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中学生与社会的作文

关于中学生与社会的作文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关于关于中学生与社会的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篇

所谓“写景”,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对自然现象、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具体地记叙和描写,简单说就是描写景物的记叙文。

一、描述自然景物

自然景物包括日月星辰、雨雪风霜、春夏秋冬、山川花鸟等。描述自然景物要注意选“景”与抒情。写景不能像拍照那样,镜头对准什么地方,就把那里的什么东西都拍摄下来。这就需要选择。选择,要抓住特色。写绘景为主的记叙文,还应该注意思想感情的表达。一般说,写景,往往为了借景抒情,或表达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或是赞颂大自然的奇观......总之,不能为写景而写景。只有做到情景交融,文章才能扣人心弦。

其次,要注意写好静态和动态,展开丰富的联想。自然界的景物有静有动,在绘景时如能动静结合文章效果就更佳,感染力就更强。

二、描述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描写,就是对人物活动或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和状态的描写。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陈设,住宅内外的装饰布置,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等等。

记叙社会环境,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把最能反映时代或场所特点的东西,用准确恰当的语言写出来。

(2)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重点写。

(3)要作必要的说明和介绍,从而使读者了解人物生活或事件产生的背景,了解事件的作用。

如何做到“情景交融”

自然界的景物本身并不带感情色彩,但是一被写进作品,就会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

在写景的文章中,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情与景自然交融,才能写出好文章来。因此,写这一类文章在下笔之前要有明确的写作目的,由此决定写景材料的取舍、详略及顺序。比如,同是写登山,如果是为了表达“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美好的顶峰”这一文题,文章就应突出山路之险,困难之大,意志之坚及登峰后“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如果是为了抒发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则应重点描绘景色之美,抒写感情之真。对文章中情与景的关系的处理,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在写景的同时叙写作者的感受,即所谓借景抒情,借景言理;二是把作者的情思完全融入所描绘的景物中,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客观的写景,但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深情,这叫做寓情于景。日本散文家德富芦花先生的《晨霜》属于第一种情况,文中不仅描绘了晨霜清凛、洁净的特征,而且在开头和结尾直接抒发了爱霜之情。朱自清先生的《春》则不同,作者在文中并没有直抒胸臆,但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春光、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第二篇

我觉得电是一种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我来说几个例子吧。

我和同学们晚上到群艺馆上奥数,上的正是重点时,假如突然灯黑了,怎么办呢?点蜡烛!我听到有人回答。可总不可能再跑去买蜡烛吧!即使买来了,放在桌上你不怕把稿纸烧着了?

在人流繁多而又安静凉爽的候车室里假如忽然停电了,吹出冷气的空调闭上了“大嘴”,原本就人流繁多的候车室一下就热了起来,打破了安静和谐的场面。有扇子!又有人答道。是呀!可这儿人流繁多你能一人发一把扇子吗?

在家中没水时我们把钻地机插上电源,让平地变出个井来;在炎热的夏天没风时,把电扇插上电源,让它扇起风来;在黑灯瞎火的深夜把台灯插上电源,让它亮起灯来……

在生活中,是电陪我们度过一个个黑夜;在这些春夏秋冬里,是电让我们的冬天温暖,夏天凉爽,是电让四季变得快乐。电是身边离不开的东西,在无聊的时候看电视,聊天!看书,对呀,一本书也需要电才能印刷出来啊。

电的诞生使我们的生活从此改变!

第三篇

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换言之,要君守君道、臣守臣道,君臣,父子,各司其职,是受礼教熏陶的古人对他人的社会期待。

人,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之中,每个人,都是这台时间机器上的一枚螺丝钉,为保证其正常运转,每个人都被社会赋予了期待。即使世异时移,等级制度被打破,社会角色更显参差多态,而社会期待却从未消失。然而,如何看待社会期待对自己的影响,人们的认识不尽相同。

于主观而言,个人的价值观不同,自然导致了人们的认识不尽相同。拥有“酒神精神”的人注重内在情绪的抒发,故走向内心,期望超越,不屑于社会对其的期待;拥有“日神精神”的人,重视外在理性与秩序,故走向世界,尽力符合社会期待并以此来约束自己。

于客观而言,在过度宣扬“英雄主义”的今天,不少社会期待已经侵犯了人的权益,“年轻人就应该熬夜加班拼命”“科学家就应该守得住清贫”诸如此类。这类社会期待忽视了人性,因此也遭到了人们的抵触,更有慈善界的“道德绑架”事件,让人们不得不怀疑社会期待的利弊何在?在社会期待的包围中,我们该如何自处?

社会期待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我们的行为,但同时若完全服从社会期待,又会丧失个性甚至扭曲人性。不管是脱离社会角色做“日神”,或是在社会期待下成为“酒神”,还是在适应社会后寻求个性化,都避免不了做出选择,也就意味着得舍。

高尔基说:“我们的使命是照亮整个世界,融化世上的黑暗,找到自己与世界之间的和谐,建立自己内心的和谐”。这种和谐,乃是在“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中找到和谐。

类比于儒道而言,表面看来,儒道是分离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但实际上他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仅前“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换言之,要找到自己与世间的和谐,乃是既承认社会期待的积极作用,但也规避不符合个性发展的期待。而建立自己内心的和谐,则要将“社会期待”进一步转化为“自我期待”。

所谓“自我期待”,是不将社会对自己的期待作为评判并自我约束的唯一标准,而是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所归纳出的,从人的内心出发对自己所作所为的评价。其评价标准既包含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良性发展,也包含了行为是否顺应人的个性需求。

人虽是社会性动物,但不应被动地在社会期待中随波逐流,而是在世界与内心,社会与自我之间建立和谐。

第四篇

今天上午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其中一篇——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伦理观。对此我深有感触。

文章一开始先指出了中国传统与西方传统中,对于社会的不同偏重点的认识。接着从中西方思想文化中,解释了认识差异的来源,其次承认这两种认识都有其合理性。最后,朱光潜先生提到了“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的问题,并且解答了中国青年如何让中国社会变得更好的问题。

诚然,中国传统思想中认为一个人能够影响社会不在少数,但个人的力量太过于薄弱并且容易动摇。而我认为社会也应该有反作用于个人,我们应该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之中,实现自我价值。社会要肯定积极的个人力量,抵制腐朽落后的因素,充分地尽到社会应尽的责任。

书的内页中写道,在上世纪半叶中,山河破碎,国家风雨飘摇。朱光潜先生为了解决社会困惑,鼓舞青年人从而写下了这本书。“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如雷贯耳,激励了无数骄阳青年发奋图强,为国为家奉献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力量!

作为少年之中的一名,我们应该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之中,实现自我价值。纵使个人的力量十分渺小,但有无数的少年。“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只有每一个人都不放弃自己的坚定信念,立足于当下,脚踏实地,那么一定能够建设好中国社会!

朝为学堂读书郎,暮成华夏复兴者。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做好青年应做的份内事,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统一中实现自我的价值。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值得每一位青年人都抽出时间进行品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