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故乡在纸上读后感1000字

故乡在纸上读后感1000字

《故乡在纸上》是一本由52著作,精装出版的2019-1图书,本书定价:344,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乡在纸上》读后感(一):思想过了河,便是未过河

当人类年复一年地重复着相同的性格基因,如磨盘日复一日地吱吱旋转,深深的悲悯就会从遍布沟壑的脑体中诞生。合上卷页,俯视终生,才觉最可笑的是自以为是的痛苦和所谓的思想——稗草只配蹂躏,蝼蚁只配潮穴。可悲在于,思想家不肯跳脱同类,说上一句:管他谁谁!

思想过了河,便是未过河!

完美的作品,是另一种倒退……

《故乡在纸上》读后感(二):向栗门张致敬

任何一部随笔,都是历史的结果。如果没有历史的厚重感,仅是一些小情小调的东西。没有意思。

《故乡在纸上》看完之后,感动的哭了。我们的村子,汉朝都有了,在县志上也查到了几经变迁的名子,但是我 就是写出来栗门张这种厚重感 。

我们村也发生过很多奇怪的事,我也想写,怕得罪人,一直没有写。写村子里的事,有时需要勇气,有时需要技巧,有时需要耐心。想想作者写栗门张的事,洋洋洒洒的写那么多,而且是一版再版的,真的了不起。

《故乡在纸上》读后感(三):非常好的一本书

内容很真实,读起来也十分震撼。十分喜欢!

在其中一篇文章里,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为了拥有一个私人空间独自一人把房前屋后、沟沟坎坎能找到的砖头瓦块一个不漏地集中在一起;为了让房屋墙壁变得洁白,一个人顶着酷暑,硬是把六间房子所用的白灰整整过滤了个遍;不过十四岁的年龄,为了减轻母亲负担,一个人默默在“灶屋南墙上的那个洞里找到药”,然后背着一个四十斤重的药桶,把两亩多地的棉花喷洒得只剩三趟,原想给母亲一个意外惊喜,结果却被告知自己打的竟然是除草剂……

当年家里盖房子时,也曾经跟着父亲一块儿烫石灰、筛石灰、焖石灰,也曾经背着农药桶给棉花、辣椒和玉米打药。时光太快,全都给了回忆。

《故乡在纸上》读后感(四):《故乡在纸上》值得推广

作者所言:故乡是“一个来自灵魂深处和骨子里体验生活痛感和出走欲望的最原始的出发点。”作者虽然在故乡生活了十几年后就去了外地,但正是这种陌生感和距离感,让他对故乡“有着来自艰难生活而获得的最自由的痛感和来自卑贱的人性而获得的对生命的悲悯感。”他笔下的有些人物虽然龌龊、可怜甚至不可理喻,但现实就是如此。那份记录者的责任,让潦寒把写作的根深深扎在了故乡的沃土中。他笔下的文字仿佛田野里的庄稼,因了持续不断的灌溉、施肥,而得以充沛的自然态势呈现出勃勃生机。读者仅从标题《高高的栗门楼》、《豪强列传》、《生命的歌哭》等中就不难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恢弘气势,历史变迁中的沧桑、命运无常带来的苍凉还有无知岁月中点滴欢乐汇聚成一条条河流从作者笔下源源不断地流到读者心中。

《故乡在纸上》读后感(五):好作家就应当真实

故乡是什么?潦寒告诉我们,那是让我们记住来时的路的地方。那里有清澈的河流,有辽阔的田野,有绿色的菜园,有深爱着我们的家人和敦厚的父老乡亲,那里回荡着我们的乡音,缭绕着我们的乡愁。

每一个村庄的形成和演变,都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民族史。和我国大多数乡村一样,潦寒的故乡也是从历史的尘烟中缓缓走来,被奔流不息的黄河水滋养着从远古走到现代,从原始走向文明,从贫困走向振兴。从某种意义上说,潦寒的故乡就是我国乡村的浓缩。在时代面前,点缀在辽阔土地上的故乡,如同闪烁在浩瀚夜空中的繁星,虽遥远渺小,却熠熠生光,带来希望。

站在乡村振兴的伟大时代节点上,我们应该感谢潦寒,感谢他以生动高拔的笔触,将故乡从心头写到纸上,将故乡和波澜壮阔的时代进行了融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