出发理解鲁迅

几乎是一看到这本书就想要读它。出于自己的阅读习惯,阅读里面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从作家们的作品里面找寻蛛丝马迹追溯作家爱读的作品。通过顺藤摸瓜找到那些经久不衰的作品或者少人关注的作品进行阅读,好像可以和喜爱的作者进行同频共振,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受。

应该没有什么人对鲁迅感到陌生,但是对于周树人则似乎停留在那个大名鼎鼎的白话文小说家倒影的模糊形象里。鲁迅是独立的而周树人则属于“会稽周氏兄弟”的一部分;鲁迅是坚定的果断的,而周树人还在应对接收新事物的挑战中不停调整。书里的俄国小说占了大半,据鲁迅在《南腔北调 祝中俄文学之交》里面写:“因为从那里面,看见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魂,的心酸,的挣扎......”俄国文学读来冷酷,其实是因为作品翻开,扑面都带着饥寒交迫的风雪和一忍再忍的心酸。这种冷酷像刀子一样划过我们的心,读着很难不生出一种疼痛以及一种愤怒。同情已经不足以表达这么强烈情感,因而几乎不停滞地要引发行动。我猜想周树人也是因为从文字中感受到了这样的愤怒和行动动机才弃医从文,试图唤醒更多人。

鲁迅最令人敬佩的是他几乎不受到时间的影响,在一代又一代人中间产生影响。甚至用今天的理论来解释鲁迅对于压迫者的描写也是非常地合适。例如,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提出过一个名为“诠释性劳动”的概念,即“在不对等的权力关系里,通常是被压迫者不得不去理解这个体系的运作方式、理解两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这也是者百来篇外国作品在不断探求的主题,即社会为什么会这样运行?被压迫者何以走到无路可走的境地?善良如《外套》,被压迫者最终在成为幽灵之后不再受欺;残忍如《炭画》,被压迫者被一刀一刀砍下了头颅;温暖如《哥儿》,世间纷繁复杂总有阿清无私的惦念。然而无论哪一种故事,总是那些被压迫者兜兜转转试要找个究竟。在鲁迅的故事里阿Q,祥林嫂也是这样,总是毫无防备总是要为发生在自己的身上的苦痛找一个解释和说法。人们很难不喜欢鲁迅,因为鲁迅写到的人物活在每一个时代和社会,活在关心这个世界的人们身边。我们看鲁迅,或者周树人看这些外国作品,就是想要更好地关注我们的周遭。

书的腰封上有这样一句:“读鲁迅读过的书,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又恰巧读到王安忆在《小说六讲》里面写:“读书就是这样,把喜欢的东西留下来,不喜欢的、看不懂的东西就放到一边,等待将来的日子去认识,好像反刍似的。”我想,读者周树人的阅读中一定也有过迷惑和不解,但是时间和思考让他一步一步成为鲁迅。鲁迅未必比周树人想的更清楚了,但是成为想成为的人本身就是一个走向未知的过程,重要的是因为阅读我们开始关注当下、关注生活、关注人。

注:整本书的设计都有心掺杂了版画元素,提醒我们鲁迅在版画创作和推广中作出的贡献,也为读者提供了理解鲁迅的另一种眼光。

《他山之石》读后感(三):鲁迅何以成为鲁迅?

鲁迅先生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是华语文学史上越不过去的一座大山。长久以来,无论是普通读者,还是学术界,对于鲁迅先生的研究与理解从未断绝。 而这本《他山之石》选择了一个极为特殊的切入点:鲁迅先生何以成为鲁迅先生?换句话说,鲁迅先生是如何走上文学道路的? 关于鲁迅先生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他个人的因素自不必言,正如本书后记中所说,“鲁迅具有超人的禀赋,丰富的阅历,深刻的思想,惊人的创作力,这些都是成就这位伟大文学家的内在原因。” 但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不单单是因为上面这些。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鲁迅先生明确说过,“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 本书所聚焦的重点正在于鲁迅先生所读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 事实上,研究这一问题的难点在于,无法确定“百来篇外国作品”到底涵盖哪些内容,经过缜密的考证,本书中编录了数十篇鲁迅曾看过的外国作品,这些作品基本是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七年期间所看。 当然,那个时候鲁迅先生还不是鲁迅先生,他还是周树人。 本书将鲁迅先生赴日留学的七年时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02年4月30日到1904年4月30日;周树人初抵东京在弘文学院修习语言; 第二阶段是1904年9月至1906年3月,为在仙台学医的一年半; 第三个阶段是1906年至1909年9月,是再度东京从事文艺运动的三年半时间,这也是鲁迅先生阅读史上最关键的阶段。 通过对鲁迅先生阅读史的剖析,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先生,或者说一个更立体的鲁迅先生,他不单单是文学家,还是读者,是译者,是医学生,是小说家。 其中作为译者的鲁迅先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在本书中就包含三篇鲁迅先生曾经翻译过的外国作品,但由于鲁迅先生的翻译在今天已经不适合普通读者阅读,因此本书在编录时进行了重译。 当我们了解了鲁迅先生读过的外国作品之后,我们就会明白这些作品对鲁迅先生造成了多么深刻的影响。 鲁迅先生所写的作品中,正隐含着他看过的那些作品的影子,这一点本书中也曾多有举例。 比如书中提及了一位鲁迅先生最为喜爱的俄国作家安特莱夫,本书收录了两篇安特莱夫的作品。有观点认为,正是在这些作品的启发下,鲁迅先生写出了《伤逝》一文。书里面说,《伤逝》在多个方面都能看出与安特莱夫作品《谩》以及《默》的相通之处。 《伤逝》是鲁迅先生极为特殊的一篇小说,以涓生和子君的爱情为主题,但却深藏着深刻的内涵。 然而更重要的是,鲁迅先生在借鉴国外作家的同时,还引入了自己对于国民文化独有的洞悉,这样产生的文字是专属于中国文化的背景之下的,是一种全新的创造。 根据本书的介绍,我们会发现鲁迅先生对于俄国文学有着特殊的热爱,对此鲁迅先生曾自己解释说,“因为从那里面,看见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魂,的心酸,的挣扎;还有四十年代的作品一同烧起希望,和六十年代的作品一同感到悲哀。” 由此我们也能明白,为什么鲁迅先生的小说当中,常常蕴含有深刻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因为他在阅读这些外国作品时,所关心的也正是文学之外的历史现实,借助文学中的历史现实,鲁迅先生一直在思考、探索中国的社会、民族和历史。 最终,鲁迅先生将这些思考和探索的结果以自己的文字表达了出来,鲁迅先生也因此成为了鲁迅。 另外,借助本书中的篇目,我们或许也能回答一个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没有一篇长篇小说。原因之一或许是,鲁迅先生接触的外国文学大多就以中短篇小说为主。 一般而言,真正巩固作家地位的往往是长篇小说,而鲁迅先生则成为了华语文学史上最特殊的例外,他没有任何长篇作品,但却没人怀疑他文学奠基人的地位。 当我们借助本书所提及的鲁迅先生看过的外国作品,深入了解鲁迅先生之后,我们会发现,文学的深度并不总是和篇幅成正比,在国外如此,在国内同样如此。

《他山之石》读后感(四):《他山之石》:鲁迅先生之所以成为鲁迅的精神食粮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了”,这是鲁迅先生的至理名言。 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他的小说、杂文就不用说了,我们对这些文章如雷贯耳,很多都成为学生的必读书目之一。他还写过《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虽然鲁迅先生推广白话文,也用白话文写作,但他的文言文基础却是极好的。我们读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已经知道他的私塾功底之深厚,远非常人所能比。而外国文学呢,鲁迅先生翻译了大量的作品,他精通日语、德语,还学习了俄语,这无疑为他可以阅读大量的外国作品奠定了基础。特别是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也是他第一次广泛的接触到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他如饥似渴的阅读和吸收这些营养,为鲁迅先生走上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鲁迅先生都读过哪些外国文学作品呢?它们又是怎样对鲁迅的思想产生影响的呢?陈淑渝、姜异新作为鲁迅研究的资深人员,通过大量的研究和考察,试图还原鲁迅所读过的那些外国作品。把它们成体系的呈现在了我们面前,让它们成为我们理解和认识鲁迅的精神食粮。而这些作品,也是他们确认是鲁迅先生一定读过的外国作品,被集合成册,也就有了这一本《他山之石》。

当然,没有人能够真实地还原鲁迅先生所读的所有外国作品,但即使在这本书中,这种不完全的统计,鲁迅先生所阅读的外国作品也已经超过100篇。这其中更有很多鲁迅先生把它翻译成了汉语,介绍给了其他的中国读者。无论从阅读的数量,还是质量,这都是非常高的,更何况,鲁迅在日本时还有着本职的学业要完成,他虽然放弃了医学,但并非他学的不好,而是他主动的弃医从文,为改变国民的劣根性儿而做出自己的努力。 那我们先看一下鲁迅都具体的阅读了哪一些外国作品呢?这本书被分为了四个部分,而占了一半篇幅的是《域外小说集》,这是他和周作人两兄弟合作完成翻译的一套小说集。它们一定是经过反复阅读,不断吸收,然后转化成中国文字而呈现出来的。从这些作品的选择中,我们就可以看到鲁迅所追求社会变革的愿望,他更关注于当时处于变革中的俄国文学作品,在这部《域外小说集》中,俄国作品占了很大一部分,特别是还有契诃夫所关注的大背景下小人物的故事,这无疑对于后来鲁迅先生的创作会有着一定的影响。而其他作品,也都是经过鲁迅兄弟精挑细选。我们现在重读这些作品的阅读,也一定会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样是俄国文学作品,除了《域外小说集》,鲁迅先生还大量阅读了日语翻译的俄国小说,这些小说的缩写版被收录在这本书的第一部分中。鲁迅先生偏爱俄国小说,甚至于为了了解俄国文学,还自学过一段时间俄语。“我们学习俄文,为的是佩服他的求自由的革命精神及其文学。现在学语固然不成功,可是这个意思却一直没有改变”,这是鲁迅后来回忆的内容,也从侧面证明了鲁迅偏爱俄国文学的原因所在,他就是在试图从变革中的俄国寻找到一条可以改变中国的道路。我们现在重新阅读那时鲁迅所读过的俄国文学作品,一定能够感受到这些作品对于当时的鲁迅会有所刺激,有所感悟。 鲁迅先生是兼容并蓄的,虽然他偏爱俄国文学,但他不会仅仅只关注于俄国文学,他也大量阅读了世界其他地方的文学作品。而这本书的第四部分收集了鲁迅所阅读的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法国、日本、挪威、丹麦、波兰、英国,甚至于匈牙利、菲律宾等等的文学作品,他都有所涉猎,这无疑给我们培养出了一个思维更广博,认识更深刻的鲁迅。

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卷路。但我们也知道,鲁迅是不爱旅游的,他虽然留学日本,也算开眼看世界的人,但他的见识思想,更多来自于他的阅读,来自于书籍,来自于文学作品。《他山之石:鲁迅读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无疑从另一个角度,从培养出鲁迅先生的精神食粮的角度,让我们认识到一个不一样的鲁迅,认识到一个后来成为一个战士,成为一个思想家,成为一个文学家的鲁迅。这一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是基于他的大量阅读,基于他大量学习的结果。

《他山之石》读后感(五):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成语他山之石出自《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琢磨玉器。既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也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这本《他山之石》正如后来朱熹在《诗集传》中曾说的:“以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石头的存在是来帮助玉石成器的。这句诗引申一下,就是指别的地方有才华的贤者,可以用来帮助自己或者自己身边的人改掉缺点,成为一个更加完美的人。

鲁迅是享誉世界的小说家,但他的经典之作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鲁迅明确说过自己“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也可以说正是这百来篇外国作品作为基石才让鲁迅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中国近代作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他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让鲁迅成为文坛巨匠的那些“石头”们。《他山之石》的两位作者陈漱渝和姜异新历经三十余年孜孜不倦的探寻,终于解开了鲁迅研究领域的这个“斯芬克斯之谜”。

《他山之石:鲁迅读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分为四部分:“日译俄国小说合订本”“ 《域外小说集》第一册”“《域外小说集》第二册”及其他。收入了鲁迅曾经读过的果戈理、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契诃夫、莫泊桑、爱伦·坡、雨果、夏目漱石、克尔凯郭尔、王尔德等人所创作的三十八篇作品,同时收入多幅鲁迅亲手绘制花边及多幅精美插画。为人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鲁迅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鲁迅留学日本本来是学医的,他目睹群众围观日俄战争期间屠戮中国人民,心灵被深深地伤害,意识到了拯救国人心灵的重要性。他意识到学医只能从肉体上去解救人们,而当时的国人思想却十分麻木,麻木到观看外敌屠戮同胞,鲁迅的心灵深受触动,最终决定“弃医从文”,用手中的笔跟黑暗的社会现实较劲,用手中的笔唤醒国人麻木、沉睡的心灵。他开始留心文学,由于当时自己的语言和环境受限,他阅读国外的书籍很困难,他阅读的途径主要有四个方面:

1、经由日语、德语的学习,广搜浏览日文德文的报刊书籍,被其刊登的本国及外国作品深深吸引。这也是鲁迅阅读的内驱动力所在。

2、有文明史而入其国家文学,如从对《波兰衰亡史》的阅读到关注波兰文学,从对《印度餐食战争》的阅读到企望关注印度文学。

3、经由广泛接触文学史及作家评论而涉猎相关文学作品。

4、经由本国译介而设立原作者作品,也是周树人早期外国文学阅读活动中非常重要的渠道之一。

受到外国作品思想的影响,小说《狂人日记》,控诉封建礼教吃人,申诉了封建礼教的不合理性,启迪人们去寻找新的出路。鲁迅的很多杂文,像一把把匕首,直戳反动统治者的心窝,他本人也因此身陷被暗算的险境。看客心理、阿Q心态,鲁迅作品中折射出的劣根性,直到今天仍能让读者感到觉针芒在背。鲁迅作品的共同特征是“深刻”,一针见血。

作者陈漱渝说:鲁迅具有超人的禀赋,丰富的阅历,深刻的思想,惊人的创作力,这些都是成就这位伟大文学家的内在原因,但鲁迅也明确说过,他“做小说,是开手于一九一八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所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这些就是成就这位伟大文学家的外来原因。

读鲁迅读过的书,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