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资本的限度》读后感1000字

《资本的限度》读后感1000字

《资本的限度》是一本由[英] 大卫·哈维著作,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7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资本的限度》读后感(一):时空里的资本与劳动

作为长期陶冶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我们,可能从小学、初中学习思想品德开始便开始了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恩爱纠纷,但若我们扪心自问,除了考试机械的记忆和模板化的分析之外,我们是否真正的了解过马克思的思想?可能事实并不令人如意。马克思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思想遗产,他的思想绝不仅仅是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等等,更有他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分析,这些远远超出于考试范围,但却更值得我们去学习、思考。

本书为我们重新学习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提供了良好的导读文本。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关键词,“资本”和“劳动”勾连起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思想的重要部分,作者从这两者出发,用将近十个章节左右的内容对《资本论》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想进行了细致的介绍和分析。价值、使用价值、资本和劳动的阶级关系等看起来抽象的概念在作者以简明清晰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在作者对《资本论》的介绍和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深厚功力,他不仅将历史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使得我们更好理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同时还关注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思想和古典政治经济学、李嘉图、斯密等人的思想的比较和分析,在租金、工资等维度也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并且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金融资本的积累和技术变革所带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变化等现象,作者也留有具体的章节进行了阐释和介绍。

在使我们较为了解《资本论》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思想的基础上,作者在后面的章节里逐步提出本书的创新之处——即在深植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基础上,对地理方面(全球化和城市化等空间性)与资本积累的金融方面(时间性的演变)进行辩证的、整体的分析。可以说,本书采用了分合的写作方法,在我们对前面章节对马克思主要思想逐一了解的基础上,作者最终提出了他的一种分析的思路和陈述,对我们认识当今社会中的价值理论进行了辅助,让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今社会的活力。但正如作者所说,“每个终点都应该仅仅被看作一个新的起点”,经过书中篇章对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的介绍、了解,我们更应该继续以马克思的思想考察新问题、探索新思路。作者在本书中作出了属于他的努力,这也促使我们重新认识马克思。

《资本的限度》读后感(二):资本想要什么

大卫哈维的这本资本的限度,可以起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哈维带你读资本论,或者说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与当代化。

书籍从资本论中对商品本质的论述出发,从价值的产生和组成、剩余价值的产生,以及对资本论那广为人所忽视的第二卷中对新的消费的产生的强调,讲述了一个不仅仅基于人类基本欲求的需求论和其动态,这一点是极其有启发性的。暗示着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里,会造成的海量的亟待丧失的价值以及不均衡的起源。在通读完全书后回顾,会发现第一章的重要性。

全书从价值的起源,到价值的运动,从生产过程到分配,到阶级的产生,到生产的扩大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再到危机的起源,和危机的缓解方式,以及在无法餍足的追求剩余价值的驱动的内在逻辑推动下的社会,国家,新帝国主义,跨国商业的崛起,可以发现这些宏观的变化,按照马克思主义里价值的运动,都是可以解释的。也可以把资本当做一个拟人的存在,看它在不断探寻自己可以扩张的区域和领域,探求自己的极限(Limits)在哪里。

前言里提到本书写作于上个世纪70年代,但是书里的推论却在观察70年代到现在全球化,战争,城市化进程的时候得到了一步步的印证。发现预言性可能是比较有趣的一个阅读体验。

在认同了价值过剩会要求一轮轮通过金融危机和战争带来的价值丧失,使经济恢复到均衡的需求后,在全人类主流价值观互换和平与发展和自由主义的流行下,可以理解为什么如今消费主义成为了广泛的思潮:总要有方式去释放过剩,如果不是毁灭就需要是过量消耗。

《联邦论》里提到,政治的目标是在于建立一套公平自由的制度,至于成员的幸福,民族的使命,乃至于物质的充实,道德的提高,虽然都有一定的价值,却不是政治真正的关怀所在。对应的,科技的发展,资本的扩张,都是有其自身的一套逻辑的,与个人的幸福,民族的使命,道德的提高并无大的关系,对个人而言,阅读和理解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也是为了认识到在特定理论框架下的规律(至少揭露了某种程度上的真理的一个方面),去识别商业广告之下的本质,从而决定我们该如何选择如何消费如何生活。

马克思断定,我们建立了巨大的社会事业,它统治了我们,限定了我们的自由,并最终把最坏的退化形成施加到我们的身上。用在资本上,这句话的逻辑同样通顺。因为其内在的矛盾性,资本主义的扩张,每一次的起死回生,其实都是在为将来破坏性更大的灭亡的自己掘墓。

在这本书的带领下,以前那些破碎的口号得到了充分的意义填充。这可能是阅读大卫哈维的另一个意义吧:摘掉对马克思的有色眼镜。尝试去了解一个内涵丰富的带来世界巨大变革的并且持续影响世界越来越多人民和社会生活的理论。

一些题外话:

马克思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是熟悉又遥远的,大部分非专业的读者如我,一般来说,在经过了多年学院教育之后,对这个被课本和大部分教师机械讲述的理论的思想家,会抱着一种天然的抗拒。加上作为某些ZZ运动口号和宣言的源头,也因为与某些意识形态和宣传者的统治立场相关,引发更大疏离,加上他的兴趣在于整体性的去描述一个历史过程,看起来并不激动人心,尤其是在愈演愈烈的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风潮之中,更是不让人感兴趣。加上我们常见的那些读本,或者是出现他姓名的地方的破碎和断章取义,一点都不优雅的引用,抛却了思想体系中浪漫主义的部分,更是增加了它的不可爱。不个人,不相关,不流行,不轻松,不浪漫。这可能是马克思思想在当代传播(都不用提不提流行了)的一个尴尬困境。

当一个人在讨论自由的作品与讨论女权的作品以及其他诸多作品中发现马克思作为引用的存在之后,会让人对内涵丰富的马克思主义萌发出一些好奇与期待。

《资本的限度》读后感(三):资本的变革从长期看只能从内部开始

哈维写《限度》的目的是为了争取使马克思的政治经济思想更容易让人理解,更加切合时代具体问题。此书试图在马克思的论述的总体框架中以整体主义的和辩证的方法来把资本积累的金融方面(时间性)与地理方面(全球性和空间性)整合起来,建立一种系统性的联系(当然,他自己也坦言《资本论》中很多的关联他仍然没有注意和把握到——by童)。他描述了一个非均衡的世界(非均衡是最近几十年出现较多的话题)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纽约的高楼如何由东亚的廉价劳动力建立起来(有位诺奖获得者指出美国充分利用了中国这次全球化的红利)。书里充满了对抗性及统一性的大段对象现象世界的描述,不断延展的二重性,力图让“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必须被把握为“不断的运动”,这正是辩证法所要做的。哈维由此提出了“空间修复”理论(指的是地理扩张和地理重组)。

资本主义危机倾向的普遍性(例如利润率下降)、时间性(金融危机)、空间性(不平静的地理发展和地缘政治),这三块危机理论是没有顺序的,资本论的三卷里很多现象也是互为窗口互相转换的。

怀特海的时间、空间、过程理论,不同于牛顿、笛卡尔、康德的空间不便的王哥,而是和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理论相关,那关系性的时空观主要与莱布尼茨相关,时空没有独立的存在,我们由此被建立物质性的联系,社会关系是在物与物之间建造的(这并不否定心理作用)。

他赞同马克思在《大纲》中的结论:用暴力消灭资本——不是通过资本的外部关系,而是被当做资本自我保存的条件,这是忠告资本退位并让位于更高级的社会生产状态的最令人信服的形式。

他认为马克思只覆盖了他所预想工作的二十分之一。

马克思的目的不是为了打造相对价格理论而是关注:资本主义之下的劳动如何具有了这样的形式?为什么会这样?对劳动的规训出自商品交换、货币关系、社会分工、生产的阶级关系、劳动在工作的内容和产品中的异化,以及“为积累而积累”的命令。资本家不得不“制造共识”并诱使工人进行自愿的合作从而将争夺的地带转化成妥协的地带。“阶级斗争不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而是他的救世主。”

哈维创造了一个重要的词“反价值”,用来描述马克思笔下的“潜在的丧失价值的”。如被否定的、没有利用的、闲置的、被固定起来的(由此可以看到房地产投资对资本的破坏,据哈维说次贷危机中美国发现危机严重的地方和城市房产投资比例密切相关——但是他们无法解释这一点)。

资本家可以开辟新的劳动密集型部门,从而供应新的社会欲求和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在现有的生产线中增进公司的分工和专业化则对保持资本价值构成的稳定提供了一种更加有力的极致。

国家垄断是垄断的最高级形式。在危机状况下资本家往往可以几乎白白购入固定资本的使用价值而这意味着他们必须预付的交换价值会有戏剧性的下降。

“劳动(工具)发展为机器体系......并不是偶然是,而是从传统的继承下的劳动适合于资本要求的历史性的变革。”

资本家的技术的水平,区位都“用时间消灭空间。”

国家承担了生产和再生产总的管理者的角色后就可以运用等级制的组织形式来区分价值流动本地的、区域的、本国的和超国家的方面。因此国家要被迫互相竞争来使自己提供的社会基础设施的条件对资本有吸引力,结果国家失去了在政治上统治资本的权力,被迫才去了服从的、竞争的姿态。在危机的进程中,由于人力资源复合体的价值丧失和毁灭成了一种必要,而某个国家需要承担这种价值丧失和社会毁灭的代价,所以国家与国家会在剧烈的竞争中相互对立。“对外贸易的增长只会把矛盾推入到更广的范围,为这些矛盾开辟更广阔的的活动场所。”

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不能在一夜之间完成,“新世界”的“物质条件”也不能在一天之内创造出来。资本主义的强化和扩散是一种长期持续的革命性转化,需要连续数代才能完成。

归根到底,重要的还是统一。理论是与历史的和地理的重构协同发展的。如果资本主义已经到达了这些界限,就要靠我们找出办法,超越资本本身的界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