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Helping Children Succeed》的读后感大全

《Helping Children Succeed》的读后感大全

《Helping Children Succeed》是一本由Paul Tough著作,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18.99,页数:1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Helping Children Succeed》读后感(一):如何帮穷人的孩子

这本书说的孩子主要指穷孩子,书上说美国有七百万的穷人孩子,这些孩子在学校里是挣扎学习。

对于学习来说,非认知能力很重要:如坚持不懈,自控力,乐观等。

对穷孩子来说,有一些因素会影响他们培养这些能力。

一是营养,二是缺乏早期的认知刺激,三是压力。尤其是压力,会影响孩子情绪和认知发展。

如果孩子缺这些能力,是不是直接教他们这些能力就可以?

作者在这里说的是要改变他们的环境。家里的环境和外面环境(包括学校和其他学习场所)。

家里的环境强调的是与父母的互动关系。孩子在家里受到的创伤有十类:三种虐待,两类忽视,五种是成长在不正常家庭。

如何改变环境? 作者有举了一些机构或组织的做法。如家庭环境部分,有早期干预,家访,教育家长如何和孩子互动。需要政府投资1-3岁教育。

学校的部分讲到目前的一些奖惩机制对穷孩子无效,不是把他们看成是行为不端,而是还没掌握自我管理的技能。书中引用一个学习构成要素表

那这些孩子需要如何激励他们,引用了两个心理学家的理论:Autonomy, Competence, Relatedness.

对于这些重要的非认知能力,作者认为不是通过教学传授,而是通过克服有挑战的学业来培养。看完感觉培养一个小孩真需要整个社会。

看这本书之前我看过美国经济学家罗斯高在一席的演讲,他说的是中国的情况,他说中国农村的孩子有63%没有上过一天高中。他说未来劳动力的三分之一在农村。所以农村的教育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也说到了早期的营养和养育问题。这本书和这个演讲让我知道了这件事。数据可能更能让我们靠近真相。让我们知道我们知道的并不是世界的全部。

《Helping Children Succeed》读后感(二):读书笔记,不是评论

自1989年有数据观测以来,美国公立学校中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一直在增加。2013年,美国公立学校超过半数(51%)的学生来自于低收入家庭,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事。与富裕家庭孩子相比,美国低收入家庭孩子在学业和收入方面表现较为糟糕,且这些差距在过去二十年有恶化的趋势。为缩小学生学业上的差距,政府和非盈利组织都做过一些努力,但效果乏善可陈。虽有个别成功案例,但这些努力并没有从整体上提高低收入家庭孩子的学业水平。

缩小贫苦和富裕家庭孩子间的差距面临诸多障碍,但首要障碍是观念上的障碍。童年不幸如何导致孩子在未来生活中面临诸多艰难?富裕家庭给孩子的哪些关爱是贫困家庭孩子无法得到的?对于隐藏在背后的机制我们还知之甚少。本文作者Paul Tough在其另一本书《How Children Succeed》中提到“非认知”或“软”技能——像坚持不懈、严谨、自控、乐观——或许可以帮助低收入家庭孩子在未来获得成功。这一论断的部分证据来源于神经科学和儿科。近年的科学研究表明严酷或不稳定的环境会对大脑发育中的婴儿产生生物学的改变。这种改变将损害孩子一系列心智能力的发展,而这些心智能力在调节儿童思维和情感方面扮演者重要作用。一些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某些非认知技能,比如自控和严谨,对人成年后的表现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该如何帮助孩子们获得这些能力呢?

非认知能力是否可以像阅读、计算、分析等技能一样通过刻意训练获得?这个问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你想教孩子二次方程,那么你没法不谈二次方程本身。但是人的非认知能力不同于计算能力。比如好奇心,我们没法通过给孩子做大量的关于好奇心的活页练习题来让孩子保持好奇心。同样,勇敢、坚强等品质都无法通过传统的“填鸭式”授课获得。因此,我们不应该把非认知能力当成技能来训练,它应该是孩子所处“环境”的结果。近年来的研究告诉我们有害的环境会对孩子的早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当孩子进入初高中,其非认知能力反映了其学校环境。如果我们想要提高孩子的非认知能力,我们首先要变的是他所处的环境而不是他自己。

那么问题来了,环境中的哪些方面对孩子影响较大呢?是饮食吗?还是医疗护理水平?抑或是其他物质条件,比如富裕家庭提供给孩子更多的书籍,周围有博物馆和图书馆等等?这些都很重要。但如今的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和其他研究者认为孩子环境中的“压力”对他们的影响最为深远。如果环境中一些因素对孩子产生不健康和持久的压力,那么它将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婴儿会从环境中寻找信号来告诉他未来几天或几年会发生什么。如果这些信号告诉他生活将会变得艰难,那么他将做好应对困难的准备:提高血压,释放更多的肾上腺素,提高警戒。从短期来看,这种反应有其积极意义,但如果处于这种状态下将对导致一系列身心健康问题。这种“慢性压力”使得孩子难以处理外界刺激。一点小小的挫折会变成毁灭性的打击,微小的摩擦变成严重的对抗。从认知角度来说,混乱不稳定的环境会扰乱孩子执行能力的发展,比如:工作记忆、自我约束、认知弹性能力等。

或许有治疗处在压力下的孩子的药片,但不是现在,目前最好的手段是改变孩子终日所处的环境。相比物质环境,对孩子的精神呵护更为重要。家庭是孩子情感、心理和认知发展最重要的环境。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对孩子认识这个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大脑中控制情感、认知、语言和记忆的区域都将从中获得发展。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小孩子天性爱哭爱闹,如果父母以及时而有耐心的方式处理孩子的这些行为,那么孩子便学到:我也有能力处理自己的感情,即使是不那么令人愉快的那些感情。这种认识不仅是一种智力上的认识,它会深入到孩子的内心深处。当孩子遇到下一个压力或者在未来遇到危机时,这种认识便会帮助孩子渡过难关。过去几十年的研究表明父母的关爱尤其是在孩子面对压力时的关爱会影响到孩子的基因表达,至少对老鼠来说是这样。有强烈的迹象表明这种现象也会发生在人类身上。

六岁尤其是三岁之前的孩子大脑极具可塑性,这阶段是孩子发展的关键时期。该时期周围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会在今后放大,如果环境好,那么孩子今后会过得更好,反之亦然。美国政府对儿童早期的资助主要集中于学龄前。学龄前孩子一般都已经四岁,而儿童三岁之前的教育其实更为重要。政策惠及不到的地方,便只能靠父母自己去解决。这从整个国家来说是不利于贫苦家庭孩子的成长的。因为贫苦家庭环境要不稳定一些,而政府的政策却无法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孩子三岁之前)惠及到。

父母关爱孩子的方式有很多,但格外需要注意的是把握好度。比如关于“忽视”。心理学家认为适宜的忽视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益的。父母没必要时时刻刻把他们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让他们自己去玩去闹去学习。但严重忽视孩子会损害其压力反应系统(stress-response system)。孩子会表现得不愿与人交往,注意力难以集中,他们的认知、语言和执行能力等方面也表现得差强人意。再如“溺爱”。对于如今许多家庭来说,孩子并不缺少来自父母的爱。问题是,父母由于把握不好度,给予孩子太多的爱,最后变成了溺爱。这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但家庭之外的环境,尤其是校园环境,对孩子成长也同样重要。对于许多孩子来说,进入幼儿园的第一天是一次重要的人生转变。自此以后,他们将花更多的时间在学校。对于那些早期没有受过多少不幸的儿童来说,进入幼儿园可能并没有多少困难。他们会对新环境充满好奇,在这里认识到新朋友,得到更多人的关爱。对于那些早期生活在不稳定环境中的儿童来说,幼儿园可能会带来更多的紧张和绝望。学习新知的困难,与人交往的困难接踵而来。他们上课难以集中注意力,情绪不稳易受其他同学孤立。由于学习不集中,他们成绩也不太好。这让他们更加看低自己,也对学校生活感到厌烦。这些没有受到家庭呵护的儿童按理应该在学校这种公立机构得到发展个人品格的机会。但实际情况是学校却想着如何约束这些“问题”学生。他们认为这些孩子对自己的不良行为及其后果都有理智的考虑。可是,一个几岁的孩子能懂什么?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只能把这些孩子往深渊里推。当然,这不是说老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应该坐视不管,相反,引导孩子分清对错是很重要。校规校纪除了杜绝孩子的不良行为外,还能为那些自控能力较差孩子提供发展他们品格的环境,那么它的存在才更有意义。

理想的校园或班级环境应该是怎样的?有研究人员曾研究过物质奖励对孩子学习能动性的影响,但结果令人失望,物质奖励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动性。经济学那一套物质激励方法不管用,那么我们该如何激励孩子呢?或者说该激励孩子的哪些方面呢?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能会对我们有所启发。来自罗切斯特大学的两位心理学教授Edward Deci和Richard Ryan发展了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该理论认为三个关键的需求—能力、自主和人际关系—对激励人十分重要。当它们被满足时,人就可以形成持久的内在激励。Deci和Ryan说,当老师给学生更多个人选择的机会,让学生少点被控制的感觉,学生就会觉得有了自主权;当老师给学生布置一些可以完成的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时,学生就会感受到个人能力;当老师喜欢或尊敬学生时,学生就会感到人际关系的融洽。通过这样的努力,整个班级的良好氛围就会形成。对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努力更是值得的。

那么学生的成绩重要吗?良好氛围的形成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个过程中,班级的成绩未必会很好。那么,班级成绩和班级氛围哪个更重要?答案是班级氛围。几年前,来自西北大学年轻的经济学家Kirabo Jackson研究发现学生的成绩并不能预测他们未来的表现。相反,班级氛围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影响更大。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有了认识自己和世界的新途径。对于孩子来讲,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最易形成良好的品格。比如,他们更倾向于把当前的失败看成是暂时的。他们从失败中获得的是前进的动力,而不是焦虑。但困难之处在于,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并不包含班级氛围这方面。老师们迫于评价体系的压力,把主要甚至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提高学生的成绩上。

众多的研究表明,通过让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学校接受良好教育以及指导他们父母更好地关爱他们可以帮助他们塑造个人品格,进而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这需要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政府政策以及实践。对于如何更好地关心孩子,目前虽然还没有最合适的方法,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关心孩子。

《Helping Children Succeed》读后感(三):养育环境塑造品质

读书笔记,原文发在我和两个好朋友合作的微信公众号“成长合作社”里,欢迎关注,留言。

在《孩子如何成功?和你想的一样,又不太一样》一文里,我们确认了一件事,就是对于孩子的长期“成功”而言,性格比智力重要。

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后,不少朋友留言,想知道怎样才能帮孩子养成这7个关键性格特质,有没有针对性的训练或者课程,也就是“怎么做”。

答案是:没有

在《如何帮孩子成功:什么有用、为什么》(Helping Children Succeed: What Works and Why)这本书里,作者上来就泼了一盆冷水:性格不是技能,没法通过课程“学会”。”

还记得上篇里提到的那位老师Elizabeth Spiegel吗?她让公立学校里家境不佳的孩子们,通过下棋学会与失败共处。

在Spiegel和学生的对话里,从来不会出现坚毅、自控这些词。没人能通过学习好奇而变得好奇,同理,听一个关于毅力的讲座,从长期看也基本不会对人的毅力产生影响。

不过,不要灰心,这不意味着性格不能被培养,只是性格不应该被看成可以训练的技巧,而是孩子成长环境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要增强孩子的坚毅或者自控,首先要改变的是孩子的成长环境。

这里说的成长环境,不是居住的房子或教室这样的物理存在,而是孩子所经历过的与他人的关系,特别是生活中与身边成年人的互动关系。

Q1

家庭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婴儿发球,他们通过目光或者声音动作表达对事物的好奇,父母接球,他们注意到并且及时、具体地给予回应

家庭是幼儿最重要的生长环境。从出生到很长一个时期,孩子主要通过父母去理解世界。

哈佛大学发展儿童中心的研究者,提出了接球发球互动(Serve and return interaction)理论。这个理论说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婴儿发球,他们通过目光或者声音动作表达对事物的好奇,父母接球,他们注意到并且及时、具体地给予回应。

比如,孩子看到路上有猫经过,爸爸妈妈告诉他(她),是呀,那是一只猫。到了新环境,父母会提示孩子,“宝宝,你看到那个风扇了吗?”又或者是,孩子伤心的时候帮他(她)表达“哦,你看上去很伤心啊”。

很多时候,这样的对话显得重复而琐碎,然而对于帮助孩子认识世界非常有价值。和任何其他经历相比,这种父母和婴儿的互动,会极大激发大脑里有关情绪、认知、语言、记忆等各区域之间神经元的连接。

此外,父母扮演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是孩子的压力调节器。研究发现,当父母在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表现得特别严厉或不稳定,孩子就比较难发展出有效回应压力的能力。

反之,如果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度过这些惊吓或者情绪起伏的情境,敏感地回应他们,让他们在情绪释放之后恢复平静,就能让孩子相信,他们自己是有能力应对不愉快并慢慢学到这些能力的。

婴儿和儿童早期本来就充满了哭闹和崩溃,而每一次对于孩子都是一个学习的机会。

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对孩子的发展威胁最大的一个因素是忽视,也就是父母或照料者对孩子发出的信号不予回应。研究发现,忽视对孩子造成的长期伤害,甚至可以比身体虐待更严重。

但是有一点有必要澄清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忽略都是恶魔。忽略是分等级的,偶尔对孩子的要求不关注,对孩子其实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会教会孩子他们不是世界中心,需要学习独处和玩耍。

另一个好消息是,研究表明,这些伤害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改善甚至逆转的。来,小板凳搬来,准备听一个经典研究。

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经济、社会的动荡,导致孤儿院里的弃儿暴增(不行了,当妈的写到这句满脑子画面,得难受三分钟才能继续写下去)。

一份当时的报告描述孤儿院里的情景是这样的,“吃饭,换尿布,洗澡都是机械地操作在孩子身上的事务,没有微笑,没有言语,甚至没有眼神接触——这些家庭养育中最典型的互动”。

然后,天降神兵,来了一批俄罗斯和美国的科学家。他们对接收2岁以下婴儿的孤儿院老师进行培训,教他们用更敏感、温柔的方式去积极回应孩子。9个月后,研究者发现,孩子们的认知、社会情感、大运动能力以及身体素质,全都有了明显进步。

同样重要的是,这些孤儿院里的照料者自己也从中获益: 他们的精神状态和身体情况也都变得更好。

要知道,这个研究里改变的不是硬件,孩子们吃的用的玩的都没有变,变化的唯有照顾者对孩子的态度,而这才是作者说的“环境”的真正意义。

Q2

学校环境

Fryer支付了总计940万美元的“奖励金”,来研究物质激励能否促进学生们的学业表现,结果发现,这种正面强化对推动行为改变完全不管用

除了家庭,对孩子同样重要的另一个环境就是学校了。而这本书里关于学校环境的内容,绝不是只写给学校老师看的,对父母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在爹妈陪写作业、非常容易吼孩子的今天。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的学校纪律政策,基本上是基于行为主义理论建立的。简而言之,就是人的行为因为激励、强化而调整,对好的行为要给予正面强化,不好的行为则予以惩罚。

一定程度上这个作法有效,尤其是在短时期内。但是最近这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这不仅不是最好的方式,甚至是徒劳的。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Roland Fryer,通过各种物质激励,试图家长更积极地参加家长会、孩子更努力地学习,结果,收效几乎为零。

2007-2009年之间, Fryer向来自芝加哥、达拉斯和纽约的2.7万名学生,支付了总计940万美元的“奖励金”,来研究物质激励能否促进学生们的学业表现,如更爱阅读、更好的考试成绩等,结果发现,这种正面强化对推动行为改变完全不管用。

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家们从人的精神需要角度解释了这个现象。Richard Ryan和Edweard Deci是来自罗切斯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这个理论认为,大多数时候决定人行为的并不是物质因素,而是心理因素。他们称之为内在动力。而心理学认为人类有三种心理需求:自主性(autonomy), 能力感 (competence),归属感/关联需要(relatedness)。当这三中需求被满足的时候,人的内在动力会显著提高。

那么,如何创造这种满足三个需求的环境呢?

Deci 和Ryan解释说:当老师可以最大化学生的选择和主动参与,同时最小化被强迫和被控制的感觉,学生会有更强的自主感。当老师给的任务有一定挑战性,但是又在努力一下可以完成的范围内,那么学生会感受到能力感。当感到老师在乎也尊重他们,学生会跟老师有更好的关联。

这样的理论对现实什么意义呢?

这得从老师和学习任务来看。对于人,学生需要对集体和老师有归属感,老师真的在乎他们的感受,信任他们的能力,给予他们积极的回应, 学生从师生关系里感受到紧密和深入的连接。

从学习任务来看,需要有挑战性然而也不会难到无法完成,学生们需要 “这并不容易,然而我做到了” 的成就感。如果他们觉得这些任务是有意义的、重要的,那就更好了。

最后,作者倡导了一种更加开放的教学方式,他将其称之为深度学习。

这样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和好奇心,以项目而非常规的一板一眼的课堂教学形式进行,以总体表现作为评价而不是以期末考试作为唯一衡量标准。这些方式的转变,都可以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也加强了他们性格特质的培养。

这样的教学方法听起来难度超高,其实已经有尝试了。芬兰已经计划在2020年以前,废除小学和中学课程式教育,采取实际场景主题式教学。到时候,芬兰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学校科目的国家。

我的感想

在在出生以前我就看了不少书,但是在他出生后依然觉得自己一无所知。等到逐渐熟悉了他的吃喝拉撒,又开始发愁我不会陪他玩儿,怕耽误了他的能力发展。

现在知道了,他需要的,就是爱和回应,这是每一对父母天然就有的。耐心观察,积极回应,多和婴儿互动,(尽量)平静地对待他们情绪的跌宕。一旦没控制好情绪,也不要过分自责。温暖安全的环境,还有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

我还有一个很具体的建议,就是不要购买过多的婴儿玩具。没有什么玩具是不能错过的,玩具不过是一个提供父母和孩子互动的中介(这是一个来自强大种草机的自我反省)。

现在回想起来,在在1岁之前经常玩的玩具没几样,但是我却买了一大堆。我们花在选择玩具上的时间可以少一点,把他们交给玩具的时间也可以少一点,用这些时间去陪他们说话、唱歌、看花花草草,可能对他还更有好处。

况且,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我才知道,以后好玩儿的玩具太多了,小时候还是省着点吧。

讲学校环境的那个部分里,有很多是家长完全可以借鉴的。有很多文章在教大家用行为主义的方法,也就是奖励或者惩罚,去调整孩子的行为。这种过于简化的模式并不能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反而有很多负面作用。

我相信内在动力的强大。尊重孩子,放手让他们选择,给他们自主感。提供有挑战但能力可以达到,并且最好兼具现实意义的任务。不纠结一个两个具体问题,而是退后一步花更多心思去和孩子更好地连接,维系健康的关系。。

如果可以选择学校,对硬件的要求放宽一些,不要被亮丽的校舍和新潮的玩具迷惑,老师才是最重要的。

注意观察老师,多向她们提问,比如他们如何和孩子互动,如何应对学生的情绪崩溃,使用怎样的教学法,更强调哪些能力的培养。这些比看上去有档次的装潢,是否提供24小时监控重要得多。

最终,帮助孩子获得那些美好性格的,是一个滋养这些品质成长的环境,和一段段充满尊重、信任和归属感的关系。而在这个悠长的过程中,也许我们也会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