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思维课》经典读后感有感

《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思维课》经典读后感有感

《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思维课》是一本由[美] 亚当•格兰特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2018-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思维课》读后感(一):值得推荐的书

好书,首先我觉得道理也许再浅显不过,但是能真正将浅显的道理剖析清楚的人不过了了,文中穿插着大量的社会学案例以及心理学实验来论证付出者,互利者,获取者三者的利弊得失,结论是付出者更容易获得成功,然而想要成为成功的付出者,并不是一味的做无私的付出,利他且利己的付出者才更容易成功,同时也教会付出者如何分辨对待获取者,其中的心理学实验着实令人惊叹作者治学的严谨,与那些鸡汤相比强之百倍。有理有据且自成体系,并不是教人做人的冗长的道理,而是社会学及心理学在商业成功领域里的研究课题,我更愿意认为这应该是社会学论文的集锦,而并不只是告诉“做个好人”那么简单,也并不是打鸡血,而是能让理性者认真思考的指南。

《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思维课》读后感(二):GIVE AND TAKE

最早听到give and take是在纸牌屋第一季第一集FU在宴会上说的一句话。大概就是帮助别人得到回报。但是FU的行为方式完全是按照获取者的行为模式的。受到之前看过《自私的基因》和安兰德的书的影响,觉得自私才是人最大的美德,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才是最正确的价值观。这本书却彻底颠覆了我对获取者和付出者之间的看法,确实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固然成为付出者有很多好处,但是结合实际情况,以付出者的思维模式生活工作还是会遇到两个比较问题。

一是付出者看重的长期回报和通过付出的行为得到良好的声誉,但是人生无常,如果付出者在得到长期回报和良好声誉之前去世的话,之前的付出行为就显得很无关紧要。这样考虑,作为一个互利者更值得推崇,因为其付出和回报在生命各个阶段都是等价的。

二是中国的信息流通比较慢,一个人的声誉传播度有限。这样就导致不能准确的判断对方是获取者还是付出者或者是互利者。一个获取者在北京攫取了大量的利益,有着很差的声誉,他去到上海广州深圳等其他城市,靠着他的能力依旧可以继续侵害他人利益,使得自我利益最大化。这就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最后,这本翻新的书的思维导图很棒,书中第四章和第八章对我的启发最大,如果要继续以获取者行事要记得及时止损;同时要赢得群体中大多数的人的共情来获取利益。

《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思维课》读后感(三):付出者最容易成功

这本书来自沃顿商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原名更好,叫做《GIVE AND TAKE》。这本书将人的社会交往风格分为三种:获取者、互利者、付出者。获取者更自私,互利者重视公平,付出者总帮助他们。从长远来看,付出者更可能最成功。这本书不算值得看二遍的好书,所以了解一下主要观点就好啦! 1、获取者、互利者、成功者这三种心态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大多人是兼而有之各有侧重。比如人倾向于在亲密关系中表现为付出者,但在工作场合,就呈现出更复杂更多元的行为风格。 2、短期之内,获取者和互利者更可能取得耀眼的成绩,但从长远来看,理性的付出者会成为表现最好的一群人。但不能做愚善的付出者,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好人”,可能被消耗地精疲力竭,一生混沌平庸。 3、如何做一个成功的付出者?比尔盖兹说,“世界上有两种伟大的人性力量:关心自己和关心他人。”成功的付出者是“混合动机引擎”驱动,不仅看重利他,同时也更加关注自我。成功的付出者与获取者与互利者一样雄心勃勃。 4、另外要注意,大多数时候相信大多数人,真诚以待;但也要善于辨别伪装地很好的获取者,莫被利用。更好的策略可能是“慷慨地针锋相对”,即在付出和互利之间切换。 如果团队里有一个持续的付出者,其他的成员也会贡献更多。仅仅一个付出者的存在,就足够建立起一种付出的规范。所以我们不妨尝试去做那个星星之火,让自己和身边的人处在互惠的循环中。这本书也让我想起参加主持人大赛期间,听李七月讲的一句话,“主持人既要有有我之境,也要有无我之境”。我想做人也一样,为自己挣得自己想要的,也为别人创造别人需要的。

《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思维课》读后感(四):读书有感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更乐于付出的人是更聪明的“攫取者”。所谓“获利者”还有“互利者”,都是站在短期利益的角度来决定扮演的角色。而“付出者”正是因为有更长远的眼光,所以不会计较眼前的小得小失。

很多人小时候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先做人再做事。

说到底人还是活在群体中的,学会付出,跟其他人关系保持融洽,就是“学会做人”,这是做事的基础,也是在为自己的未来铺路。做事你需要努力,而成事却不止需要努力,还有运气,运气是有点虚的,但也很实在,为什么别人愿意把机会给你而不是另一个人,首先一定是你这个人靠得住,值得交付。

“付出”是一种美德,我们一开始全部都有,只是在与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受制于眼前的利益得失而忘记了自己的初衷。就像那么一句话:我们最终变成了我们最讨厌的那种人。

但是当你继续生活,继续不断的感受,经历,继续思考与顿悟,包括你今天看到了这本书你突然发现,原来一开始就是对的,我们不需要做什么改变,人也根本不用想的那么复杂。你认为对的,那就继续坚持。时间会见证一切。而你付出的,一定有人会记得。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想清楚了就不会摇摆,如果你心智不坚定,做事容易反复的话,那或许会有想法的效果吧!

《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思维课》读后感(五):你可以做一个真诚、善良且仍然遥遥领先的人。

hello 斌哥,再次感谢赠书,读完之后更觉受益匪浅,只可惜忙到几年后才有空认真读完,赶紧来分享一下我的一部分心得哈哈。

作者开始从「获取者-互利者-付出者」的分类出发,分别阐述了各种类型的人的特征和行为动机,以及通过大量案例和实验数据证明——历史长河中各个领域内能达到真正突出成就的人,都是付出者。虽然从商业获利的角度看,似乎获取者甚至互利者优势更大,其实短期内看也如此,但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付出者将会拥有源源不断的能量和影响力。(虽然看之前我对自己的认同也偏向于“付出者”,但读到这里才让我开始认真反思“付出者”的真正涵义,比如会颠覆我之前“在生活里做付出者,职场里做互利者”的自认为比较成熟的信条,意识到自己在职场中思维的局限性,开始回溯自己不敢放开付出的深层原因,获益颇深。)

然后是具体执行的部分,怎样才能做一个付出者。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智慧在于,扯掉公众认为的只要一味付出即可的「付出者」的表层面纱,转而探索「付出者」的真正内涵——要做付出者,但要做一个有智慧有气度的付出者,具体形态即为「利他且自利」。此处意义在于怎样保证付出主体的可持续运转和发展,因为在保证了自己可以一直正常运转的情况下,你的付出才有价值和意义;为了付出而付出只是一种“临时方案”,早晚有到临界点的那一天。只有当付出行为是一种令人愉悦的、有意义的选择(愉悦感&使命感),而非出于责任和义务时,付出行为才拥有激发活力的效果。具体的做法书中提到了很多,比如「慷慨地针锋相对」 generous tit for tat,如果感兴趣欢迎移步书内继续探索~

最后不得不提,读完这本书对我最大的触动是书中一个会计学老师斯肯德启发学生的案例,可能也因为我自己最近在关注教育相关的内容,而这一本关于思维的书居然给了我很多当老师的灵感,真是神奇!案例揭开了拥有独特挖掘天才技能的老师背后的奥秘——斯肯德老师的几名“资质平平”的学生都在上过他的课后成就卓越,而这并不是因为他有火眼金睛或什么上课的独门绝技,他只是更关心他的学生们,一直一直给他们鼓励。他告诉学生:可以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而不是通过一次考试的结果来定义自己。作者以此引出一个颠覆大家认知的研究成果——兴趣的产生先于天赋的开发。大家都觉得天才的由来是要先找到有天赋的人再专注培养,而实际上的过程可能正相反,即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原始天赋是否有必要?”这个诘问。所以更证明,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和塑造能力举足轻重,启蒙老师带给学生的第一节课的体验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要做到在课堂上更关心学生、更和蔼、更有耐心、且让课堂有趣,尽量挖掘(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即将作为老师的我感触颇深,但同时也有了更大的底气和力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