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论家用电器》读后感摘抄

《论家用电器》读后感摘抄

《论家用电器》是一本由汪民安著作,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家用电器》读后感(一):处处闪现着对家电之存在结构的现象学的文化洞见

《论家用电器》是我2018年度十佳之一,看过汪民安两本书都很喜欢,思路清晰文笔流畅。家用电器这本书唯一一个缺点是,如某长评说像餐后甜点,吃一点就好,吃多了会腻。幸而这本书篇幅不长,连作者自己都说,本来是想将分析的对象写得更完整更全面,后来实在写不动了,我想很可能就是被自己腻着了吧。在我看来,这种书就是处处闪现着对家电之存在结构的现象学的文化洞见,但是洞见太多太密集,眼睛容易被闪瞎。

《论家用电器》读后感(二):冰箱,是空间性的机器

冰箱,是空间性的机器。它首先是一个储存空间。一切食物,都被封闭在这个24小时都能制冷的柜子中。如果你不再需要冰箱里的食物,食物可以搬运,但是冰箱断电后,还会留在原来的位置。

2020年12月中旬的时候,我和我妈一起去商场挑选新的 冰箱。上一次还是我很小的时候,家长带着我去家电供销社“看望”各种冰箱。基本上所有的冰箱,其属性与功能,都写在本书的冰箱这一节中。有关于冰箱的“形而上学” 就是这本书里讨论的。如果我在2020年的年底那次购物时没有讨价还价,大概会拿出这本书,来咏唱其中冰箱的一节内容:“全部关于冰箱何以可能的中文叙事” 普通人带着自然态度,是不会这样思考问题的。作者,十分精妙的描述了你在使用冰箱时不会去想的事,这是反思。

《论家用电器》读后感(三):读后感---论电视机

在2019年9月终于看到了这本多抓鱼上一直抢不到的书。主要是想看看这本书的第77页,论电视机的部分。作者汪民安写出了我在十年前就想写的关于电视机的感受。在2009年的电视机还没有完全智能化,所以本书的这一部分还是就传统的作为家电的电视机来写作。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

【电视机一旦打开,室内的状态就迅速改变】开篇第一句话就点到了一架电视机最核心的功能。作为家电,电视的存在在于改变室内的状态,不论播放怎样的节目,传统的模拟信号通过天线被接收,电视播放了新的消息,改变了原本处于沉默的室内空间。它的声音与图像,吸引了注意力,使它成为室内焦点。电视机是故意引起注意的,它与人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观看与被观看的装置关系。这一装置占据了室内特定的一个空间位置。或者安装在客厅,或者安装在卧室。放在一个可以被人看到的位置。如果一个人常年居家,一刻不停地开着电视,这一位置也是被最经常窥望的位置。室内没有景观,电视屏幕就好像一扇小小的天窗,扩充了视野。

当电视被关闭的时候,图像世界完全沉寂。一瞬间,屏幕上的一切画面还有声音全都落空。上一刻的心情随之继续,然后结束。人们可以在电视机沉睡时彻底失去一段剧情。

《论家用电器》读后感(四):学会一种思考方式

书是在图书馆借的,在图书馆选书是件有意思的事情。大量的书籍,各类装帧,名字不同。你挑选的线索只有书名、包装以及过去读过的书给你的直觉。所以当我在书架上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很自然地就被吸引了。这是一本不一样的书,它讲诉的是看起来似乎没有必要去关注的话题。论,家用电器。说明这不是一个实用性的使用指南,而是个人关于家电的一些思考,且是以一种严肃的话语呈现。应该会很有意思,读完觉得果然如是。

书里挑选了七样常见的家用电器来描述,既然常见,当然不必再赘述他们都是什么。作者妙就妙把电器放置在家庭这个背景环境下来描写。电视、电脑、手机、洗衣机,他们与家庭的空间关系,与人的生活的关系。一个小的切入点,把自己关于人、工具、家庭、社会的思考全部呈现出来。这样独特的视角,正如作者自己所说,适可而止,读多了会腻味,但是不得不说,这样的思考方式是很值得去花费一点时间去学习的。

这种思考方式是什么,既物质是思考的载体。常说人要善于思考,你总得有个切入点,作者选取了让人觉得最平凡,不具有爆点的家用电器举例,告诉读者,思维是如何把你的语言、经历、观点与世界联系起来的。给你一个话题,你该如何尽量维持它,不让它一下子熄灭,并且话题论述的过程要逻辑通顺,言之有物。思考就是有一个对象在那里,你把自己所经历,所学习,所疑惑的全部元素加诸于对象本身。写作就是以得体的语言把思维的过程以受者能读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本书最大的意义,不在于论述的结论,而在于论述的过程。

真的很有意思。

《论家用电器》读后感(五):重新审视物我关系

忘了在哪儿看到这本书里对于冰箱的片段,“仿佛是冰箱创造了这块肉,人们不会对这块曾经是尸体的肉产生恐惧”。心中不由得想,啊,真是本有趣的小书,于是速速淘宝下单。书是由几个小部分串起来的,洗衣机、冰箱、收音机、电视机、手机等等,每一个独立板块是作者对着物品喋喋不休的思考。花了一个下午就能翻完,配上久日阴霾过后爽朗的晴天,让人心情愉悦。

在看这本书前,因为近一年来的频繁搬家,我已经开始不断思考物品对于自己的意义。山下英子的那本断舍离,相信很多人也看过。这本书直接影响到我的日常生活,开始不断扔扔扔。暑假搬家的时候,父母很忙所以主要是我在帮忙收拾衣服日用之类的小件儿。生活了二十年的家,原来充斥着如此多的杂物。再也不穿的小时候的衣服,从各地买来的粗制滥造的旅游纪念品,太多了。所以我扔了大部分衣服,奉行clothes33原则,即一个季度衣橱里所有的衣物总数不超过33.仿佛扔掉的不仅是物品,还是精神上的包袱。

好了,到此为止我扔的东西里从来没有家用电器。家里的电器均算大件儿,我无权处置。或者说,家用电器像电灯一样,仿佛是房间的一部分,天然就在那里的。虽然没有电灯夜晚将是一片黑暗,而我们根本意识不到电灯灯存在。电灯对我来说只是墙上的一个开关,一个生来就有的、触手可及的光源,我们早已忘记爱迪生发明时的艰辛。看了这本书给我的启迪,原来电灯是剥夺普通无产阶级休息时间的罪魁祸首,资本家们才能以透支别人的健康为动力提高生产力。所以到底是人们对于发展生产力的渴求让他们创造了电灯,还是因为无意间点错了电灯这棵科技树才提高了生产力呢?是物先塑造了人?还是人的需求反过来塑造了物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