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气节的作文100字(通用10篇)

关于气节的作文100字(通用10篇)

提升写作能力,做到手到擒来,希望这篇文章对您的作文能力提升有帮助,特地精心编写的关于气节的作文100字(通用10篇)。

第一篇

学习了《经典与成长》六年级第八课《气节》,令我感触很深的几句话是: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惟仁之处,唯义之行。大意是指:不因为贫穷而改变自己的节操,不因为卑贱而动摇自己的意志,按照仁的要求处世,按照义的要求行事。

古往今来,有许多的君子有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的气节,如孔子宁潦倒一生,也不愿与乱臣贼子同流合污;屈原宁可葬身鱼腹,与不愿眼睁睁看着祖国走向灭亡;苏武宁可终老他乡,也不愿屈节投降;陶渊明宁可饥寒交迫,也不远侍奉权贵等等,他们都有着高尚的精神操守,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改变,表现除了坚贞的气节。

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一旦我们选择了这些原则,并在现实生活中经受住了困难和压力的考验,我们也就具有了做人的气节,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做一个有气节的人!

第二篇

当天空大雨滂沱时,泥泞的路上仍有人执着前行;当前行的路上荆棘密布时,手中仍紧握奋力斩棘的利剑;当视线被迷雾湮没时,不变的心依然摸索前行……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面对荣辱浮沉,成败得失,改变的只是人生际遇,是安逸的生活,而永不改变的是气节。

孤寂荒凉的村落里,他,年老体衰的陆游倚坐在窗前,望着昏黑的苍穹,想起自己几十年来始终坚持抗金,却一次又一次受到当权派的排斥与打击,一缕心酸涌上心头。就算自己已过壮年又怎样?就算自己手中没有兵权又如何?在驿外断桥边,夕阳缓缓地向着地平线滑落,天空中飘起恼人的雨。冷风吹过,他湿漉漉的身体不由打了个寒颤。可面对那凄风冷雨中绽放生命的一树寒梅,他从心底里流淌出的却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其实,他心里明白得很,只要自己肯低一低头,弯一弯腰,荣华富贵唾手可得,又何至于落得“僵卧孤村”的结局呢?可是他心里更清楚,一切都可以改变,但不可改变的是气节。

在前往潮阳的路上,在被贬谪的阴云笼罩之下,韩愈并没有为个人命运而忧心。“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当时的潮阳距离京师确实有八千里之遥,可是韩愈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的献身精神,为百姓请命,为社稷着想,苦谏宪宗,即使遭受再大的苦难也无怨无悔。

其实,他心里很明白,只要自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又何至于落得“好收吾骨瘴江边”的结局呢?一位年逾五旬的老人,在那坎坷的羊肠小路上,他忧愤,他叹息。可若时光倒流,再给他一次选择的机会,他依然会誓死力谏。他知道,人活着什么都可以舍弃,唯独气节不可丢。

白云悠悠,时光飞逝。陆游、韩愈,早已随着历史成为永久的过去。可他们又分明巍然屹立在时光的流里,屹立在我们的心底,不仅仅因为他们出众的才情,更因为他们永不退色的气节。

人生在世,怎一个“节”字了得!

第三篇

最近,我读了《经典与成长》里的一篇课文——《气节》。读了这篇课文,我学到了很多道理。

《气节》的大意是:古代的君子谨守道义来树立名望,修身养性来等待自己的时机。不因为贫穷而改变自己的节气和操守,不因为卑贱而动摇自己的意志,按照“仁”的要求处世,按照“义”的要求行事。见财就起贪心,见利就违背道义,不正当地获得财富,无缘由地得到富贵,这是仁人君子所不愿意做的。

作为小学生,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比如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维护社会正义,诚信,积极向上,这些精神原则值得我们一生去实践和坚守。

我国现代杰出画家徐悲鸿年轻时曾到巴黎留学,在法国,一位法国学生嘲笑他,说他即使让达·芬奇亲自教导也成不了才。徐悲鸿强忍怒火,要和法国学生一较高下,结业时,徐悲鸿的画作惊动了整个世界,也让那个法国学生自叹不如。

做人要有坚贞的气节,要敢于坚守自己的精神追求,能够在困境中经受考验,屹立不倒,这样才是真君子。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个有气节的君子吧!

第四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啊!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多少英雄早已如浪花般一去不复返。但其在暴风雨中诞生的光辉事迹却永垂青史!且一次又一次证明——中国是有气节的民族。

孟子曾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读完一部古书之后我们发现很多人正是这样。

忠义体现民族气节。忠义侯关羽乃三国名将。东汉末年,天下几分,曹操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极大,但求贤若渴。当曹操得到关羽这位良将后想收为己用,就用重金名马来收买关羽,但关羽与刘备义薄云天,不因荣华富贵而背信弃义。以“诸颜良,斩文丑”报答曹操的恩情,却坚决不降。曹操又以美色利诱,而关羽却将曹操所赠美女作为嫂嫂的婢女。即使在张辽的强逼与苦劝下仍然决心不改。后“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会和。从此关公忠义天下皆知,也正是其不慕权贵,不好女色,不畏强权的气节才被后人所称赞!

我国有“宁死不食周粟”的故事,讲的是武王伐纣时有两个人拦住武王的大军,并大骂武王自下犯上。武王没有因此感到生气,赠给这两个饥饿的人一些食物。可他们并没有领武王的情说即使死也不吃武王给的食物。这两人便是伯夷叔齐。虽然纣王无道,但是他们这种忠君的气节也令我们肃然起敬。

这样体现中华民族气节的历史事例举不胜数。荆轲为国刺秦王曾临岸对高渐离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来表达志士宁死也要报国的志向。文天祥被元军囚禁,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和死亡的威胁,毅然选择“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因改革被贬仍然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江姐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十指连心之痛,大骂敌人说:“你们的竹签是竹子做的,革命者的意志是钢铁做的!”

生命只有一次,但这些有气节的志士为国为民为忠为义,宁死不屈。中华民族正是这样有气节的民族。为世间浩然正气宁可牺牲自己的人,他们的气节,他们的事迹构成了中华民族魂,是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骄傲的!他们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

第五篇

【出处】《礼记·檀弓下》。

【释义】嗟: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一个自尊的人,宁可饿死也不肯接受别人轻蔑的怜悯。通常指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

【历史典故】

战国时期,诸侯征战不断,百姓本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如果再加上天灾,百姓就没法活了。这一年,齐国大旱,田地干裂,庄稼旱死了,穷人吃完了树叶吃树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只得到外面去逃荒要饭。

有个富人名叫黔敖,家里囤积了很多的粮食。他看着穷人一个个饿得东倒西歪,始终无动于衷。这时,他的一个家奴向他建议:如果在这个时候施舍给那些饥民们一点吃的,他们必定会感恩戴德,便可以获得一个好名声。于是,黔敖把做好的窝窝头摆在路边,施舍给过往的饥民。每过来一个饥民,黔敖便丢过去一个窝窝头,并且傲慢地叫着:“叫花子,给你吃吧!”有时候,过来一群人,黔敖便丢出去好几个窝头,让饥民们互相争抢,黔敖看着他们争抢,十分开心,觉得自己真是大恩大德的活菩萨。

一天,一个瘦骨嶙峋的饥民走了过来。他满头乱蓬蓬的头发,衣衫褴褛,一双破烂不堪的鞋子用草绳绑在脚上,从他摇摇晃晃的步伐便看得出他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黔敖看见他,便特意拿了两个窝窝头,还盛了一碗汤,对他大声吆喝道:“喂,过来吃吧!”语气中充满了得意。黔敖本以为这个饥民一定会感谢他的好意,谁知,那个饥民像没听见似的,没有理他。黔敖又叫道:“嗟,听到没有?给你吃的!”只见那饥民慢慢地走到黔敖的面前,仰起头注视着黔敖说:“收起你的东西吧,我宁愿饿死也不愿吃这样的嗟来之食!”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黔敖万万没料到,饿得这样摇摇晃晃的饥民还保持着自己的人格尊严,顿时满面羞愧,说不出话来。

【成长心语】

中华民族历来都崇尚有骨气、有志气的人。一句“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曾为多少仁人志士所赏识,也激励了许多人为免受“嗟来之食”而奋发自强,这其中包含了做人的气节和为人的骨气。但是,时下在市场经济求利的心理支配下,很多人却开始对这种精神嘲弄和鄙视。不要说真的贫困交加,就是衣食无忧,也要伪装成贫困的人来博取别人的同情心骗取钱财,心安理得地过不劳而获的寄生虫生活。人性的弱点是吃馋坐懒,一旦丧失了自立精神,就像一株缠树的藤条,再也没有独自生存的能力和勇气了。

第六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石灰长吟里的民族气节。

百年前,一个午后,北京城外,无数白衣士子怀着鱼跃龙门的梦想,如潮水般涌入这座世界上最壮阔雄伟的帝都。在纷杂声里,有一个年轻人,衣着简朴,在那些烨然若神人的举子里显得格格不入。他呆呆地凝望着,目光驻足于城墙下一座星火飞溅的石灰窑,他的眼神无比锐利,如窑中焚尽山石的烈火。他逆着人潮,一步步走近这无奇的,刚硬的火窑,口中吟出一首短诗,便拂袖而去。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万击,玉出昆冈,这石灰是深山里傲然的铁骨,也是人世间无畏的英豪。视烈火焚烬如平常,以卫道致死为荣耀,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将清白存于天地乾坤之下将正义深植于万世人心之中。读罢此诗,我只觉一股英然之气回荡于古今,内心里是无数次的呐喊,无数次的呼啸

这首诗,是他人生的写照,也是他一辈子的信仰大明正统十四年,明军于士木堡大败于瓦剌,全军覆没,天子蒙尘,瓦剌人兵临城下,他们的马刀在太阳底下闪着杀戮的光芒。如同百年前的欢个宋王朝一样,金銮殿上,南迁避乱的呼声此起彼伏,一派亡国之相

但历史不会再一次上演,因为明朝多一个人,多一声呐喊。“主张南迁之人,该杀!

正是那个青年,那个目光如火,无所畏惧的青年,现在他已锦袍在身,乌纱在顶可眼中的豪气却未有半分消减。几十年前,那座石灰窑,那将烈火视若无物的石灰,此时涌现在他的眼前。喧闹的朝堂之上,他的心中却只有一个声音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他要像石灰一样,将正气带入天地,让清白存于人间。他以一声怒喝挽救了一个王朝,面对这场毫无胜算的对决,他主动请纓,总领九门防务,亲白镇守北京正门德胜门。为防骑兵迂回,大军开出九门之外,列阵迎敌。在他披坚执锐,冲向敌阵的那刻,史书早已记下了他的名字,他的诗。

于谦

石灰长吟悠悠,千古名节永留。石灰吟所承载的,是士人一生的信仰与追求。此类饱赞忠义气节之物诗不少见,然纵观千古,能为其诗而行其实者,能担天下之重担,挽民族于水火,扶大厦于将倾者,独此于谦一人而已。受千锤百炼,视烈火如若等闲,这首石灰吟里蕴藏的勇气与执着,我们应一生学习,永远追寻

诗词给予我们的精神力量,承载着的民族荣光,应由我辈守护,我辈信仰。我愿追随先人之足迹,寻那万古诗文里不灭的火焰,永恒的星光,直至生命的最后一秒。

第七篇

圣诞节就是送送礼物,出去玩玩的日子,开开心心的。可昨天,我和爸爸却吵了起来。

本来,圣诞节晚上爸爸准备带我去马鞍池公园参加圣诞狂欢派对。电话铃响了,爸爸接起电话,几秒钟后他大叫:“什么?她不去啦?”放下电话,爸爸对我说:“张凯盛,童童不去了,因为她脚扭伤了。”我大发雷霆,“怎么会这样呢,太扫兴了!”

爸爸说:“那我们自己去吧!”“哼!她不去,我也不去!”我大叫,“我们一家人去,有什么意思?”爸爸说:“不去就不去,谁怕谁?”我们俩都拉长着脸。“这几张票花了我好几百块钱呢!”爸爸说。我赌气说:“不就是几张纸吗?浪费了就浪费了呗!”……

最后,我把爸爸气走了,都怪童童,害得我们全家的节日情绪被破坏了。

真倒霉,好好的圣诞节就这样变成了“生气节”!

第八篇

读了一篇汪曾祺的《鉴赏家》。一遍下来觉得满口余香,第二遍下来觉得荡气回肠,第三遍后却心平气和。

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却难得让人回味无穷。小说主要写了两个人物——叶三和季四太爷。这叶三只是个卖果子的,作者却说他是“全县第一鉴赏家,而季四太爷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画家。正是这两个人身上的那种情义与气节使整篇文章感人肺腑,使两个本不相关却又相关的人表现出一种民族的气魄!

叶三都是把果子送到人家门上的,他的果子都是顶好的。他从来不讲价,因为他相信人家不会亏待他,正是这种诚信的品质也是他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他从未被别人亏待过。优秀的品质给他丰厚的回报,这或许也给今天的生意人一点启示吧。

文中的另一个人物季四太爷他很有名气,却难得的不傲气。文章说“他最讨厌被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师高谈阔论,以为季匋民是大画家,这些名师就特别爱在他面前评书论画,借以卖弄自己高雅博学。这种议论全多是道听途说,似通不通。季匋民听了,实在是难受。”他有气节,一种傲骨,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他特别爱就叶三的果子喝酒。叶三也特别爱看季四太爷画画。他给季四太爷送果子,给他打下手。季四太爷只让叶三看他画画,因为他真懂自己的画。“季四太爷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因为花是乱的。对极了!”季四太爷常常送画给叶三,叶三都一张一张收着。季四太爷送他的画都题了上款,不好卖。后来季四太爷不肯题上款了,让他卖画,但叶三一口回绝,他要把画带进棺材。

叶三和季四太爷之间的情义是最令我感动的地方。他们之间摈弃了世俗间最令人厌恶的金钱利益关系。叶三爱画,却不是想用画卖钱;季四太爷喜欢让叶三看画,却不是因为他会奉承。他们之间是君子之交,亦师亦友。季四太爷画了一幅荷花图,叶三立即给他指出不符合实际的地方,季四太爷当即称叶三为老师。君子之交莫过于此!

在季四太爷死后,他的画价格大涨,许多人都知道叶三有许多季四太爷的画。日本有人在收藏季四太爷的画,以此有许多人来求画,但他坚守自己的承诺——不买,即使有人出到了天价!

我读到这里不禁感慨起来,这是怎样的一种气节啊,君子之交淡如水,叶三不会因为季四太爷不再了而卖了他的画,因为他懂得凝聚在画里的不仅仅是他的诺言,更是他与季四太爷之间浓浓的友情。

故事末尾很简单,寥寥一句话,“叶三的儿子遵从老头子的吩咐把画和老头子一起装进棺材,埋了。”这看似平常的结尾却给我一种无名的震撼,因为它在平淡中孕育了伟大,一种铮铮的情义与气节在这平淡中得以凸显!

壮哉,此情义,美哉,此气节!

第九篇

故事素材及话题:“品德与气节”“人生的追求”

东晋诗人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有一次,郡里的督邮到彭泽检查公务。郡里派人送信给陶渊明,要求他做好迎接准备,也就是备好礼品,备好美食佳肴,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来迎接。

陶渊明气得将信撕得粉碎。他大声说:“我决不为小小县令五斗米的薪俸,就低声下气地向那些家伙献殷勤!”说完,脱下官服,摘下官帽,交出官印,就辞官回家了。

分析:没有高尚的品德和气节就无法做出这样的举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世代相传,这正是人们对高尚品德和气节的追求与向往。

话题:“品德与气节”“人生的追求”

第十篇

当你面对着许多日伪军之时;当敌众我寡你已经枪尽弹绝之时;当敌人把你逼向悬崖之时;当你面临生死抉择之时;当你需要作出抉择是做一个有气节的人还是做个亡国奴之时?你,会选择什么?你,会怎么办?有五个人,他们选择了用生命掩护大部队和群众,选择了跳崖牺牲,选择了做个有气节的人。他们就是狼牙山五壮士。

《狼牙山五壮士》是五年级上册语文书中我学到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1941年秋,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福才、胡德林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顶峰,在枪尽弹绝的时刻英勇跳崖,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乐章的故事。我敬佩五壮士不畏牺牲、宁死不屈的气节。让我们牢记他们的名字吧!

对于一只蚌来说,最宝贵的莫过于里面的珍珠。失去了珍珠,蚌就失去了活着的意义。

而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莫过于气节。

有些人,苟且偷生,凡事都考虑自己的得失,安全。而五壮士面对气节与生死,选择的是舍身一跳。这是崇高的品性,是革命的气节,是民族的气节。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是中国人的骄傲。

论气节,什么叫气节?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短短几个字的解释,里面包含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在大难面前毫不动摇,不畏死亡,因为他们懂得气节比生命更重要,更宝贵。有齿雪吞毡,牧羊北海的苏武;有精忠报国的岳飞;有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侮辱性施舍的朱自清……他们都是“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他们在狂风暴雨的侵袭下有坚定地信念,不为权、钱、利、武所动。不像那些只看重自己生命财产安全的人似的。因为他们知道,如果那样得过且过,则会失去人格、尊严、灵魂和气节。就像蚌失去那最宝贵的珍珠一样。

他们在暴风雨的折磨下,顽强地挺立着,顶天立地地活着,活出了一个真实的自己,活出了尊严与气节。这是他们所散发的人格魅力。

气节需要长久锤炼,从小事做起,在逆境中勃勃向上,不屈服,不动摇,炼就坚毅的性格。保护好我们每个人蚌中那颗最宝贵的珍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