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宇宙奥德赛:飞向宇宙尽头》的读后感大全

《宇宙奥德赛:飞向宇宙尽头》的读后感大全

《宇宙奥德赛:飞向宇宙尽头》是一本由王爽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1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宇宙奥德赛:飞向宇宙尽头》读后感(一):也许不是我们,但总有一种生命可以永恒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千字文》

封面

“宇宙”一词,最早出自《庄子》:“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文子·自然》也说:“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大概是说“宇”代表空间,“宙”代表时间。由此可见,两千多年前,我们已经有了正确的时空概念了。

古人很早就把星空分成若干区域,如《史记·天官书》,就把星空分为三垣二十八宿。每一宿由不同数量的恒星组成。

《飞向宇宙尽头》就是以宇宙的区域划分为切入点进行展开的。作者从我们银河系所在的本星系群出发,由小及大分为“本星系群”、“室女座超星系团”、“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和“可观测宇宙”四个篇章逐层介绍。在每个篇章里又以提问和解答的形式串联起宇宙知识和天文学家的故事。

目录

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

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科幻影视热点概念的科普。我们能看到如“洛希极限”(《流浪地球》中木星危机的引力理论)、“黑洞”、“吸积盘”(《星际穿越》中的黑洞影像)等熟悉的科幻名词。假如你想储备下科幻电影背后的宇宙知识,推荐阅读本书,作者图文并茂地给出了通俗的描绘。

黑洞

至于宇宙的尽头究竟是什么?就需要读者通过本书自己探索了。我理解的宇宙存在的意义,是孕育生命、引领智慧。因为,无论生命处于宇宙的哪一个角落,无论生命如何的渺小,我们抬头看到的都是同一个、一整个宇宙。

也许不是我们,但总有一种生命可以永恒,可以揭开宇宙的一切奥秘。

《宇宙奥德赛:飞向宇宙尽头》读后感(二):一套写给300个月孩子的宇宙之书

这句话出自《2001:太空漫游》。

在小说的一开始,它就用沉重的语言告诉我们,宇宙和生命息息相连,生命从起源到发展再到对宇宙的探索,这是它必然要走的路途。

那个时候看太空漫游有很多的疑问,宇宙浩瀚,知识太过繁杂,而且难度又高,作为一个数学不好的普通人,是一种难以企及的高度。

但这不妨碍我深深热爱这个地球、这条银河、这个宇宙。

从它们的广博中,感受自身渺小,有一种不一样的情绪在里面。

所以当刚开始看到这个系列的书籍的标题时,就被深深的吸引。

《宇宙奥德赛-漫步太阳系》、《宇宙奥德赛-穿越银河系》、《宇宙奥德赛-飞向宇宙尽头》,这三本书必须一起来看,我感觉分开一本都会觉得有些不太完美。

从我们最初认识的地球出发,一直到一整个宇宙,更像是一条人类探索未知世界文明前进的河流。

作者在描述这条河流前进的时候,还夹杂着很多河流中的人的故事,他们怎么探索,怎么开创,又怎么样一点一点地进步。

天空的故事,在人们探索的故事的交织下,变得有些许不一样的温度。

关于天空,我有很多美好回忆。

小的时候,生活的地方是一个西北地区很偏远的小村子,光污染很少。

天一黑,家家户户关起门,就剩下一方拥有群星的天空在闪耀着、静默着。

肉眼可见的银河,从院子的一侧开始上升、下滑,直到天明,

密密麻麻的星落,在眨巴着眼睛,充满了无尽的想象。

虽然不知道那是什么,但那种绝美的景象,在长大这么多年后,依旧深深地印刻在脑海里。

它们给我了太多太多的遐想。

但是现在,很少能看到那样清晰的星星了。

有时抬头看到几颗非常明亮的星星时,又再会在脑海中回顾一遍曾经看到的画面。

常常说,下次一定要再去老家看一趟星星。

上次说下次,似乎已经过了很久了。

而这套书让我重拾了想象。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配图,特别是第二本和第三本。

天文学家是浪漫的,或许它们在望远镜里,在检测到的数据中,

看到的是一片漆黑、一串字符,一些信号。

但是经过他们对存在于宇宙中元素的渲染,给了我们不一样的色彩。

宇宙在他们的眼里,呈现出不一样的光。

光璀璨夺目,像缤纷的宝石,吸引着我们去了解它们。

所以这个系列我愿意把它称为,大孩子的宇宙入门读本。

对于我这个快300个月的大孩子,就已经很足够了。

书的作者王爽,是中山大学的老师物理天文学院的副教授。

他好会给书起名字呀。

宇宙奥德赛,立马想到了《2001:太空漫游》,

因为它的原名叫做2001:A Space Odyssey,

这场Odyssey之旅,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

书的最后一本,《宇宙奥德赛-飞向宇宙尽头》

从太阳系穿梭而来,书本带着我们跨越银河系,直达到了宇宙的尽头。

第三本书《飞向宇宙的尽头》给我不一样的感受。

在读第三本书的时候,忽然有一种,想象不到边际的感觉。

虽然,作者已经在努力的用市、省、国家的概念科普,

但是那种无边际感,吞噬大脑,不知如何应对。

就像是对完全陌生的物体进行认知一样,能渺茫的感受到一点点,但具体的真的很难具象化。

在这最后一本书中,我知道了我们的银河系其实是本系星座的一个部分。

我也知道了,其实宇宙也像一个生态系统,并不像它们现在展现给我们的这样安静,内敛。

它们静默的背后,存在着弱肉强食,存在着撕裂、争夺。

虽然我的生命短暂,不足以看到那些弱肉强食的场景,只能在脑海中去窥探宇宙的奥秘。

但是依旧不妨碍我畅想,当星系在潮汐力的作用下,因为吞噬,引起星爆的恢宏场面。

那个时候的天空,就像用很慢很慢的帧数播放盛开的烟花一样,

恒星一帧一帧的在眼前碰撞、闪烁、最后消亡。

书中给了一个具象化的图片,就是我们观察仙女星系和银河星系相撞的过程。

两个星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近,最终互相交织。

不禁思索,那个时候地球上还有人么?

那个时候,文明还存在么?

那个时候,文明是否已经摆脱了引力的束缚?

那个时候,文明是否已经实现了星际穿越?

那个时候,文明是否能够记录这场美丽的盛会呢?

《宇宙奥德赛》这个系列到了这里,似乎关于未来宇宙的探索已经结束了,但是又似乎刚刚开始。

放下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种难以割舍的感觉,总感到意犹未尽。

我们太渺小了,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完全认识我们所在的这个苍穹呢?

从远古时期,又有多少人,同样像今天的我一样,面对天空,发出问题呢?

我们又还能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再了解多少关于宇宙的故事呢?

没有人回答,苍穹不会回答,这个世界不会回答,我们只能等待。

等待另一个科学巨人,给我们一双新的眼睛,

让我们能够看得更清晰一点。

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用书籍来窥探广阔的宇宙,从浩渺中感受世界的伟大,感受宇宙的包容,感受星系的美轮美奂,已经是十分满足了。

毕竟当我们把目光看向宇宙的时候,似乎生活中烦恼的事情,变得没有那么得重要了。

这也算是一种治愈我们的方式吧。

关于宇宙的故事还在继续,我相信还有很多的书籍也存在、出版,但是这一套书籍给我带来的感受依旧是无法替代的。

看完它们之后,送给小侄子,希望他也能够像他姑姑一样,拥有探索到宇宙秘密时的激动、战栗的感觉吧。

《宇宙奥德赛:飞向宇宙尽头》读后感(三):读《宇宙奥德赛:飞向宇宙尽头》浅谈“超大质量天体成长过快的现象”

出大事了!

韦伯望远镜发现了6个130亿年前的大质量星系,可能会颠覆当代宇宙学理论对星系起源的认识。

我们的宇宙诞生于138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根据宇宙暴涨理论,王爽的新书《宇宙奥德赛:飞向宇宙尽头》将宇宙膨胀过程分为5个阶段,即暴涨、再加热、辐射统治、物质统治和暗能量统治阶段。

韦伯望远镜发现的6个星系处于物质统治阶段的早期,包含了很多超大质量蓝巨星。由于宇宙的膨胀,它们发出的光,经过时空长达一百三十亿年的拉伸,由开始的蓝色,逐渐变绿、变黄、变橙、变红……已经变成肉眼无法看见的红外线。

韦伯望远镜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些红外线,看到第一代恒星和星系诞生的景象。

在那个星光刚刚照亮“黑暗宇宙”的时代,大部分星系都处于婴儿阶段,它们的成长是极其缓慢的,慢到无法想象。而韦伯望远镜发现的6个星系,年龄只有5亿到7亿岁,质量却高达太阳质量的数百亿甚至上千亿倍,跟136亿岁的银河系体量相当。

宇宙学常识告诉我们,大质量星系绝对不是短短几亿年就可以形成的。

一般认为,在早期宇宙中,恒星最早聚集起来的结构是富含尘埃的小型星群,这些小型星群通过不断融合逐渐变大,星系才慢慢出现。银河系这样的大块头,往往要历经一百多亿年的时间,靠着不断吞并其它星系才得以扩张到今天的规模。

目前,离银河系最近的两个星系是“人马座矮椭球星系”和“大犬座矮星系”。

人马座矮椭球星系已经被银河系的引力撕裂成环绕银河系公转“指环”。而大犬座矮星系一头扎进了银河系内部,其外围物质被银河系的潮汐力剥离,形成了名为“麒麟座环”的星流。

这两个近邻的最终命运是什么呢?答案是,它们迟早会被银河系彻底吞并。

在未来的几十亿年里,银河系还会继续扩张。银河系亚群中的30多个矮星系,都会成为银河系的一部分。但是银河系的扩张并不会永远地持续下去。早晚有一天,银河系会遭遇它命中注定的、最可怕的对手“仙女星系”。

按照《宇宙奥德赛:飞向宇宙尽头》的说法,如果把银河系比作一个“中心城区”,那么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就是拥有50多个星系的“本星系群”。本星系群的形状像一个哑铃。它有两个星系密集区:一个是以银河系为“中心城区”周边有30多个“小弟”的银河系亚群;另一个是以仙女星系为“中心城区”周边有10多个“小弟”的仙女星系亚群。

仙女星系与地球相距250万光年,质量差不多是银河系的2倍。它正在以110千米/秒的速度,向银河系飞驰而来。这意味着,只要再过几十亿年,仙女星系就会与银河系发生碰撞。

仙女星系与银河系相距250万光年

现在,仙女星系只是一个远在天边的小角色,看起来对我们毫无威胁。

仙女星系与银河系相距100万光年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仙女星系会离我们越来越近,它的块头也会越变越大,直到能和银河系一较长短。

仙女星系与银河系发生接触

大约40亿年后,仙女星系首次与银河系发生接触,随即开启长达20亿年的合并过程。

仙女星系与银河系的合并过程

在星系合并初期,两个星系将反复互相穿越。由于星系内部非常空旷,所以几乎不会发生恒星相撞事件。但在互相穿越的过程中,两个星系外围的大量物质都会被对方的潮汐力剥离,从而形成壮观的星流。这样一来,两个星系的漩涡结构就会土崩瓦解。

在星系合并中期,两个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会在引力的牵引下互相绕转,开始一场至死方休的舞蹈。星系中的其它天体,也会跟着这两个超大质量黑洞一起舞蹈。与此同时,会出现异常壮观“星爆”:近距离绕转会压缩星际空间中的气体和尘埃,坍缩形成的大量恒星,会如同焰火一般点亮夜空。

在星系合并末期,那两个超大质量黑洞越靠越近,最后撞到一起,合二为一。在两者合并的一刹那,会释放出非常强大的引力波。

至此,星系合并就进入了尾声。只有少量星流向着新形成星系中心汇聚。

70亿年后的银河仙女星系

最后,我们熟悉的银河系将彻底消失。只剩下一个巨大的椭圆形星系,即银河仙女星系,在夜空中闪耀。而它也将成为本星系群唯一的主宰。

以上,才是我们熟知的“大质量星系的成长过程”。

在宇宙的时间尺度上,如果把银河系和未来的银河仙女星系比作成年人,那么韦伯望远镜发现的6个星系就相当于“幼儿园小班的孩子长着成年人的体格”。它们的质量实在是太大了。

其实,我们无法理解的“超大质量天体成长过快的现象”并非个例。

天文学家根据黑洞的质量大小,将黑洞分为:恒星级黑洞(100倍太阳质量以下)、中等质量黑洞(100-10万倍太阳质量)和超大质量黑洞(10万倍太阳质量以上)。

我们知道,恒星级黑洞和中等质量黑洞的质量增长主要靠吸积物质,或者吞并其它黑洞。但是星系中心的黑洞,尤其是那些巨大的椭圆星系中拥有数十亿倍太阳质量的超大质量黑洞,它们的质量实在是太大了。

以银河系和仙女星系为例,从这两个星系诞生,到合并为“银河仙女星系”,总共要历经200亿年的漫长时间。

据估算,合并之后的银河仙女星系,中心黑洞质量仅为2亿倍太阳质量。虽然它会继续吞噬“本星系群”内部残存的矮星系,中心黑洞也很难超过3亿倍太阳质量。这与人类现在观测到的动辄数十亿倍太阳质量的超大质量黑洞相距甚远。

那么问题来了,从宇宙诞生到现在,138亿年怎么能形成如此巨大的黑洞?

天文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有人说这些黑洞可能是由巨型天体“黑洞星”演化而来;有人说它是由一个超大质量恒星团集体坍缩而成;还有人说它可能是由宇宙早期的超大气体云直接坍缩而成。总之没个定论。

目前,有一个比较新颖的猜想:超大质量黑洞成长过快可能与导致宇宙加速膨胀的暗能量有关。

前面提到过,宇宙膨胀过程分为“暴涨、再加热、辐射统治、物质统治和暗能量统治”5个阶段。在物质统治阶段,四处喷发的放射线凝固成质点,类星体、第一代恒星和星系诞生;在暗能量统治阶段,暗能量抵消了物质的引力作用,宇宙开始加速膨胀。

据估算,宇宙的能量和物质构成如下:

暗能量:72%

暗物质:23%

我们已知物质(包括光):4.6%

有一点需要注意,这只是当代宇宙的能量和物质的构成比例。事实上,在宇宙的膨胀过程中,这个比例一直在发生变化。在物质统治阶段,暗能量要少得多,而物质要多得多。

也许,无论是物质统治阶段的大质量星系,还是暗能量统治阶段的超大质量黑洞,它们的异常成长都和“暗能量与物质的比例,以及宇宙的膨胀速度”有关。

“黑暗时代可能并没有那么黑暗,宇宙中恒星诞生的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得多。处于休眠期的超大质量黑洞可能只是表面平静,它们正在以一种奇特的方式野蛮生长。”如果这些都是真的,我们也不必感到惊讶。

在《宇宙奥德赛:飞向宇宙尽头》中有一段话:“我们今天拍到的所有天体的照片,反映的都不是它们现在的样子,而是它们过去的景象。这是因为所有天体发出的光,都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到达地球,然后才可以被望远镜所捕捉。”

我们毫不怀疑未来会有更多的发现,既包括天文观测上的,也包括理论研究上的,我们将会通过空间望远镜以及实验设备的进步,不断接近宇宙和时间的起点,那里的宇宙图景会比今天所有大胆的猜想更令人难以置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