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ABC谋杀案》读后感1000字

《ABC谋杀案》读后感1000字

《ABC谋杀案》是一本由[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ABC谋杀案》读后感(一):阿婆的每一篇都是惊喜

历史上第一次在侦探小说中出现连环杀手,总感觉这一篇的叙事方式没有了阿婆一贯作风,让波洛变得沉默了许多,伟大的波洛先生既不像东方快车里面那样快人快语,也不像尼罗河游轮上那样言辞犀利,沉默的波洛反而让情节变得更加的紧张,读者的心一直再为波洛捏着一把汗,究竟这一次的挑战波洛先生能不能拨云见日呢?面对这样的布局波洛先生怎样拆招?阿婆一直都没有让人失望过,波洛也一样,结局的反转让大跌眼镜,你能猜到第一步决猜不到第二步。这就是阿婆讲故事的能力,这就是波洛的魅力。这样的故事不一口气读完都对不起波洛先生哈哈。

话说精装版小红书太棒了,捧在手里手感超好。

《ABC谋杀案》读后感(二):当阿娘写连环杀人案

夜晚睡前看会儿书,有助于睡眠,使我快速进入梦乡,但我不会在夜晚读阿娘的书,那意味着一夜不眠,比咖啡,绿tea更有效果的提神神器。

当读过《罗杰疑案》和《东方快车谋杀案》后,我对这本《ABC谋杀案》又有着怎样的期待呢?阿娘又会以何种方式摩擦我的智商呢?连环杀人的凶手往往是因为心里对某件事或某个人极度的扭曲情绪,寻找符合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无辜之人来进行报复,看似无理的疯子却有着很合情理的逻辑。但阿娘笔下的受害人并无共同之处,犯人仅仅是以列车时刻表的字母顺序进行杀害,这是无法理解的疯子所为,还是背后某些不为人知的常人布局?

波洛侦探与凶手的精彩对决。

《ABC谋杀案》读后感(三):本书的大部分人物整理(无剧透)

侦探:赫尔克里·波洛

上尉,主视角:黑斯廷斯

亚历山大·波拿巴·卡斯特:非黑斯廷斯视角

苏格兰场总督察:贾普

第一个被害者,开烟草铺的老太太:阿谢尔,发现者:阿佛尔警员。嫌疑人:她的丈夫。

阿谢尔的外甥女:玛丽·德劳尔

福勒太太:阿谢尔太太的邻居

詹姆斯·帕特里奇:最后一个见到阿谢尔太太活着的人就是他,银行职员。

艾伯特·里德尔:铁路工人。

第二个被害者,咖啡馆的女服务员:伊丽莎白·巴纳德

警督:克罗姆

警长:卡特

上校:杰罗姆,晨跑是发现第二个死者。

梅里恩:咖啡馆女主人

希格利小姐:咖啡馆员工。

梅根·巴纳德:被害者姐姐。

唐纳德·弗雷泽:被害者的未婚夫

卡迈克尔·克拉克爵士:第三个被害者

德夫里尔:克拉克的男管家。

富兰克林·克拉克:第三个死者的弟弟

警官:韦尔斯

托拉·格雷:克拉克的女秘书

马伯里太太:亚历山大·波拿巴·卡斯特的房东

莉莉·马伯里:房东的女儿

《ABC谋杀案》读后感(四):恰到好处的悬疑

这是看的阿加莎的第二本悬疑小说,叁佰多页的点子书,看到一百多页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得查看阿加莎其他的作品还有作品年表,惊讶而庆幸这是1936年出版的作品,这相对早期的作品就能设计出如此扣人心弦的情节,还有立体的人物,而之后,我还可以读到很多她的作品。

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也将认为凶手是唯唯诺诺的卡斯特,但凶手的另有其人让我的阅读感受提升不少,最后真是直呼痛快。

其实,阅读过程中,我在想一个事情,20世纪的作家阿加莎,引用了不少其他作家的名言、俗语、术语,简明扼要但是直中要害,这样的修养是现在的悬疑小说家不具备的。当然,收益的还是读者。我写阿加莎的作品的第一篇书评的时候,就提到,我原本不是悬疑小说爱好者,但无疑,阿加莎改变了这一点。哦,我想起我读得第一部有名的悬疑作家的作品,是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当时留在douban的短评,依然是我现在的评价,总之,苍白、矫揉造作却留不下深刻的内容。相反,继续搜集阿加莎的作品的欲望是强烈的,但是我现在得缓一缓,一个下午读完一部,实在脑子有点累。言归正传,其实,在文学领域,悬疑作品及作家能获得的推崇的声音并不强烈,文学界的金字塔中,悬疑类作品一定不在上端。但,如前文说说,我认为这部作品足够有韵味,值得反复咀嚼,虽然没有苦大仇深的控诉,和细致剖析社会矛盾,但足够令我获得阅读的感动。在此讽刺一下,着眼血淋淋的社会矛盾,却笔头无力的作家们。

不过,我不知道是系列原因还是其他,《无人生还》足够吸引人,但是我之后复读的次数肯定少于这本。一大原因在于,波洛系列的这本人物塑造,无论单拎出来一个人物,我都能给出3个以上的形容词,而且有好有坏——希望这个系列的其他作品也是如此。光是这一点,我就能从其中收获许多营养。现在,我能够明白为什么总听到有人跟我说,他喜欢阿加莎的作品。赞美她的人都是读过她的作品的人。

如果一个人今年订一个读书计划,而恰巧遇到了阿加莎的作品,我相信,他今年的读书量一定超额完成!

《ABC谋杀案》读后感(五):ABC谋杀案——“预告杀人式”推理小说本的典范之作

牛!这本书可能是阿婆的几大经典作品里我最喜欢的一部!节奏把握得实在太好!远远超乎了我的想象!要知道预告杀人,或者说,没有原则的疯子、杀人狂,这种类型的侦探作品往往是最无趣的(如果是这一类的影视剧倒还好说),因为推理的比重占得实在太少。然而这部作品,却在波洛的带领下使读者始终处于一种在看似明朗的案情中怀揣疑问的状态,“确实有哪儿不对劲”,它迫使读者一直在思考。其实案件的指向性还是很明确的,在阅读过程中我就察觉到克拉克有点过于亢奋了,因此,在波洛刚开始剖析案情的时候,我就隐约猜出一切的始作俑者了。使我真正确信他是凶手,是在波洛反复提到“孩子气”的时候,和这个词唯一有关系的就是富兰克林•克拉克,所以,在波洛把种种证据罗列出来以前我就找到了凶手,这一次我输得也不算彻底。

先简单整理一下我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的思路。首先,我想到了整起案件中最至关重要的一点——只有一起凶杀案的被害人是目标,其余都是凶手使出的障眼法。那么问题就来了,究竟哪一起案件才是主要的呢?我第一个排除掉的就是阿谢尔太太被杀的案子,尽管它在全文占得比重很大,排除掉的原因也很简单,虽然它的嫌疑人多,但没人有明确的杀人动机。我最怀疑的,是贝蒂•巴纳德被杀一案,因为它的作案动机最为明确——我怀疑是梅根•巴纳德对自己的妹妹痛下杀手,因为她爱上了贝蒂的未婚夫唐纳德•弗雷泽(事实证明关于这件事我只猜对了一半)。卡迈克尔•克拉克爵士被杀一案也很可疑,因为这起案件有一个最不容忽视的细节——写错地址以致被延误的预告信,凶手不可能犯这么低级的错误,而警察给出的解释也过于牵强(我没想到动机这点属实让人有些遗憾)。第四起案件就完全不在考虑范围了,杀错人?怎么可能!这只证明了这些案件的选择大多都很随机。接下来就是嫌疑人的选择。卡斯特先生不予考虑,那最有可能的几个嫌疑人选择分别是富兰克林•克拉克、唐纳德•弗雷泽、梅根•巴纳德、玛丽•德劳尔和托拉•格雷(真相揭晓后会发现玛丽•德劳尔完完全全是一个干扰项)。从波洛先生最后向每个人提出的问题来看,只有两个嫌疑人最可疑,那就是富兰克林•克拉克和梅根•巴纳德,和我之前的分析一致,而其中最具指向性的问题是问向富兰克林•克拉克的,至此,答案显而易见。

但我无法分析出凶手采用的杀人手法,也就是说我完全想不出来凶手是如何布局的。关于这一点的分析,波洛可以直接封神!首先,他注意到了被当做替死鬼的卡斯特先生和真凶在个性上的不一致——真凶在贝蒂•巴纳德被害一案中显露出了相当的气质、魅力和风度,在预告信中又显示出了相当的勇气和胆量,所以怯懦胆小又敏感恍惚的卡斯特先生绝对不可能是凶手!最重要的是,真凶需要足够聪明才能制定这一系列计划,再联系上他在预告信和火车时刻表上显现出的孩子气,凶手只能是克拉克无疑。其他的细节就不必多说了,阿婆在前两起案件被害人的选择上都做了足够的铺垫,至于证据,也正如波洛所说,只要开始怀疑,拿到证据就很容易了,本就不是完美犯罪,只不过凶手在操控全局的上帝视角因此掌握的信息更多罢了。我比较惊讶的是波洛竟分析到了克拉克思想狭隘这一步,他对人性的把握真的是太准了。

真是精彩!哪怕在得知了真相以后再回过头想这个案件依旧十分精彩!要不是由于凶手过于骄傲自满、过于贪婪而暴露出太多信息的话,即使是波洛应该也无法看清这被重重迷雾掩盖的真相。我再强调一遍,阿婆真是将这种预告杀人类的推理小说完成到了极致!我想同类型的作品甭说超越,能同精彩程度的模仿下来恐怕都很难。这也是阿婆第一次让我意识到推理小说的奇迹,这部作品彻底奠定了阿婆在我心目中在推理小说领域不可动摇的地位。除此之外,波洛先生最后对卡斯特先生展现出的温柔态度让我对这个人物的感情越发的深厚了,怕是要不了多久,他就会和哲瑞•雷恩以及加贺恭一郎一样成为我最喜欢的侦探形象之一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