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命进化的跃升》读后感锦集

《生命进化的跃升》读后感锦集

《生命进化的跃升》是一本由[英] 尼克·莱恩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4.50元,页数:3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进化的跃升》读后感(一):进化没有远见,也不计划未来

91 科学性很强,就算是曾经的理科生(高中)在看的过程中也得查查相关视频资料,要不不太好理解。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对人的进化过程十个大方面入手逐渐去寻找内在的基因进化溯源。进化的过程中物竞天泽造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几十亿前万物都是共同的祖先,到如今多丰富烂灿的文化。生命中的各种系统、各种细胞共同维持着你我他。在地球历史的几十亿年间,人类存在的时间还是十分短暂的,虽然说现在看似人类站在了自然食物链的顶端,但如果对自然没有存在敬畏之心,谁能说的准人类不会是下一个地球霸主恐龙的最后处境呢?不是说恐龙是不敬畏自然才灭绝,只是未来的事谁又能预测的了呢?进化的未来方向是人类可以决定的吗?我最感觉兴趣的还是第九章一意识 物质的东西转化为所思所想的意识真是很神奇的事,以前只有在读哲学书中会看到哲学家对此类问题进行论证,没想到也可以用科学的角度思考, 用进化基因、神经的角度来理解意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看完这本书让我觉得,有时候不要从人的角度来看问题也许会快乐一些,跳出人这一窄小的角度,地球这么辽阔耀眼,人与人之间的事算得了什么呢?十亿年的进化发展,这十几分钟的不开心又算得了什么呢?你我都是进化的奇迹,推开窗,呼吸呼吸新鲜空气,走出家门,看看自然(戴好口罩)世界还是很美的。

《生命进化的跃升》读后感(二):以系统工程的角度,思考生命进化

《生命的跃升》豆瓣8.9。这本书有我喜欢的部分,也有我不太喜欢的地方。 先说喜欢的部分,其实你看这本书的目录就知道,这是一本把生物学,生物进化史,当工程一样思考和审视的书。通常情况下,我们看生物学,达尔文的进化论算是尽人皆知的一种理论。所以进化论本身就有一种延续性的意味,所以我们在阅读生物学书记的时候,你有一种历史感。比如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时候发现了什么东西等等。但是我们从来不会像工程学一样,思考在那个时间发生的进化,意义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它这么进化以后,将使得生命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就好像我们说天问一号入轨火星,常规理解就是一个航天器从地球到火星,但实际上他有诸如发射,深空机动,近火制动,环火,降落等各个步骤。而这些步骤化的思考方式,就是这本书试图阐释和解读的内容,为什么生命要有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以后会发生什么。有了光合作用,想要达到更高能级的生物类型,又要进化什么能力。这种工程控制一样的描述,还让你打破高中生物课给人带来的知识假象。 传统意义上,我们高中毕业后,生物课学到了遗传基因,基本上也就把它定义成生命的终极密码了。而接下来,无非就是翻译哪种基因是干嘛的,进入一个从1到100的,“无突破”状态。但是这本书让你意识到,仅仅了解了DNA的秘密,想要解开生命这个大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可探索的领域太多了…… 之后我不喜欢这本书的地方,其实也是这种工程性的论述方式。我觉得它选取的这十个主题,前后关联度有些牵强。也就是说,它还不够工程化,类似于主题式的展开。可能于生命来说,本身就过于复杂了,能抽丝剥茧整理到这地步,已经是大佬中的大佬了。

《生命进化的跃升》读后感(三):走一遍,生命进化的时间线……

走一遍,生命进化的时间线……

我们常常慨叹于地球发展的时间久远,动辄以“百万年”为单位前行,而在这个过程中,生命进化的时间线同样让人惊叹……

尼克•莱恩(Nick Lane),《生命进化的跃升:40亿年生命史上10个决定性突破》一书的作者,英国生物化学家和作家,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教授,伦敦大学学院线粒体研究学会的创始成员,并领导了该学院关于生命起源的研究计划,莱恩曾获得2015年生物化学协会奖,2016年皇家学会迈克尔•法拉第奖,并在《自然》《科学》和《细胞》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过80余篇论文,莱恩写过四本关于进化的书籍,被翻译成25国语言。《独立报》称他为“我们时代最令人激动的科普作家之一”。

书中分别从以下十个方面,标记了生物进化旅程中年10个重要的决定性标志性突破。生命的起源——来自旋转的地球,区别于太阳系其他行星的地球可以拥有生命的原因之一,拥有适合生物诞生的自转和公转,这是很多探讨生命起源发展的论述中没有设想到的前提;DNA——生命密码,作为刻画了生物遗传信息的“密码本”,脱氧核糖核酸这双螺旋链条的出现可以说给生物可以代代繁衍提供了可能,稳定性和进化的可能尽在其中;光合作用——太阳的召唤,作为地球上生物存在的基础,可以说“固定”太阳的能量被自己和食物链更加高级的生命所使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生物进化的物质基础和动力;复杂细胞——命运的邂逅,细胞作为当下这个星球上主要生物物种类别存续的载体,其出现和发展对于生物进化来说是质的飞跃;性——地球上最伟大的彩票,作为繁衍后代的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可以说对其的研究就是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运动——力量与荣耀,区别于植物的“守家在地”,运动让动物们收获了更大的可能;视觉——来自盲目之地,视觉这种直观的感官能力的出现让动物可以更加容易判断周围状态,更加容易躲避天敌,更加容易捕猎,是生命进化中真的一大飞跃;热血——冲破能量的藩篱,意识——人类心智的根源,死亡——不朽的代价,物种进化与繁衍的高阶表征,不得不说生物进化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有着自己内在的逻辑,并不会被某一单一的因素影响,但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进化的路线也是难以捉摸的。

回想40亿年前,海底热泉偶然地成为你和其他生命的起源之地;之后,DNA的复制密码让你得以繁衍;直到光合作用制造出氧气,你才解决了能源问题;接着,复杂细胞让你的构成从简单变为复杂;有性生殖打乱了遗传组合,让你结合父母的优点;运动扩大猎食范围,让生存变得容易;眼睛成为你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热血提升新陈代谢速率,以维持你的大脑消耗;意识更是让你得以学习、思考以及成长;而最后的最后,直到生命尽头,你会发现死亡才是一切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总的来说,在地球上,生命进化已经走过了40亿年,但是进化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顺理成章的向前滚动,而是在某个时刻忽然跃升,激进的一路飙升,一路狂奔,脱氧核糖核酸,光合作用,眼睛,视力,性,运动等10次进化,少了其中的任何一次,生物进化的路线与现在就截然不同,翻开这本书,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讲述,去重温生物进化路线上的“十次确幸”,每一次的“必然”成就了今天书页前的我们,全书翻译的还算是通顺,作者讲述的内容涉及到一定的生物学知识,但是个人觉得初中生物知识已经足够去理解作者说了什么,个人评分9.3分,推荐指数四星半。

《生命进化的跃升》读后感(四):读《生命进化的跃迁》后记

这本书的作者,尼克·莱恩,也就是写《复杂生命的起源》的作者,读这本书也是因《复杂》而起,并且,《复杂》也可看做是本书第四章《复杂细胞》的详细版。

以上说了几句看这本书的缘起及作者的关系。这本书的副标题是“40亿年生命史上10个决定性”突变,顾名思义也顺理成章吧,本书共分10章,分别介绍了作者判定的对于生命来说最重要的10个方面,分别是:

一、生命的起源;二、DNA;三、光合作用;四、复杂细胞;五、性;六、运动;七、视觉;八、热血;九、意识;十、死亡。

作者认为,以上10个方面,决定了你今天的样子。

这本书的封底,倒是很好的总结了这本书的内容,不妨摘录如下:

从读书的类型上看,我读这些科普类的书比较多。上学的时候就对生物、地理比较感兴趣,然而为了生存,还是选了比较稳妥的工科。但是向本书这样优秀的科普读物,上学的时候也没有读过,自然有彼时信息不发达的原因,但是学校专注于“升学”应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读这本书可以扩展许多在书本上能看到,但是都是浅尝辄止的知识,也能够对于生物这门科学有更深的理解。然而,即使现在读到这本书也不算晚。虽然现在让我复述这本书都讲了些啥很困难,但是至少我是了解了不少新鲜的内容。

这10章内容里,比较好理解的,就我目前的知识积累,是生命的起源、DNA、复杂细胞、性、视觉、热血;不太好理解的是光合作用(因为涉及到原子级别有点儿绕)、运动(基本没理解)、死亡(基本理解);最后是意识这点,至今科学界事实上也还没有搞清楚,本书只是介绍了几个假说和猜想。

最近我读书,重数量而不重质量,看过一遍以后就束之高阁了。也许等什么时候突破虚荣心比较强这个层次以后,还会回过头来多看看以前已经看过的书吧。

初稿于2021-08-07

原文地址:这只是一小小鸟窝

《生命进化的跃升》读后感(五):从《生命进化的跃升》说开去,阅读其实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AHA!

【1】《生命进化的跃升》

在经典的克苏鲁神话中,触手、粘液和眼睛等杂糅在一起,引发的夹杂着恶心的恐怖感可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

那么,如果告诉你,现实中真的出现过全身都长满“眼睛”的昆虫,你是否会不寒而栗呢?

我之前看过一本书,名为《生命进化的跃升》,这是一本很少见的阅读门槛极低的生物学科普著作。译者的名字也很有趣,叫【梅苃芢】(没有人),一想到全书布满了各种奇奇怪怪的知识——其中有不少甚至显得有点“那个”,让这本书在看似文艺的封面下多了些许不文艺的气息。

里面曾提到一个发生于1995年的实验。瑞士巴塞尔大学的生物学家瓦尔特 · 格林(Walter Jakob Gehring)率领他的团队一个老鼠身上的基因转移到果蝇体内。

要知道这个基因可不寻常,它可以调控眼睛的生长。

于是,在它的误导之下,果蝇竟然开始在全身各处长出眼睛,而且是完整的眼睛,长在脚上、翅膀上甚至触角上。

注意,这些从特定地方慢慢长出的眼睛,并非我们所熟知的人类或老鼠的那种“眼睛”,而是昆虫或甲壳动物所拥有的那种复眼。

不过,纵使如此,光是想想也觉得心里有些发毛了吧。。。

这个有点恶心的实验似乎从原理上证明了,只要改变基因,那种像《魔兽世界》中的克苏恩一样,全身都是“眼睛”的怪物是可以诞生的。

从生物演化的角度看,眼睛与视力的出现让捕食者和猎物都同时面对更残酷的生存舞台。然而,眼睛是如何通过自然选择演化而来,这是个曾令达尔文头疼,至今也令无数生物学家忧伤的问题。

也就是说,只有足够多的材料来证明眼睛的演化是连续的,且每一步都是“合理有用的”,那么,达尔文的观点才能成立。

无论如何,眼睛是如何【进化】的,至今仍然是一个谜。或许,眼睛的诞生就像《天地创造设计部》演绎的那样,充满了令人啼笑皆非的“随意”。

《生命进化的跃升》并不是一本新书,科学出版社在2016年就有过一版,2020年6月的新版是由读客文化出的。说起来,2020年的新书到了2021年,我再来写一些“读后感”,恐怕是真的太“靠后”了。

其实这本书的知识密度之高,已经不太能算“简单的知识科普”了。说真的,太硬核的读物销量有限,放眼全国人口,真正爱读书的人的比例并不大,而愿意啃需要反复思考的书的人比重更小——这或许也是当年读客文化没有动用自己强大的营销能力对其进行宣传的原意。

由于这本《生命进化的跃升》过于硬核,我也不好拿书中的一些现成知识“摆活”,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慨叹是,人类现存的很多习惯都可以从生物的演化进程中找到原型,而人性其实就是被约束的动物性,只要没有社会规则(伦理道德法律),人性与兽性也不见得有多少区别。

如果你对生物学、人类演化比较感兴趣,这本书千万不要错过。

【2】常规的碎碎念:读书从来都是一件很耗费脑力的事儿

虽然我也知晓一些所谓的速读技巧,但一本书到手,我总还是在心中逐字念出,谓之“读书”。

我从来都相信,“看书”与“读书”不同,看书可以一目十行,十秒钟看完一页,一个小时就能薅完一本,这种方式挺适合漫画或者绘本,带文字的书这么折腾,大抵就是骗骗自己,“我今儿看了书”。

由此,我觉得那些吹捧自己一个月阅读量达到二十本以上的人是极端不可靠的。当然,凡事总有例外,这说明“这类书”实在太好读了,例如刚才提及的漫画或者绘本,要么说明此书实在没多少值得回味的东西,有点像烟,点燃的一刻烟雾缭绕宛入仙境,之后,云散雾去,回归到最真实的人间。

学而不思则罔,我们也可以衍生出一个思路,即“读而不思则钝”,于是,我们大抵是能从“写手”的书评中窥测到本尊是个怎样的人。

如果深一步观察,就会注意到,读后感也好,书评也好,都是文字背后的【人】的影子,不管内容与书的关联有多少,本质上是这个【人】的诸多观点透过【书】的投射。

如果只是想简单谈谈对某本书的“感触”,其实随便从豆瓣或者知乎对现成的观点“洗一洗”就足够了。

我想,任何的文字,能经得起揣摩的,价值才更大一些——这也是为什么我越发觉得“读书从来都是一件很耗费脑力的事儿”。

真的,经得起时间淬炼的好书咀嚼得越多,无力感会越足,因为书在被读的过程中是会自发成长、慢慢变厚,通常一本足够深厚的人文著作会修正你对世界的“理解公式”。

我记得当年明月在《明朝的那些事儿》末尾提过这么一个想法,史书看多了,会逐渐向悲观主义靠拢。这么几年下来,我基本是能明白当年明月这话背后不好明说的东西——有些理解,不一定与年龄相关,而是依赖阅历。

【3】阅读其实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吗?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是英国大家【毛姆】一本杂文集的名字,内容比较有趣,值得一读——我这里不过是借用了它的这个壳。

如果你比较认同毛姆这个书名的“观点”,那就意味着【阅读】能让读者的心灵有一个停泊的港湾。这背后还有个隐藏意,读者的生活至少还有一点喘息空间。其实我是能理解各种“短平快文化”的繁盛,因为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劳作了许久,是根本没有任何理由去找一些“立意深远、辞藻华丽、构思精巧”的【读物】来缓解心灵——几十秒的快乐就足够了。

再说的极端一些,“葬花咏月”更适合有闲阶级。

我自己是越发不太接受“纯粹的阅读”,而是认为阅读一定要有“功利性”——如果我不能从一本书中学到什么,我会觉得这本书就是垃圾。

这种【学到】,可以是新的自然知识,可以是一段对场景的描写,可以是一个悬疑故事的构思——于是,一本书如果完全一无是处,也是不可能的。

我给大家一个建议,如果一本【新书】被大众吹,就要保持谨慎——因为每年能出的顶级优秀的书可能只有几本,量一多就很不正常。而如果一本【旧书】突然被人“炒作”起来,那说明书里的某些矿藏终于又被人挖掘出来了。

有限的生命力,还是要带着目标多读好书。

我认为,阅读从来不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而是一座蓄势待发的武器库。

【4】论愚蠢

“论愚蠢”其实是一段文字,节选自《狱中书简》朋霍费尔。

朋霍费尔并不是一个为国人所知的人物,他的一生短暂,只活了39年。我目前还没找到机会去读朋霍费尔赫赫有名的《伦理学》和《狱中书简》,以及他的传记作品《陌生的荣耀:朋霍费尔的一生》。

不过,至少我有幸先读了朋霍费尔的这段“论愚蠢”。

我所理解的“愚蠢”,是指天生智力并没有缺陷,后天成长环境中养成的一种【习惯】(思维方式。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演说家的一字一句都是枪炮,因为他们深知如何利用人性中的弱点来“扭曲”听众的观点,演说家们深谙“愚蠢者”的思维方式。

“只要稍微加一点外力,他们就会自觉地滑向道德的彼岸”——我从太多的历史中看到这样的场景,而每次都不寒而栗。到了今天,这种“行为诱导”不限于政治,常见于商业环境。

下面是书中的内容,我把自己的部分观点放在末尾。

对于善来说,愚蠢是比恶意更加危险的敌人。你可以抵抗恶意,你可以揭下它的面具,或者凭借力量来防止它。恶意总是包含着它自身毁灭的种子,因为它总是使人不舒服,假如不是更糟的话。然而面对愚蠢,根本无法防卫。要反对愚蠢,抵抗和力量都无济于事,愚蠢根本不服从理性。假如事实与一己的偏见相左,那就不去相信事实,假如那些事实无法否认,那就可以把它们干脆作为例外推开不理。所以同恶棍相比,蠢人总是自鸣得意。而且他很容易变成危险,因为要使他挥拳攻击,那是易如反掌的。所以,应付愚蠢者要比对付恶意加倍小心。我们不要再三地努力同蠢人论理,因为那样既无用而又危险。

要恰当地对待愚蠢,认识它的本来面目是必不可少的。

十分肯定的是,愚蠢是一种道德上的缺陷,而不是一种理智上的缺陷。

我们惊讶地发现,由于某些特定的环境,产生这种情况,即有些人智力超群,但却是蠢人,还有些人智力低下,但并非愚人。我们得到的印象是:愚蠢是后天形成的,而不是天生的;愚蠢是在某些环境中形成的,在这种环境中,人们把自己发展成蠢人,或者允许别人把自己发展成蠢人。我们还进一步注意到,比起不善交际或孤寂独处的人来,在倾向于或注定要群居或相互交往的个人或团体当中,愚蠢要普遍得多。

由此看来,愚蠢是一个社会学问题,而不是一个心理学问题。它是历史环境作用于人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特定的外部因素的一种心理副产品。

更进一步地观察就会发现,任何暴力革命,不论是政治革命还是宗教革命,都似乎在大量的人群当中造成了愚蠢的大量产生。事实上,这几乎成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一项规律。一方的力量,需要另一方的愚蠢。这并不是人的某种天生能力(例如理智上的能力)遭到了阻碍或破坏。

正相反,是这一类力量的高涨已变得如此可怕,以至于它剥夺了人的独立判断,人们放弃了(或多或少是无意识地放弃了)自己来评价新的事态的努力。蠢人可能常常十分顽固,但我们切不可因此而误认为他很有独立性。人们多多少少会感到,尤其是在同蠢人谈话时会感觉到,简直不可能同他本人谈话,不可能同他进行肝胆相照的交谈。同他谈话时,你碰到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一连串标语口号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这些东西有力地控制他。他已被他人作祟,他的眼已遭蒙蔽,他的人性已被利用、被损坏。

一旦这些愚蠢的人交出了自己的意志,变成了纯粹的工具,他们就能做出任何最为罪恶的事情,但他仍然始终不可能了解这些事情是怎样的罪恶。在此,存有人性能被恶魔般地扭曲的危险,它会对人们造成无可补救的损害。

然而正是在这个方面,我们意识到,蠢人不可能靠教育来拯救。他所需要的是救赎,此外没有别的办法。迄今为止,企图用理性论证去说服他,丝毫没有用处。在这种事态中.我们可以完全明白,为什么试图去发现“人民”真的在想什么是徒劳无益的,为什么这样做对负责地思考和行动的人来说也完全多余。正如圣经所言:“对上帝的畏惧,就是智慧的开端。”换言之,治疗愚蠢的唯一办法,是灵性上的救赎,因为唯有这样,才能使一个人像上帝眼中负责任的人那样生活。

不过,在关于人的愚蠢的这些思考中,也有一点值得安慰之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大多数人在所有的环境中都是愚蠢的。因为很长时期里造成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统治者希望从人们的愚蠢之中,而不是从人们认真而独立的思想判断之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我想,避免自己“愚蠢”的一个比较简单的练习,就是逻辑性的锻炼。

“因为。。。所以。。。”&“既然。。。那么。。。”

在这种场景练习下,有助于我们去独立思考——上帝视角的独立思考其实是不存在的,我们只可能在有限条件下去搜集有限资料,再得出自己的结论。

例如,股票的涨跌可能与内幕交易有关,但由于这种信息常规条件下根本不能获得,“准确判断”纯属扯淡——这也是我向来对“股评”不屑一顾的根源,因为单只股票的涨跌在表面与底层是两套独立逻辑,如果说行业与题材的涨跌,倒是与政策、热点新闻有强相关。

上面这个有点不接地气。我来换几个例子。

比如有些“创作人”会给自己的简介加不少tag,“xxx创始人”+“xxx机构认证”+“xxx资深”,乍一看唬的很,但细细品味就很不对,一个真正的牛人是不太需要用各种外部标签给自己贴金的,有时候,一个【名词】就能代表这位老大的与众不同了。更为幽默的是,有些人给自己的标签是“连续创业者”——潜台词就是之前没有一个做成的项目。

说真的,很多人都是拿这套路去骗未经世事的小白——个人给自己的贴金量与个人自己的含金量往往成反比。

人啊,越是缺什么,就越是想表现得自己不缺什么。

好像今儿码的字儿又是各种飘忽,太多了。点到即止。

希望上面的这些内容对你有做帮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