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Brief Answers to the Big Questions》经典读后感有感

《Brief Answers to the Big Questions》经典读后感有感

《Brief Answers to the Big Questions》是一本由[英] 史蒂芬·霍金著作,Bantam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25,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Brief Answers to the Big Questions》精选点评:

●真正的大师一定是能深入浅出的解释复杂深奥的道理。真的广阔深邃。

●语言浅显极了,朴实、精炼又幽默。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人文关怀(科学的部分经常读不懂),对人生与科学的看法显示出他是个强悍又温柔的人。正文最后一句:Unleash your imagination. Shape the future,真令人唏嘘。

●朗读者小本。

●前面几章讲模型的超级精彩 让我对霍金尊敬万分。。。后面几章啥都不懂的情况下瞎扯淡 又让我对他失去了尊敬。。。

●霍老师可能不是最完美的科学家 但是确实很有智慧和写作天赋。

●易懂。挺好的。

●行文非常诙谐幽默,深入浅出。就像书名所说的,对很多哲学性的人生的终极问题,比如上帝是否存在,宇宙的起源,宇宙里是否还有其他智能生物等等,都非常客观的从一个科学家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他的答案。语言上深入浅出,而且举出了非常有趣而恰切的例子,让我对以前一些模模糊糊的概念,比如说相对论,薛定谔的测不准原理,量子理论,宇宙大爆炸等等,竟然都读明白了。非常值得一读。

●Swan song. Bible of our wonders.

●R4 read by Anton Lesser & Lucy Hawking

●Two options for the future of humanity that Hawking saw: 1. the exploration of space for alternative planets on which to live 2. positive us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improve our world.

《Brief Answers to the Big Questions》读后感(一):霍金返回氪星之前,留给世人最后的话

霍金的写作既严谨又不失风趣,能用非常精确简明的语言讲述艰深的物理学概念。这也许是他作为科学家的素养,也许是身体的缺陷限制了他的表达途径,所以他把文字打磨得既漂亮又高效。

这本书里,霍金对于十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有些是与物理相关的,有些是全人类将要面对的终极命题。物理相关的命题自然不必说。在作出其他预言的时候,霍金也并没有任何保留,而是对自己的判断展现了充分的自信。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也不必再扭扭捏捏,最后一次向你们发出警告了,你们爱听不听吧,爷先走一步了!

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好,除了第五章、第六章讲黑洞和时间旅行的部分。这两章我读了2遍,还是没能完全读懂,每个词每句话单拿出来都明白,放在一起就是天书。但我能看出霍金大爷的努力了,用了很多比喻,生怕我们不懂,但没办法,人间和神仙界差十万八千里呢,您老弯着腰我们也够不着啊。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新闻里发出了黑洞的第一张照片。是不是有点巧?

《Brief Answers to the Big Questions》读后感(二):不仅仅是科普

霍金,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了吧。这本书应该是他生前最后一本书,用Q&A的方式来展现他对人类,对宇宙,对未来的理解。不仅言简意赅,对大众是很好的科普,更体现了霍金本人的价值观。在浩瀚无垠的宇宙里,人类虽渺小却好奇着自己星球外的世界,为此一代代的努力着,探索着—When we see the Earth from space, we see ourselves as a whole. We see the unity, and not the divisions. It’s such a simple image with a compelling message; one planet. one human race.

书里的10个问题里印象深刻的是讨论黑洞,时间旅行可能性,还有AI 是否会给人类带来威胁。这些也都是我很好奇的事情,看得津津有味。

虽说是科普读物,但一点不枯燥,最喜欢其中的几句话,很受鼓励:

1. So remember to look up at the stars and not down at your feet. Try to make sense of what you see and wonder about what makes the universe exist.

2. I am very aware of the preciousness of time. Seize the moment. Act now.

这本短小精悍的书,我肯定会读第二遍的。强烈推荐!

《Brief Answers to the Big Questions》读后感(三):Last dance

格雷厄姆的方法难度更低,但对于百亿级以下的资金量来说,收益却没有更低。就性价比来说,很明显格雷厄姆的方法更好。以巴菲特后期的资金量而言,寻找低估企业的方法容量已经不够了。大家千万不要去学后期的巴菲特,不光难度高,收益还低(巴菲特投资生涯的后半段,收益率的下降特别明显)。 如果一个人说某家公司是低估的,我们很清楚他在说什么;如果一个人说某个企业是伟大的,你其实很难知道他在说什么。

施洛斯20% ;巴菲特近5年复合收益率9%


累计50年复合收益率20.5%

《Brief Answers to the Big Questions》读后感(四):霍金是个科技乐观主义者

之前有不少媒体在报道中将霍金塑造成一个科技悲观主义者,在一些媒体文章中霍金常常以担忧、警示人工智能、超人类的形象出现,但读了这本书后,我发现一些媒体有断章取义的嫌疑。

霍金虽然担心人工智能的威胁,但他依然期待人工智能的发展,而且对超人类的态度是比较喜闻乐见的,他认为超人类的产生不可避免,并且期待超人类能够解决星际航行的问题并且对抗恶劣的宇宙环境(星际航行是霍金的毕生梦想),霍金在他的遗作《Brief Answers to the Big Questions 》里谈到这个话题:“There is no time to wait for Darwinian evolution to make us more intelligent and better natured. But we are now entering a new phase of what might be called self-designed evolution, in which we will be able to change and improve our DNA. ……If the human race manages to redesign itself, to reduce or eliminate the risk of self-destruction, it will probably spread out and colonise other planets and stars. ”霍金用“There is no time to wait ”来形容他对超人类的期待,说明他对超人类的态度是积极的。霍金的确提到超人类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但他仅是客观描述可能性,其中并未包含他自己的态度(一些媒体居然脑补霍金担忧超人类出现后的不平等问题并认为霍金向我们提出警示,结合上下文来看的话,霍金并没有这个意思)。

根据这本遗作,霍金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并不像某些传闻中的那样消极,他认为碳基生命不适合星际旅行,最后走得更远的将会是机器,并且机器可能会取代碳基生命。霍金在遗作中的一句话可以概括他对于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的看法:“I expect complexity to increase at a rapid rate, in both the biological and the electronic spheres.”这里霍金用了“I expect”,很明显表明了这是他自己的态度,他期望生命和机器都能快速变得更加复杂。

综合霍金这本遗作里的观点,我想或许可以这么总结:对于霍金而言,最重要的是人类能够对抗恶劣的宇宙环境、进行星际航行与宇宙殖民,人工智能或者超人类技术或许有风险,但为了征服宇宙,冒风险还是值得的(毕竟,也没更好的路子了,虽然征服了地球,但咱们Homo sapiens要想征服宇宙,还得再进化进化)。霍金对于科技的发展和人类未来的态度是比较乐观的,他认为:“Intelligence is characterised as the ability to adapt to change. Human intelligence is the result of generatio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f those with the ability to adapt to changed circumstances. We must not fear change.”

《Brief Answers to the Big Questions》读后感(五):从「brief」开始

1985年霍金因手术失去了说话能力之后,他一度怀疑自己是否能继续学术生涯。后来众所周知有了辅助说话机。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公式怎么写……答案是LaTeX。有没有顿时觉得自己距离霍金很近?

《时间简史》也是在那前后写作的,写作原因,有一个是为了女儿Lucy的学费。因此,霍金在选择出版商时,没有选择Norton这样面向较高端市场的出版社,而是选择了兰登旗下的Bantam出版社。Bantam面向pupular market,他们虽然不太常出版science books,但他们的书会出现在机场书店里,也就是会卖得更多。最后的这一本遗作《Brief Answers to the Big Questions》,也是由Bantam出版的,算是最后完整的一环了。

Bantam的编辑很厉害,在他的回忆中,编辑这本书非常艰辛。他往往复复地同霍金探讨里面的概念,不懂就问到清楚,直到修改到他能理解的程度。而霍金是那些少数学者:希望把自己深奥的学术知识传达给大众。虽然《时间简史》一直被戏称为least-read, most-bought book ever,因为再”简"也读不懂。但是想想看编辑所做的努力,可能是因为没有认真读哦。

并且,编辑很有眼光地建议把原始标题 A Short History of Time 里面的 short 改成 brief,也推动了书的流行程度。现在这种 a brief history of xxx 变成很流行的一个标题了,甚至有 a brief history of thyme,堪比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xxx。

后来的「brief」系列,有了My Brief History(霍金的自传),也有这次的 Brief Answers to the Big Questions(大问简答)。

Introduction是Kip S. Thorne写的,大体上来说,他把这10个问题分为下面两类:前6个霍金给出基于他所研究的科学的解释,后4个则联系得并不那么紧密,但也是很智慧的回答。当然问题很大,但回答的方式并非是直接的答案,甚至他会引导我们:这个问题究竟是否有存在的意义呢。

前6个:

-- Is there a God?

-- How did it all begin?

-- What is inside a black hole?

-- Can we predict the future?

-- Is time travel possible?

-- Will we survive on Earth?

后4个:

-- Is there other intelligent life in the universe?

-- Should we colonize space?

-- Wil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utsmart us?

-- How do we shape the future?

不知道是霍金本人的写作水平还是编辑的功劳,他解释概念特别清晰,而且当中贯穿的逻辑也很清楚。他很清楚读者容易提出什么问题,于是启发性和趣味性并重。他告诉你:you can get a whole universe for free, 是不是很有兴趣呢?答案也在书中。

写作的时间很新,举例中也常有贴近我们认识的科技,从Alpha Go到自动驾驶,Siri到Cortana。在最后的几个问题里,都是事关我们人类的终极问题,更是现实的问题。在科学科技已经快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其可能带来的危机?『如果遵循摩尔定律,百年后电脑将大大超过人类的智力。它们可以自我完善自我改进。而一旦它们的目标与我们的目标不一致,我们就会陷入困境。』当资源和金钱掌握在少数金字塔顶端的人手中时,普罗大众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当基因改造的技术成熟,更有钱的人可能会选择将他们的后代改造成superhuman,而普通人则会陷入边缘地带。』

我比较喜欢的部分是前面的基础,一些向过去看和涉及到宇宙起源本质的问题。因为,必须承认的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对未来的幻想并非是"畅想",同样也有隐隐的担忧。

但其实每次读科普的时候都会有这种怀疑:我们究竟有需求吗?究竟读懂了吗?或者达到了表层意义上的”懂”。从两个方向去看科普书,一种是门外汉掌握基础知识,另一种是专业人士学习如何用通俗语言阐述复杂问题。看上去不一样,实际也算是殊途同归。要知道阅读是门槛很低的一项精神活动,于是有戏谑99%的人都没有读懂的专业人士,还有调侃这种阅读是肤浅的自我催眠。

但是,当霍金知道每多一个公式,销量就会减半时,便把《时间简史》里面的公式删到只剩E=mC^2。不说那个女儿学费的问题了,他最原始的初衷,还是希望人们认识到,每一个个体,同伟大的智力问题哲学问题之间,是可以联系在一起的。

已经作为大众偶像的霍金,其实最使人敬佩的,是他始终未以病痛作为他的”特权”(虽然大众如此,甚至是他的书畅销的原因之一)。而一旦他开始谈论他的学术他的生活,读者丝毫感觉不到病痛。在这本遗作里,读者所感受到的是充满智慧和耐心的教导,是师长也是朋友,却从来不是冷冰冰远距离的奇人。女儿最后说:『父亲从未放弃斗争。当他75岁时已经全部瘫痪了,只能移动部分的面部肌肉。但他每天都会起来,穿上套装去工作。他有事情要做,他不会让琐屑的事情打断他。』——这种自尊贯穿了他的一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