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作文关于伯牙子期的散文

作文关于伯牙子期的散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作文的形式很常见,但是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作文关于伯牙子期的散文,欢迎大家分享。

作文关于伯牙子期的散文篇1

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一对知音,他们就是俞伯牙与钟子期。俞伯牙善于弹琴,是个音乐高手,钟子期善于倾听。

有一天,俞伯牙来到一个小树林里弹琴,心想:泰山是多么高啊!我要弹奏一首属于泰山的歌曲。于是,他一边想一边弹……一曲终了,一个声音从树林里传出:“是谁弹的曲子啊?气势雄伟,就像是高高的泰山一样。”伯牙一听,心中高兴无比,说:“刚才是谁在说话?”从树林里走出一个樵夫,说:“是我。”俞伯牙快步走过去,握住那个樵夫的手,说:“你真是我的知音,你叫什么名字?”那个樵夫说:“我是钟子期,你就是大名鼎鼎的俞伯牙吧,我久闻你的大名,今日可以与你相见,真是我的荣幸!”俞伯牙说:“我俩真是有缘啊!我再弹一首曲子给你听吧。”

俞伯牙又开始弹奏第二首曲子,心想:那奔腾不息的江河是多么美妙,我也要为江河弹奏一首曲子。想着,弹着……伯牙刚刚弹完,钟子期大声叫好:“伯牙,你弹奏的曲子是多么美妙啊!就像那广大奔腾不息的江河,多好啊!”伯牙哈哈大笑,说:“子期,我们可真是知音啊!”说完,两人相视而笑……

俞伯牙与钟子期是知音,伯牙不管在想着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的心意。

可好景不长,伯牙与钟子期待在一起的时间并不久,钟子期便逝世了。伯牙知道这个消息后万分悲痛,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就将自己心爱的琴摔破,永远不再弹琴。

伯牙为了记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将自己心爱的琴摔破,这种行为是多么让人感动啊!

作文关于伯牙子期的散文篇2

春秋时,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忽然他感觉到有人在听他的琴声,伯牙见一樵夫站在岸边,即请樵夫上船,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道:"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动地说:知音。这樵夫就是钟子期。后来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

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的美妙乐曲至今还萦绕在人们的心底耳边,而那种知音难觅,知己难寻的故事却世世代代上演着。

世上如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实在是太少了。孟浩然曾叹曰"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无眠之夜也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苏轼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句子。贾岛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的辛酸。

而那豫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慷慨豪情又怎样的难得呢。知音难觅,知己难寻,无论红颜还是蓝颜"人生得一知己已足矣!"成了人们永远的思求。

作文关于伯牙子期的散文篇3

一座山,一江水,一把琴,一颗心。

山川的秀水映着碧绿的江水,和着屡屡琴音,流入你的心中。一边席地而坐,两手随意间,抚出悠闲地神韵,划出恬淡的灵性;一边静耳倾听,微闭双目,思绪穿过小桥流水般的画卷,一般遗世独立的洒脱。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所谓之音,莫过于此。

一人故,一琴碎,一生情,一世诉。

乐为知己者奏,知己已亡,留琴何用?心事赋琴,弦断谁听?千古名曲还会响起,可是,谁又能诠释“知音”二字呢?

作文关于伯牙子期的散文篇4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俞伯牙出使晋国,行至汉阳江口,八月十五夜,大雨阻路泊船江上,风停雨住,一轮明月出现故抚琴舒情,不料琴弦中断,知道有人听琴,派人去找寻到一个樵夫,那听琴的樵夫,正是钟子期。两人相识,相谈甚欢,两人都深谙音律,对音乐都有很高深的见解。所以认定彼此互为知音!

但是等过了一段时间,当俞伯牙兴冲冲的再回去寻找钟子期时,钟子期却已经生病去世了。俞伯牙伤心不已,摔碎了自己心爱的瑶琴,并发誓终生不再抚琴,因为他知道子期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得懂他的音乐了,留下的只有他对知音的敬重和惋惜了。这就是“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这个故事读来让我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啊!

高尚的人格才配得上高尚的友谊,就像一个成语说的好——曲高和寡。生而为人要自律,自律才能自重,自我尊重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才是最高的人生旋律。当这样的人相互遇见,那一定是人间最美好的相聚和共鸣。所以中国古人选择友谊是宁可抱残守缺一个人享受孤独,以等待真正的知音的到来,也不曲意逢迎与自己做人不对等的蝇营狗苟之辈,以求片刻的欢娱。这正是中华文化境界的一种表达啊。

作文关于伯牙子期的散文篇5

俞伯牙和钟子期故事

今天,我听了一个广播故事,是关于古代朋友之间友谊的故事。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一个中秋的夜晚,俞伯牙乘着船,边弹琴边赏月,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仿佛连月亮也被吸引了。但周围的人们不懂他的音乐,只有一位深藏不露的樵夫对他弹奏的歌曲十分欣赏,伯牙弹了一首高山流水的曲子,子期也听出了是高山和流水,于是两人结为兄弟,成为知音。他们分别时,约好明年的中秋节,来这里见面,一起弹琴听琴。到了第二年中秋节,伯牙来到约好的地方弹琴,但子期却没有来,原来子期已经去世了,子期临死前都想听伯牙弹得曲子,所以要家人把他的墓安在附近的山上。伯牙弹琴子期仿佛也听到了,后来伯牙到了子期墓前,把琴摔碎了,伯牙说:“子期去世了,那我弹琴给谁听啊!”从此,伯牙再也没有碰过琴了。

我被故事深深的感动了,他们的友谊那么纯洁,那么伟大,朋友之间信守承诺,彼此欣赏。我们与朋友之间交往,也要学习他们保持纯洁无瑕的友爱,和信守承诺的精神。

作文关于伯牙子期的散文篇6

俞伯牙遇上了钟子期

春秋的时候,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是难以见得到,他们的故事成了一段美誉的佳话,让后人永记于心。

那个时候,俞伯牙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个著名的琴师,每天都到各处游览弹琴,但他却有一个烦恼,那边是没有寻到一个知音来用心享受他的琴技。在一个夜晚,只见纯洁的月亮高高挂在天空中,变得如此神秘,伯牙看见这么好的夜晚,便一个人独自乘船到湖中游览。面对清风明月,悠扬深静的环境,伯牙心绪万千,想着如何发表心里的感情,于是便弹起琴来,只听那琴声悠扬四射,飘飘扬扬地飘上了岸边。刚好,岸边正有人坐在凉亭上,那凉亭上有人正在叫绝,这时候我牙便知道了有人在凉亭上听着他的琴声,伯牙便闻声走出船来,他看见了一个船夫正在凉亭上,看着这个船夫,他觉得这个船夫好像听得懂他的琴技,觉得船夫会享受他的琴声,知道这个船夫是个知音,伯牙便急切地马上请船夫上了船。

上船后的伯牙,变得愈发兴奋,他也就继续弹琴,兴致勃勃地为弹奏起来。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琴声曲调,船夫就认真聆听,连忙发出阵阵感叹:〞这感觉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弹完这赞美高山的曲调时,伯牙之后又弹奏了表现汹涌彭湃的波涛时,船夫接着赞叹道:〞真的太好了!宽广浩瀚,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无际的大海一般。〞听见船夫这样赞叹自己,伯牙更是高兴得忘了自己,他对着船夫,激动地说:〞我的知音啊!你真是我的知音!太好了!我找我的知音找了好久了,没想到在这里会遇上你这位知音。〞这个船夫叫钟子期,从那以后,俞伯牙和钟子期,便到处游山玩水,他们一个弹琴,一个赞叹琴技,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让别人羡慕得不得了,也成了人间一段优美的传奇。

钟子期之所以成为伯牙的知音,那是因为他善于聆听。从伯牙遇上钟子期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启迪是学会聆听,才能学会交流。我们需要聆听,比如聆听父母的忠告,聆听老师的教诲,聆听朋友的劝慰,聆听婴儿的啼哭,聆听亲人的关爱,聆听陌生人的无呼唤……在聆听中切身感受到亲切、信赖,自信与自尊,让我们的关系变的更加和谐,变得更加温暖,变得更加温馨。

作文关于伯牙子期的散文篇7

复杂的前老子后娘家庭,加之家大口多,难免是是非非。极端的贫困使得普通的人变得严酷。因为一块馒头,一碗稀饭都会引起大的风波。所有这些都会像一股寒风,伤害着她本该需要温暖的心怀。不懂事的哥姐在别人的挑唆下经常背地里欺辱我们,但母亲总是训我和小弟,袒护着哥姐。既就是这样,年幼的哥姐还是处处与她作对,而母亲对他们总是忍让迁就。她的苦处无处诉说表白,苦水只能往肚子咽。她常说我们家苦瓜结在一条藤上,却同室操戈,同苦煎熬。她的苦心直到哥姐成家后才体谅到了。当母亲去世后,他们呼天抢地,泣涕横流。母爱的阳光,只有失去时,才懂得了她的伟大。家乡有一种毛牙的草,百般践踏而不倒,牛羊啃咬而复生,冬枯春发,装扮大地。即使枯黄了,也根根竖立,绝无衰败的景象。母亲常说:我就像这草,冬天死一回,春天活一回。母亲的病是伤寒根子,秋风下来就重了,一上冬更是病得厉害。夏季,母亲总是偷空早早赶制棉衣,刚一立秋就早早背上臃肿的棉衣。既就是这样,流感总是毫无例外地第一个击倒她。但生活不能停顿,牛在圈里饿得哞哞地叫,我们兄弟散学回来手足无措,母亲一病,就是平日和她形影不离的猫也失去了精神卧在她身边。于是母亲挣扎着从卧病的炕上艰难地下来,勉强弄点吃的。打发我们上学。她挣扎着买或赊回大包大包的中药,用两块断砖支了药锅,煎了一碗碗黑而苦的药汁,皱着眉头艰难的吞咽着。裹着这廉价的草药和针剂延续着让她痛不欲生的身体。我现在才知道,她活着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儿女。对她来说,活着太不容易。她不止一次说村里的某人享福去了,我总是反驳她:人死了怎么能享福。

我总忘不了母亲在夏夜里的油灯下忙着为我们纳布鞋,缝棉衣的一幕。如豆的油灯为母亲镀上一层圣洁的柔和的光辉。缝衣针在布上微微一响,接下来是母亲的一只弱手扯着线绳嗞嗞作响。听着这些响声,我们总觉得特安全,于是在夜鸟的叫声中甜甜的酣睡了。漫长的冬夜,母亲总是彻夜不眠,猛烈的咳嗽袭击着她,阵阵的哮喘扼住了她的咽喉,顿扯着她的微弱的呼吸。母亲弯着腰伏在被子上,喉间嘶嘶作响。清冷的月辉透过高窗,洒下一地寒霜。枯枝杈桠的老树上,鹚鹪和猫头鹰瘆人的叫声此起彼伏,让人不由得头皮发紧。听老人们说:那都是不祥的鸟,它在谁家们前叫,谁家就要遭丧事。在我们幼小的心里,这死亡的使者悄悄地潜来,在寒夜扯起荒凉恐怖的调子发出老妪痛哭般的叫声,让我们非常不安。父亲如果在,总是放炮仗赶跑它。过年的时候,正值隆冬,母亲病得只剩下一口气。但每逢二十三,她总是挣扎着吞几口药,强打精神,蒸馒头,发年糕,我们兄弟帮着拉风箱,递东西。当冰冷的灶膛有红彤彤的火苗窜起,锅里有热气在冒的时候。我们才看到了过年的快乐。可是母亲总是得扶着案头锅台才能挪动她的身体。当我们和别的孩子一样能享受到过年的乐趣时,我们哪里能体会到母亲是付出了和别的母亲多么不一样的努力!

2004年舅爷与世长辞,2005年舅奶驾鹤西去。2006年腊月十六年关将近,母亲因心力衰竭,医治无效,永远离我们而去。她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五十七岁的生命历程,在最后一刻,她的心还在挂牵着千里之外的小弟。这五十七年对她来说实在是太长太长了。当我送她住院时,她泰然地说没用的,你不要犟,放我走吧,不要再挽留我了。你们已经大了,好好活你们的人吧,就让我享福去吧。当我们发现母亲甚至还替我们拉好跪丧的草垫时,还为我们每人做了一双布鞋时,我愧疚得无地自容:母亲,我们为你做得太少了,亏欠你得太多了。母亲的太阳落山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悔和恨。有母亲的家才是真正的家,才是值得思念的地方,你去了,老家就没了。

母亲坟头的草枯了,又青了。草枯了,有绿的时候,母亲却永远离我们去了。三年间总想为母亲写些什么,每每展纸握笔,一坐半晌,却不能写出一个字。我就想:据说文字能惊天地,泣鬼神。在母亲和苦难面前苍白呆板。而立之年的我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是母亲用残病身体担负了本不能担负的生活之重;需要别人照顾的母亲却照顾着健康的儿女直至成人。我们甚至没能为母亲熬过那怕一服药,烧过一口开水,点过一次热炕。当我们衣帽整齐地走在上学的路上,嬉戏在阳光下时没人会知道我们家里是一个病入膏盲的妈妈。我百思不得其解,母亲的弱手怎么能把鞋子做得硬棒的像木鞋。母亲一生疾病缠身,我们兄弟却茁壮健康,不能不说这是母爱的奇迹。我知道是母爱才让母亲的生命之光在疾病恶魔的攻击下得以延续。我明白,母亲即使是只有一口气在喘也是以让她的儿女温暖如春。站在母恩的山下,我们永远是个孩子。

作文关于伯牙子期的散文篇8

一头纠结的乱发,一双犹如小老鼠般惊恐的眼睛,脸上不知是多日未洗还是生了癣疥,脏兮兮的,反应那么迟钝,全然不像他这个年龄的孩子活泼乖巧,讨人喜爱。我敢断定他是我初为人师所见到的最没出息,最不讨人喜欢的学生了。

他总是自觉坐在最黑暗的角落,好像只有坐在那里他才觉得安全一样。没人愿意和他同桌,学习委员写来欠交作业名单他每次都赫然在列;每次课外活动,他都没精打采,慢吞吞的走在最后面,仿佛是被罚的囚犯,他走路总是低着头,小心翼翼的像躲避脚下的什么东西一样。老师们提起他总是“唉,唉”的连声叹气,他没一个好朋友,没人和他玩,连最胆小的女生都会欺负他,这只丑小鸭,有变成美丽的白天鹅的一天吗?我深深的为他担忧。

我使出浑身解数,不遗余力的帮助他,努力的要让他变个样子,但不管我课上提问,还是下课给他吃偏心饭,他还是老样子,还是交不上作业,听不懂课,除了搞卫生积极能干外,看不出有什么特长,让人觉得很是泻气。我决定使出最后一招;家访。和他家人沟通一下,双方联动,形成合力,看有没有效果。

踏进破败的民房,几只鸡在园里打盹,走进黑暗的小屋,一个矮小的妇女费了好大的劲才从土炕上下来,她有着弱智者特有的长相;过窄的额头,古怪的面庞,说话的声音那么的古怪难听,她语无伦次的讲述了家中的基本情况;孩子的父亲在煤矿拉煤时死于塌方,只有这么一个孩子,是家里的顶梁柱,他挖药买钱供经自己上学,还会喂猪。临别时我摸出身上的全部零钱放在小桌上,几乎像逃一样离开了他家。一定要改变他,否则我就对不起那个我不曾谋面的男主人。

作文关于伯牙子期的散文篇9

童年的欢乐藏在自制的简单玩具里。那时几乎没有玩具,二、三岁时,大人用废塑料、酒瓶、头发等废品向转乡货郎换几件绡薄的塑料玩具,如****、拔浪鼓、小刀、气球之类的,拿不了几天就坏了。四五岁时,吃过青杏,把白而软的杏仁放进耳窝里,用手捂着唱儿歌:“抱、抱、抱鸡娃,抱个鸡娃没尾巴”。等再大一点,就对这些东西不感兴趣了。男孩子大多动手做玩具。最好做的是弹弓,一个木头叉丫削光了做把手,拴上从废旧的自行车内胎上剪下皮子,在两条皮筋中间拴一块牛皮做夹皮,就做成一个弹弓,有用铁丝拧成把手的,拣拾路边的小石子作弹丸,可以射麻雀;把一根粗一点的铁丝弯成“t”字形,手握的地方折成一个小环,环上系上一根线,线的另一端系一个架子车辐条冒,往辐条冒里装上火柴头,或是哑炮里剥出的火药,用力在地上一磕,“啪”的一声响,冒出一股有着火药味的细烟;链子枪较复杂,把自行车链子排起来做枪膛,用铁丝做成撞钉,从自行车内胎横着剪一个圈做动力,挂上抢机,装上火药,对着假想的目标,眯着一只眼睛轻轻一扣,“啪”的一声,很是神气;说弹弓是“冷兵器”,那么摔枪和链子枪可以算是“热兵器”。如果肯费事,还可以用核桃做风轮,把核桃顶端和果蒂处各钻一个小孔,挖净果仁,从相对的两个孔中插入一小截竹棍,竹棍上端固定一个薄木片,缠一根细绳,从侧旁孔里一拉,木片发出“咔啦啦”的响声飞快地转起来,把木头削成圆锥形的“猴”,用鞭子抽得滴溜溜乱转,叫“打猴”。我们童稚的心就随着这些简陋的自制玩具迸发出笑声。

换了开裆裤,背上“红军不怕远征难”字样的黄帆布包,或背上母亲缝制的书包,装上两本书、一截铅笔、一个练习本,上了村里的三年制小学,告别了泥土和玩具,开始念“一二三四”或是“大小多少”。学校很小,经费又缺,粉笔都不能满足供应,更不要说什么体育器材了。老师组织的活动也不过“丢手绢”和“老鹰抓小鸡”、“长虫过套”等老掉牙的游戏,我们又不喜欢,好玩的天性激发我们发明自己的游戏。课间十分钟,男同学打沙包、斗鸡、顶方;女同学踢毽子、跳皮筋。“斗鸡”是男同学钟爱的游戏,抱起一个脚做武器,用一只脚做动力,像青蛙似地蹦着冲向对方,比赛谁平衡好,力量大,可以单兵做战,也可以兵团做战。一阵乱斗后,有的人仰马翻,拍拍屁股起身再战,有的人逃之夭夭,退出战斗。冬季因为冷,教堂里又没有火炉,大家挤着取暖,名曰“挤鳖”,被挤出局的就是“鳖”,不过还有机会,可以在队伍后面再挤。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很快上完了小学,跻身少年的行列,童年的往事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的深处。当我们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生活在一个富足的年代,仍然特别怀念我们那个时代的童年,如果说现代社会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彩照,那么我们的童年岁月就是一桢黑白照片,历久弥新,让人倍感温馨;童心点石成金,岁月稀释了苦难,记忆留住了欢乐。

作文关于伯牙子期的散文篇10

童年的欢乐挂在果树上。毛桃毛杏刚从花苞里出来还带着残留的花蕊,我们就开始偷偷地摘着吃,青涩让我们龇牙咧嘴;“麦子上场,核桃半瓤”,用小刀翘开青皮核桃,挖出白嫩的果肉,两手被染得乌黑;麦黄杏外青内黄,杏核发黑,酸中带甜,脆而不硬,骑在树杈上,躲在浓荫里,边摘边吃,特别解馋,吃饭时牙软得咬不动饭菜,才知道牙酸倒了。

秋风吹过,黄叶纷飞,庄前屋后的果木树上顶着几片稀疏的叶子,再也掩不住累累硕果。核桃掉在地上,裂开了青翠的皮,滚出白的光核桃;梨子在浓绿厚实的叶子下随风晃啊晃啊的;红元帅、黄元帅苹果随风飘香,让人心醉;下到沟里,狗尾巴草轻轻摇曳,水秋子红玛瑙似的缀满树枝;黑黄的大杜梨、红红的酸枣更是农家孩子的美味,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安慰了孩子们的馋嘴。潮湿的朽木桩上,乌黑柔软的木耳扎成堆;林间落叶下,一簇簇蘑菇拱开地皮,露出圆圆的白伞头。采摘了回去,饭桌上就有了难得的饭菜。为了馋嘴,我们大多练就了爬树的绝技,不管是低矮的桃杏树还是高大的核桃树,我们都会像猴子一样轻而易举的爬上顶端。我们还有神不知鬼不觉的“偷窃”本领,大爷大奶、大叔大妈家门口的果子,只要被我们瞧见,就难逃被偷光的命运。村里“快嘴”大妈的桃杏先红脸,“老革命”大爷家的“六月鲜”苹果甜,隔壁婶娘家核桃绵,我们都了如指掌。他们即是发现了也不责骂,只是说:“嘴物东西,想吃就吃吧,操心别掉下来”。现在总是迷惑不解的是:那时不管是家里树上摘到果子还是沟里的野果,怎么就那么香甜可口呢?让人回想不已。而现在那些新鲜的、价格不菲的时令水果怎么吃都觉得索然寡味。

童年的欢乐洒在乡间田野里的劳动和玩乐中。耕读传家是农家常见的门额,也是农家孩子童年真实的写照。“儿子娃不吃十年闲饭”。七八岁时,我们就开始打绊脚帮大人干力所能及的农活。在玩耍中劳动,在劳动中玩耍。春天来了,活路开了。甩掉了棉衣的我们可劲的疯跑。杨柳吐出了新芽,水桃花在乍暖还寒的风里怒放,杏花也绽出肥大的花苞,解冻的田地软绵绵的,风和日丽,挎着篮子拾荠菜,挖姜姜。帮着大人拔麦地里的杂草,麦苗把珍藏了一年的绿色都拿出来,把蓄了一冬的劲儿全使出来,一天一个样。猛地,不知从哪里窜出一只精瘦的野兔,在我们的惊叫声中箭一般瞬忽不见了。眨眼间,绿满了的山塬,绿满了山沟,我们再也闲不住了,下沟割牛草,硷畔上拾猪草,提着小镢头上山挖药,积攒学费。跟着大人点瓜种豆,帮奶奶从草窝里摸出温热的鸡蛋,还喂养着自己的小兔、小鸡,盼着它们长大,流火七月,鸣蝉高唱,麦子上场了。戴上用杨树枝编的“凉帽”,跟着大人捡麦穗,收麦蛾拖着肥胖的身子笨拙地飞来飞去,蚂蚱此起彼伏地对唱着;刚满月的小野兔在麦茬地里一扭一歪地乱跑;抓一只蝈蝈关在麦杆编的笼子里,清晨就能听到带着水音的鸣叫声;松鼠跷着毛茸茸的大尾巴跳来跳去,用前爪捧着东西优雅的吃着;黄鼠躲在窝边兴奋地吱吱叫,听见响动就嗖地钻进洞里去了。灌黄鼠是我们的拿手好戏,几个人运水,一个人拿着口袋等在窝边,边灌边听,果然一会儿,里面咕咚咕咚地响起来,准会有一只湿漉漉的黄鼠钻出来,拖着灌饱了水的大肚子,行动迟缓,逮住了用绳子拴了拉着玩。

大场上晒着滚圆的麦子,拉一只麻袋躺在荫凉里看场,是农村孩子份内的活。平时叽喳乱叫,大惊小怪的麻雀三五成群的悄悄飞来,一扬手,飞走了,刚躺下又飞来了,有时还飞到场边的高挑树上,叽叽喳喳,像在嘲笑我们。知了扯着嗓子起劝地叫着,不时被雀儿叼住或被小伙伴捉住,发出了气急败坏的吱吱声。小麦入囤,麦地翻过后,进入秋伏,太阳的热情减了,夏天过去了。

秋风渐紧,天气渐凉,人们都忙着收秋,我们也帮着大人剥金黄的玉米,削高粱穗、谷穗;或是去挖肥大的土豆,拔粗大的红、白萝卜,拖着绿辫子地大蒜,摘去挂在硷畔上的大番瓜,田野里到处充满着喜气洋洋的丰收景象,包括孩子在内大家都一种满足的、舒服的疲累。很快的,秋粮归仓,蔬菜归窑,雁字南飞,冬天来了。

冬季满地柴禾,我们就拿小刀找个隐蔽的地方挖一个类似灶台的土坑,拣拾了枯枝败叶,寻几个玉米,偷家里几只鸡蛋或是用弹弓射麻雀拿泥糊了烤着吃,算是野炊。一个个吃得满脸乌黑,像秦腔里的老生,有时不慎把衣服烧一个小洞,少不了挨大人的骂。如果不能出门,我们在暖窑热炕里借着昏暗的光,乱翻有头无尾的连环画和小人书。

大雪一夜之间悄无声息地白了高原,乡间犹如童话的世界,穿了厚厚的棉衣去溜冰、堆雪人、打雪仗,就连扫雪也是我们最乐意干的差事。

童年的快乐温暖着年前年后的每一天。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农村最值得看的是杀那头喂肥的猪,猪放开嗓门做最后的抗议,我们先是远远地看:明晃晃的长刀深深捅进,鲜血哗哗流出,猪四肢颤抖,声息渐无,被放入装满沸水的大缸,大人蹭蹭的拔光猪毛,白晃晃的猪高高吊在撑杆上,开膛剖肚,想要猪尿脬的我们急切的围过来,挤进大人的缝隙里,伸长脖子看猪肚里奇形怪状的内脏和弯弯曲曲的肠子被一股脑地拽出来。“给,拿去”诱人的猪尿脬被顺手扔得老远,我们就一哄去抢。抢到了也是大家的,七手八脚的都来帮忙,许多手捧着,一个人用一根竹子边吹边揉,吹到足球一般大后用绳子扎住了踢着玩。

跟着大人赶拌年集,在人头攒动的人群中像小鱼一样的游来游去。鼎沸的人声让本来寒冷的冬季变得热火起来。吆喝的小贩,流动的人群,为数不多的商品实在让人眼馋。如果有一根麻花或是几颗水果糖安慰总是犯馋的小嘴,才算是不虚此行。

不知不觉间大年三十到了。火红的对联贴出来,火红的炮仗在因兴奋和害怕而颤抖的手中点燃,炸成四飞的纸屑,心里的快乐也跟着沸腾了。饺子端上来了,街上买来的糖果,家做的年糕,面果子都端上来了,因为少,吃起来就特别香。奶奶裹兜里的核桃、枣发出快乐的响声,捏一捏新衣服兜里那嘎嘎新的压岁钱,想着快要到手的玩具,让人眼馋不已的零食,总觉得新年的夜那样的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