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清明节作文说明文500字(精选10篇)

清明节作文说明文500字(精选10篇)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关于清明节作文说明文500字(精选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清明节作文说明文500字(精选10篇)篇一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在今天我们会给祖先等上坟。清明节扫墓又称上坟!

在清明节,祭祀死者的一系列扫墓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我来到烈士陵园,为革命先辈扫墓,哀悼。我也按照旧的习俗,扫墓的时候,我和爸爸、妹妹带着酒食果品、纸钱等东西来。将食品供祭在烈士的面前,为烈士坟墓培上新士,在专门折了几枝嫩绿的树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祭拜,最后就没什么重要的!

在烈士面前,我心中充满悔恨与挽惜。我面对烈士,心中的一些疑惑都消失了。我偿到了自己劳动开心的果实,有开心的气息。

我用自己的劳动,根据历史悠久的习俗,为革命、祖先扫墓上坟。为祖先扫扫墓,哀悼……

我这时想起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问及此事《清明》。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这天,不光称为扫墓的日子,它还是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每年4月4日至4月5日中,是春光明媚树绿的大好日子,也是我们春游的好时机。于是,古人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清明节也叫三月节,直到今天,悼念已逝的亲人习俗仍很盛行。也是和清明节做的事完全相同的!

清明节这一天,到处能看到人山人海的人群为祖先扫墓、上坟。祭拜他们,让他们的心里会很思念自己的亲人……甚至有的百发老人思念她年纪轻轻的死去儿女。真是令人伤心不已啊!

清明节这天,我懂得很多道理,也知道了许多富有人生哲理的理念。我们这个民风民俗最值得学习!

清明节作文说明文500字(精选10篇)篇二

天刚亮,我就迫不及待地爬起来,再也睡不着了。今天,就是盼望已久的六一儿童节,能不兴奋吗?

走在校园里一切都仿佛变了模样,树木在风中摇摆着树枝,像是在同我们问好,小花都开得更加有精神了,像是在向我们祝贺似的。操场上插了许多彩旗,鲜艳的彩旗在风中飘扬,好不精神。呼吸一口空气,空气中仿佛弥漫着欢乐的气息。

走进教室,同学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无论女生男生都画了妆。好不容易等到演出开始了,我们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飞奔到操场上。众多仪式之后,节目终于开始了。第一个节目就是我们的舞蹈《欢聚一堂》,临上场前,我心里紧张得像揣着一只兔子在怦怦直跳。那时,老师在台下向我们投来鼓励信任的目光,我稳定了情绪,伴着音乐,挥动起手中的红丝带,我认真地投入到了舞蹈之中,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被我演绎得淋漓尽致,我仿佛陶醉其中,直到音乐缓缓结束。台下,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我们的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

精彩的节目一个接一个,六(1)班女同学的舞蹈《飞啊飞》又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女同学们身着美丽的短裙,戴着金色指甲,翩翩“飞”上了舞台,优美缓慢时犹如春燕舒展身姿,欢快时仿佛鼓点跳动。她们手中的金指甲随着手的抖动,熠熠生辉,金光闪闪,好不漂亮。我们的思绪也飘入了舞蹈之中,尤其是张锐,看得眼睛都不眨,最后,空中撒下了点点金片,真像天女散花一样,我们都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一阵掌声未平,一阵掌声又起。三年级两位同学的拉丁舞又叫我们兴奋了起来,只见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身穿特制的拉丁舞服,踏着音乐,迈出了优美的舞步。别看她们小小年纪,但每一个动作甚至眼神,他们都演绎得特别棒。热情似火的音乐中,他们时而牵手,时而转身,时而有力地挥动手臂,仿佛一位王子和一位公主在舞池漫步,他们富有活力的舞蹈赢得了我们热烈的掌声。

在阵阵欢笑声、喝彩声中,六一表演落下了帷幕,但那些精彩美妙的节目却留在了我们记忆中,成为美好的回忆。

清明节作文说明文500字(精选10篇)篇三

我们一家都是地地道道的广州人,我十分爱这个城市,这里的人们不但热情好客,而且还有许多有趣的节日,接下来,请让我介绍一下广州的春节。

和我了解的北京的春节不一样,我们广州的春节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我们老广东的俗话说得好'年廿十八,洗邋遢',就是说,腊月二十八,全家大扫除。通常在年二十八这一天,广东人都会把家中的里里外外都收拾一次,寓意把所有的霉运都洗掉,迎接新的一年。

到了年二十九,勤劳的广东人便开始办年货了:糖果,花生,瓜子,水果等一袋袋地往家里搬,以便在过年时招待客人。有些传统的农村人家还会包油角和炸煎堆,听着油锅里热油滋滋的响声,闻着那冲鼻的油香,你会听到新年的脚步正在一步一步的走近。

终于来到了年三十了,热情顾家的广东人在这天通常是一年最忙的。一大早,男人们便带着孩子上市场去买回红红的年画和对联,到花市买回一束束漂亮的鲜花,把家里装扮得漂漂亮亮。有的人家还买回一盆盆桔子,寓意大吉大利。女人们就会杀鸡杀鸭和杀鹅,做许多许多的年菜,准备一家吃团圆饭。有些有钱人家便会在酒店吃,所以往往在这一天,酒店都总是最多人。晚上这一顿团圆饭可真丰盛啊!一切美味佳肴都有。吃过团圆饭,大人小孩们都要守岁,过了十二点才睡。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家家户户便会放起鞭炮,那由远而近,由近而远的鞭炮声响彻夜空,寓意着来年红红火火。

直到大年初一,昨天忙碌了一天的广东人才能安安稳稳地睡一觉。一大早,一家大小就要去拜神。而且,传统广东人还不能杀生,拜祭的食品都是素的。下午,一家老小聚在一起。谈谈新年的事情,吃点瓜子,喝些茶,开心极了。

清明节作文说明文500字(精选10篇)篇四

每年,早晨一天,我们称它“春节”。

每到春节,我们习惯性地放烟花、吃团圆饭、穿红衣服。在这之前,还有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的怪兽,它吞食牲畜,为非作歹。有一年,村里来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那晚,老人静悄悄地等着年的出现,不多一会,年出现了,老人烧了一堆火,年吓得像一座雕像,老人又往火里投了一根竹,‘噼里啪啦’的声响让年如梦方醒,急忙逃跑。老人又披上一件大红袍,从一条小路绕了过去,年见到了红色,更是吓得要死,从直通它那深山老林的小路跑了。它吓得心惊胆颤,再也不敢下山去祸害了。”

这就是春节的由来,看,有趣吧!

清明节作文说明文500字(精选10篇)篇五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前后。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要去扫墓,表示对已故人的尊敬与怀念。

清明节作文说明文500字(精选10篇)篇六

中国有许多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元宵节,中秋,重阳节等节日,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清明节,因为它的由来很耐人寻味。

清明节与春秋五霸晋文公重耳有关。重耳耳垂大,肋骨是连在一起的,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眸子。晋国内乱,公子夷吾和重耳逃亡在外。公子夷吾杀太子自封晋惠公,对他更加无礼,重耳只好带着狐偃、狐毛、介子推等人去投奔齐国,在途中公子重耳因连日吃野草,发病了,奄奄一息,可在荒山野岭中哪有大夫?为了就自己主公,介子推割下身上的一块大腿肉生火做汤,把肉汤送给重耳,他的病好了。

他到了秦国,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了晋国做了晋文公,国家建立之后,晋文公把手下的有功之臣都封了官,有人告诉他那肉汤是介子推的肉,说重耳忘记给介子推封官了。于是他后悔忘了给介子推封,可是现在六部的尚书都有人做了,他去请介子推去做官,谁知介子推隐居绵山,文公不忘本,就亲自去绵山请他,但是就是找不到他。

有人出了一个馊主意:烧山必他出来。但是介子推和老母就是不出来,后来两个人抱着两棵老柳烧死了。文公命一看追悔莫及,下令举国哀悼介子推,把绵山重新命名介山,规定每年的这一天全国不许用火,并要插柳,还将4月5号命名为清明,又称寒食节。

两千年来,我们中国人很重视这个节日,在清明节这一天家家不动火,只吃一些隔天的菜或青团之类的。近来我国又把它定为法定假日。让人们有时间去祭祖、扫墓、踏青。

清明节,标示着中国千百年来的一个传统,说明中国人是讲义气的,重感情的,中国人有恩不忘,正因为这个,我忒儿喜欢清明节。

清明节作文说明文500字(精选10篇)篇七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作文说明文500字(精选10篇)篇八

夜里雨声,闲读宋词,听北宋词人晏殊浅吟:“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翻过几页,又听见晏殊第七子晏几道叹息:“舞烟眠雨过清明”。

心里蓦地一惊,春社已过,清明又至了。

不知不觉间,我们错过了季节,又错过了回忆,只剩下一幅对联,在日长飞絮轻的时光里晃悠:“冬至大地,霜降房檐,看大雪小雪一片白露。夏至暑天,惊蛰亭榭,盼大寒小寒全天清明。”

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无定日,先秦、汉、魏、晋各代择日不同。自宋代起,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俗称“春社”。“春社”有官社、民社之分。《礼记。明堂位》有官社的记载:“是故夏勺、秋尝、冬烝、春社、秋省,而遂在蜡,天子之祭也。”唐诗人张籍、王驾则描绘了民社的盛景“庭前春鸟啄林声,红夹罗襦缝未成。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生于山野乡村,对土地和时令有特殊的感情,在享受丰盛味美的食物时,我们总是念念不忘“土地公公”的恩德。在绵阳,最隆重的“春社”祈福仪式,莫过于安县睢水关的“春社踩桥”。这座桥叫“太平桥”,始建于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距今有200余年历史,桥身为20余米巨型单孔弧架,犹如一道彩虹横卧水上,素有“渔洞山前悬半月,虎头岩下见长虹”的美誉。不知从何时开始,当地百姓笃信,在“春社”日这天到这里来踩桥,可消灾免难,祈祷平安。后来,这种习俗被更多的人了解,逐渐成了川西北最负盛名的民间春社活动。每到“春社”日,菜花丛中,鞭炮阵阵,潮水般的人流纷纷云集于此,绵延数十公里,为自己和家人祈福。

与“燕子来时春社”的喧嚣相反,“梨花落后清明”就显得冷清了。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古时也叫三月节,有2000多年历史。“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万物由阴转阳,吐故纳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清明原本欢乐之节,大禹故里北川,历来有“清明”贺治水成功之说,乡人奔走相告,共庆天下太平。从唐代起,“清明”渐成春游踏青的代名词,且历代承袭成为习惯,人们在这个时节,纷纷走出户外,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其乐融融。孩子们最钟情的,则要数放风筝,有的风筝上还装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在现代人眼里,“清明”与扫墓祭奠的联系则更紧密。这是因为,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后来,唐玄宗被这个故事感动,于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且列为当时“五礼”之一。寒食与清明仅隔一天,为图方面,人们干脆决定在清明扫墓,到明清时,清明扫墓更为盛行。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也选择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绵阳历来有扫墓的习惯,每到“清明”,家家户户的后代子孙就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鞭炮等到祖坟墓地,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将纸钱焚化,鸣炮祈祷,为坟墓培上新土,栽几株鲜花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还必须在墓前吃掉酒食才回家。

2008年,“清明”在千呼万唤中,已成了法定假日。但关于“清明”的解读,却仍众说纷纭。这两天,著名学者、中国古代韵文专家熊笃又在呼吁,要原清明的“本来面目”。在熊笃看来,按照《礼记》的说法,“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清明节应是提倡男女谈情说爱的好时节。”

熊笃说,清明时节,青年男女最适合去水边休憩、划船游玩,甚至到野外谈情说爱。但是,熊笃没有说,如我等中老年人该去做什么?

我想,还是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吧,比如踏青、扫墓、祭祖、省亲。

清明节作文说明文500字(精选10篇)篇九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 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是郊游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扫坟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总称“三冥节”,有城隍出巡的仪式。

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山东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而为一。一般叫清明,少数地区叫寒食节,但过节却是在清明这天。垦利地方自清明节前三日算起,称“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第四日为清明,人们于这四天内扫墓、踏青。鄄城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又称清明节为“鬼门关节”。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清明节作文说明文500字(精选10篇)篇十

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习俗有哪些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如果按农历计算,没有确定的日期,即上一年的冬至过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阳历计算则在4月4日或5日(以当年二月平或闰而差异),太阳到达了黄经15度时,清明就开始了。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万木凋零的寒冬已经过去,草木茂盛,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两字,根据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所说:“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清明时节,风和日丽,莺飞草长,柳绿桃红,改变冬季寒冷枯黄景象,大地一片清净明洁。汉代刘安所著《淮南子》中写到:“春分后……加十五日则清明风至”。这里说的“清明风至”之时正值阳春三月,所以有“三月节”之称。《岁时百问》一书也曾做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可见,清明节是由它所处的时令,在气温、光照、降雨各方面俱佳而得名。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所以,国家通过立法,将清明节纳入法定的节假日。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多彩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的习俗——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节的习俗——挂纸

“挂纸”在台湾的习俗中称为“压墓纸”。挂纸时,先要将生长在祖先坟墓上的野草,用锄头或镰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表示这个坟是有后嗣的,否则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是无主的孤坟,而受到破坏。墓纸分为白色、红色、黄色的古仔纸以及五色纸(红黄蓝白黑)两类,现在则多用五色纸,其用意是盖厝瓦或表示子孙已祭拜过。至于传统的客家人挂纸时比较慎重,先用锄头挖一块绿色的草皮,并把带来一迭滴有鸡血的黄纸,用草皮压在坟上,然后在坟地四周摆上十二张银纸,除了挂墓纸的目的外,还有血祭的象征。

清明节的习俗——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郊游,市集买卖的热闹情景。

清明节的习俗——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清明节的习俗——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节的习俗——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清明节的习俗——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清明节的习俗——拔河

拔河发明于春秋战国时代,当时叫做“牵钩”。主要使用的设备是一条粗麻绳,两头还分有许多小麻绳,在古代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视哪一方先把另一方拔过中线(代表河流)就算是胜利。拔河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最初是在军队中盛行,后来才流行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此以后,清明拔河遂成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