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死亡的作文900字

关于死亡的作文900字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关于关于死亡的作文9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篇

看完电影《死亡诗社》觉得非常真实,前一秒孩子们喊这学校的口号“传统,荣誉,纪律,优秀”,后一分钟孩子们高喊自己的原创口号。孩子原始的天性细腻的在影片中表现,青春期蠢蠢的萌动真实的展现。影片中孩子的活泼,家长的专制,校长的古板,新教师的个性都强烈冲击我们的心灵。我相信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喜欢这个非传统的老师,吹着口哨进课堂,将课堂搬到教室外的连廊,鼓励学生撕掉课本的前言…… 我们能看见他真诚善良,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帮助孩子超越自己。所以孩子都喜欢上他的课,因为自由,活跃,快乐,可以乘着想象的翅膀高飞。这是他们也是整所学校从未发生过的事,以学院为首的传统教育思想和以英文老师为首的现代教育的冲突和碰撞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这两种教育有点像我们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如何做好素质教育,认真执行二期课改,教师还需要勇气、智慧和实干精神。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孩子活出生命的活力和意义。

基丁老师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鉴于国情和孩子的不同特点,我觉得尼尔的死在我们的身边可以避免。基丁老师教了怎样选择活着意义,但未教授如何热爱我们的生命,对生命负责。尼尔为反抗父母的意愿以自杀为代价,让我看后很震撼。我在想如果是我班级的孩子有像尼尔这么强烈的兴趣欲望,我们教师应该做好沟通工作,和孩子的心理辅导。不可能愿望现实不了就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是对自己生命的极其不负责任。当然现在也有个别孩子心灵脆弱,为不弹琴绞断手筋,成绩不好跳楼等等,所以现行“两纲”教育中特别强调的生命教育。这也是我们教师不可忽略的方面,急需加强教育,希望悲剧不要在我们身边发生。

影片《死亡诗社》中基丁老师要离开学校时,班里最内向的学生,第一个站到了课桌上,陆续有其他同学也站了上去。他们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向基丁老师表达自已他的敬意和感激。看到这儿,我落泪了……老师的成功是什么?是孩子考出好成绩吗?这是一个太浅显的回答,我认为老师的成功应该是,作为老师你的思想、人品影响了孩子,指引孩子,而孩子正向着你期望的方向逐渐迈近,那种收获和满足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成功。“亲其师,信其道”,让我们先从关心、爱护身边的孩子做起,相信定会有不俗的收获。

第二篇

红金鱼死了,它浮在水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鱼鳞闪烁着金色的光芒,我发现了死亡的金鱼,但由于要上学就没有管它。

晚上回来,想起了那条金鱼,走向鱼缸,突然吓了一跳,那金鱼依旧呼吸!嘴巴一张一合,鱼鳃不停扭动,我吓得跳了起来,鱼不是已经死了吗?为什么,为什么,它,依然飘在水面上,难道它复活了?不,金鱼没有死,它想活,它想生存,它不甘心死去,它依然在寻找复活之路......

我被这小小生灵的顽强所感动,所震撼,红金鱼,漂在水面上,我没有办法,只有看红金鱼的造化,希望它,以后依然快活的游来游去,依然在阳光下闪烁着金色光芒...

鱼,折腾了两天,它,终将飞向天堂,我把它埋了,将它深深的埋在土里。它虽死亡,但在我心里,依旧呼吸。

第三篇

“啊,这个是什么呀?”受了惊吓的我大喊起来。

这邮件简直就是死亡的预兆,不过这邮件也太假了吧!“8点会带我离开人间,离开人间去哪?谁带我离开?为什么要带我离开?还要我做好准备!虽然今天是愚人节,但这样骗人的也太夸张了吧。”我嘲笑地说。但胆小的我还是有点半信半疑的。

这是非常漫长的一天,自早晨去上学到下午放学回家,我无时无刻都在思考那封邮件是谁发给我的?为什么会发给我?这封邮件的内容是真是假呢?

到了晚上7点50分。我忐忑不安地坐在书桌前,似乎有点颤抖的两手把书桌上的作业全都塞入书包。把剪刀、创口贴、手电筒…等的生活用品塞进了另一个超大背包中,然后抱着背包钻进被窝里。忽然8点的闹钟响了,我慢慢掀开被子一看,没有人。这时我相信那封死亡邮件是假的。然后我把被子甩到一旁,下了床,坐在书桌前开始写作业。忽然一个魔幻的大门在墙上打开了,一位身披铠甲的女战士走了出来。她长得十分美丽,红色的头发,润白的脸上有副精致的五官,身材苗条,看起来一点都不像女战士。

“木果果,您好,我是从波拉星球来的,我的星球现在有一个巨大的灾难,想请您去我们星球帮我解决灾难。”没等我回答,那位女战士就把我拉进了魔幻大门。还好我把背包一起带上了,过了几秒,我似乎到了一个和地球完全不同的地方。那里的地是黑色的,天是绿色的,水是黄的,还有那里人们都穿着五彩缤纷会变色的的彩衣。“你、你、你是谁?干嘛带我到这里?”我紧张的语无伦次道。“走,我们边走边说。”

女战士拉着我的手向一座巨大城堡走去。“我叫迪兰,是这座城堡的公主,我请您来是为了让您帮我调查一场案子,我最亲爱的王兄迪奇,是一个英勇、有正义感的人。可是几天前,我的一位同父异母的哥哥迪塔,为了得到王位,把另一位同父异母的妹妹迪安给打伤了,稼祸到迪奇身上,请您帮帮我。"迪兰满脸忧愁地说。我听了后,内心感动极了!心想,好不容易来到这个星球,能帮忙做点好事又可开开眼界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我答应了迪兰。

迪兰把我装扮成了一个婢女,让我跟随她去看迪安的伤势。“咳,咳……”来到宫殿门口,我就听到了咳喘声。不一会儿,我随着迪兰走了进去。看见一位除了头发是紫色的,其它部位和迪兰长得简直是一模一样。“这就是迪安,她的脾气很好,待会,您假装是我请来的医仙,看一看他的伤口。”迪兰小声说。我微微地点了点头。“兰姐,您来了。”“这是我请来的小医仙⋯”她们寒暄一会儿。我从背包里拿出放大镜,然后轻轻地把棚带松开,我用放大镜仔细地看,发现上面的疤横是被鞭子造成的,还有一点黄色亮晶晶的小东西。“公主,您被袭击时凶手是在您的哪个位置呢?”

“后面”迪安答道。“我还看见凶手身上有黄色的细宝石。”“黄色,这是迪塔身上的色彩。”迪兰说。“公主,您的伤口中有细细的黄宝石。”我说。“就是迪塔陷害迪奇的。”迪兰脸上充满了不满,握紧拳头走出了宫殿。我又随着迪兰来到国王的宫殿。

“木果果,待会我进去和父王禀报真相,让父王把迪奇放出来,您在外面等一会儿。”说完迪兰就走进了国王的宫殿。不一会儿迪兰和国王走出来了。“木果果,快把你的放大镜拿出来。”我紧张地把放大镜翻出来交给迪兰。

“迪兰,我们走吧!”国王意味深长地说。我走在后面也跟了上去。原来是去迪安的宫殿,国王和迪兰进去后,用放大镜看了看迪安的伤疤,发现真的有迪塔的细黄宝石。国王下令放了迪奇,然后不让传报地走进了迪塔的宫殿,发现他正在游手好闲地吃喝玩乐着,毫不在意兄弟迪奇的死活,还议论说国王挺傻的,被他一番话就被骗了。国王听了火冒三丈地推开门,狠狠地打了迪塔一巴掌,骂道:“你个畜生,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敢陷害兄弟迪奇,以后还想当国王!”这时迪塔无论怎样苦苦哀求,国王都不给他机会,决定把他打入地牢。我的任务总算完成了我笑了起来。

“你还睡觉!上学快要迟到了。”一声喊叫把我惊醒了,原来我是躲在被窝里做梦了,天亮了。

第四篇

刚看完一部叫做《死亡实验》的电影,虽然结局有些仓促,但是回头想想整个过程,不由得打起寒战:人性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电影讲述的是心理学家为了研究人类心理,公开召集几十名志愿者参加实验。实验场所是一所监狱,监狱里面布满了摄像头和红色的警报器。志愿者被分成狱卒和罪犯,并以不同身份生活2个星期,最终能够赢得必须的报酬。在实验开始之前,所有的志愿者都被告知,任何一个人退出比赛或者没有按照预定身份的规则行事,警报器就会想起,预示着试验失败,并且所有人得不到任何报酬。此外,这些被挑选出来的人还被告知所有的人都不会有人身安全的问题。因此,两个星期的监狱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看似十分简单的生活却并不像想象中那样顺其自然。无论是"狱警"还是"罪犯"都是不曾相识的陌生人,但是,当他们真正踏上这样一条路之后,人的本性就开始显露出来:由于为了能够得到那些报酬,"罪犯"务必按照"狱警"的条规生活,如果他们不遵守,"狱警"能够采"适当的"惩罚。但是,那些"罪犯们"根本就不明白这样的规则存在,于是矛盾产生了。

"狱警们"开始慢慢地站在警察的位置来对待那些"犯人"了,由于法规和报酬的诱惑,他们把报警器供奉成了唯一断定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只要红灯不亮,就代表他们对了,就代表他们能够变本加厉,以致最后有一名"罪犯"被打死。可惜的是,他们没有想到,同为受试者的"罪犯们"也有尊严,也有不被压迫的权利;他们一忍再忍,最终爆发进行反抗……

电影终归是电影,添加了很多感情色彩,但艺术永远是高于生活,却源于生活。想想此刻的社会,不就是这样吗?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处在这个星球上的,要不然法律为什么要挂上天平而不用建筑吊车呢?但是偏偏有很多人,当被赋予了某种职位之后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什么事情都要求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摆出一种俯视的架子,以求他人臣服。殊不知这样反而更增加了他人的反感,甚至于反抗心理。

说到这我不得不提到前几天看到的一个视频,是某省的一个类似于才华展示的评选:一个从小学习舞蹈的女生在大舞台上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舞台下坐着不明白哪里请来的非知名评委。舞蹈结束后,一个男评委问演员:你小时候是不是补钙补多了?(那里有必要解释下,评委问这个问题的用以是想说演员的动作比较僵硬,但说实话,作为一个观众,我觉得演员的动作很好!)

这是个什么问题?跳舞跟补钙有什么直接的关系,我真的是不愿意爆粗口,但那个评委真的是TMD的NC!自己感觉自己是个东西吧?有本事你来跳一段啊,嫌别人僵硬,你就来一段不僵硬的,让大家都看看。是个什么东西!作为评委,你们就是给演员或者说参赛手的缺点加以点评,对他们的有点给予赞扬的人。不说别的,你觉得演员动作僵硬,直接说出来不会有任何人怪你,你却在那说别人是不是小时候补钙补多了?可想而知此刻的选秀评委都是些什么玩意?(当然那里也有好的评委。)投资商给了你们这个权利不是要你们用这个身份去欺压爱好艺术的人们的,学会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这就是个人内在人性的体现。

都好好想想自己此刻的位置吧,看看自己身边的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结婚的时候发了邀请函却没人去,难道都是人心冷漠吗?相信在给予他人尊重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同等的尊重!

第五篇

不亲身经历,绝不会明白什么叫死亡。乌云挡住了那本就微弱的阳光,夏季的雨宛若深秋般萧瑟惆怅,独自站在屋顶,任凭那罪恶的雨洗刷我这残缺的灵魂,即将踏入社会的我第一次体会到人生迷惘。水滴随着屋脊倾斜而下,宛若我心头的血,淅淅沥沥。

高考已然走远,而它的阴影却化作了永恒的囚笼,化作了我挥之不去的噩梦。啊,我发出一声声不甘的咆哮,爪子陷进泥中,攫取那无尽的尘埃,然后挥洒于那充满死亡气息的空气。越急促的喘息,越急促的窒息。12年的寒窗苦读,化为栗粉飘洒一空。我恨读书,恨考试,恨社会,恨这个世界。凭良心说,我的确偷过懒,但我的确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于学习,但这现在变成了灰烬。

仰天长啸,但苍天连回声都不给我,天已渐晚,雨却未渐小。突然一个稚嫩儿童的呼声萦绕耳畔,不由得在心里嘲讽他,还是太年轻了,如此的童真又能持续多久?等到他到我这个年纪,或许能感到被世界遗忘的痛苦,再也不能笑出来了。这是天命吗?我喃喃道。再次仰望苍穹,然而并不能看到那冥冥之中注视着所有人的眼睛,莫非是那尘埃笼罩着的天际阻挡了正义的审判,使苍天善恶不分?亦或是注定着天要亡我?信步向前,低头望去,车水马龙,然而繁华的背后究竟潜藏了怎样的黑暗,怕是无人知晓。

扫视四周,我坚定了一下自己的意志,我早已厌倦了人生,早已看破了天际,也早已看透了那尔虞我诈的现实,想要追寻那冥冥中存在的天堂亦或是地狱,本质上这二者是一样的,都是告慰安息死者的领域,最重要的是,有着简单的关系,并非与人世般的千丝万缕的暗流涌动。

踮起脚尖,我感到有一丝恐慌,感到自己并非生无可恋,这种感觉好比是股市崩盘,有多少人倾家荡产,债台高筑,又有多少人走上了天台,然而寥寥无几的自杀事实告诉我们,轻生是需要勇气的,是个人都怜惜自己的命,即使没有恐高症,俯视众生的那种吹过的肃杀气息依旧令人不寒而栗。但是跨出去就好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胆小的人,走上了过山车,即使是一万个后悔,他也是坐完了全程不是吗?

闭目蓄力,纵身一跃,此时我想的竟是明日报纸的头版头条,高考生因成绩不理想选择跳楼轻生,这或许能让教育院反思一下当前那不公的考试。

疾风呼啸,此时后悔已然无用,只有眼睁睁看着那急速放大的马路,然后……事实上这并不能改变什么,,第二天太阳依旧从东方升起,只是人们茶余饭后多了个闲谈的话题。

第六篇

那个梅雨绵绵的季节也许我永远也无法忘记。

那天和朋友撑着伞走在大街上,突然朋友停止了步,迟疑了一会儿,才说出了那句震撼天地的话,小林她死了,是在上个星期的事。

静默。一切都静默了。我的手在颤拌我的心在流血!

不记得是什么时候,我已一个人静静地呆在雨中,任凭绵绵的细雨轻吻我的双颊,舔吮我的伤口。

此时此刻,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的全是她――小林,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一个曾经坐在我前面的勤奋好问的同学,一个曾经和我倾诉心事的朋友,然而现在……

从那以后,那个梅雨绵绵的季节仿佛一直停留在我的生活中。生与死,以前总以为有一个漫长的历程,不料却分离在眼前,我第一次这样深刻地思考生与死。

前天我在大街上走,天同样下着这样的细雨,在朦胧中我看见祖母撑着一把破伞慢慢地走在大街上,待这位踵踵独行的老人走近,我清晰地年看到她那沟沟的脸颊,树皮般枯糙有脸肤,我的心顿生一股凄凉与伤感,难道这就是生命即将归结的信号。

人为什么要老?人又为什么要死,而且永远地离开这个世界?离开时不带走任何东西,却给后来的人留下无限的伤痛。

七岁的时候,我第一次看见别人办丧礼,我不知为什么父母慌忙地把我拉回家,叫我不要看。后来,我第一次懂得了死亡。有一次,我默默地站在厨房里看看母亲做饭,突然一个念头涌进心房,母亲总有一天会离开我,我也总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想着想着,便抱着母亲哭了起来。

后来我长大了,到了外祖母家住,那里的小孩很少,我只好每天跟着外祖父。我总是喜欢抓祖父的胡子,外祖父是不会生气的。外祖父说他年老,身体不好,不能和我捉迷藏,又怕我闷着,便教我担泥人,每次都会逄得很脏,却十分快乐。后来父亲说要接我到城里去念书,我问外祖父去不去,他说;我老了,留在这里较好。后来我在城里念了两年书又回到了外祖母家,却几天没见到外祖父。我问外祖母外祖父在那里,她说他不在这里了,待我追问时,她却默默离去了。后来终于知道,外祖父已经去逝了。我第一次感到失去亲人的痛苦。后来仔细回想起外祖父那句“我老了”,终于体会当中蕴含着的无奈与悲伤。人为什么还没有死却过早地想着死呢?

死的墓场和生的鲜花常常是这样的相容着,墓场盛开着鲜花,鲜花掩盖着墓场,对死的最冷峻的思考,才会对生的最热烈的爱慕。见落花而流泪,见枯叶而失意,又何必呢?

我有个朋友,去年他父亲病故,我到他家探访,消沉的他见了我便哭成泪人。没想到上天竟能如此残忍,前几天,从另一个朋友口中得知,他的母亲在上周去逝了。真不敢相信,此时的他会是个什么样子。周日,我不到了朋友的家,朋友热情地出来迎接,还把我拉进他的房间,把他拍的人民风情的照片拿给我看,还一张张地给我介绍。我的内心很不安,担心面前这颗坚强乐观的心后会是多么的脆弱。朋友见我沉默他也沉默了,于是终于明白了,便深沉地对我说:“我在死亡中长中了许多,正是由于懂得了我是会死的,才驱使我要抓住生的一分一秒”。朋友笑了便把他所有的照片都展示了出来,“看,我用照相机留住了生命的美好,”。离开朋友家时,我感到了生的富有和甜美,于是想起了那句话;“活着就是幸福”。

我明白了:为什么海明威在飞机失事时,死里逃生后读到关于自已的认告后却说:“一个人有生就有死,但只要爹妈活着,就要以最好的方式活下去”。

我明白了:为什么三毛在撒哈拉沙漠举行婚礼时,见到丈夫荷西送给他的礼物是从沙漠拣来的一副骆驼的骷髅,她欣喜如狂,珍爱如命。

我最终明白了:死亡的意义并不是为了给人带来悲伤。人正是知道民死,才能出了生命的伤量,尽管艰苦跋涉叩开的都是死亡的大门,人还要抓住生的每一舜间,开掘生命的价值,这是一个多么深刻而宝贵的真谛啊!

第七篇

从电影《死亡诗社》,看学生眼中的教育,看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和教育。

第一部分:学校是什么?天堂还是地狱?

电影《死亡诗社》中的学校,是全美国最好的大学预备学校,一所历史悠久、升学率很高的学校。把孩子送进这所学校,多少家长梦寐以求。在家长眼中,进入这所学校,是荣耀,是骄傲,更是希望,这里是孩子们的天堂。

可是在学生眼里,这里却是地狱!这所学校的教学单调凝重,这所学校的管理严肃刻板。活生生的学生,不能自我思考;教师的创新,被视为误导。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升学。就像哪个古板的校长所说:按学校的传统教学,帮助学生升入大学,其他方面顺其自然发展。至于学生在想什么?追求什么?未来想要做什么?一点也不重要。所以,学校坚守的四大信念“传统、荣誉、纪律、卓越”,在学生关上房门,立即就变成了“虚伪、恐怖、颓废、污秽”。

现实中,我们是不是也这样?家长为孩子们设计前途、力图把孩子打造成优秀的自己,以适应于这残酷的社会。作为教师,我们打着“一切为了学生好”的旗帜,训练学生遵守纪律、训练学生为校争光、训练学生考出好成绩,占据他们课内课外的时间、剥夺他们干这干那的权利。

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你为什么让父母这么丢脸》,文中的妈妈这样说:“我现在唯一不放心的就是我这个笨女儿。很奇怪,她之前在学校很聪明,上最好的高中和大学,但在研究生毕业后,即使补习了两年,她依然无法通过教师公招考试。我叫她几个月后去考公务员,但是她说她不想。我问她想干吗,她又说不出来。很奇怪,她明年就26岁了,但是她不知道她想要什么,也没有朋友。我担心她嫁不出去,因为她根本就没有交过男朋友。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了?为什么她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她为什么让我这么丢脸?”

这是谁的责任?长期以来,家长和老师都这样说“用功念书、考高分,好成绩决定好工作。”多么可怕的成绩决定论!我们在思考:学校是什么?天堂还是地狱?

第二部分:独特的基廷老师让学生产生灵魂的共鸣——因为这正是学生内心的期盼

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邀请了一些学生,现在我们听听他们的看法。首先,所有的学生都统一了一个观点:“我们喜欢这个老师,我们讨厌那些呆板的老师。”

学生甲这样说:“基廷老师激情澎湃,意气风发,基廷老师铿锵有力、魅力四射。他会随时关注你,激发你,你想偷懒、走神,没门。上他的课,浑身都是劲!我们就喜欢这样的课堂!我们就喜欢这样的老师!”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满腔热情的投入工作,我们可以满腔热情的进入课堂,我们可以满腔热情对待学生,以热情点燃热情,以激情带动激情,用生命去尊重生命、用生命去激发生命、用生命去呼唤生命。

学生乙这样说:“基廷老师的课有新意、不呆板,上他的课简直就是享受。 撕书,哪个老师敢教我们撕书。上课居然可以站到桌子上。 一边朗诵诗歌一边踢足球。 太不可思议了。基廷老师的课堂,有声有色,有活力,每件事你都得去体验一下,学习就是你自己的事。我们都喜欢这种课堂,什么时候,我们的老师也能这样上课。”作为教师,只要我们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我们照样可以打破陈规,可以创新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堂。没有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不怕想不到,就怕我们根本不去想。

学生丙这样说:“我喜欢基廷老师,因为他可以说是学生的精神之父。他教学生学会自我思考,自由思想;他教学生抓住每一天、做最好的自己,让生命超越凡俗;他教学生去追逐梦想。看了这部电影,我才知道生命就应该如野马般在原野上肆意驰骋,如群鸟般在天空中展翅飞翔,而不仅仅是读书、考试、升学、工作。电影最后,就在基廷老师被开除、收拾行李离开的那一刻,在他身后一个接一个的灵魂站了起来。即使是校长也不能把这些孩子从课桌上拉下来,他们独立、骄傲、自信。他们反复吟唱着惠特曼的诗句:“啊,船长,我的船长。”面对这个世界,他们做了第一次发自内心的选择,一个愿意承担后果的选择。基廷老师最后的笑容是对他们最好的鼓励了,他们已经长大,已经独立了,他们已经学会怎样在这个世界和自己的梦想一起生存了。基廷教授、基廷老师、基廷船长的青春、阳光、自由、激情,一下子让我的灵魂产生了的共鸣。”

作为教师,我们被称之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不是教书的机器。有人在现实面前选择沉默,有人在梦想面前选择沉默。我们不能保持沉默,我们应当唤醒学生的梦想、鼓励学生做梦、帮助学生实现梦想,“梦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们要理解学生,激励学生成长。中国梦,靠中国人去实现;我们的梦,靠我们自己去实现。

学生丁这样说:“基廷老师年轻的时候,有激情荡漾的青春,是古诗人社的成员,最可能做任何事的人,如今仍然充满激情的活着。我们就喜欢这样饱含激情的老师!电影中孩子们成立了死亡诗社,在黑夜的森林中穿梭,他们在追求灵魂的自由。查理开始施展他恶作剧的才能;诺克斯不顾一切地去追求他的爱情;尼尔第一次违背父亲的意愿,去实现自己的演员梦,就连一向胆小的托德,也在基廷的鼓舞下,跳到桌子上朗诵自己的诗歌。校园不仅仅是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面,更是青春、激情、理想、现实,光影交错,感谢学校允许各种各样的社团存在,我们都要做点我们想做的事。”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被现实禁锢、不能被传统压抑,和学生在一起,我们才能永葆青春。

学生戊这样说:“我们既希望考上理想的大学,接受更好的教育,也希望老师和学校尊重我们,不要管得太多太死,让我们享有一定的自由,也能有时间有机会激情洋溢,在快乐中学会相处、学会沟通、学会幽默、学会组织。 还有,电影中尼尔在追求理想和现实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在既不能做父亲要求的那种人,也不能做理想的自己时,选择了结束生命,我不赞成。生命很可贵,我要向基廷老师说的那样,坚持自己的梦想,总有一天我的生命、我做主。 我喜欢一句话:“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并有智慧将二者区分。”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宽容和理解,给学生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也许我们可以做到,既把学生的成绩抓好,又能给学生人生的启迪;也许,学生可以做到,既能把学习搞好,又能青春一回,实现自己的梦想。事实上,尼尔各科成绩优异、能力超群,可是他的父亲却偏偏不能容他,要不然,这个世界上又该多一个优秀的人才。 所以在工作中,我们要把激发学生梦想与做好学生心理疏导结合起来,不能再失去一个又一个“尼尔”。

在基廷老师的感召之下,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光芒,产生了灵魂的共鸣,这分明是他们内心的期盼。

我想说:这就是学生希望的教育!这就是学生需要的教师!让我们向基廷老师一样做个激情的老师,进行激情的教学,为孩子,也为我们自己!

第八篇

有三位年轻人在一个小镇上看到一支送葬的队伍。他们打听到死者原来是他们的两位朋友:一位叫“友谊”,一位叫“快乐”,他俩被一个外号叫“死亡”的人谋杀了。三位中一位年龄最小的人对他的两个朋友说:“这个外号叫‘死亡’的家伙到底是谁?咱们一起去找他,为咱们的朋友报仇!”

半路上,他们遇上了几位神色慌张的人,其中一位老太太告诉他们,“死亡”正在追赶他们,必须赶快逃走,否则便会被杀害,并劝其他人也一起逃走,如果遇上“死亡”便没命了。他们告诉老太太,他们就是来杀“死亡”的。在他们的再三要求下,老太太告诉他们,“死亡”就在小村子后面那座山的山顶上的一棵老橡树下。

他们三人兴奋地向山顶走去,并拿出随身携带的尖刀,随时准备捕杀“死亡”。但出乎意料的是,当他们高度戒备地来到那棵老橡树下时,没有看到想像中的面目狰狞的“死亡”,却发现一箱子金光闪闪的金币。他们马上丢下尖刀,欣喜若狂地数起金币来,把寻找“死亡”的事忘得一干二净。那个领头的年轻人说:“我们必须守住这些金币,否则会被认为是偷来的而被投进监狱。这样吧,我们来抽签,谁的签最短,谁就去镇上买吃的,另外两人就留下来守住这金币,明天我们就把金币分了各奔东西。”最年轻的小伙子抽到了那支最短的签,他拿着几块金币到小镇上买吃的去了。

两个守金币的人各怀鬼胎,最后他俩想出一个共同的计划:等他们的朋友带着吃的回来时,把他杀掉,然后吃掉食物,再把本该分成三份的金币分成两份。那个买吃的年轻人走进小镇时则想:如果在这些吃的食物里放进毒药,那么,那些金币就可以归我一人所有。于是,他先吃饱了,然后在食物和饮料里放进一种无色无味的烈性毒药,并于当晚回到朋友身边。不料他刚回来,便被两个朋友杀害了。他们得意地吃着同伴买回的食物和饮料,几分钟后,他俩也中毒身亡。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他们也会像他们的朋友“友谊”、“快乐”那样被“死亡”杀害。更想不到的是:杀害他们的“死亡”,其实是蕴藏在金币后面的贪婪。因为贪婪,无论是友谊、快乐,还是生命,都会走向死亡。

第九篇

我喜欢写日记,当然也喜欢看书,每当一本新书静静地躺在我手中,我总是小心翼翼的将它翻开,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这两天我在看老师推荐的《时文选粹》这本书,书中有许多个小故事、小散文构成,内容丰富多彩,时而让人开怀大笑,时而让人潸然泪下,时而又让人恍然大悟……

有一篇文章名叫《穿越死亡的父爱》,读了深受感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事讲述了一位年迈的父亲从孩子查出患有重症,到手术后确认是良性的一系列心里活动。文中,作者两次写到父亲落泪,每一次都触人心弦,第一次是在得知孩子的病情后,那哭声是爱的最原始的表达,是亲情的结晶。第二次是手术后得知并无大碍后,那哭声像委屈,更像是一种释放。这就是父爱,称不上伟大,却触动我心。平日里,父亲的叮咛,母亲的嘱咐常常被我们当成耳边风,甚至嫌他们太唠叨。可是,细细想来,父母不也是为了我们好吗?我们又何曾体会过父母的辛苦,又何曾感受过父母的内心。是谁,在伤心时给予安慰,在胜利时给予鼓励,又是谁毫无保留的爱着我们?只有父母!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千古名言不是挂在口头上的,我们应该真正的去体贴父母,去回报父母。也许,时光偷走了父母的年轻与活力,偷走了父母的青春与年华,但是我坚信,时光偷不走亲情!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亲情永远都在身边。

第十篇

今天在培训老师的推荐下,我在网上观看了电影《死亡诗社》。初看电影名字,有一种不好的预感,结果证实我的预感,影片以悲剧收场。本片讲述在了一个传统学校的老师,用反传统的方法来教学生们诗歌、文学、生活的故事。威尔顿预科学院一向都是以传统、守旧的方法来教授学生,可是新学期来校的新文学老师基廷却一改学校的传统做法,让自己班上的学生们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能力。告诉学生们要“把握当下”,并以该原则行事。基廷老师在教育上打破了许多的传统,做了许多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而学生从开始的不理解到最后思想的解放,和基廷老师的感情日益深厚,基廷老师对他们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

在基廷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教育者如何在体制和教条下让自己的学生逐渐走出固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他教会学生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样的自己,挑战那些教条主义,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无论是让学生撕掉权威关于诗歌的评价用自己的心去品读,还是让他们看到自己是如何随着别人的脚步改变自己的步伐的,基廷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 看完影片,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但我认为教师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教师应了解所教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怎样的学习方式。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型时期,会模仿身边的人和事,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对他们来说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学校教育。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从而"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作为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参加培训虽然只有短短五天时间,却让我受益匪浅。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的骨干教师培训,虽然以我的资历来说,是远远不及骨干教师,在教师方面我还是属于新手,很多方面都需要学习。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都让我感到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渴求自己能够更上一层楼,固虽然很辛苦,每天都会准时参加培训。在培训中,我接触了许多有名的学科专家,还有来自不同学校的资深教师。我从黄院长的“以科研为抓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讲座中知道我们社会的发展之迅猛,我们不能总是拿过时的知识来捆绑住学生的思维;从朱晓燕教授“教师新理念”的讲座中,倡导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搭脚手架,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能有所铺垫,还教我们如何对我们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师应进一步改善自己的教学水平以及从不同的教学案例中汲取精华之处;从陈霄博士那里我学到了教师语言知识能力的重要性;从詹教授那里我学到很多的语音语调的知识,还有一些学习语音语调的小技巧,以后可以运用到教学中;何安平教授和梁红梅博士让我们接触了语料库这项新技术,并把它运用到教学中,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必须掌握新的科技方法,不然将会被社会淘汰;专家老师张凝让我感受到一位老师对于教师事业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生活中;何广铿教授让我教育科研论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还有韩教授是以“世界咖啡”的形式开发了我们每个人的能动性,讨论问题,分享彼此的想法,发挥自己的想法完善小组合作的课题……还有来自不同学校的组员带来他们学校的一些教学模式,都让我受益匪浅。

教师是孩子们前进的指路人,时代再发展,我们需不停的学习充电,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如果我们停滞不前,那孩子们怎么办?我们需要更完善的学习,目前我们有一些理论知识,接下来的教学实践和跟岗培训,是我们理论知识的实践,希望我们所有的老师在这一阶段的学习都能过收获自己的心得,在未来的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成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