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天堂的喷泉》读后感精选

《天堂的喷泉》读后感精选

《天堂的喷泉》是一本由[英]阿瑟·克拉克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堂的喷泉》精选点评:

●很混乱的一本书……可能是硬科幻不适合我这个文科生的头脑……

●金色蝴蝶的伏笔写得太震撼人心,和城市与群星一样,依然是对追寻理想的人类的颂歌嘛。

●原以为要反转,结果没等到,前半部分对宗教的大力描写后面忽然没有了,最终还是技术流致胜,可书名怎么办?人物刻画的不错,虽有不足,在科幻界确实不错。

●我向来是个缺乏想象力的人,但是在阅读克拉克的作品时我的幻想仿佛也能突破引力的束缚。同步的轨道塔是如此的宏伟,以至于后辈们不停的模仿这位前辈,然而笔力能比肩克拉克的宛如沧海一粟。

●超可怕工程学著作。啊,我好喜欢斯里兰卡。

●科幻就是高楼大厦,黄金时代的巴别塔

●【科幻世界出版】克拉克最好的作品之一。没有纠结于人类文明在太空中的地位,而把所有的笔墨都献给了人类所应该所为之奋斗的事业上,改造撒哈拉,修建直布罗陀大桥,在月球火星修建基地开采资源,然后是修建一条直通宇宙的电梯。而这一切都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理论支持。王权、政治、宗教所有一切尘世的权威,最终都将成为人类跨越群星的见证。

●标准的硬科幻,又四溢着黄金时代的乐观,后半部分的桥段和《月海沉船》有些类似,虽然写作手法几乎无可挑剔,但在趣味性上克拉克的故事还是差点意思

●“秃头非常容易治好”

●太空电梯——近未来的巴别塔

《天堂的喷泉》读后感(一):.

这个故事以斯里兰卡为背景,从古斯里兰卡的一场政变为开头,讲述了这个岛国中一座圣山的历史变迁。这座山上几千年来都居住着佛教僧人,在古时候,圣山以及山上的僧人从未被暴君征服,在宗教层面成为千千万万人们的精神支柱,有非常多的人去圣山朝拜,到后来,主角主导的太空塔项目在此落地,宗教成为过去式,太空塔又成为了新时代人类的一种精神支柱,象征着人类永不服输,永远在跨越各种天堑,曾经遥不可及的天国,如今的太空,都将成为人类的征途中的一小步。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看评价也是很多人非常喜欢这个故事,但是这里面不包括我,我一直在三星和四星之间犹豫,因为对这类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类的故事无感,点的新奇性不像克拉克别的作品那么强,毕竟太空塔这种概念,虽然说建造它难之又难几乎不可能实现,但是对于我这种理科不好的普通读者来说,建太空塔和建造白鹤滩水电站没太大区别。这个故事在讴歌人类的力量的同时,还再三渲染主角的个人信念的力量,我觉得后者在故事后半段还起了相当强的主导作用,不管是人类沙文主义还是个人英雄主义,反正我都不太喜欢。

当然书里面写的东西不至于上升到“主义”的层面,最多就是有点那方面倾向。

不过故事开头和结尾都写得很妙,虽然关于斯里兰卡的历史以及对佛教、僧侣的描写都有点晦涩难读,总的来说这种故事你身为人类中的一员很难不去感动一波,看完忍不住会去感慨,曾经难于上青天的每一次跨越,都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小格台阶而已。

《天堂的喷泉》读后感(二):硬科幻和软科幻

这个题目绝不是要科普什么是硬科幻和软科幻以及它们的区别,因为我本人是个科盲,小学一年级就物理不及格。科幻如果是科学的幻想,那么还需要区分硬幻想和软幻想吗?

需要。不然天堂喷泉的文案就白瞎了。硬科幻就是抓着一点科学根据说点啥,软科幻就是抓着一点幻想出来的科学根据说点啥。

所以硬科幻更可信?我只想说两个字,呵呵。阿瑟.克拉克是刘慈欣的灵感来源,那么必然很牛逼。书的装潢也很精美,赠送小海报一张。但凡一篇书评开始聊这本书的装潢,要么就是乏善可陈,要么就是捉襟见肘。

人类回首科技进步的历史,总是觉得难以想象还没发明什么什么的时候是怎么过来的。罐头先于开罐器存在了好多年,人们是怎么吃罐头的?就那么吃呗,还能扔了咋地。太空电梯的构想也是如此,没有它的时候,人们安居乐业过的也不错,但是有了这个一发不可收的想法之后,科幻作家和科学家就坐不住了,他们觉得不去太空看看不行,最好是不坐火箭,自己走着过去。

“任何抉择都有一定的时间性。有时要同大自然作战,有时要顺应大自然。真正的智慧在于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是书中代表人类的地球脑说出的话。无疑摩根博士的失败次数很多,但他坚信自己的细丝能够救命,这种看不见的“桥梁”可以连通宇宙,应该留存下去。

一座圣山,一群僧侣,一个归隐的智者,最终才是摩根博士的营救,这个故事很迂回,不怎么硬核。有些场景很真实,无数次的失败才能换来一点进步,即便多年后这种进步在后人眼中只是一眼枯萎的泉水。

《天堂的喷泉》读后感(三):异想天开,天马行空

小时候读到杞人忧天的故事,总是跟着笑,杞人多傻,天不是好好的么?不是一直在头顶上吗?庸人自扰。

阿瑟C克拉克1979年的《天堂的喷泉》中的摩根就是这样一个杞人。他不是忧天,他在思考在行动,建造太空天梯,利用电梯运送人和物资到各外星。他遇到的不是像我这样的庸人,只知道跟着笑的无知之人,他遇到的是想抢夺创意的上司,有信仰的僧侣以及各行各业的支持者何同伴。克拉克的笔墨从不浪费在权谋上。

摩根和作者一样长着最强大脑,他知道怎么规避风险,怎么争取自己的支持,为此他付出的是他的生活,他以事业为生。他建造了连接非洲和欧洲的直布罗陀大桥,人们可以从非洲走到欧洲,就为了这样的奇景,观光客也众多。他的脑子里的商业点子都是奇迹。接着他觉得他可以在赤道建造一个通天塔,因为超级纤维已经问世,如果给他足够的钱足够的物资,地球在克拉克手里会使什么样子呢?就像书中最后所写,空间站连成项链围绕在地球,建立诸多的卫星太空城市,而地球由于冰川的困扰被迫放弃,人们移民太空。(就是因为寒冷的困扰,克拉克从英国移民斯里兰卡)这里他写的在赤道上的岛屿和山脉就是他将斯里兰卡的岛和山移到了赤道啊。读完克拉克,很想去斯里兰卡转一转啊。看看圆锥体的圣山。

建造太空天梯首先遇到的困难是地址,他们测算的最佳地点被一座千年的寺庙所占。后来因为一次偶然(阴差阳错)僧侣信守诺言搬走了。(他们搬到拉萨。书里中国元素不少呢,后面还有个勇敢的司机姓张)。它们开始建造天梯。困难肯定是有的,乐趣也是大大的,志同道合的一群科学家聚在一起怎么不开心呢!它们遇到的最大事故时一次运输车蓄电池过热运输车炸了,人们被困塔基室,摩根亲自驾驶蜘蛛车上去送给养 ,这几章充分显示了摩根的英雄气概和聪明勇敢,看着这几章,紧张到爱不释手,一直读到深夜。我很骄傲自己的自律的,一般到10点半肯定要休息了。可是不祥的预感让我放不下。摩根又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怎么解决呢,怎么办,他会看到他心心念念的通天塔建成吗?

这个开篇就已经52岁的工程师深深的抓住我。他不迂腐,锲而不舍,又有专业技能,太超能了,最后又勇救被困者。

读阿瑟克拉克一直被他的人物感动着,他们专心专业,心无旁骛,为自己的事业奋斗。在他的笔下又那么多美丽的自然之光,恢宏的太空想象,真的舍不得读完。这本书里极光描述虽然着墨不多还是让人极其向往。很想去挪威或者冰岛看一次极光了。没有摩根之能,能见摩根之所见也是好的。。

他的脑袋到底是这么长的?怎么会有这么多知识和想象的?他是神派来开启我们心智的先知吧。

《天堂的喷泉》读后感(四):《天堂的喷泉》--刹那或永恒的风物和情感背后,是科技与历史的交替进展

人们会怕什么?爱什么?这些恐惧和喜欢会持续多久?如果有人能把这些情感与它们的象征物收集起来,它们又能够被留存多久?还是说无论过了多久,只要还称得上是“人类”的物种发现了这些遗藏,他们的感受和反应,依旧能与这些情感的主人、收集人都一样?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与宗教圣山并立的山巅之上,建造一座处处都有着神的影像般的“乐园”,在这看似不可能的地方,让设计精巧的喷泉作为直插天空的纯净花朵常开不败--没有人能说这不是一个美妙的设想,没有人能拒绝将自己的姓名作为这座乐园标志的诱惑。于是,暴君卡利达萨将这个设想变为现实,他的乐园的遗迹,更是成为了后世的天才摩根试图建造登天电梯的一段关系不很大的“前车之鉴”。而在现实中,也很难说有人从不相信这个理论:尤其是历史上被斥为“好大喜功”的各路暴君。他们往往在血海中夺取权力,而且,为了不丧失对这份权力的把握,只要国库还足以支撑,他们似乎默契地多数选择了建造雄伟浩大的工程,一向不算笨的头脑也根本没有试着去计算自己能享受这工程多久--现在看来,他们也许只是想用工程的进度来更多程度地消除民众剩余的、想要抒发不满的精力吧,并能根据工程的进度快慢,敏锐地判断自己的统治是否依旧无人敢于违抗。

于是,同样野心勃勃地摩根,就这样与暴君的“意志”暗中较劲,又无形中结成了盟友:摩根也曾为卡利达萨的乐园的遗址而心有所动,而他亦是希图达成前无古人的奇迹之辈,暴君给人们留下了“与自然、宇宙间无数的未知危险斗争即为自取灭亡”的印象,而摩根则带领人们利用现代科技一次次排除危险,让历史沉淀下的人们的常识、遗憾、恐惧、犹疑,尽数淡化乃至渐渐消失;暴君遗留下的传说声称,金色的蝴蝶军团飞到僧侣们的圣山上,就是暴君复仇之日,在摩根为了登天电梯选址,百般寻求僧侣们及当时依旧信奉神灵的科学家戈德堡的理解却被无视之时,金色的蝴蝶奇迹般地被星球间不可思议的风暴挂上山顶,僧侣们便依照预言的约定无声地离开了,让科技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功用,二者形成了奇妙的悖论(创造人间神迹的荣光,一旦“面临成功”,出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对同类可能获取名利的嫉妒,目光远大的实干家们也可能越早地展开了争夺,在这一方面,他们反而不如相信预言、相信神的意志的僧侣,例如建起“天堂的喷泉”这一工程,终会有人以“无意义”之名阻挠实干家,而僧侣们会认为,这是神的意志要以神迹装点神的所在,再正常不过);摩根顶住多方压力,促成了登天电梯的建造,人们的眼界和世界将进一步得到改观,为此,需要多少宇宙间的物质转换、情感勾连?那个突然到来又突然离去的星际滑翔器无疑是科技的造物。也许它本身只是一个中转站的象征,却代表了浩瀚宇宙的无限可能,代表了另一重空间的“刹那与永恒”,也许,还将记述着无限无尽的历史······

本书构思宏大,空间感强,科幻元素十足却饱含哲学思考,颇富于知识性却不呆板,前期的各类人物铺垫看似散漫,但在临近结尾的危急时刻,则全部展现出了设定的用意,也使得故事情节更显紧凑。归根结底,“刹那或永恒的风物和情感背后”,“科技与历史的交替进展”间,全都是人类自身的智慧创造的奇迹吧--只要人们的信仰中有天堂,只要人们认可高山上乐园中的喷泉是人间奇迹,只要人们还想让科技继续进步,想继续架设任意一种通向宇宙未知之处的“天梯”。

《天堂的喷泉》读后感(五):科幻大师的传世杰作

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创世记11:4 )

我一直不限于阅读小说。我阅读小说不会限制类型,只要好看都不会排斥。其中看得最多的还是推理小说。但阅读这么多难免会引起疲劳,于是今年也开始读起了科幻小说。

从推理小说改为阅读科幻小说,短时间是难以适应的,因为毕竟这是不熟悉的领域。所谓科幻小说,就本人粗浅的理解,这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上,加上一定幻想创作出来的作品。因此阅读科幻小说就有两个难题要面对:

一是科幻小说以科技为根本,一定会涉及很多科技词汇,是否可以准确理解这些词汇,就要有一定的理科基础。二来,还要有幻想的能力。是否能按照作者的文字想象出正确的图像,直接影响着是否可以更好理解作品。

克拉克大师的这部《天堂的喷泉》绝对是“大手笔”“大制作”。时间跨度几千年,空间跨越几万里。那个高耸入云的“太空电梯”,若没有些想象力,哪能体味到发生在上面的故事的精彩呢?

大师有着理工背景,担任过英国皇家空军的雷达技师,退役后取得过物理和数学的学士学位,还发表论文预言过广播与电视的全球远程通讯系统的实现。就算这辈子不当作家,也是声名显赫。因此这样的大师转行来写科幻小说,当然是不折不扣的硬科幻。还好,本人同样是理工科毕业,读来尽管不能像推理小说那样通畅,仍然不成阻碍。

有人反馈说小说不好看,戏剧冲突不显著。我倒有不同见解。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似乎一定要像美国好莱坞大片一样,要有千钧一发、要有美女英雄、要毁天灭地、要时刻紧张,好像只有这样的小说才叫小说,只有这样的小说才叫好看。如果成名已久的大师还需要耍这些技巧来取悦读者的话,那他就不能称之为大师了。

就说这部《天堂的喷泉》,小说从太空电梯的发想,到选址、动工、成建,到后来成为历史丰碑,讲述了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过程当中也遭遇了种种困境与挫折,比如涉及到新科技与旧宗教的冲突,各方人士的反对声浪,以及在太空电梯上发生了人命关天的事故,主人公突破难关去救援的情节。不论是人性的冲突,还是技术的克服,都写得妙趣横生,一波三折。通过主人公摩根的视角,所见所闻所感,可以看出伟大工程背后所涵盖的人文、历史与科技。

——像这样,可以同时引发我们对整个事件的想象与长久的思考的作品,比单纯看了一时爽的劣质作品可要强过百倍,其承载的重量才会超越想象,作品才会成为经典。小说拿在手上才会感到沉甸甸的,读进去了才更不想从那个科幻的世界跳出来。

小说到了后面提到,当摩根成功救援返回,就在离地面咫尺之遥安然离世时,我对其的感动瞬间崩溃。为了实现“太空电梯”的梦想,他思维天马行空,同时技术高超,专心致志,还懂得为达目的所必须的迂回与妥协,关键时刻又勇于承担,小说最后提到N多世纪之后,他修建的太空电梯成了历史丰碑,或许在他离世前就已经预见到了吧,因此才会走得那样安详。

这似乎预言到了大师自己的未来。因为克拉克大师到如今尽管已经逝世超过10年,能够留下像是《童年终结》《太空漫游》《与拉玛相会》《天堂的喷泉》这些优秀的传世作品,我想,他也会像摩根一样终身无憾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