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作文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作文

提升写作能力,做到手到擒来,希望这篇文章对您的作文能力提升有帮助,希望以下这些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作文,能对您有帮助。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作文篇一

【系统复习】

高中语文第一册

1、《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不仅在历史著作的撰写方面作出了光辉的榜样,还为散文的叙事,议论和小说、戏剧的题材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君亦无所害。

(2),不仁;,不知;,不武。

2、《国语 勾践灭吴》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传为左丘明所著。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史事。《国语》和《左传》明显的区别是:《国语》分别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则按年代编号,长于记事。

(1),;如此,则有常赏。

(2)寡人闻古之贤君, , 。

(3)果行,国人皆劝。, ,。

3、《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为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编。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此书在语言运用上很成功,雄辨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创作影响很大.。

(1)吾妻之美我者,;妾之美我者,;客之美我者,。

(2)群臣吏民, ,受上赏; ,受中赏; , ,受下赏。

(3)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4、《战国策 触龙说赵太后》

(1)父母之爱子,。

(2)位尊而无功,,而挟重器多也。

5、《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现存《论语》二十篇,其思想核心是“仁”。《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篡,主要记述孔子言行,孔子答弟子和当时人的话,也有弟子互相谈论他们听到的孔子的话。全书以记言为主,是一部语录体著作。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2)盖均无贫,,。

(3)故远人不服,;,则安之。

6、《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著有《孟子》一书,其思想是“仁义”,主张“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高考资源网 w.w.w.k.s.5.u.c.o.m

(1)或百步而后止,。,则何如?

(2)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氵夸池,。斧斤以时入山林,。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7、荀况《劝学》

荀子(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尊号“卿”,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著有《荀子》三十二篇,代表作《劝学》、《天论》等。韩非、李斯都是他法治思想的继承者。属诸子哲理散文。

(1)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肢而望矣,。

(3),不能十步;,功在不舍。

(4)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

8、贾谊《过秦论》

贾谊,世称贾生。又称贾长沙,贾太傅。主要作品为《新书》58篇《过秦论》(上中下三篇)出于此书。另有《论积贮疏》等奏疏《吊屈原赋》等赋《过秦论》等开"史论"之先河,其赋上承楚辞下启汉赋,影响很大。

(1)振长策无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 。

(3)蹑足行伍之间,,,,转而攻秦。

(4)斩木为兵,,天下云集响应,。

(5)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

(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9、司马迁《鸿门宴》

司马迁(公元前145——前87)字子长,夏阳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历尽艰辛撰成《史记》。其书原名《太史公书》。

《史记》:西汉司马迁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它记载了黄帝到汉武帝时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其人物传记开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史记》是古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给后人以无尽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今者项庄拔剑舞, 。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天下皆叛之。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0、王羲之《兰亭集序》

(1),茂林修竹,,映带左右。

(2)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

(3)虽世殊事异,,。后之览者,。

11、陶潜《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367——427)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1)悟已往之谏, ,实迷途其未远,。

(2)云无心以出轴,。

(3),。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名句练习( 二 ) [文章来源于 ]

高中语文第二册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3)诚能见可欲,;将有作,;念高危,;惧满溢,。

2、王勃《滕王阁序》

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另三位是骆宾王、卢照邻、杨炯)。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膝王阁序》最有名。他在"四杰"中成就最高。

(1),秋水共长天一色。

(2)渔舟唱晚,;雁阵惊寒,。

(3),觉宇宙之无穷,,识盈虚之有数。

(4)北海虽赊,;东隅已逝,。

3、韩愈《师说》

韩愈,字退之,官至吏部侍郎,溢文,世称韩吏部,韩文公,郡望昌黎,又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主要作品为《师说》、《马说》。》《原毁》、《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等,结为《昌黎先生集》。他主张恢复先秦两汉散文传统?掘弃南北朝以来的骄体文;主张文章内容的充实,并"唯陈言之务去"。在诗歌创作上主张"以文为诗",力求新奇。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是故,,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或师焉,或不焉,,吾未见其明也。

(4)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

4、杜牧《阿房宫赋》

杜牧,字牧之,别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晚年居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主要作品为《阿房宫赋》《江南春绝句》、《清明》《泊秦淮》、《秋夕》等。结为《樊川文集大他尤擅七律七绝。赋作的散文化倾向对后世影响较大。

(1)五步一楼,;廊腰缦回,,各抱地势,。

(2),未云何龙?,不霁何虹?

(3)鼎铛玉石,,,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4)戍卒叫,,可怜焦土!

(5)呜呼!,非秦也;,非天下也。

5、苏洵《六国论》

苏询,字明允,号老泉。"八大家"之一,与子拭、辙合称"三苏"。主要作品有《嘉右集》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作文篇二

3、分析形象的写法

所谓分析形象的写法,即要求考生分析诗词用什么样的手法突出所写形象的特点,如2007年高考安徽卷(诗见上文):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这首词题为《咏鹰》,可见鹰为作者在词中所吟咏的形象。一般说来,诗词描, 绘形象的方法不外乎,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二种。正面描写好把握,侧面描写一般常借助于对比、衬托等手法来突出对象的特征。这首词上片没有全部直接写鹰,而是写寒山、大地、秋空,为鹰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显然作者在这里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衬托鹰勇猛无畏、志存高远的形象。

4、分析抒情的方式

诗歌抒情的方式一般也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二种,分析诗词的抒情方式也是高考诗歌鉴赏题中常出现的内容,如2007年高考重庆卷(诗见上文):

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苏诗《海棠》的后二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抒发了作者对花的挚爱之情诗人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花比作人,写诗人唯恐花儿在深夜里也会睡去,自己更加寂寞,所以点燃起明亮的灯烛,照看着那一簇簇红艳艳的海棠。从而间接抒发民作者对海棠花的喜爱之情。

5、比较手法的异同

命题者有时也会出二首以上的诗词,让考生分析其表现手法的异同,难度较一首诗找表现手法要大些,要求考生具备辨别的眼光,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诗见上文):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这道题异中求同,问考生它们都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细读全诗,不难看出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第一首诗将宫内与宫外(或空间)进行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第二首将今昔(或时间)构成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刚才是考查异中求同的方面,现在再来看看同中求异的题目,如2007年高考浙江卷: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席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这三首诗词曲都写了燕子的形象,突出了兴亡的主题。但各自抒发的感情的方式有所不同。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三)考查诗歌的内容

诗歌往往是通过对事情的叙述、人物的塑造(叙事诗)或景物的描写、形象的描绘(抒情诗)以及史实的咏叹、见解的阐发(说理诗)来表情达意的。诗歌借以表情达意的载体就是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内容就成了高考常考的知识点了。对诗歌内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

1、描述诗歌的画面,即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中的画面概括地描绘出来,如2007年高考北京卷(诗见上文):

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所谓“景象”,是指作品中人、事、物、景的合成。“妇女”“采摘”“芣苢”以及主人公通过歌声表现欢快、愉悦的心情。所谓“概括描述”,即将前面这些基本信息整合起来,便构成此题答案: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还有一种变向的概括诗歌画面的方法,就是拟小标题,如2007年高考四川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拟小标题要先了解画面的主体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概括。此诗首联写了时间——秋天(秋床)夜里(缺月、漏未央),地点——驿站客馆,景物——一灯照秋床,抒写了主人公彻夜难眠之情。由此可得出答案:驿站秋夜难眠图。

2、感悟诗歌的内涵

即根据诗歌的素材,结合诗人的感情,读出诗词的言下之意,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诗见上文):

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文章来源于 ]

这题要求考生答出下片中描述的新意,不但要描绘出画面,还要答出所抒发的情感。这里有二层含义:“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是说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是说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3、理解诗歌中的情景

既要把握诗句景物,又要理解借景所抒发的感情。如2007年高考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一般要描绘出其所描绘的景象,指出其所蕴涵的感情。答案: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类似的诗句还有曾公亮的“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录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等,希望同学们注意积累。

再如2007年高考上海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赏析情景交融题,最重要的是说清作者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这一点说清了,得分要点也就抓住了。答案要点: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

4、比较诗中的情景

命题者选二首以上的诗,让考生比较其中写景的异同。如2007年高考辽宁卷(诗见上文):

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再如2007年高考江西卷(诗见上文):

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这二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但表达的角度一样,亦即通过不同画面描绘出来的。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可以画成的。

5、概括对象的特点

要求考生根据诗中的描绘概括对象的特点,它不同于概括画面,而是对画面进行提炼,揭示其中的内涵。如2007年高考重庆卷(诗见上文):

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

苏诗前二句写海棠花光彩照人、香气空蒙,从而突出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前者是对画面的描述,“朦胧美”则是对画面的提炼。

6、分析画面间的关联

即考查画面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诗歌内容考查过程中的难度最大的一种题型。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的探究能力要求。如2007年高考海南、宁夏卷(诗见上文):

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此题要求分析律诗一二两联的内在联系。先要理解二联各自的内容。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诗,首联写作者爱琴与棋的原因——琴弦直、棋局方。次联写不必用棋局来较量胜负得失,不能用琴弦来记取五音。这就将首联的怜爱上升到一种单纯的无私的境界。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作文篇三

采取此项解题策略,既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又能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先看下面一道高考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高考试卷)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⑴制毒龙。

[注释] 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结合全诗赏析时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请看下面的答卷:

例一: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

【此答案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例二: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因为“咽”用拟人的手法写泉流之声,以动写静,突出禅寺之静,生动而传神地写出泉流过高石时,水声急变,形象而生动;“冷”字不仅写出日色下青松的色调,更突出了香积寺环境的清幽、静谧,这一禅院寂静空灵之感由这一“冷”字表现出来。

【此答案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一、 古代诗歌的规范答题

(一)答题的要求

1.符合题目的要求

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一定要符合题目的要求。就2003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题,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我认为“咽”和“冷”,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了泉水从石头上流过的声音,给人一种清幽恬静的感觉,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路过香积寺所领悟到的这股自然美景的喜悦的心情。

解题的要求是:“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但是,此答案只分析了“咽”,将“冷”置于不顾,又没有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这一解答就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2.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

诗歌鉴赏虽说是开放型试题,但也要求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请看下面的答案:

答案一:分别是“危”和“青”字。“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说明了香积寺的偏僻,无人知,快没人继承这所寺庙,突出了“危”字。而“薄暮空潭曲,安禅制屠龙”体现了“青”字,在此环境下,来制“毒龙”,突出了“青”字。

此答案与文本不符。诗眼错,分析错,无意境。

答案二:分别是“咽”和“冷”。作者经过香积寺写了所看到的一派景象,尤其突出第三联中的描写景物的凄惨、阴凉,从中写出了当时一种对世俗欲念的不满情绪,突出世态阴凉、冷漠与无情。

分析欠准确,意境不准确。

答案三:分别是“咽”和“冷”。本诗写出了诗人经过香积寺的所见、所闻、所感,“泉声咽危石”,一个“咽”字,突出了香积寺的静,泉声动听;“月色冷青松”,“冷”字用得精妙,显得青松的苍劲、挺拔,从而更突出寺的冷峻。

无意境,分析欠准确。

答案四: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作为山水田园诗派,其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本诗则向世人描绘一幅幽静恬然过香积寺的游景,全诗突出一个静字,而咽冷将泉声月色动静结合,同时照应前后联。

诗歌鉴赏,应结合原诗的语言,不能架空分析。此答案没有结合原诗语言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五:分别是“咽”和“冷”。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咽和冷字,深深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凉心境,作者厌恶世俗的繁杂,渴望一种清净、安宁的生活。

没有诗眼的分析,只有分析的结果,没有分析的过程。

(二)答题的角度

1.题目开口面小的,按规定的角度切入。

请看下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2年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此题的开口面很小,只要从“折柳”切入作答即可。请看所给的参考答案:

“折柳”这首曲子寓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题目开口面大,可自选角度切入。

请看下题:

阅读下文,试从一个角度切人,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2002年上海试题)

虞美人·听雨 蒋 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解答此题,不要面面俱到,围绕一点写即可。例如从内容、形象、线索、语言风格等等方面均可。

参考答案:

①从谋篇行文的角度看,这首词是从旧日之我写到今日之我,在时间上为顺叙;但它的写作触发点却是从今日之我想到旧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逆推上去的。词中居主要地位的应当是今我,而非旧我。因此,词中的三幅画,是紧密相连的,当我们读到第三幅画时,只会感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这样一个极其单调的画面,正表现出画中人处境的极端孤寂和心境的极端萧索。他在尝遍悲欢离合的滋味,又经历江山易主的巨大变故后,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欢乐,也埋葬了壮年的愁恨,一切皆空,万念俱灰,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虽然感到雨声的无情,而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词的结尾,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样两句无可奈何的话,总结了他“听雨”的一生。

②从线索的角度看,这首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词的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是慨叹目前的境况,它按时间顺序,由少年写到壮年,再写到老年,写了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环境、不同生活和不同心情,而以“听雨”作为一条贯串始终的线索。

③从组材的角度看,作者非常高明。作者的一[文章来源于 ]生是在战乱年代中度过的。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其写作的高妙之处在于:作者没有用抽象的叙述来进行概括,而是从自己漫长的一生和曲折的经历中,截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通过它们,形象地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其概括本领是极其高明的。

(三)答题的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请看2004年高考浙江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A.游子思归乡。【前为观点,后为理由】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B.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C.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2.先分后总式

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例如,解答200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两字的妙处。先分说】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再总说】。【此答案从用词之妙分析其效果】

3.先总后分式

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参考答案: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先总说】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后分说】

4.

4. 分点作答式

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作文篇四

名句默写指导与自测

在每年高考试题中名句名篇默写均有涉猎,而每年考生做这类题竟然失分颇多,得分只在半数左右,更有甚者要求默写的句子都写上了,却得了零分。究其原因,并非没有背过,而是默写时个别字写错了,以至于整个句子的默写不能得分。给你以下几招,以便在高考默写中稳操胜券。

一、 字形识记

考生默写时,有时对诗、文句中字的字形识记不牢,从而提笔写错字。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的“羁”,有不少考生写成了上方是西字的错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这个字的字形,不是由“西”“革”“马”构成,而是由“四”“革”“马”构成,可借助谐音“四个马”识记,这样就记准了,默写时再也写不错了

二、 字义识记

考生默写时,有时对诗、文句中字的字义弄不清楚,从而提笔写错字。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其中的“叶”写成了“夜”, “襟”写成“巾”,此乃字义不清的结果。若记住了“隔叶黄鹂空好音”是写黄鹂鸟隔着树叶徒然唱着美好的歌,“泪满襟”是泪水沾满了“衣襟”,也就写对了。

三、 对比识记

考生有时区分不开不同诗句中读音相同而书写不同的两个字,从而将这两个字写反了。如:将“艰难苦恨繁双鬓”中的“繁”与“三顾频烦天下计”中的“烦”记混写反。若要想记准,就得对比着识记。前者中的“繁”是“繁多”之意,“繁双鬓”指两鬓白发不断增多,“繁”是动词“增多”之意;后者中的“烦”为“麻烦”之意,“频烦”是从刘备这个角度来说的,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咨询统一天下大计,确实有点“麻烦”诸葛亮了。如此对比着识记就不会记混。还有的考生将不同两首诗中涉及到的相同内容的诗句混淆了。如: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与“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混淆。虽然两者都涉及到了诸葛亮及“出师”,但“出师”内容不同,诗人要表达的意思也不同。《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中的“出师”是指出兵伐魏,而“出师一表真名世”中的“出师”是指《出师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凭吊诸葛亮时对其未能统一中国深表惋惜之情,也有激励仁人志士报国建功之意;“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则是陆游对诸葛亮的仰慕及对《出师表》的颂扬,也表达了他要以诸葛亮自期,为北定中原奋斗终身的决心。如此对比识记就不会记混了。

四、 非常识记

有的诗句,按现在平常的说法或语序识记往往是错的,必须非常识记。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考生往往写成“两情若是长久时”, 若按非常识记是“久长”就可以了。再如:“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考生自认为,祖母与李密二人乃为“祖、孙二人”,于是将其中的“母、孙二人”,误写成“祖、孙二人”。岂不知古汉语中的 “祖”从表示人这一义项角度看来,是指“祖先”或特指“祖父”,而“母”泛指“女性长辈”,所以原文的“母、孙二人”是不能按现在的理解写成“祖、孙二人”的。“母、孙二人,更相为命”就得非常识记。还有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不能按现在的习惯说法写成《归田园居》,必须非常识记为《归园田居》。

五、 意境识记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代著名词人柳永的词《雨霖铃》中的名句。有的考生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岸”误写成“暗”,“残”误写成“惨”。只要明白此名句是写词人设想酒醒后看到的情景:杨柳的岸边,杨柳依依,晨风习习,天空中挂着一钩残月;“柳”而未能“留”,睹柳令人伤感,“月残”人不团圆,令人倍感凄惨,就不会写错了。w.w.w.k.s.5.u.c.o.m

六、 原字识记

默写的名句中有通假字的,一定要写诗句中的原字。如:苏轼的《赤壁赋》中的“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属”通“嘱”,在此为“劝人喝酒之意”,但在默写时必须写成原字“属”;“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中的“冯”通“凭”,但在默写时必须写成原字“冯”。再如“早岁那知世事艰”(陆游《书愤》)诗中的“那”不能写成通假字“哪”,“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李密《陈情表》)中的“闵”不能写成通假字“悯”,都必须写原字。

高考默写题本来是极易得满分的题,可是往往由于错误理解、错误识记,以至于在高考时失分。如果学时下点功夫,将其背过,平时做个有心人用以上六招加强识记,本题拿满分是不成问题的,这样也许可以使你的语文成绩再上一个台阶,让你走进理想的殿堂。

【水平自测】

找出以下句子中的错别字 [文章来源于 ]

1.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2. 盈盈一水间,默默不得语。(秦观《鹊桥仙》)

3. 明月星稀,乌雀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曹操《短歌行》)

4. 暖暖远人村,依依虚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陶渊明《归园田居》)

5. 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7.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8. 苍海月明烛有泪,蓝天日暖玉升烟。

(李商隐《锦瑟》)

9. 出师一表真明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10. 此去经年,应是良晨好景虚设。

(柳永《雨霖铃》)

11.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花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2. 杜朗俊赏,算而今重到需惊,纵豆寇辞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13. 同时天崖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14. 臣生当殒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15. 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苏轼《赤壁赋》)

参考答案请选中查看

1. 唯—惟2. 默默—脉脉3. 雀—鹊

4. 暖暖—暧暧 虚—墟 巅—颠5. 催—摧

6. 做—作7. 常—长8. 苍—沧 升—生

9. 明—名10. 晨—辰11. 花—华

12. 朗—郎 需—须 寇—蔻13. 崖—涯

14. 殒—陨15. 与—于 栗—粟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作文篇五

典例精析

【例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高考全国卷一)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此题选择的是比较常见的一首七言绝句——张籍的《秋思》,并且举出了王安石的评价,也算是一种提示。6分共两问,设问指向明确。第一问“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有些考生可能对“细节”有点陌生,实际上就是指后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所体现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表现中的“行动”——“又开封”;“析”至少应该解释一下含义。第二问“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问得平常朴实,学生容易回答出来:作者开封,显然是查看这封因时间“匆匆”、托行人捎转的书信中是否有遗漏的内容,以便再补写上,千言万语,惟恐漏掉了一句,从而显示出了作者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例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析】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

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第一问2分。只要说出所选择的字的好处即可,不要求说另一个字的不好。如有学生比较了高下,或认为两字都好,且言之成理,也应给分。但只说哪个字好,或两个字都好,没有回答为什么,不给分。 第二问4分。解释意思2分。把晨光说成夜景扣1分。舟次镇江是看不见海的。古人用“海”字与今人不同,此处不要求落实,故“海”字不设扣分点。分析情景关系2分。

训练平台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 葛天民

连天芳草雨漫漫,赢得鸥边野水宽。花欲尽时风扑起,柳绵无力护春寒。

作者在这首诗中“扑”和“护”字用得很巧妙。你认为巧妙在哪里?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其一) 春 望

杜甫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无赖春色到江亭。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即遣花开深造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便教莺语太丁宁。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以上两首主题相同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和《绝句(其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

便教莺语太丁宁”句都写到了“花鸟”。两句诗的表现手法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无帝、唐太宗的《咏风》诗,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①请简述你对这首诗的立意的理解,②并具体分析写风的活动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文章来源于 ]

初冬夜饮①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 ①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州等地。

②欢:指的是酒。《易林》“酒来欢伯,除忧来乐。”

问:第二句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最后一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①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答:

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

1.在诗中作者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象,注重炼字寄寓感情。一个“扑”字和一个“护”字,把“风”和“柳绵”写得很有人意。花落时,让风去扑救它,表现出了诗人对春色的挽留;让柳棉去护春寒,而柳绵又无力,寄寓了诗人怅惘而无可奈何的感情。(这首诗一开始就紧扣春雨的特点写出了一个苍茫的空间,暗示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下文通过拟人手法写出了诗人的惜春之情。本诗构思新颖,用语精当,借景抒情)

2.(1)表达了诗人因饱受离乱之苦而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愁思。

(2)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都应给分。如说相同,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烦恼忧愁;或说不同,《春》诗中“花鸟”与诗人情感已一同“溅泪”、“惊心”,情景融为一体,而《绝》诗中以“花鸟”无情反衬诗人的“客愁”,以景衬情,更突出首句的“愁不醒”;或说出同中有异。

3。①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诗人风喻以人,托物言其“青云之志”,着意赞美了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②写风的活动,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风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4.答:第二句描绘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最后一句写出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散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

5.①“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②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对比(或“对照”、“呼应”)。

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意思对即可)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作文篇六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解析

(一)把握作者的感情

诗歌一般借助于具体的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我们读诗、赏诗,首先要领悟作者在诗中的情感,这是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基础,也是读诗的根本。今年高考考查的主要题型有:

1、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

所谓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即抽取诗歌中某一句,要求考生分析这句诗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根据所选句子的特点,又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设题

(1)借景抒情。抽取诗中景物描写的句子,要求考生分析出作者借以抒发的情感。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这里作者写了“极目远望,水天相接,树木迢迢,一片带雨的乌云飘来,遮住了大半个山”之景,其特征辽阔、低沉,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路途艰险、对朋友前途的关切之情。同时以“雨云埋山”显示了前途迷茫的郁闷。这种方法考生以前也学过,如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它所抒发的情感与此相仿。据此,此题的答案为: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2)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比较含蓄,有时理解不一定到位,而扣住直抒胸臆句分析作者的感情则比较简单。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心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因此题中所列的“咨嗟”、“休对”、“且将”都是直抒胸臆的词,表达了了作者无奈、苦涩的心情。再如2007年高考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词的下片主要是直抒胸臆句,“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作者期待像雄鹰一样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3)含蓄直露兼有。这种题型虽比较复杂,但只要掌握了方法,做好它还是没有难度的。如2007年高考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这首诗颔联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而颈联则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理解时要各自分析。颔联中“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并且“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4)托物言志。古人写诗喜欢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某个事物上,通过对这个事物的吟咏表达自己的情怀,这就是所谓的托物言志。命题者在考查时往往让考生分析作者借某个特定的物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怀。答题时一般要知人论世,找作者情感与所托之物的共同点,实现人与物的对接,从而把握作者的感情。如2007年高考海南、宁夏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小斋即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这首诗里的琴弦、棋盘具有正直、方正的特点,与作者自己方正的人品吻合。自己的方正人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兴亡的结局。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的讥讽。

2、整体把握诗中的感情

所谓整体把握情感,往往要结合全诗(词)进行分析评价,从而理出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其难度比理解某个句子中作者的情感来得大,要求考生必须全面地分析材料,尽可能多地解读出其中的内涵。如2007年高考福建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此题要求考生不但要结合全诗分析,还要结合注释中的背景资料来答题,从注释②中可知,一、二句中的“无梦还家”“独立青峰”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孤寂、痛苦之情。三、四句写到梅花的意象,结合注释①可知,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由此可见,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时,除了把握诗句的内容外,还要联系作者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再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做此题时固然要学会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进行分析,但若考生不了解华清宫的有关背景,恐怕也很难理解透作者在诗中的感情。华清宫即中国唐代离宫。以温泉汤池著称。在今陕西省临潼县骊山北麓。据文献记载,秦始皇曾在此“砌石起宇”,西汉、北魏、北周、隋代亦建汤池。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当时这里台殿环列,盛况空前,但安史之乱后皇帝很少游幸。至唐末废圮,五代成为道观。知道这一背景,再读这二首诗,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出来了。第一首诗通过对华清宫外“飞雪暗云”的寒冷天气与宫内“绿树碧檐”的景物形成鲜明对比,再通过“无人知道外边寒”的控诉,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封建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对唐明皇在华清宫游乐歌舞,不理国事,导致安史之乱的史实的吟咏,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3、比较不同诗中作者的感情[文章来源于 ]

高考对诗人情感的考查,方法除了整体感知外,有时还可根据作者心境、身份、地位的不同,比较诗中具体情感的异同。这个比较具体又可分为二类:

(1)比较不同诗中同样词语心境的异同。如2007年高考辽宁卷: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这二首诗中虽然都写了“独坐”,但由于作者所写的环境不一,因而导致所抒发的感情(心境)也不相同。分析时同样要结合全诗进行整体感知。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读书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再如2007年高考江西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 金陵图

高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这两首都是咏史诗,吟咏的对象都是“金陵”,这个当年的六朝古都、繁华圣地。诗里都提到“伤心”,诗人的情感也是一样的,结合注释中提到的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可知都是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比较同样对象在不同诗句中表达的情感。如2007年高考重庆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 (宋)苏轼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这二首诗都写到了“把烛赏花”的情景,但表达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苏诗先写东风微微地吹拂,海棠花透出高洁美丽的光泽,散发阵阵幽香,使人有空蒙迷茫之感。这时,月亮已转过曲折的走廊,照不到海棠花了。诗人只怕那花儿在深夜里也会睡去,自己更加寂寞,所以点燃起明亮的灯烛,照看着那一簇簇红艳艳的海棠,表达了作者对盛开的海棠花的喜爱之情。而白诗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二)辨析创作的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创作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的主要方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另外,诗歌创作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今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对表现手法的考查题型主要有:

1、填空判断

这是诗歌表现手法考查中最为简单的一种题型,要求考生熟悉各类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并具备一定的辨别判断能力。如2007年高考北京卷: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芣苢:车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得到。 ④掇:摘取、拾取。

⑤捋:成把地握取。 ⑥袺:手持衣角盛物。 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即铺陈叙事;比即打比方,如《硕鼠》中用硕鼠比喻贪得无厌的统治者;兴即“欲言此物,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语),如《孔雀东南飞》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引出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故事。这首诗叙述了古代妇女采芣苢的劳动场面,用“采”“有”“掇”“捋”“袺”“襭”这些动词,重章叠唱,将场面写得栩栩如生。显然这里是铺陈叙事,因此此题的答案为“赋”。

2、辨析诗句的手法

即抽出诗中的某一句,让考生辨析其表现手法及作用。辨析的关键一是 “辨”,即要善于判断;二是“析”,即要学会扣住诗句分析。具体要结合题目要求去考虑,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诗见上文):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这句描写了送别友人之后所见的景,景中包含着对友人的惜别、关切之情。因此用了古诗中常见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题目没有让分析,只要辨别出来就行了。再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这一题不但要辨明诗句的手法特点,还要进行分析。“马前桃花马后雪”诗句巧妙地以“马”勾连“桃花”与“雪”二个事物,采用借代手法,以桃花代家乡温馨美好的生活,以“雪”代塞外严寒的生活,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读之令人心酸。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