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在路上读后感摘抄

在路上读后感摘抄

《在路上》是一本由[美] 杰克·凯鲁亚克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4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路上》读后感(一):在路上

我对这本书的评分不是基于译文(没看过原文感受不到翻译得好不好),而是基于整个故事构架。这本书给我很大的冲击,完全挑战了我原来的思想框架,我先打了2分,但是后来改成了5分。

我自小接受的是又红又专的“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后来又学习儒家文化,“仁者爱人”,都是在约束自己的前提下获取快乐。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看着像野人一样的迪安一路上疯狂地作死,抛弃妻子、偷盗、乱交、吸毒、抛弃朋友,读别的书的时候会边读边击节赞叹,读这本书的时候是边读边骂人。他野性、混乱、无秩序,但又反对民族歧视、尊重印第安人,让他的这种野显得有一些纯真。如若只利己,失道寡助,肯定是无法生存的,那么当他的家人、或者他自己沦落到悲惨境遇时,他会后悔吗?我想他不会后悔,他还是会豪迈接受。他就是原始的冲动和欲望,这个欲望非常强劲,又显得他生命力旺盛。

我不认同这样的生活,厌恶这样的疯子,但同时钦佩他的本真和力量。

《在路上》读后感(二):《在路上》——其实,谁的青春不迷惘

好看指数(满分10):7分 这本书太有名了,各大图书品牌争相出版,就我所知都有九个版本,但,真的不适合我。 我看的是中信版本,整本书都充斥着荷尔蒙、酒精、大麻、青春特有的离经叛道。中年老阿姨表示受不了,有些书真的是要在合适的年纪才看得明白。 整本书结构比较松散,就是记事性,按时间顺序记录下几次旅行的过程和心情,多以对话描写,没有太多的心理戏码。作者凯鲁亚克也只是记录下来,作为青春的见证。 几个没事干也不愿读书、不想找事干的年轻人,以各种理由踏上旅途,他们活在当下,他们对传统世俗的不屑一顾,大麻、妓女、偷盗这些在正统社会难以启齿的东西,却是他们生活的主体与追求,这样的孩子放在中国怕要被打S。但他们却享受其中,认为这是生活的本真,他们被称为是“垮掉的一代”,这也是让人头疼的青春。 《在路上》写于上世纪60年代,以二战后美国青年面临的逼仄社会为大背景,他们内心的躁动喷薄而出,渴望自我,突破桎梏(书中有一情节让我印象挺深刻的,在路上,三个年轻人,两男一女,为了摆脱束缚,立马脱个全身赤裸。这在正统社会上看完全是疯狂),他们迷惘、不甘屈服于正统,他们需要发声。其实,谁的青春不迷惘,不困惑,只是大家对生命的价值标准不一样罢了。

因为青春,所以未来无限可能,但也存在无限的不可能。面对不可能,你可以迷惘,但不可以选择垮掉,内心成长的转折点,其实更多的是发于心,自己慢慢挖掘内心对生活、对生命的价值判断,慢慢就会倾向于你自己想要的人生,因为你的内心已选择好方向。但其实自己的人生自己负责。每个人都必须成长,必须面对选择中的迷惘。 这本书会推荐给我身边的年轻人,真正学会看清自己的内心。

《在路上》读后感(三):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很久以前,大概是我上中学的时候吧。无意间在电视上曾看到一则公益广告,它说:“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这句广告词深深地打动了我,它在不经意间就波动了我沉寂已久的心弦。

于是,自那时起,“读书”与“旅行”这两件事在我眼里便被赋予了别样的意义。

尤其是旅行,它在我眼里简直是瞬间就变得神圣了起来。

毕竟读书那时已成为学生的日常。所以,它在我眼里当然是比不过旅行的,除非是读课外书,才能堪堪与旅行一战。

虽然如今旅行过多次的我,已经清楚的知道,所谓的旅行很多时候不过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家一问,什么都不知道”的骗局。但是受到过去的影响,“旅行”这两个字对我来说,已不再是那些简单粗暴的旅游过程,而是一种别样的情怀。

顺便一提,这本《在路上》也是我在这种情怀下入手的产物。

翻开这本书,发现杰克·凯鲁亚克在《在路上》中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我是个年轻作家,我需要上路。

这一路上,我知道会有姑娘、幻象、各种可能,沿路前行,我终将获得珍珠。

真不愧是能写出“我要再和生活死磕几年,要么我就毁灭,要么我就注定铸就辉煌,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我在平庸面前低了头,请向我开炮!”的人,将我想了很久都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描述的内容,清楚的用文字表达了出来——“在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相信只要是穷游过的驴友们,一定都会对杰克·凯鲁亚克笔下描述的那些搭便车的经历感到十分亲切。

正如作者所说,搭便车最糟糕的一件事就是你得跟数不清的人说话,让他们觉得自己搭上你不是个错误,至少你可以让他们开心一下。然而这对于我这种“语死早”来说,搭车实在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每当这时我就格外羡慕那些仿佛有着说不完的话的人,无论什么场合,他们都能轻松打开话题,而轮到我时,我和车主就只能面面相觑,彼此沉默了。

谁的钱包掉了?

哦,原来是我自己的。

我原以为这只不过是个有趣的段子,没想到这却是《在路上》里真实发生过的事儿。

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有点像是一本游记,书中诚实的描述了他在旅行时曾遇到过的人,以及旅途中经历过的那些事儿。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迪安这个人物着墨甚多,或许是因为他这个人确实很有趣,也很特别。

他做任何事都不是出于某种理由。

他之所以会如此做事仅仅是因为他喜欢。

可能这就是大多数人所想要的自由吧,所以才会和那么多人产生共鸣。

因为大多数人都渴望自由自在,不喜欢现在这一成不变的生活。

而迪安却和别人不同,他完全活成了人们想要的样子。

就像作者在文中描述的那样:

迪安的智慧在任何意义上都要更加正规、闪耀和完整,没有乏味的学院腔,他的“犯罪行为”也不是那种怒气冲冲和尖酸刻薄的,那是一种从美国式的喜悦当中脱胎出来的积极上进,是西部的,像西部的风,从平原上异军突起,某种新鲜的、可以长期预见的、连绵不绝的东西(他偷车只为了找乐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