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二年级传统文化中秋节的作文

二年级传统文化中秋节的作文

提升写作能力,做到手到擒来,希望这篇文章对您的作文能力提升有帮助,特地精心编写的二年级传统文化中秋节的作文。

二年级传统文化中秋节的作文篇一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多种多样有七夕节、端午节、中秋节浩宇剪纸……不过我最喜欢的就是中秋节了。

因为中秋节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为四季,每年有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每年中秋节,全家人就快乐的聚在一起享受妈妈做的美味佳肴,大家有说有笑,共度这美好的中秋佳节。

记得今年的中秋节,我们吃完晚饭,坐在阳台上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可是,天公不作美,月亮一会儿出来了,一会儿又被大片的乌云遮住了,好像在和我们玩捉迷藏呢!我们仰望天空时隐时现的月亮时,外婆就不由自主地给我们讲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她说:“古时候啦,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有个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比,他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从此老百姓过上了太平的日子,他们都很感激后羿。后来有一位道人送了后羿一包长身不老的仙药,吃了可以升天。后羿舍不得一个人独吃,把仙药交给了他的妻子嫦娥,嫦娥一心想升天成仙,偷偷地吃掉了仙药一个人飞上了月宫。”我和小宝听得很入迷,但我在书上看到的嫦娥奔月和外婆讲的有点儿不一样,看来民间的传说各种各样。

我之所以喜欢中秋节,是因为它不但给我们带来了宁静而愉快的夜晚,还给我们带来了和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

二年级传统文化中秋节的作文篇二

关于传统文化的作文 中华传统我继承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许多优良的传统,比如:过年时拜年、端午节吃粽子祭屈原、清明节祭祖等。说起中华传统,不免让我想起许多有趣的事。

那年,我10来岁。刚起床,妈妈走过来对我说:“阳阳,你知道今天干嘛吗?”我摇摇头,妈妈接着说:“今天我们家要包粽子了!”我恍然大悟,立刻起床,兴奋地跑下楼,看见爷爷奶奶已经在包粽子了。我看爷爷奶奶包得非常容易,所以我也洗了手,加入了包粽子的行列。

开始,我还不会包,包的像月饼,又像手抓饼,还把米洒了一地。当我想要放弃时,妈妈对我说:“半路放弃,可不是你原来的作风噢。”我得到了鼓励后,仔细打量着粽子,研究了半天,再向爷爷虚心请教。最后,我终于初步学会了包粽子。

当然,春联也是非常有趣的。有一年过年,我看见爸爸在写春联,他拿来了红纸,用毛笔沾了沾墨汁,然后在红纸上写了几行字,最后贴在了墙上。这样,既美观又增添了节日的氛围。

通过节日,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啊,中华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值得我们当代人好好继承。

二年级传统文化中秋节的作文篇三

家乡的漳浦县城已有千年的历史,有句俗话:“西街通县前。”从这句话就可以知道原来的旧县城有多大,而今经过四十年发展,县城已扩展到十多平方公里。随着经济的发展,淹没在历史里的庙文化也随之兴起。

威惠庙

脚踏在威惠庙这块的方土上,不禁联想到它历经数百年沧桑,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仅存为乡民捐建的一间小庙,岁月悠悠,波光泯灭。到了九十年代,县政府投资五千万元人民币重建威惠庙,并把它开发成占地450亩的游览区,园区由古建筑群、别墅山庄、森林公园三部分组成。陈氏在台湾和海外的后裔闻讯纷至沓来寻根谒祖,为威惠庙重建捐资捐物。威惠庙也成为家乡联系海外黄炎子孙的一座桥梁。

据有关消息,县政府准备要在原有威惠庙的基础上筹建的一个城市公园,计划占地面积约5000亩,集生态、文化、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

重温宋代改革家吕璹一首诗:“当年平贼立殊勳,时不旌贤事忍闻。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一种历史文化的厚重感油然而生。

孔庙(文庙)

缅怀对先师孔子的敬仰之情,走进2015年修缮后占地面积近20亩,投入3000多万元的文庙。览物之情,脑海不禁浮现出当年在这求学莘莘学子的身影,他们为了国,为了家,忍住过着十载寒窗的苦。在此,不禁问自己在这盛世如花的日子里,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有什么理由不担当起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呢?怎能会忘却曾在文庙里发生过 “漳浦事件”这段历史呢?

武庙

2018年1月19日早上,随着漳浦县城北路古榕树边的烟花爆竹响起,始建于南宋,后毁于抗日战争期间的武庙重建也落成。这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又增添了一道风景线。

漫步在公园里,看到武庙已重建天日,更多想到的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怎样去保护它,让它的文化得于延伸和发扬光大呢?

走进家乡的庙文化,我为家乡在改革四十年中取得辉煌的成就感到骄傲,更为家乡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感到由衷的欣慰。

二年级传统文化中秋节的作文篇四

我国有风筝、甲骨文、茶、皮影等很多很多的传统文化……

我最了解的就是风筝啦!

有一次,我和爸爸一起去放风筝,那天风很大,风筝也飞得很高,那时我开心极了!就好奇地问爸爸风筝是谁发明的,为什么会飞得那么高呢?

爸爸告诉我风筝可是我们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呢,是我们中国的木匠鲁班发明的,他是在公元前507—444年期间,鲁班在当时的鲁国,就是现在中国的潍坊地区,他用竹木制作了一只喜鹊在空中连续放飞了三天也没有掉下来,最后,他们用木头制作一只载人大鹰用来观察敌情。

到了中国西汉时期,由于有了纸,风筝逐渐用纸制作,故称纸鸢。

到了唐代,人们又在纸鸢上上系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由此开始称纸鸢为风筝。

我听到后想:原来一个小小的风筝有这么深的来历。

要不是这次我和爸爸来放风筝,还了解不了这么多的知识。

二年级传统文化中秋节的作文篇五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400字 祖国传统文化——拉洋片

拉洋片又叫拉大片,是清末时期传入北京的,它由“琉镜”、“推片”、“西湖景”、“水箱子”、“大洋船”等组成的,今天我就看了拉洋片。

拉洋片十分神奇,演员只需要用手电筒照一下,戏台上就会出现十分有趣的团,有的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我仔细一看,原来是赵州桥的情景,有的画着三打白骨精的情节,还有的画着考状元的情节,那个身穿火袍,头顶帽子的就是状元。

拉大片不但神奇,而且有趣。听说从前有一个叫大金牙的演员,他的演技特别好,成为了天桥八大怪之一呢!他分成“形象怪”和“声音怪”两种。“形象怪”是因为无论眼神、口型、图案都非常滑稽,而“声音怪“是因为演员的唱腔为由河北民间小曲传入北京后与北京语音结合而成,所以声音怪。

随着祖国事业的发展,拉洋片也走进了书香迷人的学校,走进了芬芳迷人的公园。小学生们也可以在若干张纸上画上了许多手绘“漫画”。

拉洋片可真是祖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啊!

二年级传统文化中秋节的作文篇六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 700字 寻访常州文化遗产—锡剧

在我乡下老家镇上的一条小巷里,住着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我不太清楚,只听大家都叫他“老恽”。我呢,就叫他“老恽公公”。每次回乡下,只要一有空,我爷爷就会带我到他家去玩。

“老恽公公”是一个和蔼可亲,精干利落的老人,和我爷爷差不多年纪。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唱戏,每次还没走到他家的门口,就会听到从他家二楼窗户飘出的“伊伊呀呀”的唱戏声,我爷爷也非常喜欢听戏。所以,他们俩和还有其他几个年纪和他们差不多的人在一起,就会拉起二胡,打起板鼓,弹起扬琴,敲起小锣……在这些乐器的伴奏下,就会有一个或几个人,有女的有男的,有时还会穿着戏服,他们摆出姿势“啊-伊-呀”的唱起戏来。看他们那种陶醉的样子,真是其乐无穷啊! 可我却觉得并没有什么好听的!

有一次我问爷爷,“唱戏很好玩吗?可我怎么觉得不怎么好听呢。”爷爷和老恽公公听了就笑呵呵地说“这是我们老年人的乐趣啊!我们小时候既没有电视更没有电脑,电影也难得看一回。各种戏曲倒是很多,我们就在一起学学唱唱,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乐趣了。”“那你们唱的是什么呢?”我又问。老恽公公说:“是锡剧《珍珠塔》。你可别小看这个戏啊,它可是大有来历的。它是发源于我们常州的艺术瑰宝啊!锡剧最早叫常州滩簧,后来叫常锡文戏,现在才叫锡剧的。”“那既然是发源于我们常州的剧种为什么不叫‘常剧’而要叫锡剧呢?”我又好奇地问。老恽公公回答说:“那是因为刚解放的时候有许多唱锡剧的名角都住在无锡。后来国家定名的时候就叫‘锡剧’,但锡剧发源于常州的事实是大家都公认的。”原来是这样啊!我终于明白了。

后来,我又上网查了资料,果然锡剧是发源于常州的,而且还被定为首届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它。现在我听老恽公公和我爷爷在唱戏的时候,不再觉得那么讨厌了,反而觉得别有韵味。

二年级传统文化中秋节的作文篇七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600字 寻访传统文化

今天早上八点钟,我们圣火小队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塘栖古镇,准备寻访我们身边优秀的传统文化。

刚下车,我们就被古镇的古韵味给深深地吸引了。抬头望去,想不到这地方还真有戏台!哇,这戏台搭得还真有模有样呢!我仔细一看,上面有演员化妆、排练的地方,戏台的后面,还有一个宽敞的后台呢!大家想看戏,却被家长的话给雷倒了,“戏下午一点才开始呢!”

“啊?”我们异口同声地喊道,一个个发亮的眼睛又暗淡了。“不过,这儿可有古街了!现在快过年了,小镇里的传统文化可以堪称第一了!吃的、玩的全有哦!”“百闻不如一见,我们快去吧!”一个同学的话又将无精打采的我们给电倒了。

大家朝古街跑去,哇,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里面有做年糕的、粽子的、糖葫芦给能甩出尖尖的、纤细的糖风呢!吃一口,甜津津的,化在嘴里的味儿散不开呢!最有趣的还是看师傅做年糕,他先把年糕放在一个大娄子里,用一个超重的锤子使劲地打,一面打好,又打另一面,打累了就换一个人,过了好一会儿,年糕打好了,于是,师傅们便把年糕放在石板上,用手弄出个香肠形,然后,他开始使用绝招-----用绳切年糕!他先动作熟练的把细如丝的绳子放在年糕下面,然后再从上把绳子交叉一拽,哈,说也绝,年糕就被切下来啦!

大家围在旁边,久久不肯离去,手实在痒痒了,就拿起一块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有些厉害的师傅会把年糕做成金元宝的样子,在边缘粘上金灿灿的糖儿,刚做好,就被一群贪吃鬼给一窝蜂似的抢走了。

吃好看好,享受了这么多古镇乡民的优厚待遇,自然也得为他们做些事了。于是,大家开始写福字和春联送给乡民们了!

时间过得真快啊!很快就回家了!原来我们身边一直都充满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啊!

二年级传统文化中秋节的作文篇八

今天是中秋节的前一天,我去补习班补习英语,有很浓厚节日的气氛,一切都像往常一样,我到了补习班。

依旧和以前一样,但是,老师在教一个小孩子写作文。题目是《我的中秋节》

老师想着,他写着,老师念着:“今天是中秋节”,他便拿起笔写着:今天是中秋节,老师又念:“我可高兴了”,那个孩子写着:我可高兴了。于是,在经过一段时间,我听着,大概是这样的,‘今天是中秋节,我可高兴了,妈妈端来了月饼,我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吃了月饼,还一起在院子里赏月,妈妈还给我和哥哥讲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我听得入了迷,今天的中秋节,真好。’

如果单从文章来说这是篇好文章,但是,哪里不对,是哪里呢?

补习班完了之后,我想到了哪里不对,这不是一个孩子写的作文,而是经过成人口述的,老师是个很好的职业,却毁了中秋节对孩子的美好回忆。

像这样的孩子,不应该进补习班,而是出去玩,真正去体验中秋节,去发现中秋节的意义,而不是对老师的言听计从,真不知道,他的父母是怎样想的,这么早,就想让孩子的童心泯灭,我非常痛心,我替这个孩子感到痛心!怀着惋惜之情,走出了补习班,到了大街,周围的灯笼,月饼,都黯然失色。

真希望,在某一天这个孩子,真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中秋节,或许这一天,来之不远!

二年级传统文化中秋节的作文篇九

西方文化节目进入中国市场后,十分盛行,中国文化节目被人冷淡,但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节目不会消失。

1、西方文化节目盛行是因为西方文化节目与中国传统文化节目有所不同,现在人们看起来觉得十分新颖。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节目看多了,就喜欢看一些新文化节目,这十分正常,但是西方文化节目经常看,人们也会因看过多而觉得老套、无聊,自然会不喜欢看了,又看中国传统文化节目,这时,西方文化节目就会冷淡,中国传统[来源于]文化节目会再次盛行。所以中国传统文化节目不会消失。

2、现在人们对国外的一些文化节目不是很了解,对西方文化充满了一种想要了解的欲望。而西方文化节目就带有许许多多的西方文化,让人耳目一新,对西方文化更了解,从而满足这种好奇求知的欲望,而中国人难道对自己传统还不了解吗?所以以后等西方文化普遍了解后,西方文化节目和中国传统文化节目也就差不多了,但中国传统却十分悠远,永远了解不完,而西方的历史很短暂,它的文化却不多,很快会人人皆知,那时中国传统文化就会盛行又怎么会消失呢?

3、何况我们是中国的人不是外国人,怎么可能会一直去看西方文化节目,了解西方,却不了解祖国呢?那样中国人不就变成西方人了吗?再怎么样中国是中国人的祖国是改不了的!

从以上几点中国文化节目不会消失,西方文化节目却会慢慢淡下去,那时谁还会说中国传统文化节目会消失呢?

二年级传统文化中秋节的作文篇十

传统是现代的童年。在我看来,中国传统历经千年,得以流传,是非常珍贵,值得人们珍惜的。但它并不稀缺,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留痕。

纪录片的开始,这周轶君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熊亮老师的课堂,熊亮的代表作都是讲的中国的传统的故事。当周轶君老师见到这些作品,第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它完全是用一种现代的语言,并且传统的和现代的都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熊亮用绘本给学生们讲解《春江花月夜》,熊亮与普通中学老师的讲解不同,他亲身经历了春江花月夜的情景,他在夜晚行走江边,穿过树林,最后以绘本的形式呈现出他的所见所想,当学生在听讲时,才能够真正的身临其境。对于传统,熊亮认为,只要在创作中发现,不断探索世界,传统永远是鲜活的。

造字是中国一项很远古,很传统的工程。中国汉字,横折撇捺间,流露着无法言喻的魅力。

在徐冰看来,中国古代的写字,有很大的成分都是视觉的,其实每个字都是一个独立的意象,它决定了这个词性或者确切的意义。这一点让中国文字变得很特殊。每个字里都有故事,它非常的立体,它的视觉性其实也在传达着一部分特殊的信息,这是其他的文字没有的。。

西安,一座历史重叠的城市。在这里,有一群孩子实践着解读历史的方法。童行书院的孩子们正在做一个批判性思维相关的练习。对于小学生而言,区分事实与观点并不是一件易事。在这个年龄段,孩子们的思维比较发散,没有特别强的逻辑感和抽象思维能力。所以在八岁左右逐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有助于他们明辨是非。老师带领孩子们学习了相关的秦国历史,参观了青铜器,兵马俑,老师向孩子们提出问题,在得到孩子们的观点后,老师循循善诱,引导孩子们去寻找论据,证明观点。

安徽的一所学校里,孩子们正在老师的引导下,用极传统又很现代的方法,吸收知识,理解生活。这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很特别的。在这里,天文地理,左右旁通。老师将知识以主题式的连结,教给孩子。在这里,老师很重视中国传统,但也不会轻视外国的成就。老师的教育方式是针对现在已知的生活,和孩子沟通,和各种知识做连结,帮助孩子学到更广阔的世界。老师认为,孩子们需要的是有更多能够把知识融合在一起,能够真正活用知识的老师,把经验传承给他,教会他使用新时代的工具。

纪录片的最后,周轶君老师这样总结,旅程的开始在芬兰,经历不同国家,回到中国历史。她发现传统不是书上如何写,而是今天的人仍然能去感受,去生活。传统的真正面貌,需要我们回到本源重新认识,需要用理性不断追问与探索。它将把人们带入一个更广阔,更多元的世界。

中国的传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刻在了每个中国人的骨骼与血液里,需要我们静心去感受,领会传统的魅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