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作文十九问》经典读后感有感

《作文十九问》经典读后感有感

《作文十九问》是一本由王鼎钧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页数:20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作文十九问》读后感(一):作文十九问

2016年5月25日,深圳布吉,读完第一遍。

“作文一定要起承转合吗?”“如何立意?”“什么才是恰当的比喻?”“怎样发现和运用材料?”·······本书发掘十九个问题,以问答的形式,丰富的举例,解答学生作文的困惑。其中有方法和技巧,更有人生的经验和识见。

青少年是应该多读诗少读词,一旦早接触词,尤其是秦观周邦彦这些词人的词,容易走不出来了。欣赏能力会变得狭隘。多读诗会开阔眼界和拓宽欣赏水平,等培养了一定的欣赏能力时再去多读词才好。

······································································································································

《作文十九问》读后感(二):《作文十九讲》读书笔记

第五问:
起承转合

举王安石《论孟尝君》的一篇短文为例。「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脱于虎豹之秦。」这是起。「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这是承。「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这是转。「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这是合。



第六问:比喻


○ 乍愿君如天上之月出海复东来。( □ 这是比喻。)不愿君如东流之水到海不复回。( □ 第二个比喻。)有情之月无情水,黯然销魂别而已。况复一家判胡越?百年去乡里,关门断雁河绝鲤。( □ 这是用典。)万金不得书一纸。噫嘻乎嗟哉!远游子,春风三月戒行李。留不住箫上声。( □ 比喻。)拭不灭玉上名,( □ 比喻。)千尘万劫,销不得屋梁落月之相思、河梁落日之离情。( □ 用典。注意典故引起的联想,有时候和比喻的功能相同。)山中水,出山不复清。海中月,出海还复明。( □ 都是比喻。)不惜君远别,惜君长决绝。知君来不来,看取重圆月。【丘逢甲诗集:《岭云海日楼诗钞》之古别离行,送颂臣】



第八问:
「托物」

例如身世飘零的文人,写柳絮,写浮萍,从字面上看,句句是柳絮,是浮萍,没写他自己,其实呢,他句句在写自己,他是用浮萍用柳絮代替他。中国文学作品里还有一类叫「怀古」,例如一个怀才不遇的文人写屈原,借着屈原发牢骚,字面上也只有屈原,没有作者。这种写法也是「无我」。



第十问:


议论文是入世的训练,抒情文是出世的训练。抒情文为己,议论文为人。抒情文独善其身,议论文兼善天下。



第十七问:
诗

隋堤死了

老柳替它活着

朝阳和夕阳孪生

晚霞洗掉凝脂

星群蘸水磨去古锈

草原把天空黏住了

白云怎么逃得出去

《作文十九问》读后感(三):十九学问

我本意是想写书评,结果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底气,也不知道如何来评,倒认认真真的做起了笔记,把十九问的重点概括了下来。这个《作文十九问》,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倒是有趣得很,不但教作文也教做人。而且举的一些范例和引用的很多各家名句,或景,或物,或人,都很经典,不由得让你反复读来,细细咀嚼。

第一问:固定反应及反对固定反应。

作文要顺应语境,如:花好就应月圆。当然,很多名家也用反对固定反应来破陈创新,如:固定反应中看见落花应该惋惜,惆怅。但有名家偏偏就要这样写:“花谢了,花季结束了,花走完了它的旅程,我也可以放心了。”当然,如果像我这样作文水平有限的人,还是老老实实的用固定反应吧。

第二问:作文要慢,过程进展不要写得太快,避免一笔带过,让文章变得丰满。

有一个关于下雨看球赛的例子,就不能直接说天下雨了没法看球赛了,要让雨慢慢下来,观察下雨前人们的反应,雨怎么来的,看球赛的人怎么办,雨怎么由大变到小的,看球赛的人们怎么散的,这篇文章就一气呵成了。

第三问:作文怎样才能不容易变成无话可写。

十二字口诀:“思前想后、左顾右盼、说长道短。”展开想象的空间,写鱼不能光写鱼,可以写鱼缸,写鱼的种类和姿态,这叫思前想后。不仅如此,还可以写鱼缸周围的摆设,这叫左顾右盼。最后再发表点评论,这就是说长道短了。而这个说长道短就是放风筝的那根线,用思前想后和左顾右盼放出去后还得拉回来。

第四问:作文关键还是在于“审”。

注意审题目的重要性。就像偷窃、抢夺、抢劫都是夺取了别人的财物,但性质完全不一样。不审好题,作文就会跑偏。

第五问:起承转合

“起”是指文章起个好的开头,顺应开头接着往下写是“承”,中途可以扯点别的叫着“转”,最后再来个总而言之就是“合”了。

第六问:比喻对一篇文章的重要性。

比喻很重要,我们说话写文也经常用,是给一篇文章添佐料的重要调味剂。但写比喻是要发挥很多想象力,好的比喻也是不容易写出来的,在这里作者给了很多的例子和方法让我们进行学习。

第七问:立意。

确定写作的意图和角度。不立意,所有收集的资料都如散沙,还没有活力。

第八问:有我无我

作者举了个写景色的例子。分析了《澄清湖游记》和《澄清湖风景》两篇文章的区别,前者就得有我,写的是我眼里的风景;后者我可以不在里面,这些风景可以是从资料等各种途径得来。

第九问:下定义。

是整篇文章的方向,下定义的“下”字是落实、是具体要写作什么东西,降低了抽象的层次,这样一来文章就容易写了。

第十问:推论

要证明自己所写的东西,就要把一条条推论收集起来加减乘除,做到有序而又不复杂。但是一定要避免单线推论,这样文章才会更有料。

第十一问:放大术

说白了就是要学会“吹”,可以运用比喻和排比等方法加大力度“吹”,要吹的邪乎一些,这样才比较容易引人入胜。

第十二问:三段式(刺激→思考→决定)

就像写故事一样,先写一段话抛出悬念,引起人们的好奇心,人们就像受了刺激一样,非得要寻找出结果,这就是所谓的思考。最后得出来的结果其实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了,也就是最后一段式-决定。

第十三问:议论文的三段式(赞成-反对-调和)

对自己提出的论点虽然要有赞成,但也要有弊端的分析,试图反对自己。然后进行三比二的调和,既克服了文章的偏执,又确立了自己的观点。

第十四问:作文先要有“文心”

我总觉得这个“文心”不是“中心思想”,好像是一种意念。所以作者倡导读诗静心,说这样相当于镀金,充电,让你不乱,用诗来稳定自己的心。并强调:“不读诗,无以写散文”。

第十五问:蛇衔于其尾的写法

一件事物起因如何,结果就为何,因果循环。有一个范例:我家没有树,没有枣树,没有石榴树,什么树都没有。因为我家住在公寓的高楼上,阳台上有几盆海棠。而作者的文章就在这几盆海棠上。

第十六问:增加词汇

是提升语言立体感的重要部分,避免出现多种问题。如一位先生的汇报:现在要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本来不成问题,只因大家忽略了这个问题,以致不成问题的问题终于成了问题。

第十七问:怎么写诗读诗

由于现代诗比较好理解,于是作者着重讲了现代诗。现代诗讲究“韵”,但不一定要押韵,要的是自由。如:“冬天依然寒冷/而春天遥远/老农默默/床边藏着一坛种子。”这四句诗里,“天,然,寒,远,边,坛。”也都是韵。诗的意味既要明白如画,还得有言外之意,不得太露太浅。

第十八问:传世与酬世,作家与作文

传世是一种境界,酬世是为了生存,两者可以独立而行,但也可同时而存。

作文是功课,是学业。如豪华酒店做客:该“装”的时候要“装”,该有的场面规矩就得有。作家就如两三个知己下馆子,高谈阔论,随意得轻松快乐。

第十九问:文学的作用

是放松身心的一种娱乐,是获取知识的途径。

开卷有益,读完这本书,如获绝世武功。

《作文十九问》读后感(四):从立意到实操,珍珠洒了满地

经常听人说起写文章要起承转合,可何谓起承转合?却不得其法。找寻时觅得一个常用的例子,是王安石论孟尝君的一篇短文。其被称为短篇中之极则,尺幅中具有万里波涛之势,现转述如下:

世人都称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也因此归附于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这是起。

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能说是得到了贤士!这是承。

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在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这些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这是转。

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这是合。

对于这个划分,我是不敢苟同的,这使我本来就一团浆糊的脑子更加混乱了。由此便继续寻找例子的出处,便寻到了《作文十九问》这本书。

《作文十九问》是台湾成就很高的散文家王鼎钧先生的作品,其宗旨是为青少年写作入门释疑解惑。全书采用学生和老师一问一答的方式,阐述了自己在议论文、记叙文、诗等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写作指导书,没错,是非常有价值!它用有趣的例子和常见的疑问不断吸引读者阅读下去,在不经意间刷新你的写作观点、不断跳出写作的误区,对初学写作的朋友很有帮助。但也因其过于随和的问答风格导致有些拉杂,观点不成体系,珍珠散落一地,很容易看完出现那种狗熊掰苞米的效果。为此,我进行了一番梳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作文十九问》大致从作文的立意、结构、写作方法、文学的作用和价值四个方面展开讨论。第四部分我觉得意义不大,文学的价值知不知道都无所谓,反正喜欢的总会去喜欢,不喜欢的也终归不喜欢,因此本文重点介绍前三个部分。

一、立意。作文当先立意,立意是文章的灵魂,一篇文章是味同嚼蜡还是余韵悠长全靠立意。

我们来看唐诗《游子吟》中的句子: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读到此处读者即便不会感到无聊,也绝对不会有任何震动,因为这只是最平常的生活场景再现而已。如果接下来再描述些准备什么吃的啊、用的啊仿佛也顺理成章,但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此,笔锋忽的一转直接开始了文章的升华,出现了那句震撼人心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几乎是一下子就把生活小事拉高到了母爱的层面, 并马上形成一种令人肃穆,潸然泪下的效果。最后一句就是立意,传言说《游子吟》是诗人先得了这最后一句,又倒着补上了前两句。不知传言是真是假,可这手法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结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立意接下来就要选择合适的表达文体。笼统的分,文章大致可分为三种:叙述、议论、诗。小说散文就适合以叙述为主,杂文鸡汤当属议论,至于诗单成一体就不解释了。

在叙述方面《作文十九问》介绍了几个行文结构的公式,以为那些胸有千言却无从下笔的朋友作为抓手。

公式以三段式为主,本质上大同小异,分别是:目标——行动——干扰;情绪——干扰——情绪改变;刺激——思考——决定;赞成——反对——调和等。

拿唐诗《春晓》为例,就符合“情绪——干扰——情绪改变”这个结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是心情明朗;“夜来风雨声”,这是出现干扰的事件;最后“花落知多少”,这是情绪的改变。最终心情由明朗转为阴郁。

其实这些公式并不深奥,只是借此引导一下发散的思维以便成文,而且我们的真实行为本来就是这样运行的。比如你去追求一个美女,周末戒了斋、沐了浴买了一大堆鸡腿准备表白。可就在你刚要下跪时,她旁边的一个男同学却抢先一步拿出了鲜花(目标——行动——干扰);瞬间你激动、忐忑、害羞的心情全部崩塌,变成一副失魂落魄外加搞笑的心情(情绪——干扰——情绪改变);在这个打击下你开始认真思考美女的品味,并决定还是再给她一个吃鸡腿的机会(刺激——思考——决定);可最终美女还是明确表示她喜欢鲜花,你只好表面上赞同她的决定,心里却觉得过日子还是得靠鸡腿,但是你没再出声,只是低低的说了声我以后还是你最好的朋友(赞成——反对——调和)。你看这完全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暗恋小故事,顺其自然的发展便用上了所有的公式。

说完叙述,我们再来看议论文。在议论方面,作者王鼎钧为读者明晰了很多概念,看时有拨云见日的感觉。比如议论文就是说出大家都需要却又没想到的意见,此意见既是大家共同能接受的意见,又是隐藏于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见解。我们回忆网络的爆文,选材多是符合这条定义的。而在论述的方法上,《作文十九问》却没有过多提及,仅简要地提到了“概念——定义——否定定义、直线推理至极致产生荒谬”等几个破题的方法。

《作文十九问》还写了一些关于诗歌欣赏的观点,并不是很系统,大约可以管中窥豹,有所启发。

三、方法。除了建设框架,作者王鼎钧在内容的细节创作上也介绍了一些可用的小技巧。比如如何将一个简短的想法“吹”大成文章,如何运用因果关系不断勾连推进情节,如何准确的用词,比喻这种修辞到底应该是什么风格又服务于什么文体,蛇衔其尾产生余味等等不一而足。

而开始提到的起承转合,也是成文的技巧之一。书中介绍了很多值得思考的例子,大多精彩,只是这个起承转合却不是很贴切。按其所说:“起”即开头,是文章的第一句话;“承”即接着往下发展,让“起”的部分充分起来;而“转”是变化,是不同的观点或事件;到“合”是最后的结论或者最后的结果。依此来看,第一句前段“孟尝君招贤纳士,贤士因此归附于他”即为起,后段“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从秦国逃脱”是为承,第二句开始“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应为转,而最后“贤士不归附他”的结论是为合。

写书评既是为大家介绍好书也有自己学习探讨的初衷,相信《作文十九问》会给那些初涉写作的读者以有益的启发。作者王鼎钧也认可写作很是辛苦,可这苦又有不同的滋味。同是写文,写自己喜爱的内容就快乐,为了应付生活就烦闷。虽甘苦自知,但写作总是有莫大的好处,可梳理思想,增长能力,练的多了也许会成为一门手艺,凭此吃饭也未可知。在这个人人都可发声的时代,靠写作生存的机会要比《作文十九问》写成的年代大了许多,这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机会,与诸君共勉。

《作文十九问》读后感(五):《作文十九问》摘要

在作家笔下,文子是敏感的,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杜甫有一句诗:林花着雨胭脂湿。“胭脂湿”不一定比“胭脂落”好,但是,胭脂落,花瓣落到地上来了,胭脂湿,花并没有落,这是两种不同的意象。

站在林外才有“连天”的感觉,上一句“独上江楼思悄然”,下一句才是“月光如水水连天”,如果坐在潜水艇里,还能“连天”吗?

你在森林小径上没有宽阔的视野,你可以说繁星满天、密云满天,你看星看云的时候附近没有东西遮挡你的视线。

心情不同,景物跟着起了变化。

天下有许多好文章是这三个环节构成的:目标在望、全力以赴、出现干扰。也是一种布局。

(写看球赛遇上下雨,运用之前三个环节进行布局)难怪我的文章写不长,我总是下雨下得太快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个样式是“情绪-干扰-情绪改变”。

扩张文章的方式:思前想后(一个时间的前因后果)、左顾右盼(一个事件或人物和周围关系)、说长道短(夹叙夹议,加入议论成分)。

作文构思的时候,一方面要抓紧题目,一方面要能向四面八方延伸。写长文章,题目多向前延伸一些,圆周大一些;写段文字,题目少延伸一些,圆周小一些。

文章起承转合。“承”是起了头以后接着往下发展,使“起”的部分更充分。

诗要有“言外之意”,也许用着“合”。有时候,诗人留下缺口,让读者自己去“合”。列如:“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用猜测的语气,感叹的口吻,使句子长一点,语气悠长一点、缓慢一点。

有一年我杜莎士比亚的剧本,那里头比喻真多,读着读着我忽然有一点儿领悟,他老人家有些比喻是用“大远景”的手法产生的。远景,镜头蛇精来的空间大,空间里的景物就相对地缩小,这是看上去景物就不像原来的星系,像是另外一种东西。

凡是太大的景象都难比,你哪里去找同样大的东西?(此时应该往小了比喻)

比喻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整篇文章的一小部分,用什么样的比喻,得看文章需要什么样的效果。

每篇文章都不是有我就是无我。八千里路云和月,这个句子里就“有我”。

你只有请他下定义,才知道他的意思。如果你是跟人家辩论,你对“正义、真理”怎么驳?你只能驳他的定义。“下定义”这里有个“下”字,“下”就是比较落实、比较具体,就是降低了抽象的层次。这么一来,那个抽象的名词的包容性没那么大了,涵盖面没那么广了,可能露出破绽来。

作文不是毕业论文,不能唱,内容也就不能复杂,一复杂,就变成大纲了。(谨记!!)

这个攻击的方法,就是把对方的定义直线向极端推论,使它站不稳、倒下来。议论文有破有立,所谓“破”,就是推翻别人的主张。

用单线条来“立”,不大管用,用这个方法来“破”,倒是很有威力。

写议论文是入世的训练,抒情文是出世的训练,抒情文为己,议论文为人,抒情文独善其身,议论文兼济天下。

所谓三段式、四段式都是我们贪图方便的说法,它在别人的文章里并不明显,它在我们的文章里也应该若有若无。

如果我们长些议论文,常用“赞成、反对、调和”三段式写议论文,就可以克服偏执。

你也可以把这个三段式的最后一段叫作综合。如果叫综合,这个三段式的前两段,可以叙述两种不同的情景,不一定哟啊提出两种不同的意见。

我们常常到诗里头去镀个金、受个浸、充个电,让我们的心不那么乱,不那么浮,也不那么死。

火柴燃烧,是一种“无可名状之形体”,可以当美术品欣赏。每一根火柴燃烧成一个独有的形状,不和别的火柴雷同。

火柴的燃烧有起步,有展开,有衰落,也就是有开始,有高潮,有结局,很像是写一篇作品,尤其是,它们从来不重复,每一个火柴都在创作。

开头是纽扣,结尾又是纽扣,如果是写文章,这叫“蛇衔其尾”。

诗有诗的语言。诗常常把具体的说成抽象的,又把抽象的说成具体的。

诗有一种手法,上一句和下一句不一定很连贯,每一句像一个岛屿没有安排渡船,不过他们仍然是一组群岛。

我见过三种作家。一种是,志在酬世的文章和志在传世的文章写得一样好,你酬世,“世”也畴你,所以这一类作家活得很漂亮。第二种,志在传世的文章写得很好,勉强酬世就大有逊色,可是,他既然薄有文名,社会往往要借重他的名气,也就常常给他安排一个座位。第三种,根本不肯或不能酬世,他没有那个才能,也没有那个心情,社会就说,“好吧,你去走你的独木桥把。”由他自生自灭。

你可以不酬世,但不要希求得到人家酬世得来的东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