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本地过年风俗的作文(通用10篇)

关于本地过年风俗的作文(通用10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作文的形式很常见,但是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关于本地过年风俗的作文(通用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本地过年风俗的作文(通用10篇)篇1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中的传统佳节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

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在民间,一直都有一个关于“年”的传说故事。

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演变

起源: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最后用一个中国传统来结束我的征文: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

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贴窗花,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访亲友,大年初二祭先祖

初三初四逛庙会,十五晚上街上走。

关于本地过年风俗的作文(通用10篇)篇2

那光滑白嫩的皮肤,那大肚子圆滚滚地挺起。那一位位大将军,齐刷刷的排列整齐,像路旁的绿树,一棵一棵;像鲜艳的花朵,一朵一朵。它是谁?

三百六十五天从指间溜走,不知去向何处,取而代之的是喜气洋洋的春节,其中家家户户都有的风俗就是包饺子。闻着从厨房悄悄飞出来的缕缕肉香,我也随着这股香味,飘了过去……

那股香味吸引我“飘”进厨房,只见奶奶正佝偻着腰,两只手按住擀面杖,一前一后快速滚动着,而被压在擀面杖下逐渐被滚平的白色薄面饼,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将嫩肉收入囊中,正虎视眈眈地紧盯着盆中的肉。奶奶看见我走来,停下手中的动作,抬头笑眯眯地看着我,一只手伸出来招呼着:“静静,快来,奶奶教你包饺子!”

我走到奶奶身边,看着奶奶拿起一个小面团,然后把手掌心放在上面,把小面团压平,捏起一小撮面粉,像技艺高超的厨师似的均匀地撒在案板上,随后拿起擀面杖飞快地擀起来,而那饺子皮像是会自己变换方向似的,哪里不圆转哪里,没过几秒,一个极圆的皮就擀好了,奶奶看向我:“这擀饺子皮呀,练得多了自然就圆了,你也来试试!”我点点头,拿起一个小面团,学着奶奶娴熟的动作按平,又拿起擀面杖,缓慢地擀了起来,奇怪,我擀的皮怎么就不会自己转呢?擀好后,一个“长条”呈现在眼前,一点也不圆。

我看着自己擀的饺子皮,再看看奶奶擀的,心里不禁泛起一丝失落,撇起了嘴。奶奶见我这幅模样,笑着拍拍我的肩:“没关系,任何事想要做好都需要多练,多学。再试试!” 说罢,奶奶又擀了一遍,只见那饺子皮圆得像十五的月亮,厚薄正好。我拿起擀面杖,仔细回忆着奶奶擀皮时的动作,时不时地用手挪动皮的方向,小心翼翼地滚动着擀面杖。经过我小心又缓慢的动作后,一个近似圆形的饺子皮终于被我擀出。看着自己擀出的饺子皮,我的脸上洋溢出了满足的笑容。奶奶伸出手,摸了摸我的头:“真棒!静静,在你以后的学习道路上,做什么事都不能因为一次失败而半途作废,只要肯学,肯努力,就会有收获!”奶奶一边说着,一边拿起我擀的饺子皮,包出了一个精致的饺子。看着我擀的饺子皮被奶奶包成小巧玲珑的饺子,我的心里乐开了花。那饺子,就像是我努力过后的收获。这其中不仅有我学会包饺子的喜悦,更是承载了我整个新年的欢欣。

那绿树,那鲜花,那一位位排列整齐的“将军”,都是饺子的化身。这次我参加家乡风俗活动的经历,是我整个新年里最闪亮的一颗星,也让我懂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关于本地过年风俗的作文(通用10篇)篇3

我的老家是龙岩市永定区湖山乡。“百节年为首”,过年是客家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在我老家这个客家山村,沿袭着传统的过年风俗,从农历十二月二十日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家家户户男女老少聚集在土楼里,欢欢喜喜过大年。

腊月二十“交流圩”。这一天湖山乡举办一年一度的传统大集市,每家每户都派人去买年货,俗称“交流圩”,一大早家乡人就到象湖村或三来村集市,准备好充足的年货。

腊月廿三“送灶神”。传说这一天灶神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一年来一家人的吉凶善恶。为了让灶神爷多说好话,家家户户一大早就把灶台洗刷干净,摆上清茶、酒肉、糕点、糖果、蔗糖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举办“送灶神”仪式。这时,我奶奶就一边烧香一边小声念叨:“一杯清茶三枝香,欢送灶神上天堂;灶神上天说好事,来日下凡降吉祥。”

腊月廿四“过小年”。 客家人传统“过小年”是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这一天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来,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提前过个小年。

腊月廿五“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是客家人的“入年界”,客家山歌有“腊月二十五,洗被扫房屋”的歌句,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大扫除,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把家里整理得干净整洁,准备干干净净过年。

腊月廿八“蕨菜冻”。 这一天,老家客家人每家每户杀鸡、鸭、鱼,将十几只鸡、鸭在锅里煮,有时还加上猪肉、牛肉一起煮,煮熟后捞起来抹上盐巴晾干。煮过的汤加入“赴交流”时买来的海蕨菜再熬上一阵子,放凉后凝结成冻糕状,就做成了美味的“蕨菜冻”,这可是我老家特色美食呦。

除夕团聚“年夜饭”。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热烈、最欢乐愉快的一天。老家山村家家户户贴春联,家人团聚共吃年夜饭,鞭炮烟花一齐鸣放,整个山村洋溢着欢乐吉祥的氛围。

敬祖先。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在厅堂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当年添了男丁的人家要派人到祖祠打扫卫生,然后大家带祭品前往祖祠拜祭进香。

贴春联。家家燃响鞭炮,在大门、小门、窗户、厨房、灶台都贴上大红春联,大厅和卧室、客房贴上新年画,在牛栏、猪圈、鸡栅、果树甚至厕所也要贴上用红纸写有“财丁两旺”、“六畜兴旺”等红纸“桃符”,叫做“封岁”,也叫“上红”,一派喜气洋洋的欢乐景象。

洗热澡。大年三十午餐后,老家的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按照客家习俗,大年三十这一天,全家人要用长命草、松柏、大桔叶煮水洗澡,干干净净过大年。

团圆饭。大年三十晚餐的团圆饭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家宴。除夕这天全家人团聚一堂共吃“团圆饭”,长辈们坐在上座,然后按辈份往下排,上座还要预留几个空位,放几个空碗和筷子,让先祖们也回来团聚。丰盛的新年菜肴端上大圆桌,平时家长不准小孩饮酒,除夕团圆饭时小孩可以破例喝酒。这时如果不慎摔破了碗筷,大人就边收拾边念叨:“岁岁(碎碎)平安,大吉大利!”打破了碗,还要将破碗用红纸包好放在不显眼的高处。吃饭时,晚辈要敬祝长辈健康长寿,长辈祝福孩子学业有成,全家老少亲切和气,充满祥和、敬老爱幼的气氛。

压岁钱。压岁钱客家话又叫“利是”。长辈们给孩子们发“压岁钱”,成年晚辈也要给老人家包“压岁钱”,意味着“人人有钱”的吉利。给小孩子和老人家发“利是”时,要用新纸币装进红纸袋内分发。“利是”钱小孩子是可以自己支配的,买玩具、鞭炮或者学习用品。

洗餐具。按照老家客家人祖训,大年初一时是不能吃荤的,全家人都要吃素。所以除夕家宴后全部餐具一律要清洗,不能有半点荤腥,否则就是对先祖不恭。属于荤腥的肉类要集中一处存放并用纸条贴上封存,叫“封岁”。

围火炉。“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团圆饭,等待着辞旧迎新的时刻,家里每个房间都开灯,整座房屋通宵灯火通明,叫“点岁火”。家家户户在家里的厅堂或者天井点起火炉,全家人围坐在火炉边,叫着“守岁”。围火炉守岁时,全家人欢聚一堂品尝香茶、水果、瓜子、花生、糖果等,长辈给晚辈讲家史、族史,教育晚辈要牢记祖训,继承祖德,耕读传家,孝老爱亲,和睦仁爱。家家户户灯火辉煌,炉火热旺,洋溢着欢乐的节日氛围。

大年初一“拜大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大年初一“接新岁”这一刻,欢乐的节日气氛达到了高潮。当五彩缤纷的爆竹遍地开花、四处响起的时候,新的一年走到大家眼前,人们都会穿得整齐漂亮,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祝贺,真是其乐融融,新年新气象啊!

开大门。正月初一凌晨(即子时)为送旧迎新时刻。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这时,老家山村家家户户将大门打开,大放鞭炮迎新岁,鞭炮声、锣鼓声此起彼伏,叫着“接财神”。一般由长辈打开大门,开大门的人要高喊:“开门大吉、大吉大昌!”厅堂、灶堂、大门、小门都点上大红烛,焚香礼拜,迎接新年,迎接财神。大年初一,不论老少要早早起床,起床后刷牙洗脸吃早餐。年初一吃红豆,寓示着一年红红火火;吃年糕,寓示着一年更比一年高;吃汤圆,寓示着全家都团团圆圆。

拜大年。早餐后,父母带着小孩到长辈家中拜年,见了长辈行鞠躬礼,送上“利是”,并祝长辈“长命百岁”、“新年快乐”。长辈也还礼,向小孩发“利是”和糖果并祝福晚辈“合家幸福,万事如意”。平辈见面互相道贺、祝福,互送“利是”和糖果给对方小孩。大年初一禁忌也最多,不争吵,不骂人,不讲粗话,不说不吉利的话,也不能换衣服,不能扫地倒垃圾,不能下河挑水,不能放牛、放猪、放鸡鸭,不能打骂小孩,不能动土,不能打破家具。这一天,山村舞龙、舞狮也大清早出动, 敲锣打鼓到各家各户拜年,大家都高高兴兴地迎接,并赠送红包。

大年初二“回娘家”。大年初二和大年初四,亲戚朋友互相拜访,妇女们“转妹家”(回娘家)和新女婿上门,大路小路上人们来来往往,大家走亲访友,喜气洋洋。

大年初三“送穷鬼”。客家人在初三这一天不能出门访友,大家把大年初三看作是“穷鬼日”。初一初二不动扫帚,初三这天大清早就起来拿起扫帚扫除垃圾,然后送到出屋外空地或河边去,叫着“送穷鬼”,因此这天很少人出门,希望新的一年能吉利发财。

大年初四“迎灶神”。客家人把正月初四看成是“迎灶神”的日子。原来,年前腊月二十三日是“送灶神”,灶神爷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行为的善恶。正月初四这天,灶神爷再回到下界来继续监督人们,于是家家户户在初四日迎接灶神爷的光临。迎灶神时,用一盘米、一盘红糖,因为白米一盘表示新年五谷丰登,红糖一盘预示新的一年生活甜蜜。

大年初五“作大福”。老家的客家人要在大年初五“作大福”,因为这一天是社神的生日,全村人要隆重庆祝,供上猪、牛、羊三牲祭祀社神。同时,大年初五到了“出年界”了,从这一天起就是“开小正”了,春节算基本度过,老家俗语说:“火烧门前纸,大人做生意,细人(小孩)夹狗屎。”这一天,大家可以出门的出门,开市的开市,各奔前程了。

大年初七“人七日”。老家客家人把初七这天称为“人日”,根据客家传统习俗,当日为众人的生日。人日也叫“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及“人七日”。根据记载,农历新年的头八天为不同畜牧作物的生日,依次为“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初七人日这一天,老家客家人有吃七样菜的风俗,即把葱、芹、韭、蒜等七种青菜混合煮吃,寓意聪明、勤劳、长久、会划算等。

正月十五“闹花灯”。客家话“灯”与“丁”同音,正月十五元宵节“闹花灯”,寄托着客家人希望子孙后代人丁兴旺的心愿。元宵节又叫“上元节”,这一天从黄昏开始出发,闹花灯的花灯队每到一家,就高声叫喊:“灯来了,灯来了,接灯啦,接灯啦!”主人家就会燃放鞭炮来迎接花灯队,把灯笼高高挂在家里,意味着新年家里要添丁了。除了花灯队闹花灯,客家一些地方还筹办“迎古事”活动来闹元宵,“古事”是以小孩化妆成古代人物,由许多壮汉抬着巡游,在舞龙灯、舞狮、锣鼓和鞭炮声中你追我赶,紧张激烈,撼人心魄,这个仪式被称为“客家山村狂欢节”。

关于本地过年风俗的作文(通用10篇)篇4

在田野边有一个洞,里面住着两只田鼠,一只大田鼠和一只小田鼠。

一天,大田鼠从外面买来两袋小米种子,它一边和小田鼠在自己开垦的地里种下,一边兴奋地说:“这回咱们秋后就能吃上自己种的小米蒸的年糕了!”“那不一定!”小田鼠小声嚷了一句。大田鼠听了,有点生气,它惊讶地瞪了小田鼠一眼。

种子长出禾苗后,大田鼠满心欢喜地说:“看咱们的小米种子长得多旺,用不了多久,小米种子就会长大结子,秋天咱们就可以吃上自己家的年糕了!”“那不一定!”小田鼠又不冷不热地答了一句。大田鼠听了心里很不高兴。

小米成熟后,大田鼠辛辛苦苦把米粒的皮去掉,把小米加工成金黄的米粒。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大田鼠心里乐开了花:“这回咱们很快就会吃到自己劳动的果实!”“那不一定!”小田鼠仍不紧不慢地说。大田鼠没再理他,忙着挑拣米粒中的沙子。

米粒磨成了面粉,大田鼠蒸年糕,小田鼠生火,一盆金灿灿的年糕很快端上了饭桌,大田鼠兴致勃勃地说:“今儿这个年糕咱们是吃定了!”谁知小田鼠又和往常一样,仍旧说了一句让人扫兴的话:“那不一定!”到了嘴边的年糕怎么能说不一定?大田鼠顿时来了气,抡起一根棍棒就往小田鼠身上打,小田鼠掉头就跑。

就在大田鼠追打小田鼠时,一群蚂蚁把年糕抬起就跑。小田鼠看见了,边跑边说:“我说了不一定就是不一定!”大田鼠见小田鼠如此不争气,干脆把小田鼠赶出家门,自己重新蒸年糕去了。

关于本地过年风俗的作文(通用10篇)篇5

2021年的春节,爸爸妈妈为了相应国家号召,我们没有回东北,而是留在上海就地过年。我一打听原来我的很多朋友和他们的爸妈今年都就地过年,于是我就决定采访一下他们,了解一下他们是如何就地过年,如何向远方的亲人传递新年祝福的。

1。就地过年的活动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小徐同学的家乡在东北,东北过年肯定会吃饺子,东北饺子最有特色的的当属酸菜馅,于是他和爸爸妈妈一起包了酸菜馅的饺子,他们也遵照了东北的传统在除夕夜12点下饺子,饺子传递了浓浓的家乡味。

同学小李,他的家乡在山城重庆,他们家春节最重要的事情是腌制腊肠和腊肉,他们还把腊肠分给了邻居家,让大家一起品尝重庆的年味。

小朱同学的家乡在江苏,虽然离上海很近,但是他还是和爸妈留在了上海。乘着过年放假,他的爸爸妈妈带他去了期待已久的迪斯尼乐园,圆了他的“迪斯尼梦”。

小陆同学是游戏爱好者,春节假期,他的爸爸妈妈带他去看了游戏展,他知道了原来上海会经常举办游戏展,也会时不时举行游戏比赛,他以后想当一名职业玩家。

2。传递新年祝福方式多种多样,情意浓浓

中国过年的传统是“回家过年”,虽然我们身在上海,但是心在家乡,我们用各种方式一样过了一个团圆年。

同学小李把他和爸妈一起腌制的腊肉腊肠寄回了重庆老家,也寄去了他们的思念。小朱同学把在迪斯尼的照片传给爷爷奶奶,爷爷奶奶看见他又长高了,可高兴了。小徐同学在除夕夜和奶奶视频吃年夜饭,他们互相祝福对方,虽然隔着千山万水,但是感觉就像坐在一起吃饭那么热闹。

我们今年虽然不能回家乡了,但是我们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到了家人,遵照各地的新年传统,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团圆年。

关于本地过年风俗的作文(通用10篇)篇6

苗族是什么颜色?红色?紫色?蓝色?我想,最贴切的莫过于——银色!

我最常去的三亚,就有苗族聚集地,我曾去过那里。走进大门,几个身戴银饰的姑娘就撞入我的眼帘。哟!她们身上全是白晃晃的银饰!这些银饰将阳光反射,姑娘们似乎在熠熠生辉。哇,苗族到底有多少种银饰啊?

越往里走,姑娘们的银饰就越华丽,尤其是头上的帽子:帽子非常大,上面嵌着用银做的花,花看起来很薄,不堪一击,实际非常坚固,而且这些花的做工很精细,仿佛能看见花瓣中的脉络。他们脖子上戴的项圈也丝毫不逊色于帽子,圈上雕刻着龙凤,还挂着“元宝””、“鲤鱼”等象征着吉祥的小铃铛,中间还挂着一个笑眯眯的小佛祖,附带一个能锁住福气的大银锁。耳钉同样也很抢眼,几条长长的流苏垂在肩上,把苗族姑娘本身就很俊俏的脸,衬托得更加美丽动人。小玩意儿虽然山,但是精美程度绝对不输给大物件——有精致的银戒指,有挂着铃铛的手镯,还有裙子上点缀的小银片……这简直就是银色的世界、银色的海洋,仿佛银色就是为苗族而生的!

从一位讲解员口中了解到,他们的银饰以大为美,以重为美。可是很重的银饰,戴在身上合适吗?我随机向了一位苗族姑娘,她用普通话回答我说:“你别看帽子这么大,但是这些花啊、角啊都做得很薄,项圈的挂饰都是中空的,各种小东西也就一点点,也不会很重。从重到脚一共……大概两千克左右吧……”“两千克啊!这么重!”我惊叫起来。苗族姑娘摇摇头,笑着解释:“没有啦!这可是我们苗族的文化瑰宝,两千克也不为过。”我这才明白,这银色,就是苗族人生活的大部分啊!

好一个银色的苗族,这少数民族服饰中的一杂奇葩!这五十六种颜色,编织成了璀璨的华夏文明,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

关于本地过年风俗的作文(通用10篇)篇7

关于民族风俗的作文三篇 民风民俗作文

关于民族风俗的作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讲土家族过节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是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然而我很荣幸的当上这个家族中的一员。

土家族是跟着汉族一起过春节的,但是过年的风俗却大不相同。比如说:⒈过年的时候要打糍粑,糍粑打好了,可以在新年当上家常便饭,而汉族却是大鱼大肉(这就是富与贫之间的差距啊!);⒉除夕之夜然大火。每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在吃完团圆饭的前提下然大火。然大火的主要目的就是“祭祖”,希望祖先在阴间的新的一年里开开心心,而汉族却只是简简单单的守岁;⒊大年初一的早晨不能把洗脸水倒掉。因为洗脸水相当去金银财宝,假如倒掉了它,子子孙孙在这一年就会大不幸,而汉族却要在大年初一彻彻底底的打扫一次;⒋在新的一年之前,必须把欠的债还清。俗话说得好嘛“新年有新气象”(这条和汉族差不多)。

土家族过年的风俗还有很多,在这里我先卖个关子。如果想知道的话,就来到贵州,来到这个多民族的地方!

朝鲜民族的风俗习惯

今天,我们学了中国有56个民族,我记得妈妈以前跟我说过,我们是朝鲜族。

晚上我在妈妈的帮助下查找了关于朝鲜族的资料。现在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和我家乡的人。

据1990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我们朝鲜族人口有190597人。分布在3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黑龙江有452398人,吉林省有1181964人。

延吉市位于吉林省东部,是我们朝鲜族的首府城市。

朝鲜民族是一个能歌上舞的民族。其中有个扇子舞蹈。它是由一个女子来表演的;动作大放,给人以优美典雅的感受。还有一个叫象帽舞,它是属于独特的技巧表演,使所带象帽的飘带旋转如风,划出种种耀眼美丽的彩环。

朝鲜族的民族乐器在我国也是独树一帜的。伽椰琴为朝鲜族传统弦乐器之首,是民族色彩很浓的弹拨乐器。它的形状近似汉民族乐器古筝。伽椰琴在演奏时,一端着地,一端放于腿上,右手弹,左手弄,表演姿态优雅别致。

对于朝鲜民族来说,冷面和辣白菜是不能缺少的食物。冷面即清凉馥郁,又香甜新鲜。人们不仅在炎热的夏天喜欢吃冷面,而且在寒冷的冬天也喜欢吃。吃冷面还有一个意义:如果生日那天吃冷面会“长命百岁,命大福大”。

我自豪我是一名朝鲜族。我爱我的家乡延边。

关于民族风俗的作文

我的家乡在四川,那里的各个节日的风俗和别的地方有所不同,那么就由我来把家乡的风俗介绍给大家吧!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俗称“新年”。年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广大城乡年节前就开始备办年货,杀猪、羊、兔等,制腊肉、购食品、逢新衣,过年时大家穿好衣服、挂年画、贴春联,年三十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清明节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历的4月5日前后,主要是郊游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坟扫墓等活动。这一习俗活动也是城乡较普遍的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我们四川的风俗都很特别,我喜欢我的家乡!

关于本地过年风俗的作文(通用10篇)篇8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想知道我们家乡的拜年风俗吗?让我来告诉你吧!

我们那新年的初一,每个人都很早起床,连我平常睡的跟猪似的弟弟,都兴奋的一早爬起,迫不及待得要穿上新衣服呢!

初一的早上还要吃一碗热乎乎的长寿面,因为这面条很长象征着长寿的命。面条上还摆放着紫菜,鸡蛋,花生,能保佑平安。吃完长寿面就要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爷爷、奶奶、伯伯、叔叔……一些长辈,一起床,我就笑眯眯的祝福:“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我,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我的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爸爸就带着我们一家人,去爸爸的老板家祝贺,聊聊天,娱乐娱乐。

我们坐在车上,看着路边的风景,也别是一番风趣。公路两旁的高山布满了浓密的松树,真是一幅美丽的冬日画卷!

一到他们家,我们大家都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接着大人们又开心得津津乐道起来。而我们小孩们就跑到家门口去玩鞭炮。

拜年不仅仅是玩,我们小朋友去做客时也要甜甜地说上一句:“新年快乐”。表示祝福,而且拜完年还有压岁钱呢!真好!

这就是我们南日岛的拜年风俗,你懂了吗?

关于本地过年风俗的作文(通用10篇)篇9

一转眼,又进入了腊月,蛇年即将过去,马年就要到来。新年时,家家户户贴春联,挂年画,吃年夜饭,放鞭炮。除了这些和大家一样的风俗外,我们这儿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 正月初一 ,但在我们这儿,过年是从 腊月二十四 的扫尘开始到 正月十五 元宵节结束。 腊月二十四 扫尘,按民间说法:“尘”与“除”谐音,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全部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

到了除夕或者除夕前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祭祖,也叫“辞先”。这个活动非常隆重,要做许多好菜摆在桌上,请祖先回来吃,还要烧纸钱给他们,称为“压岁钱”从长辈到晚辈,按次序磕头。最后就是除夕晚上全家人还要吃团圆饭,称为年夜饭。

到了 正月初一 ,要吃汤圆,放鞭炮,拜年,人人喜气洋洋,但这一天却有许多禁忌:不能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吃汤泡饭,免得这一年出门遭雨,还不能扫地,朝门外泼水,免得把财运扫出去。

初二、初三、初四,人们互相拜年,吃“春叙酒”。但到了初五被称为小年,一般人都在家里吃饭,这天也要放鞭炮,吃汤圆。“七不出,八不归”是指初七不外出,初八在外面的人不回家。 正月十五 ,也称元宵节,这天可热闹了,我们这有猜灯谜、舞龙等活动。过了这天,过年也就基本结束了。

当然,有许多习俗是封建迷信,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我们从不再沿袭,现在只剩下高尚的娱乐活动了。

关于本地过年风俗的作文(通用10篇)篇10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怎样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些风俗习惯。

扫尘

每到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用具,拆洗被子窗帘。到处充满着欢欢笑笑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贴春联

它以工整、简洁、精美的文字表达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选一幅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守岁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不好的事物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爆竹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这就是美好的春节习俗,我期待着20xx年春节的到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