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古瓷之光读后感100字

古瓷之光读后感100字

《古瓷之光》是一本由涂睿明著作,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0元,页数:3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瓷之光》读后感(一):印刷很好 内容欠佳

读到一大半的时候就真的是读不下去作者的文字了,还好作者比较谦虚,把自己的作品都称为“拙作”。可以看得出来作者的学术素养和文字功底还是略有欠缺的,大部分都是对器型的描述,这种描述结合了略带造作的词藻堆砌,想营造出一种散文的感觉,看久了很腻味,废话和口语也很多。有不少瓷器结束的部分也会觉得像作文一样是硬凑完的无意义结束句,可能实在是没得写了,毕竟实物照片在那里了,一直描述也难免词穷。

整体结构比较散,缺乏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写作逻辑。虽然简单按照“先秦、汉唐、宋、元、明、清”分了六章,但每章分隔感很弱,因为开篇语只有很短很随性的几句,起不到开篇作用,也不够严谨。章节里瓷器的数目也很不均衡。有的章节件数少的:先秦5件、元只有3件;有的章节件数多的:清代最多28件,宋20件,明14件。

不得不说这本书确实是“瓷人”所写,比较个人化。

《古瓷之光》读后感(二):古瓷之光,熠熠生辉

看那古瓷之光,如今再次熠熠生辉。瓷器毫无悬念得是中国瑰宝之首,但多少世纪以来,我们真的感受过瓷器的美吗?瓷器的烧制工艺被视作圈养起来的手艺,制瓷的匠人被严格管控,虽然较之农户衣食无忧,但公期颜色工艺火候,都可能成为他们受到惩罚,甚至陷入身死的危险境地,这就是依附于封建社会而存在的古代制瓷业的命运。 所以古时对很多瓷器的描述,都如同工厂零部件一样,高矮宽窄,绝口不提色泽如何,绘饰如何,所含寓意如何,源于各种工艺,有何工艺突破,这些都很难见到。只有少数墨客闲暇之余,会作几首短诗,品鉴几句,联想一回,但尽管这类诗句太过小众少数,也足以成为名篇,因为他们的笔下,这些瓷器是美的,是以一件件艺术品而存在,而不是工匠们与压榨工匠的所认为的,满足任务和满足上位喜好的优质商品。 瓷器究竟是艺术品,还是商品,这并非是一个割裂的问题,两种特质本身就是瓷器自身所具有的属性。瓷器作为一件人工生产的物品,本身就是商品,但决然不可否认她作为艺术品的事实。如今瓷器被视作高档商品的现状仍然存在,就如拍卖会上一些古瓷被炒上天价,但很难说是因为时代久远还是艺术价值,不过这也把古瓷拉回了我们的视野,作为艺术,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很多人更愿意欣赏瓷器之美,古瓷之光了。 作者涂睿明先生便是致力于这再现瓷器之光的人之一,他是长物居陶瓷文化发展公司创始人,所以也雅称长物居主人。首先他本身便是知名瓷人,是制瓷行业的从业者,继承者,发扬者,同时他又是优秀的作家,凭着精湛的技术和对制瓷工艺的熟悉,曾写就《捡来的瓷器史》《制瓷笔记》等书,还有最近爆火的《纹饰之美》都是出自这位制瓷人之手。 这本《古瓷之美》也秉承了长物居主人涂睿明先生一贯的美学追求,从各博物馆中所见到的77件国宝级瓷器中,畅谈古瓷之光,古瓷之美。全书配有大量的实拍图片,几乎每件瓷器都有一张或以上的照片,读者能够透过这些实拍的照片,直观地感受到从良渚文明古陶到周秦古陶,到唐宋名窑,到元青花,再到明清宫廷瓷器的形制之美,造型创意之美,工艺传承以及创新之美,颜色之美,绘工之美,品味之美。 除了精美的图片之外,本书的文字叙述也是可圈可点,长物居主人没有使用过于严肃的语句,而是很亲和的文字,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朋友带你去逛博物馆,走到了他熟悉的瓷器展厅,于是滔滔不绝起来,讲的很有道理还通俗易懂,不时再穿插些吐槽。这大概就是长物居主人的文字魅力了吧。

《古瓷之光》读后感(三):好美好美的古代瓷器

国宝展览看过不少,相关的书也读过挺多,但是基本上都是泛泛而谈。《古瓷之光》这本书有着非常明确的针对性,那就是古代瓷器之美。什么样的瓷器是美的?本书主要从器型、色彩、图案纹饰等入手,分析了七十七件精美瓷器的美妙之处。然而这些瓷器却并不都是被世人所瞩目的,有很多都被遗落在默默无闻的角落。因此作者借此也告诉我们,要大胆地去通过自己的审美发现古瓷之美,而不需要人云亦云。作者将这七十七件宝贝瓷器按照从先秦到清朝的朝代顺序一一安排入座,如赏美人一般娓娓道来,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瓷器发展变化的线索。

说到变化,首先是从陶器往瓷器的过渡,基本上在汉唐之前大多数都是陶器。陶与瓷算得上是兄弟,瓷是陶的升级款。它们之间有很多区别,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最直观的应当是光泽。在“西周原始青瓷壶”这件瓷器的解析中,作者给出的副标题是“晨曦初现的薄光”。这件略显粗糙的青瓷器上显露出一点点光泽,预示着陶器向瓷器的进化。其次从器型上来说越来越多样化,一开始基本上都是水罐等比较基本的日常用器皿,之后出现了花瓶、笔山等等,造型也越来越精致。色彩就更不用说了,从陶器单一的土黄色,到青色、白色、红色,甚至绿色。

说到美,不同人的审美眼光不同,可能所认为的瓷器之美也不同。作者做选择的这些古代瓷器,它们的美大多是大气的、简洁的、出人意料的。比如我很喜欢的一件“清康熙青花团花锯齿纹摇铃尊”。它的器型非常不俗:“瓶口是轻启的唇,往下是颈,再是肩,然后是腰,最下是足”。据说这种器型是从摇铃身上得到了灵感。这件器物彰显了康熙瓷器文雅的特点,而雍正瓷器给人的印象则是高冷简约,但是到了乾隆,繁复成了主要特点。再说这件器物的装饰,非常简约,大量留白。“底纹如山,团花如日”,这两种白色底上的蓝色装饰带给整件瓷器以高雅大气之感。

再说一件“清雍正茶叶末釉螭耳花浇”。它的颜色在一堆天青色、青花瓷中间显得别具一格。茶叶碎末的颜色,绿色中间有点点黑色。据说这个颜色在雍正时期就已经是复古颜色,它产生于唐宋时期,“是一种偏黄绿的粗糙釉色”。但是不知为何就得到了雍正的喜爱。要我说雍正肯定是爱它别具一格的复古情调。

最后说一件特别有日本风情的“宋吉州窑木叶碗‘盏’”。这个木叶盏虽然是产生于宋朝,但是却被日本奉为神物。正如日本画家东山魁夷所言:“特别是树叶茶碗,因为它是自然的,所以它如实地显示出朴素,在这一点上,使人感到一种孤寂,这在中国陶瓷中也是稀有的。”可见中国与日本的文化还是有许多相通之处的。

《古瓷之光》读后感(四):古瓷之光:一本书让你看尽瓷器的前世今生

瓷器,可以说是中国的代名词,是中国的名片。在西方国家,只要一提到瓷器,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

在博物馆里,我们看得最多的大概就是瓷器,从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到各种酒盅茶盏,真是应有尽有。

也许我们经常会问,这些东西究竟有什么魔力,竟然会卖出令人难以想象的天价?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瓷器究竟美在哪儿呢?

如果您也有这样的问题,那么请翻开了涂睿明老师的新书《古瓷之光》,在这本书中,涂睿明老师将77件至美瓷器带到我们面前,为我们打开了瓷器美学的大门。

作为长物居陶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涂睿明老师长年致力于景德镇瓷器的复兴与传承,他亲自烧窑㓡瓷,以匠人之心挖掘瓷器中的历史印迹与美学脉络,唤醒人们对瓷器之美的感知力,让人们学会如何欣赏瓷器,鉴别瓷器。

在这本《古瓷之光》中,涂睿明老师首先向我们讲述了瓷器产生的源头——仰韶文化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虽然它并不是真正的瓷器,只能算作陶器,但是就是这件大约六千年前诞生的陶器,印证了中国陶瓷文化的起源。在它看似粗糙、简单的线条中,孕育着中华文明的基因。

仰韶文化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

在陶器向瓷器进化的过程中,有一件器物是绕不过去的高山,它就是“唐三彩”。在这本书中,涂睿明老师向我们讲述了“唐三彩”中最负盛名的“三彩马”,这是一匹不同寻常的“马”,从它身上的每一处肌肉、每一个关节、骨骼,到马身上的装饰、造型、着色,无一不显示出它的“以形写神,神形兼备”的艺术特色。

三彩马

这本书是按照朝代的顺序,分别介绍了中国历代最有代表性的瓷器品种,其实这也是瓷器发展的进程。从仰韶文化起源,经过汉唐、五代十国的发展,到了宋、元、明、清,瓷器跨越了一个又一个新高度。

在“宋——初长成”这一章中,涂睿明老师为我们理清了宋代瓷器的发展脉络。宋代瓷器在中国瓷器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更是瓷器界的神话。

在《古瓷之光》中,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无纹水仙盆”、“双鱼耳香炉”、“白瓷孩儿枕”等瓷器,领略到宋瓷五大窑各具神韵的美,而且对于各各窑口的历史也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无纹水仙盆

翻阅《古瓷之光》,在77件精美绝伦的瓷器间畅游,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这77件宝物,更多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源远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内涵。作者结合史实,将这77件国宝放在历史的维度中,通过它们让读者经历了一场瓷器文化的美妙旅行。每一件瓷器就像一个坐标,将中国瓷器美学一步步推向无人能及的高度。

在这本书中,除了介绍瓷器,还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比如介绍每件瓷器时,并不只单纯的介绍,而以把瓷器制作工艺、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名人诗词,一并写进来,旨在告诉读者,美并不只限于眼睛看,更重要的还是要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在时间的长河中,瓷器静默无声,但是它又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美,传递着情。幸好有《古瓷之光》这本书,这份美、这份情才会永留世间。

《古瓷之光》读后感(五):77件馆藏至宝,带你认识陶瓷之美,了解中国瓷器征服世界的秘密

作为大清王朝的最后一位实际掌权者,慈禧太后的所作所为一直被人所诟病。然而,抛开这些政治成见,这位女性也不是一无是处。追溯中国古代陶瓷史的漫长发展,你会发现,唯有其主持设计的“大雅斋瓷器”自成统一的个人风格。同时,这套瓷器也因为种类之丰富,数量之众多,风格之突出,成为晚清瓷器业的一道靓丽风景。

那么,慈禧太后的这套瓷器为何被取名“大雅斋”呢?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而这套瓷器又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呢?在我国陶瓷文化研究者涂睿明的新作《古瓷之光》中,就向读者揭晓了答案。

这是一本写给大众的陶瓷文化启蒙书,通过多角度解读被珍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馆里的77件中国陶瓷器具来梳理古代陶瓷的发展轨迹,从而让更多人学会欣赏陶瓷之美,而不是仅仅看重它们的金钱价值。

在本书的作者看来,陶瓷之美包含着造型之美、绘画之美、材质之美、工艺之美以及生活之美。其中,又以生活之美最为重要。毕竟,每一件陶瓷的出现,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诞生的。若是抛却它们的实用价值,自然也就无法清晰地理解陶瓷为何会兴盛至今,又为何会呈现出如此多的面貌。

由于对陶瓷这一名称的使用习惯,我们很容易认为它们指的是同一种东西。其实不然,在过去,陶是陶,瓷是瓷,且陶器的历史也远远比瓷器的历史要存在的更为久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瓷器可以看作是陶器的升级版。因此,后来在研究历史时,人们才会把它们合为一体。

早在距今大约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古朴粗狂的鹳鱼石斧图彩绘就已问世。在那时,人类已发展出成熟的农业,不仅能够种植粮食,还使用火满足日常需求。于是,陶器在人类文明中就应运而生了。不过,由于最初制作的陶器在材质和技术方面的局限性,所以质地往往不够坚固,仅仅有一少部分流传至今。

当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制作陶器的工艺也在不断地尝试下发生改变。到了汉唐时代,陶器才逐渐完成陶器到瓷器的方面的转化,且变得越来越雅致。像德青窑鸡首壶、唐三彩马、越窑秘色瓷瓜棱瓶、邢窑白瓷双龙耳盘口瓶、鲁山窑花瓷腰鼓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而在宋朝时期,当瓷器越来越受到皇家的重视和文人的喜爱,其地位自然水涨船高,进而涌现出一大批风格多变的瓷器杰作。比如,汝窑无纹水仙盆、宋官窑方盆、哥窑胆瓶、定窑白瓷孩儿枕、磁州窑梅瓶、吉州窑木叶碗等。这些瓷器或源于宫廷审美,或符合文人喜好,或来自民间文化,但整体风格大多简洁素雅。

令人遗憾的是,到了元朝时期,虽然瓷器的制作工艺有了技术上的飞跃,出现了鼎鼎大名的青花瓷,但在美学方面无疑是停滞不前的。直到明朝清时期,彩瓷的粉墨登场,才再一次为瓷器的发展带来蓬勃的生机,并与宋瓷、青花瓷一起获得了大众的认可,从而走向世界。

后来,正如人们所熟知的那样,清朝由盛转衰,而瓷器行业自然也难保持它的辉煌时刻。庆幸的是,在历经沧桑之后,这些精美的瓷器最终被博物馆或者个人当做至宝收藏起来。

阅读《古瓷之光》,不仅可以了解文章最初所提到的问题,还可以从古瓷的造型、色彩、材质、工艺以及历史背景等多角度欣赏瓷器之美。而书中那些来自馆藏的真实瓷器照片,更是十分养眼,让人叹为观止。这样的瓷器入门读物,你喜欢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