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陈九霖自述读后感100字

陈九霖自述读后感100字

《陈九霖自述》是一本由陈九霖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61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20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陈九霖自述》读后感(一):陈九霖的表演型反思

这本书给我三个感受。

首先,陈九霖有表演型人格,不够诚恳,字里行间美化自我,他至今也不能诚实面对自己的错误。造成中国航油(新加坡)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是法人治理缺位和防火墙的失效。在场外期权亏损金额已经超过预定的50万美金上时,风险管理制度一再被突破,形同虚设,陈九霖作为管理者难辞其咎。

其次,虽然在期权上栽了大跟斗,但陈九霖现在依然不懂期权,书中充斥着“逼仓”这种情绪化词汇。中国航油(新加坡)是卖出看涨期权,当保证金不足时,必然需要平仓。如果不平仓,又不补充保证金,看涨期权的买方就会亏损,交易对手让中国航油(新加坡)平仓是合理操作,不是“逼仓”。

此外,陈九霖把国有企业在原油衍生品上的亏损都归咎于“国际投行围猎”是不合理的。

《陈九霖自述》读后感(二):陈九霖的表演式反思

这本书给我三个感受。

首先,陈九霖有表演型人格,不够诚恳,书中大量篇幅为自己开脱,其至今也不能诚实面对自己的错误。造成中航油(新加坡)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是法人治理缺位和防火墙的失效,尤其是当看涨期权空头的亏损已经超过50万美元的预定金额时,风控制度一再被突破,形同虚设,陈九霖作为CEO难辞其咎。

其次,虽然陈九霖在期权上栽了跟斗,但其现在依然不懂期权,书虫充斥着“逼仓”此类情绪化的词汇。中航油(新加坡)是看涨期权的卖方,当保证金不足时,必然要补足保证金。如果既不追保又不平仓,看涨期权的买方就会亏损。在保证金不足的情况下,对手方要求平仓是合理操作,不是“逼仓”。

此外,陈九霖把国企在原油衍生品上的亏损都归咎于“国际投行围猎”是不合理的。

《陈九霖自述》读后感(三):标准的甩锅

最大的价值就是警示衍生品的可怕,作者觉得很冤枉,但是读完全书,感觉没什么委屈的。 一、亏损的造成,怪操盘手、怪风控专员,但是每次的操作,作者最后都同意了。 二、强调服从上级,然而作为上市公司的CEO,没有遵守当地的法律,你不负责谁负责? 三、自己也承认相关的操作没有报告董事会,然后又觉得自己是替罪羊,呵呵。 最恶心的,新加坡航油做大,都是自己的功劳,亏损呢,强调自己不懂期货市场,强调专业人士误导,甚至暗示期货巨头陷害,不会还要玩,还玩很大,还强调他开展期货业务没错,怪谁呢? 说到底,算是学而优则仕的精英官僚的常见心态吧,念念不忘曾经的荣光,从牛逼大学到牛逼经历,所有的过错都是他人的。 最后,作者的打油诗,真不是一般的烂,四句抄三句,难得还仍然不入流。难为他有脸放在每章的开头。 其实还好吧,亏损反正也不是自己的,体制内的官僚也没太大意思,何况多少替上级扛了些罪名,所以出狱之后继续当官,没这经历,没这认识,还未必有后面的投资成就。

所以,焉知非福呢?

《陈九霖自述》读后感(四):真冤屈还是骑虎难下的赌徒心里

首先,我相信陈九霖先生是非常优秀的企业家,抛开因为中航油事件入狱之外,他的成就也是大部分普通人一生难以望其项背的。但是回归到这本书上,噱头宣传,味同嚼蜡。

书名是新加坡陷阱的回望与反思,但是书中的更多的篇幅只是单一角度的在诉冤叫屈而已, 关键内容春秋笔法,主旨词就是不懂、被迫,全是对自己大义的标榜,甚至不乏推卸责任和同行亏更多我只是运气不好的比烂心态,没什么反思和认错,角度不太客观。

其实这个业务从逻辑理解上,并不复杂,做了看跌期权(卖出期权)的石油衍生品交易,怎奈因国际形势也好、金融大鳄作盘也好,石油价格节节高升,本身如期交割,损失较少,但是三次挪盘,石油价格仍在攀升,导致损失巨大。每次挪盘都要追加保证金,最后保证金拿不出来,被逼盘,现金流断裂,暴雷。

挪盘这个事情,从财务角度理解,本身就是掩盖亏损,上市公司应当是要对可能造成重大亏损的事件做详细披露的,未披露预计将会产生的重大亏损,进行了股权交易,最后还导致了公司破产。陈九霖先生一直在喊冤,但是广大怨种股民冤不冤呢。

陈九霖先生一直在各种强调自己不懂,是被专业人士绑架了,这个事情的有那么难理解吗,中介机构未告知风险,难道企业在开展新业务之前不对业务进行了解、调研和风险评估吗,以陈九霖先生的履历和企业管理能力来说,是真的不懂还是赌徒心理呢?

书中责任的划分,也是挺双标的,对下,虽然我批准的,但是我不专业,我不懂,我是被迫的,不是我的责任。对上,招股说明书里面写了,集团应当知道,集团的流程走过,他们知晓且同意,所以他们应当承担责任。所以就是上级和下级的责任咯[狗头]。

大胆猜测,在事情未至不可收拾之前,海外子公司的自主权应该是很大的,国内的集团的管控可能是形式化流程化的,海外的子公司如果严格按照国内的审批和管控来发展(凡是和大型央国企有过合作的,应该对国有企业的审批和管控效率有了解),是无法应对海外市场灵活多变的市场要求,不可能短短几年能有这样规模上的突飞猛进。按理来说,海外子公司的负责人应该是有足够的决策权的。那么在整件事中,到底谁是真正决策的角色呢?

关于最后的审判,书中用了很多“突然”,“不知道怎么回事”之类的转折形容律师的前后态度变化,以及组织上或暗示或威胁的话语,多少带着一些背后有不可告人故事的引导。还有一边是被冤枉,被放弃,无人问津,狱中挣扎渡日,一方面又说了大使馆和国务院国资委会经常在狱中探望,组织上的领导几乎每隔一个月也会探望。然后再结合陈九霖先生回国后就任葛洲坝副总经理的事情,总感觉中间缺失了很多内容啊,有点摸不着头脑。

不过如果书中描述属实,和德意志银行进行股权承销的时间,陈九霖先生完全没有参与,或者只是形式上参与,因为“欺骗德意志银行”而被判刑4年,确实是挺冤的。

并不否定书中的任何内容,但是如果有多角度对这个事件的看法,可能就能了解到多面的事实了,比如说推卸责任的集团公司的角度,主要责任人林中山的角度,罪魁祸首交易员纪瑞德的角度,出尔反尔不专业的律师机构的角度,毕竟真相不应该是一家之言。

当然书中有一些内容是可以学习的。企业的风险把控,不能抱希望在人的决策上,就算是优秀的企业家,也会上头、会有情绪倾向,特别面临较大取舍的时候,会陷入赌徒心理,风险就会难以控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