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遗言图书馆》读后感锦集

《遗言图书馆》读后感锦集

《遗言图书馆》是一本由[英]克莱尔·科克—斯塔基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6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遗言图书馆》读后感(一):摘录几个有趣的

作者精心挑选的遗言,很多都是可以反映出逝者临终前的渴求、性格与情绪,也能反映出他们心中最重要的事,比如爱人,比如工作,比如信仰,比如对世人的叮嘱,比如对死亡的蔑视和对一生的满足。

但也有一些遗言由于机缘巧合,显得很有趣,摘录一下,值得我们深思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德尼·狄德罗,法国哲学家,当他伸手要去摘杏子,妻子责备他时,他回答:“我就是摘了,又的会怎么样呢?”过了片刻,他死了。

查尔斯·詹姆士·福克斯,英国政治家,对试图理解他意思的妻子说:“特罗特会告诉你的。”不幸的是他的朋友特罗特也没有理解他的意思。

约瑟夫·亨利·格林,英国外科医生,临死前在测自己的脉搏,说:“停了。”

托马斯·凡特·德·拉戈尼,法国数学家,他躺得如此平静以至于别人认为他可能已经去世了,但是当他的朋友问他12的平方是多少时,德·拉戈尼飞速回答:“144。”

卡尔·马克思,管家问他是否还有要传达的信息,他说:“真啰嗦,滚开!只有没说够的傻瓜才有临终遗言。”

《遗言图书馆》读后感(二):勘误

版权页是斯塔基著,封面却是斯塔基编?

第x页:‘’。应为。‘’

第xii页:杰斐逊:“今天是4号吧?”正文第88页:“今天是4号吗?”

第xiii页:科黛遗言为:"我有权好奇,我从没有见过这个玩意儿。我为国捐躯,我将会流芳百世。"到了正文43页却变为:"我有权好奇,我从没有见过这个玩意儿。这是死亡的装扮,但它也可以带我通向不朽。"不解。

第ix页:伏尔泰遗言:"我的好人啊,此时和当下可不宜宣战结仇啊。"第151页:“现在,现在我的好朋友,可不是给自己树敌的时候啊。”

第37页:!“应为!”

第75页:阿臾应为阿谀?

第149页:公元后应为公元?

第156页:(1533—1484)应为(1533—1584)?

《遗言图书馆》读后感(三):看遗言品人生

遗言图书馆/(英)克莱尔·科克—斯塔基著;冯羽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艺文志.企鹅丛书) 这本《遗言图书馆》是一本小册子,只比手掌稍大一些,书中搜集了200多位名人的遗言。

平均每页印两人遗言,这些人曾是国家元首、政治领袖;曾是虔诚的宗教信徒;曾是伟大的音乐家、画家、科学家,他们曾登峰造极,曾恃才傲物、曾获得当世众生的爱慕,但此时此刻,在书中留给他们展示自己的篇幅却仅有这区区数行。虽然篇幅有限但却让人意味深长,有的报之以幽默,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位法国数学家,死前因为躺的过于平静,以至于人们误以为他已经去世了,这时候有位朋友在他耳边低声问道,12的平方是多少?结果拉格尼飞速的回答道“144”这也成了他最后的遗言,当然你也不得不佩服作为数学家,老人家对数字的敏感程度着实超群脱俗。

当然我国也不乏这般豁达之人,就比如金圣叹。生活于明末清初的大文豪,因哭庙案,蒙冤入狱,稀里糊涂的被判了个极刑。临刑前,金老爷子神神秘秘地叫自己儿子来狱中,自称有“临终要事”相告,儿子哭哭啼啼,准备了笔墨想仔细记下,哪成想,老金指着牢中的饭菜说到:“花生米与豆干同嚼,大有核桃之滋味。得此一技传矣,死而无憾也!”就这样,金圣叹用这样荒唐的遗言,结束了这次荒唐的牢狱之灾。

当然也有挺身而出,大义凛然为了理想而献身的勇士。求生是人的本能,正因为如此,舍生取义才显得格外难得,人类之所以能够繁衍至今,其中功劳,离不开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灵魂,而他们的遗言也往往感人至深。

比如书中收录的英国人斯科特 和奥茨 两人的遗言是这类人的典范,为了争夺首次到达南极点的荣誉,1911年英国人和挪威人几乎同时采取了行动,斯科特正是英国探险队的队长,奥茨是其队员,本来在前期准备上占优势的英国人,怎么也没想到,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南极点后,却发现南极点上已经插上了挪威国旗。英国探险队一行5人只好失望的踏上回程,途中先是有一位队员因体力不支去世,接着奥茨也遭遇了严重的冻伤,其他三人只能轮流帮助他赶路,但这样影响了整个探险队的前进速度,奥茨也意识到这一点,因为自己的拖累,整支探险队都有可能陷入险境,于是他趁休息时机,偷偷走出了帐篷。其他人醒来时发现了奥茨留下的纸条:“我到外面去走走,可能要多待些时候。”但是奥茨的自我牺牲最终也没有达到目的,剩下的3人不久之后遇到了暴风雪,物资耗尽的情况下全部献出了生命,斯科特随身的笔记本被人们发现,在最后的日记开篇写到:“看在上帝的份上,请照顾好我的人。”

谈到最多的是上帝,死亡虽然无情,但至少是绝对公平的。在死亡面前每一个人都显得渺小而脆弱,但是宗教却可以改变这一点,就像美国第十二任总统扎卡里·泰勒 在遗言中说的“我就要死了,我期待着马上到来的上帝的召唤。”信仰使人在无法避免的悲伤面前有了最后的一点体面和尊严,我们不用像动物一样无助的见证死亡的残酷。

我们自从出生后便开始着手为自己的未来规划准备:上好学校、找好工作、寻好恋人、养好孩子等等,但是却很少人为了死亡准备什么,就好像这件事永远不会发生。感谢宗教给了我们另一个世界,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它是否真的存在,但我希望它是真的,因为这样我们就不会与我们的挚爱永别,就像米格尔·德·塞万提斯 在遗言中所说的那样“再见了,我所有亲爱的朋友们,因为我就快要死了;我希望不久后,在另一个世界再与你们重逢时,能像心中渴望的那样幸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