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有了博士学位还不够(修订版)的读后感大全

有了博士学位还不够(修订版)的读后感大全

《有了博士学位还不够(修订版)》是一本由[美] Peter J. Feibelman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80,页数:1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了博士学位还不够(修订版)》读后感(一):非常值得博士生、博士后和青年教师学习的一本小书

先说结论,这本不到一百页的小书非常值得博士生、博士后和青年教师学习。

本书出自美国的一位固体物理学家,美国与中国的学术环境很不一样,物理学和人文社科更是差别巨大,在没有打开这本书前,习惯性地认为其适用性就像市面多数经验类书籍一样糟糕,但看了几页就知道并非如此。诚如作者所言“这本书写给那些在前期没有足够幸运找到前辈咨询,天真地认为只要顺利毕业拿到博士学位再做一站博土后(当然如今博士后的情况两国还是差别巨大)研究就能找到合适科研工作的人。我希望你能发现你即将面对的科研生涯中的障碍,然后在它们压垮你之前,帮助你做好准备来迎接这些不可避免的障碍【序2】”,作者以自己的经历开篇,“1973年,美国经济衰退;越南战争以美国失败告终;数月后,“水门事件”使得尼克松总统不得不被迫辞职……我的终身职位因此也泡汤了。(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15】”括号里的内容令人会心一笑,想想人文社科如今马克思专业极易就业的现实,无论哪个国家,政治和学术(或者说工作)永远密不可分(突然想到韦伯的《学术与政治》,虽然关系也不大)。

在选择导师方面,作者的建议是“在领域应是杰出的、有威望的,而且不要求学生延期毕业【20】”,另外一个重要的标准应是所有学生都清楚导师团队研究的整体方向。而在选择博士后职位时,“严谨的、知识丰富的、信守诺言的、善于交流的人【23】”往往容易得到青睐,如果想在博士后阶段得到成功,需要“让别人知道你并认可你是一个有用的人【24】”,以及当然“不要做博士后导师的奴隶”。学术报告对于青年学者联系人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做报告中,作者提醒“听众想听你讲讲该领域的重要成果,他们也不介意听到一些已经掌握的东西【29】”、“华而不实的报告是试图用文字和图表掩饰自己研究工作中的瑕疵【30】”、“许多同学被要求在做报告时先理出演讲提纲,但从听众的角度看,这种演讲提纲很愚蠢,至少这是在浪费时间【31】”、“一个包含了许多细节和技术性问题的幻灯片更容易被看做是故意拿出来显摆的【33】”。

在论文写作方面,作者反复强调了摘要的重要性,同时应尽可能的避免反复使用连词(真是我自己的一大问题了),文章生动活泼的文风非常重要。在职业选择方面,作者完整的剖析了学术职位的利与弊,并反复吐槽与学生讨论交流是件愉快又吃力的事情——你需要面对在考试中作弊和只对考试分数感兴趣的学生,只有一部分学生会真正对你的科研有贡献。尽管终身教职令人向往,但如果需要从繁忙又低薪的助理教授做起,作者建议不妨先从政府或企业实验室谋求一个职位,在那里不用付出太多就可以树立好名声,之后再回到学校也会轻松许多【53】。在经费申请方面,作者告诫“在写经费申请书的时候,不仅要表明研究本身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应写明完成任务的可行性计划【71】”,“在刚刚开始科研生涯之时,你要从仅仅是科研技术过硬、有知识储备的技术型人才,转变成为科学界真正的一员,苦修经费申请书的撰写技能是不可或缺的。【76】”

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作者提醒“如果你的导师坚持让你参与长期项目的研究,那么请记佳,作为一位科学家,你的得失成败全由自己负责。如果你的导师(特别是年轻的导师)将他的利益凌驾于你之上,你也不必过于吃惊。自己另寻出路吧【79】”,因为“通过与长篇的、多角度的文章同样也不会为你增加印象分。你发表的每一篇短期项目成果文章都是你和你工作单位的科研产出,是向你的合作者、你的老板以及未来的潜在雇主等做推销自己的广告。【82】”此外,另一个成功开启科研生涯的策略是同时进行多个研究项目。但不管怎么说,“完成项目并将成果写成论文投到杂志社发表,是赢得你梦想工作的先决条件。【88】”

以上即为从几个关键部分提取出作者的一些重要建议,但对于全书的体量而言,这些内容仍属九牛一毛,因而值得反复阅读:在学术上,虽然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可能真的只能随着经验的积累而日趋成熟,但是从刚毕业的研究生转变为专业的科研人才是需要学习一些特殊技巧的【92】。不过,话又说回来,最重要的还是先“有博士学位”,才能“还不够”。

《有了博士学位还不够(修订版)》读后感(二):搞科研 不要“憋大招”要小步快跑

说来惭愧,这本书在我读博士期间就已经接触到了,但一直躺在我的文件夹中,没有被打开过。直到昨天买到这本书,发现原来这么薄,上午不到一个小时就看完了,内容没有多少,但其中提到的几个观点倒是很有启发。

(一)问题导向VS技术导向

作者在两个地方提到了这两种思维模式。什么是问题导向?就是你在研究课题的时候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然后围绕这个问题去寻找自己的方法、工具去解决它。而技术导向,就是为了掌握技术。打个比方,为了将一个钉子钉到木头里,围绕这个问题的思路就是找各种可以敲击钉子的东西,可以是锤子、可以是石头、只要是能达到目的的都行。而技术导向,就是一个人哪个一个锤子不放,去找那个钉子,只要找到,他就用锤子钉钉子,当你问他为什么钉这个钉子,他的解释是因为我有个锤子啊。这两种思维在科研中的区别就在于,专注于解决问题的人,不会拘泥于一个固定的方法,而死死盯住自己的技术的人,可能他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但是会让他自动过滤掉很多很好的方法,而且在给别人展示自己成果的时候,前者的说服力会更强,后者明显对动机和目的不是很明确,缺乏说服性。

这对我的启发是,不忘初心,你要明白你要解决什么问题,专注于你要解决的问题,其它的一切资源和技术都可以自己选择,只要是围绕着这个问题。

(二)小步快跑

这是借用了古典的《职业培训课》中的概念,原文是“三点一线,小步快跑“,我认为这是这本书作者最想给我们传达的观点。具体的讲就是,作者认为不要包揽过大的课题,即使是做大课题,也要将其拆解成分段的小课题,而且这些小课题都可以得到明确的研究成果的。这里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你在读博士后,你的时间如果只有两年,那么当导师给你一个大的,长期的课题,那么你要慎重考虑,因为这个很难在你毕业的时候有成果,这个会影响到你的就业以及和别人谈论时的底气。

其实这是一种讨巧也是很务实的想法,就像你给自己定坐标一样,不至于到最后跑得太偏,而且没有什么成果。其实从发表论文的角度,这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三)论文

(1)价值(表达自己、提升知名度、身价)

为什么要发表论文?在作者看来,论文对于一个科技工作者而言至少有一下的几个好处:

①论文是证明自己的一个很好的方式。论文发表清单是你现在老板和未来老板看中你的重要原因。

②完成项目并发表论文是你赢的梦想工作的先决条件。

③论文也是你和同行交流以及提升自己在业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2)小成果、有新意、不重复

这其实是前面课题分解成短期小课题的一个重要的衍生,稳重有一段表述很好的文字,摘抄如下:

“制定一份能够达成的论文时间发表时间表,最好的方法是将你的研究工作安排成一系列相对短期的阶段性小项目,这样既可以保障学术上的优先权,同时也能够进行自我宣传,是自己的工作得到保障。即使你研究的是一个重要的长期项目,你也可以将每个独立的小项目先报道出来,以表明你最新研究出了新知识的核心思想“

其实这种方法的核心就是把大的东西打散,然后分别发表成为小论文。这里有个好处,一方面你的文章都是研究很具体的小问题,而且都比较深入。而且如果你写一系列的文章,每次都可以看到不同的点,都有创新的地方,而与此相反的方法是好不容易搞出了一个巨牛逼的东西,然后写论文,发现这个论文会很复杂,一方面不便于完成,另一方面其实你的研究中的一个部分其实很新, 但是因为你憋大招,导致别人抢先,这岂不是很冤枉。而你发现,当你想写下一个论文的时候,没有办法不重复之前的那个文章,因为你已经把问题说绝了。

而且写一篇介绍新方法和新结论的文章比写一篇复杂的长篇文章要容易的多。

(3)标题-摘要-主体

这个是个小技巧,就是人们在信息爆炸的社会,第一眼吸引人们的是标题,然后是摘要,最后才是正文,所以讨巧的方法就是把标题写的很有兴趣,而且摘要需要引人入胜。

(四)交流

通过参加几个会议,发现交流的确很重要,对于你打开思路,知道别人在做什么有很大的帮助。这里提到了两个很重要的方法:

(1)论文—邮件

当你发现一个你很感兴趣的研究者的研究内容的时候,但是暂时见不到他的时候。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深入研究他的文章,然后通过邮件和他沟通,比如gabriella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2)会议-论文-交流

如果已经确定要去参加一个会议,而且知道其中某个大牛一定会去,最好的准备也是深入研究他研究的内容,然后在会后请教他一些很专业的问题。

《有了博士学位还不够(修订版)》读后感(三):笔记内容摘抄

文科生,正准备读博,看了之后也有一丝丝启发。感觉对于理工科博士应该非常有启发吧。感觉文科和理工科还挺不一样的,但大家都应该不天真到发傻吧,希望能对博士、学术工作有一个相对理性的认识。感觉多了解一点会有帮助的吧。也希望已经找工作或者即将毕业的文科博士可以补充~

通用的部分是:如何做报告,如何做学术评论,如何找博士后工作(尤其是现在还有师资博士后什么的),如何做学术计划。

一、如何做学术报告

二、如何做博士后

以及,做学术也需要交流,尤其是对于文科生而言,要显得对于别人有意义很重要吧:

三、如何写论文

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论文语言

如何对待让你觉得很烦,很傻,完全外行的评审意见

四、工作选择

研究所or高校

面试准备:

研究方向当然很重要:

用人单位也是一个小团体:

如何商量待遇:

待遇最好有书面记录,可以发邮件,比较礼貌地确认商谈结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