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漢字日本经典读后感有感

漢字日本经典读后感有感

《漢字日本》是一本由茂呂美耶著作,麥田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20,页数:2014-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漢字日本》读后感(一):这本书就像是,我们吃完饭,喝碗汤溜缝的书。助消化,充实胃。

七月份考完日语n1,等成绩的时候,在书店看见这本书。

我们在生活中,总是会说,日语是借鉴的中国古代的文化,在日语的语言文字方面,我们总是有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但是这种优越感,究竟从何而来呢?只是因为我国的历史有上下五千年么?

就算中文和日语是母子关系,但是在语言发展的后期,日文也深深影响了中文的发展,我们不得不承认。

除了介绍日语和中文的渊源,这本书还介绍了日本生活方面的小常识。比如日本早期的社会中,只有贵族才有姓氏;日本男女双方结婚后,必须统一成相同的姓氏(大部分是女方改为男方的姓等。这本书更像是作者的随笔,介绍了生活中对中日文化差异的一些体会。介绍了很多是事例来体现民族性格,日本的科技和人民素质,让身为一个中国人也自叹不如。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从地理环境分析民族性格的成因,感觉更加有说服力。虽然我并不喜欢作者分析的中国人,但是不可避免的,我没办法否认,正是因为作者说的有道理,才让我感觉有点难堪。”有时候就算欺骗对方也要强行销出商品”我真的很不想承认这句话,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为了利益不惜伤害自己的同胞,地沟油,毒奶粉都是铁证。就算是环境影响了我们的性格,但是我们能不能现在就开始改正呢?

总体来说,这本书对于学习日语,或者对学习日语有兴趣的人来说,还是有帮助的。书中后半部分,介绍了一些难以理解,容易混淆的日语单词,帮助理解记忆。同时,对日语的惯用语法也有一些介绍。主要是在谈话中,称谓的介绍,这些知识在语法书中找不到,如果这本书没有点破,我想我是不会注意到日语对于称谓是这样一种使用方式。

虽然有学习英语,日语,但是并没有认真的琢磨过一种语言,也没有总结规律,将语言进行对比。觉得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还应该更加细致。

这本书就像是,我们吃完饭,喝碗汤溜缝的书。助消化,充实胃。

《漢字日本》读后感(二):一知半解的鹦鹉学舌

书于二〇一七年一月十七日

日前刚阅毕《日文汉字豆知识》部分。前半部分多从生活琐事说起,娓娓道出日本人的日常生活点滴及日语与汉字的交缠关系,让人增长见识;但后部分却多见引用他人著作及观点,如早坂隆、铃木孝夫、白川静、吴善花、孔健等人,而难见作者个人的主见。越往后读,便越是生出作者不过是在作一知半解的鹦鹉学舌,失之偏颇,读之不禁扼腕顿足。难以苟同之处,在此妄议一二。

造字之法,有“六书”一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但“假借”、“转注”当属用字法,汉字的构造大体不离前四法。而在此当提的是形声法。汉字虽为表意文字,但亦非全弃语音于不顾,相信不少人在孩童时亦曾有类似的体验:对着不认识的深笔字,硬着头皮照着该字结构里认识的某部分读,仍能误打误撞念对了读音。这是因为,汉字当中有八成,是遵此造字法创造出来的。形声字兼具音、义的考虑,如“梨花”二字,“梨”,从木利声;“花”,从艸化声。无从否认,汉字确是有一定的表音功能。且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无一不彰显出我们的先人对事物特征有着细致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准握神髓的表现力。随着时代变迁,语音演变,古今同字许是有不同音;且中国有八大方言区,各自有其语音特点,但汉字却是凭这表意的长处,不受语音变异的影响,让中国人得以自古至今都能够在这广阔的大地上突破语音的障碍进行交流,甚至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人们能够自如运用汉字,也是借了这汉字表意的优势。

文字本就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这符号的意义亦是人为赋予的。日语假名虽是表音文字,却也只是音节文字,若论表音的彻底,还是不如音素文字的。

区分一个民族是属于“游牧民族”(即书中的“骑马民族”)抑或是“农耕民族”,更应是从获取食物的方式去划分。而书中对中国人属于“骑马民族”、日本人属于“农耕民族”的论证却未尝不是一种循环论证:因为是“骑马民族”(“农耕民族”),所以具有“骑马民族”(“农耕民族”)的特性,因此属于“骑马民族”(“农耕民族”)。中国的核心区域,黄河中下游及长江中下游均是农业地带,素以农耕为生,是毫无疑问的农耕民族。但自永嘉之乱后,胡族南侵,也把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气质带进中原。虽北朝有孝文帝改革,然汉化并非单向的,汉人胡化与胡人汉化乃是交叉并进的。傅斯年先生在《中国历史分期之研究》中提到,隋唐之人,从民俗言之,“琵琶卑语,胡食胡服,流行士庶间,见于载记,可考者甚繁。”我们将高床座椅,称之为胡床胡椅,亦是因为这是胡族带来中原的。北方话中的儿化音也是胡语影响的结果。因此,若是说中国人是受游牧民族影响的农耕民族倒也是说得过去的。而日本,四面环海,海洋也是觅食的主要方向,因此日本更应是渔耕民族。但文化,本就是在相互碰撞中逐渐交融并往前发展,汉字和音便是一个明证。

这书虽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想法的窗户,但却在引证部分有着失于片面之处。而被征引的原作因未曾拜读,本意是否有被作者误解,也无从考究,故暂且不表。但读之如尽信,亦恐会误入歧途。

《漢字日本》读后感(三):透过汉字,多一些日本人脑袋在想什么的小知识

包括我在内,许多讲中文的人都会以为日本人使用汉字,因此就算不会日文也不至于有沟通上的困难。直到我在秋叶原看到一家店,前面挂着「一生悬命营业中」。在前年,选新北市长的水牛伯便是用「一生悬命,负责到底」当竞选的主轴。当时我还看得雾剎剎,看不懂这意思。看到这之后才知道这是日本人在用的成语。隔天和懂中文的日本人谈起这句话时,知道这句的意思是:用心的做好这一切。等于是这意思要用中文来讲的话,应该是「竭尽所能」才对。至此,我才确信,一样是汉字,偏偏意思就会差很多。

回到台湾后的某一天,我在家附近的图书馆看到这本《汉字日本》,为了打发时间借回来读,却是因此长了不少这方面的知识。茂吕美耶是在中文出版中很长出书介绍日本文化的作者之一,在台湾、日本、中国这三个地方曾经长期住过,因此可以好好说明这方面的切换。

本书首先讲到的,日本人一开始是先用训读的方式吸收汉字,也就是照字面的意思配上相对的日文读音。而后在中日交流中,吸收各种不同读音进来,于是就算是同一个字,要表达不同意思时,就要讲出不同的发音。可能一般讲国语/普通话的人无法理解,但是我这个多少会讲闽南话的多少懂得种感觉,因为闽南话本身也会有白话和文言两种讲法,比如说数字「九」,讲年份、姓名就用文言的”kiu”,算钱方面就会白话的”kau”,跟闽南语的「狗」是一样的发音。于是,有某些地方的人讲到名字有九的人时,是刻意用白话的音来讲。

另外要提到的是日文的汉字中有的名词,是跟当下讲中文的名词有异常的差异,但是这些名词却是古代中国文学中会出现的名词。也因此,懂一点懂一点古文,对理解日文的世界却是大有帮助的。

唯一的缺点是,也许作者是日本人,因此在写作中会离题到去讲日本语言的独特性与优于其他东亚文化的创造性。比如说文中提到讲日文的会特别去听到蝉叫声,不讲日文的,大脑构造导致他们无法听到。又或者是说日本人如何透过汉字与拼音的混合运用,创造出更为先进的语言表达文化。而韩国在废除汉字后,反而对于整体进展造成限制云云。还有就是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量创造出的汉字名词,被中国与韩国的知识界所引用。这方面也许是无法避免的,比如中国人也会去强调他们优于西方的特质,台湾人也会提到他们不同于中国的特质。

不过这些离题的过程中,比较有趣的是她将日本人形容为农耕民族,而中国人是游牧民族。她举的案例是中国的朋友在日本工作没多久经常跳槽,而日本人的选择便是终身做下去;以及两个民族之间对待信用的不同态度。读到这里,我所想到的是,这不就是大家在讲的「狼性」与「羊性」的比较吗。台湾的媒体经常肯定的唱衰台湾人没有狼性,如何落后中国人非常多。但日本人的看法反而不太一样。读到这里,就可以让我更确信到,一大票职场作家抄袭日本人讲说工作最少要做满三年的理论,也就是这么来的。一般而言,讲说台湾最美好的风景是人这种话,也是根基于台湾人某种程度上有农耕民族的性格。不过台湾老板的性格便是非常偏近于游牧民族,不然也不会有获利持续成长,薪水没有成长,动不动就关厂搬去国外,还积欠工人这回事情发生。

虽然中文世界和日文世界这么有差距,但是某种程度上台湾人可能会靠近一点。比如说,有一年去鼓浪屿,被朋友请去一位大叔的家作客,那位大叔就用闽南语请我们喝”bi ju”,当下我有点听不过来。后来仔细一看,原来是啤酒,而啤酒的厦门话是这样讲。而台湾话里的啤酒,却是直接搬用日文发音的”密鲁”,而这也是日文用外来语创造的名词。其他像是”欧都麦”摩托车、”太鲁”(磁砖)等一些工程用语更多日本语被吸入台语使用的。而作者在书中提到,中文讲的「娘」是形容年长女性,而日文的「娘」是年轻女性这种差异,在日本漫画和轻小说不断的被引进之下,反而年轻中文是讲的意思也与日本同步了。

总之,透过这一本书,可以多了解中文世界和日本世界的差距,并且增强这方面的小知识,懂得日本人这方面在想的是什么,也是挺有收获的一件事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