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有关永不消逝的风景的作文

有关永不消逝的风景的作文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有关永不消逝的风景的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篇

曾经,东方书报亭随处可见,繁华的大街,偏僻的小巷,都有它的身影。随着时光的推移,它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明亮的图书馆,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暮色四合,天已黄昏。远望公交站旁,一个书报亭背对马路,整体暗红,屋顶犹如一本书,盖在上面。屋顶下面,几个大字清晰:东方书报亭。晕黄的阳光,透过树叶之间的缝隙,洒在玻璃上,映出里面挂在墙上的一本本杂志。走近,一股墨香扑面而来,让人神清气爽。一阵微风吹过,报纸沙沙作响,掀起几页,杂志微微翻起一角。

一个头发灰白的老人,笑眯眯地和老板问好,买了一份《新民晚报》,戴上老花镜,低着头,边走边看,缓缓离开。下班的白领,买了一本《时尚芭莎》,等公交车时,翻看起来。我买了本《儿童文学》,封面上水墨画意境悠远。打开,纸张光滑,字里行间,流露出墨香。精彩的内容让我爱不释手。坐下,认真阅读每一个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看得十分入迷,沉浸其中,已听不到城市的喧嚣。天,渐渐暗下去,一排排路灯,亮起。猛地抬头,发现天已黑,我只好不舍地走上回家之路。书报亭消失了,消失在茫茫黑夜,永不再现。

午后,淡黄的阳光照在地上,我来到上海图书馆。几栋高楼耸立,白瓦墙壁,半圆屋顶。旁边一块大石上,刻着几个斑驳大字:上海图书馆。走上数百级台阶,走进大厅,豁然开朗。阅览室里,明亮的灯光,干净的地板,一排排整齐的书架,一眼望不到边。

我来到书架前,拿起一本《神秘岛》,坐下,细细品味。我忘记了周围,感觉自己好像也在那座神秘岛上,猜想那个神秘人是谁。我的心,随着情节,不断起伏。随着时间渐渐推移,我读完了整本书,但仍然沉浸其中,心情久久不能平息。望向窗外,已是傍晚。椅子上,白发苍苍的老人,眯着眼,手指指字,皱着眉头,仔细阅读着手中的《史记》。一个白领斜靠着墙,一手拿着咖啡,一手拿着《人体解剖学》,有时点点头,若有所思,有时在笔记本上记上几笔。一个小孩趴在地上,抱着《格林童话》,指着拼音,慢慢阅读。暮色四合,我走出图书馆,猛地回头,图书馆灯火通明,灯光下座无虚席。

所有的风景,都有消失的一天,都有被取代的一天。书报亭消失了,图书馆仍然屹立在那里,因为人们对纸质阅读的喜爱,是永不消失的。

第二篇

生活中,有些风景会消失,有些风景永不消失,有些风景看似消失了,却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延续下去。

夕阳西下,半边天已被阳光晕染成殷红色。“叮铃铃”放学铃响起,我背着书包,走向书报亭。书报亭主体是暗红色的,独特的顶部造型——一本发开的书最为显眼。“来,《儿童文学》给你准备好了。”两鬓斑白的老人递给我一本《儿童文学》,我迫不及待翻开。我喜欢读书,喜欢那种沁人心脾的墨香,喜欢那种风吹过纸沙沙声,喜欢书报亭的浓浓读书氛围,喜欢透过梧桐树的点点微光。有时,我会蹲在那里看完一整本《哈姆雷特》:“真正的伟大不是轻举妄动,而是在荣誉遭遇危险的时候,即使为了一根稻杆之微,也要慷慨力争”不知不觉天就黑了下来,我站起来,抖抖已经发麻了腿,回家了……

东方书报亭曾是上海的标志。平时在书报亭前,几枚硬币,换一张报纸,在一旁或坐或立地阅读,才是打发时间最好的选择。

可两年前的一天,当我又想去书报亭买《儿童世界》,却发现,曾经的书报亭,已只剩一块空地。梧桐叶年年飘落,我一直期待着书报亭归来,但是我没有等到那间熟悉的书报亭,却等到了街角的图书馆。

闵行区图书馆很明亮,四周的墙壁被漆成白色,书架和椅子都被做成原木色,白净的桌上放着一瓶干净的素瓶,上面插着一枝杨柳。图书馆很安静,很少传来声音。有,也只是人们像书架走去的脚步声。

我取一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随手翻开,找个位子静静地读。渐渐地,我震撼于书中海伦·凯勒残缺却又灿烂的生命历程,即使手边的奶茶已经放凉也没有察觉。

在我身旁,一个白领手边握着一杯咖啡,聚精会神地看着《高效能人是的第八个习惯》。我的前桌是一位老人,他正对着《吕氏春秋》皱起眉头。正当准备去换一本《猎人笔记》时,我看到了儿童区的小朋友正坐在小椅子上或趴在地上读着各种各样的绘本与故事书。

无论是书报亭的消失,还是图书馆的延续,我永远相信,这一道读纸质阅读的风景线,会永远在人们的心底里延续,成为上海永不消逝的风景,永远,永远……

第三篇

时光似水,几乎所有风景都会消逝,但是,有些风景却永不消逝……

暮色四合,天已黄昏,走在回家路上,遥见书报亭,夕阳黄晕的光,洒在报亭屋顶上。一本大大的书,倒扣在屋顶上,下面写着:东方书报亭。走近,暗红的墙壁,锈迹斑斑的书架,摆满了报纸、杂志。报亭中间,站着老板。路旁,几位老人,坐在长椅上,拿着《新民晚报》,时不时评论几句;下班的白领,买了《瑞丽》,匆匆离开;说笑的小孩,拿起《少年文艺》,蹲在树荫下,边看边笑。

“小朋友,你要买什么?”“《读者》。”“好,给你。”老板微笑着,递来杂志。纸有些粗糙,散发出淡淡墨香。微风拂过,“沙——沙——”。夕阳的光,将纸染成金色。拿着杂志,靠在墙上,翻开,“仲夏夜,清风徐徐吹来,有笑有泪,甚至得少失多……”一句话映入眼帘,吸引着我读下去。插图五颜六色,形象生动,令人身临其境。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才不舍地离开。

没想到的是,似乎一夜之间,东方书报亭消失了,消失于茫茫黑夜,永不再现。

正午,太阳当空,映得乳白的图书馆格外明亮。馆前,书的雕像高高耸立。馆内,洁白大厅无暇。阅览室中,一排排书架摆满了书,书架旁一张张原木色书桌,衬着淡黄的灯光,给人无限暖意。

我顺手拿一本书,寻一把椅子坐下,摩挲着光滑的纸,嗅着若有若无的书香,沉浸在《三体》之中。宇宙中,罗辑与三体人,程心与云天明,似乎就在眼前。黑白的文字与图片,在我眼中,却五彩斑斓,栩栩如生。一行行文字,一幅幅画面,让人浮想联翩。紧张的情节,吊人胃口,引人深思。不知不觉间,一本书完结,我却意犹未尽。环顾四周,对面的老人白发苍苍,看着《史记》,悠闲极了;旁边的白领一脸严肃,拿着《会计》,认真地读;身后儿童区,小孩趴在桌上,手捧《笑猫日记》,指着拼音,一字一句,慢慢地读。

天黑,我踏上回家之路,回首,图书馆灯火通明,座无虚席。

虽然,书报亭消失在黑夜之中,但是,热爱纸质阅读的人们,又在图书馆中,坚守着纸质阅读,成为一道风景,永不消逝。

第四篇

给生活一个微笑,给自己一个微笑,路还是要继续走。学会享受生活!至于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不要刻意的忘记也不要刻意的想起,有些东西随着时间

世上的风景有的已经随风逝去,而有的风景将会永远驻留在人们的心里。

黄昏来临,繁忙的马路变得寂静。公交站旁,有个方方正正的建筑,看起来只有四五平米。小屋子的顶设计成书本形状,朱红色的墙壁与有些生锈了的简陋的书架,无不述说着岁月的沧桑。夕阳西下,贴着废旧报纸的窗户,泛着光亮;青绿色的遮雨棚下,写着五个大字:东方书报亭。

走近小亭,扑面而来沁人心脾的墨香。晚风,吹动着报纸发出“沙沙”的响声,杂志发出“哗哗”的声音,伴随汽车发动机的“呜呜”声,在寂静的街上环绕。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类书籍:科技类、漫画类、时尚类、文学类……

来这里读书的人可不少:白发苍苍的老人,抱着孩子的阿姨,下班的白领,练完太极拳的爷爷……放学后,我经过书报亭,随手拿起一张报纸翻开,扑鼻而来的书香气息,与指尖光滑的触感相融合,纸上的文字在指腹的摩挲下,烙印在心里,看得越来越入迷。

时间流逝,夕阳缓缓落下,夜幕降临。厚厚的杂志还剩一大半,我掏出硬币,放在窗台上,朝家的方向飞奔去,那个书报亭,在我身后,逐渐消失。

直到……

乳白的墙壁,木质的书架,透明的柜台,玻璃的屏风,明亮的落地窗……阳光透进图书馆,映照在洁白的书上,光滑书页上,白纸黑字好像有魔法,让人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现实,遨游于奇幻的书中世界。

各类名著,流行书本,当红作者的书都在书架上,《朝花夕拾》《湘行散记》《狂人日记》……这些书总能抓人眼球。松木椅子上,老人戴着老花镜,手捧着一本《红星照耀中国》手指着字,细细读着;下班的白领,读着深奥的《说文解字》,时而品一口手旁的咖啡,时而在手边的白纸上写着;放了假的孩子,趴在地板上,目不转睛读着《格林童话》……图书馆里,安静得连呼吸声都能听见。我随手拿起一本《湘行散记》,仿佛置身江边,随着作者,漫步在湖南湘江旁,停留在清幽树林里。

太阳越发刺眼,我缓缓合上书——该回家了。回首望去,二楼阅览室座无虚席,图书馆在耀眼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虽然东方书报亭已经逝去,但图书馆是纸质阅读另一种形式的传承,是热爱读书的人们心里永远不会消逝的风景。

的推移而慢慢变的淡漠,只是回忆仅此而已,让我们学会朝前看,一切都会变好。

第五篇

人生就像一班前行的列车,各种各样的风景从窗外掠过,总有风景能在心中留下不灭的印记。

夕阳西下,我走在回家的路上,远远望去,原本暗红的书报亭在落日的照射下泛出点点红晕。缓缓走近,稍一抬头,各类报纸杂志就能尽收眼底。书报亭不大,斑驳的油漆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转身,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大爷,举着放大镜,聚精会神地看着《文汇报》,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报纸上的新鲜事儿。

每天放学,我都会来书报亭看看有没有我喜欢的动漫杂志《海贼王》,倘若带的钱够,我就会买上一本。倚靠在书报亭边的大槐树下,轻轻地翻开书,那一个个文字像跳动的音符将书中的故事娓娓道来,一阵微风拂过我的脸庞,倾听风吹开书页发出美妙的“哗哗”声响,几缕淡淡的墨香飘进了我的心房。此刻,所有的烦恼和忧愁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街边的喧嚣好像都与我无关,我只想徜徉在书的海洋里。

时间转瞬即逝,街边亮起了一排排的路灯,我才意识到时间已经不早了,合上书,急匆匆地往家走去。书报亭也随之消失在茫茫地夜色中,永不再现。

午后,金黄的阳光撒向大地,也照耀在图书馆精致的建筑上。鹅黄色的外墙与透明的玻璃窗相互辉映,柔和静谧。走进图书馆,原木色的书架层层叠叠,错落有致,透出质朴宁静的味道。书分门别类被整齐的摆放在书架上,每一格书架顶端上的光,照亮了书本,也照进了读者的心房。走到书架旁,我顺手取出一本《西游记》,找个空位坐下翻阅起来,不知不觉已沉迷其中,脑海浮现出书里种种的情节和画面。读到唐僧被抓走时,我胆战心惊;读到孙悟空转妖除魔时,我兴高采烈。眺望窗外,已是夕阳西下,暖黄色的阳光折射进来,每个人身上都染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一旁脸上已布满皱纹的老爷爷,带着老花镜读着《中国百年党史》;窗边,一个七、八岁的孩童用稚嫩地小手翻看着《儿童画报》,时不时“噗嗤”一声笑出了声;不远处,一位身穿职业装的白领一边打着电脑,一边翻阅着《时间管理》。我合上书,走出图书馆,缓缓回头望去,图书馆内依旧灯火通明、座无虚席。

虽然书报亭已经消失了,却永远存在于我的记忆里,就如同文字的温度和翻开书页时的书香永远都在,热爱纸质阅读的人将成为一道永不消逝的风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