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瓷器里的文明碎片读后感精选

瓷器里的文明碎片读后感精选

《瓷器里的文明碎片》是一本由涂睿明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23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瓷器里的文明碎片》读后感(一):《瓷器里的文明碎片》评论-8分

接触陶瓷,就回避不了历史,说的直接也局限了,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如此。单纯的掌握历史相对容易,只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反复记忆反复查阅,总会越得越多,不会吃亏,把那些生涩的行业衍变逐渐刻在自己的脑袋里。但要把这些知识再次传递出去,就变得稍微复杂了,我们传授经验和见解,总是希望用最短的时间,让他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讲出来不算完,讲明白才算。

这本书既是如此,虽然不是完整的时间线的贯穿,但其中重要的代表性事件或者说一个陶瓷专有名词的解释,已经剖析得很好了,听一个故事,比陈述乏味的历史要有趣的多。

我也是从事艺术教育行业的一员,我的理想,就是用脱口秀的方式来讲课,当然这个理想很远大,但我会尽量去尝试,这样学生们就不会觉得无趣了。阅读这本书的人群,当然更多的会是喜爱陶瓷的人才来关注它,或是专业学习的人和从业人员,但它的言简意赅和直接,也可以让外行和小白读的明白,可以说算是从陶瓷科普的角度,来推广陶瓷历史的重要节点,也时常会有作者的总结和小幽默,同时也适合常备,在需要的时候查阅资料。

有了对于陶瓷历史的掌握,就会去思考,并自我进行归纳和总结,你会看到每个时代的规律,都说历史是镜子,那照到的就是如今现实中的我们。陶瓷这个问题,真可谓“幅员辽阔”!我们这一辈子,时间有限,也只能选择其一二小领域,进行学习和深挖,只有全然了解陶瓷历史,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才能知道自己的真正喜爱。

古代的工匠们,是尽可能的去产出同款形制的陶瓷器皿,追求精益求精登峰造极,而现代的陶瓷创作者们,是尽可能的想要寻找突破和个性,追求独立风格甚至独家技法。这种陶瓷理解的对立,可能是这个时代里,最为鲜明的行业特征!所以,掌握历史是基础,实际创作是时代的新一页,只有新的东西,才会在下一个阶段的历史里,被留下记录。

我时常反复在思考这个问题,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在余下的有生之年里,留下些什么?想法总是随着现实在起伏微调,继续生长,但每天,手上的技艺不能停,每天都要去接触和实践,这就是对“生长”最好的呵护,希望有一天能见到我栽种的参天大树,即便没有也没关系,过程是充实和愉悦的,足矣。希望同路人,都能如此。

《瓷器里的文明碎片》读后感(二):陌生又熟悉的瓷器文化!!

对于瓷器来说,世界上没有比中国人在熟悉的了,很多人第一个学的英文单词,就是中国china,China又译为“瓷器”,可见瓷器对于中国历史的重要性!本书中有个小知识是说:景德镇原来叫做昌南,公元1004年后,宋真宗改了个年号叫“景德”,而当年在昌南进贡的瓷器非常受宋真宗的喜爱,于是就让之后在昌南烧制的的瓷器底部都写上“景德”的字样,景德镇也因此出名,China也有“南昌”的音译。可是我对陶瓷的认知好像仅限于china和景德镇了。对了还有周杰伦的天青色等烟雨。

《瓷器里的文明碎片》

有机会看到这本《瓷器里的文明碎片》,才知道自己对于瓷器是多么的陌生,本书用碎片化的文章,告诉读者各种知识点,可读性非常高,不会因为是知识普及类的书本,让读者感到非常枯燥,大概是作者的写作风格有趣,让读者可以沉浸到书本里,写的简单,易懂,是瓷器的故事,也是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工艺。 其实想说一说本书的包装,打开快递的第一感觉,wc,200多页的书,第一版就做的精装啊,有意思,然后打开,发现纸张是特种纸,看着也比较高级,最主要图片印在上面看着非常清楚,所以从书本的制作来说也比较贴合瓷器的主题,就是精致的第一感觉!(可能唯一的缺点就是定价会比平装的贵点,但是拿到手来说绝对的物超所值)

精装

特种纸

关于书本的内容,也不总结了,因为本书本就属于比较总结性的文章,肯定作者写的更加生动有趣,喜欢历史的朋友,本书强烈建议读一读,相信读后和我一样会对瓷器有着不一样的感受与想法。有个问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在本书的第十三章写到了清雍正的十二色菊瓣盘,但是并没有配图,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一个盘子十二种颜色,心里想着这也太吊了,怎么做到的,然后百度一查原来是十二个不同颜色的盘子,虽然也是很厉害,但是觉得有配图还是最好。再看本书会有种瓷器“活过来”的感觉,每一件瓷器都在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看书的过程中,无数次想着要怎么怎么写,才能写出这本书的简单,易懂,好读,可是读完后又不知道改怎么写才能表达出意思,想半天总会觉得词不达意。也许看书的乐趣还是在于当时的感受,精神方面的东西无法用语言诉说出来吧!然后最后写上一句最近喜欢的话。 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

《瓷器里的文明碎片》读后感(三):《瓷器里的文明碎片》:欣赏美丽的中国瓷器,重现中国瓷器的辉煌

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这个英文单词来自于瓷器,这是大家的共识。但为什么是China,而不是别的音调?提到瓷器就不能不提到景德镇,千年以来,景德镇一直都是中国的瓷都,引领着中国瓷器先进的步伐。而景德镇这个名称也是后来才出现的,之前他的名称叫做“昌南”,也就是China读音的来源。 提到景德镇,就不得不提到宋真宗,正是因为他的年号——景德,成为景德镇冠名是原因。宋神宗特别喜爱昌南的瓷漆,让这里出产的瓷器在烧制之时,瓷器上面都写上景德两字。慢慢的苍南逐渐被别人遗忘,而景德镇的名称那就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这就是关于瓷器的一个小故事,中国瓷器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各种驰名中外的古瓷器引领着世界的潮流。可是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大多数人对于瓷器并不真的了解了,就连我们最熟知的一些关于瓷器的认知都有了偏差,比如周杰伦著名的那首音乐《青花瓷》,其中有句“天青色烟雨”,可能就和实际的青花瓷器的颜色有所出入。我们所能见到的青花瓷,大多颜色都极为浓烈,都是那种深蓝色,很少会出现天青色。

关于瓷器的误解不仅仅存在于我们现实之中,就连很多影视作品中都有着非常大的出入,而这种发现也是我们了解瓷器的乐趣所在。 涂睿明,知名瓷人,陶瓷文化研究者,对于中国的陶瓷文化他有着极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毕竟他接触的多,看的多,知道的一定比我们多,更何况他还在古籍文献中深入的发掘着这些陶瓷背后的秘密。他把他的发现行之于音视频,最终又形成文字,有了这一本《瓷器里的文明碎片》。

本书从我们中国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开始,用我们能看到的最知名的各种瓷器来带我们了解瓷器的演变历程。书中总结了历史发展的十几个重要的节点,这些节点恰恰是不同的瓷器鼎盛的时期。比如真正最开始进入人类视野的是青瓷,唐以前都是青瓷的天下。青瓷虽然也极为漂亮,但受制于原材料的限制,毕竟过于单调。这技术的发展,白瓷逐渐发展了起来,白瓷时瓷器的胚胎成白色,而这也就被未来瓷器的各种颜色发展奠定了基础。白色是一切的基础,也更容易在其上展现出各种不同的颜色,青花就是在白瓷基础上颜色重大的突破。技术逐渐成熟,人类不会再仅仅满足于单一的颜色,中国的各大瓷瓷窑也不断完成着自己的突破。而这更有着皇家的参与,让瓷器走上一个又一个的台阶。当我们看到清朝珐琅彩的时候,瓷器已经成为重要的装饰产品,达到了他最为鼎盛的时期。

随着工业化的进步,手工业的瓷器也受到了重大的冲击。中国,作为瓷器之祖,反而逐渐没落了下来。现在中国依然是最重要的瓷器生产国,但如果说著名的瓷器品牌却反而不属于中国了,这也是一种悲哀。 《瓷器里的文明碎片》带我们了解中国瓷器过去的辉煌,也期待中国再现那辉煌。

《瓷器里的文明碎片》读后感(四):古人的勤劳与智慧,成就了瓷器的前世今生

《瓷器里的文明碎片》是知名瓷人、陶瓷文化研究者涂睿明的全新力作,其长年工作和生活在景德镇市所辖的浮梁县,致力于复兴景德镇瓷艺,传承传播陶瓷文化、美学,推动传统陶瓷艺术的当代转化。这本书是作者的一档音频节目内容的文字整理稿。通过讲述瓷器发展历史上十个重要节点,勾勒整个瓷器发展历史。从清白瓷到青花瓷,从钧窑到珐琅彩,从宋瓷到清三代,是瓷器的故事,也是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工艺。

书中共用十九章的篇幅,讲述了18种瓷器的前世今生,每一种瓷器都引出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和工艺技术,折射出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的合作与碰撞。一部中国瓷业的兴衰成败历史,宏观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和贸易曲折地成长、发展过程。

瓷器的诞生

我们的祖先在无意之间发现黏土经过火烧之后会变得坚硬而结实,如此作为瓷器的初期状态的陶器变应运而生。但从陶器到瓷器的飞跃,经历了艰难而漫长的技术探索过程。最初的动机是为了改进陶制盛器的缺陷,密水性问题。瓷器的密水性取决于材料本身的差别和外部的釉质两个方面。中东人、新巴比伦人和古埃及人掌握上釉的技术比中国早了上千年,但由于技术的不成熟和缺少的两个必要条件-高岭土和大量的燃料,始终没能制作出瓷器。中国虽然拥有来自景德镇高岭山的高岭土,但早期因没有获得上釉的技巧和烧制温度不够高,所以烧制出来的依然是陶器。随着中国人制陶技术的不断提高,当烧窑温度提升到1300摄氏度时奇迹发生,高岭土坯呈现出半固态,半液态的质态。等冷却下来,就形成了瓷器。

中国瓷器影响世界

古代陶瓷从唐代开始走向成熟,其中最重要的两种就是青瓷和白瓷。但中国瓷器真正走向世界并且影响世界文明进程是从宋代开始的。宋代文化的繁荣和艺术的发展,让文人们的审美修养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宋人烧制出了极有品位的高质量瓷器。这些瓷器,在世界史上的地位堪比从路易十四到二战前夕法国的奢侈品。瓷器的制作在北宋达到了高峰,最具代表性的是被称为汝、管、哥、钧、定的宋代五大名窑,其中以汝瓷最为珍贵。在波斯,商人们通过丝绸之路把宋朝的瓷器带回去,并传播到欧洲。

元代又因波斯商人的定制需求,发展出了如今闻名世界的青花瓷。青花瓷的制作对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来看,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青花瓷制作至少需要三个方面的准备:透明釉、白瓷以及上等的蓝色染料。首先,因为釉的成分中含铁元素,透明釉在生产技术上要求更高。其次,瓷白的关键是优质的瓷土,然后景德镇为此提供了基础;最后,是蓝色染料,中国没有好的青花料,其主要产自波斯地区。但随着元代商业的发展,波斯商人带着青花料来到了景德镇,根据他们的需求,工匠在反复实验中成功定制出了享誉世界的青花瓷。

这本书以不同的瓷器为媒介,为大众科普与瓷器相关的工艺、文化、经济与历史知识,深入讲述中国陶瓷艺术的美学变迁。让我们得以从一件件陶瓷作品中,探寻到历代的审美雅趣、民俗风情与匠心工艺。

《瓷器里的文明碎片》读后感(五):《瓷器里的文明碎片》试读

今年寒假,孩子的学校布置了一篇作文——“从一件文物的角度,向大家介绍自己”。于是我翻出了之前带他去几个博物馆拍的照片给他看,最终他选了台北故宫博物院里一件北宋定窑的瓷器,写了一篇《宋孩儿枕的梦想》。 其实瓷器不也是一个慢慢长大的孩子么?工艺是它的骨架,历史、文化和美学是它的血肉,它的成长过程,就是瓷器的发展史。现在就有这样一个人,为我们这些“洋盘”将瓷器的历史娓娓道来,这就是涂睿明先生和他的《瓷器里的文明碎片》。 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书中一些配图,都是我在几个博物馆里看到过的,也使那些橱窗里冷冰冰的瓷器在我心里鲜活了起来。特别是钧窑、青花瓷、珐琅彩三章我更是又读了一遍。 现在的年轻人常说:“勾勾一反,倾家荡产”,而对于钧窑来说,就是“钧窑带红,价值连城”。涂睿明先生书里钧窑那一章,有两副配图,分别是天蓝紫斑盂和天蓝紫斑圆盘,它们就静静地摆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当时我并不知道它们的价值,但只是走过看了一眼,竟然就让我停下了脚步,可见钧窑的魅力“非同一斑”。 书中写到,要1280℃才能烧出红色,但如果少了10℃,那么就有可能烧不出红色,要么发黑,要么什么都没有。看到这里,不仅要惊叹当时把桩师傅技艺的精湛,以及对温度把控的精确。 烧制钧窑要1280℃,那么我们最常听到的青花瓷呢?涂睿明先生书里给出的答案是1300℃,在当时没有科学仪器准确测量温度的情况下,烧三天三夜。在这一章,涂睿明先生用很多照片来描述制作青花瓷的过程,从拉坯、利坯到画坯。而看这章的时候,我还特别选了“UNCHAINED MELODY”做BMG,突然想起孩子的学校三年级开设过陶艺课,不知道他做出了怎样的一个作品呢? 除了钧窑、青花瓷,我当时还拍了很多的珐琅彩。在涂睿明先生书里也称作“瓷胎画珐琅”,也被称作是最贵的瓷器之一,简直就是瓷器界的天花板。当我再翻了一页,我发现……我竟然完美错过了“斗彩鸡缸杯”。于是我又把之前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拍的照片又拿出来看了一遍,看看我究竟错过了多少精品。但我却吃惊地发现拍的最多的竟然不是字画,而是瓷器。可见瓷器它本身就有着独特的魅力,来吸引着古往今来,世界各地的人们…… 读完后记,我又把书翻到了第一章,或许明年寒假,我再带孩子去上海博物馆参观瓷器馆的时候,我就可以和他说“影青”的来历了,毕竟我这是又读了一本书啊。合上书,我问孩子:“知不知道瓷器的英文怎么说?” 他回答:“不知道呀,因为学校里还没教过。” 我告诉他:“瓷器的英文是china。” 他很吃惊地说:“中国的英文也是China!” 我把书翻到第十八章,指着大雅斋盖盒的图给他看,他告诉我之前写作文时我给他选的照片里有一张和这个很像。我对他说:“瓷器象征了中国,他坚韧、纯粹、有内涵,而世界上也只有一个中国。或许在不久的明天,你真的可以像作文里写的那样,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看到两个宋孩儿枕呢!” PS:书中第110页,“乾隆九年洋彩黄锦地乾坤交泰旋转瓶”与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拍到的应该是同一个,那里的标注是“清乾隆粉彩黄地八卦如意转心套瓶”但没有注明具体年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