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高考关于苏轼的作文素材300字

高考关于苏轼的作文素材300字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关于高考关于苏轼的作文素材3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篇

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一帆风顺的,人的一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挫折与困难,就看你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现实中的挫折与困难,曾经有个问题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世界上为什么会有穷人和富人之分呢?我想应该是因为他们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不同吧!其实人从生命的开始到生命的结束。上帝赋予我们每个人的机会是同等的。唯一的是他们的心态决定了一切。细节决定成败。一个好吃懒惰的人是没有什么发展前途的。一生只能原地踏步的做个贫困人。而一个思想积极向上勇于追求目标的人将会改变他一生的命运。

保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身边的人或事。首先在工作当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与困难。我们要摆正心态。勇敢的面对。想法设法的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着去推卸责任。埋怨别人。俗话说的好:”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借口。”所以我们不得不去总结经验教训。杜绝犯同样的错误。其次我们在工作当中面对身边的人和事要注重细节,不要太过于工作情绪化。尤其是面对我们身边的客户也好。同事也好。在沟通和谈判方面要注重礼节和语气的轻重缓解。最后就是我们每个人面对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其态度要积极乐观点。不要老是抱怨什么。要知道很多东西我们是改变不了的。唯一只能改变的就是我们自己。总之记住一句话目前的失败不叫失败,只能是暂时停止成功。可能是我们还没做好成功的准备吧!

明确自己的目标,做自己想做的,想自己愿意想的。往往不可以空想,有了目标和思维,还要去实践,去行动。不能每天无所事事的,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要知道自己做什么,为什么。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只要我们每个人坚持不懈的严格要求自己。朝着那个目标去奋斗,去发展。我想总有一天会成功的,我相信滴水穿石的故事,和以往古老成功的法则。只要我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坚持。不抛弃,不放弃,从来没有行不通或办不到,没有希望的事。不是吗?

第二篇

姚明——中国男篮的希望(年轻人是国家和社会的希望)

如果你问姚明,他的最大愿望是什么,他会告诉你,是率领中国男篮拿一回世界冠军,而不是在火箭队拿NBA总冠军。当然,说完了以后,他会再加一句:“我也知道,这就是一个梦想。”姚明年纪轻轻,但在中国男篮里已经是员老将。他在1998年第一次被招进国家集训队的时候,20世纪纵横中国篮坛的那批老将——胡卫东、孙军、李晓勇、巩晓彬、刘玉栋等人还如日中天。现在一转眼,中国男篮里已经没有他们的踪迹,取而代之的是莫克、朱芳雨、杜锋、龚松林。他们和姚明一样,同生于20世纪80年代。

2004年7月,在北国冰城的夜色里,姚明成了亚洲篮球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霸王,他是亚洲篮球的奥尼尔,是亚洲篮球总决赛里的蒂姆?邓肯。最后的那场中韩之战,当韩国人的三分球像烟花一般绽放,姚明怒吼一声,成了中国男篮照亮希望的灯塔。

希望工程(要为他人点燃希望)

希望工程是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发起倡导并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其宗旨是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建立希望小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希望工程自1989年10月实施以来,累计资助230万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援建希望小学8000余所,培训希望小学和农村小学教师2300余名。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评估表明:希望工程已经成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富影响的民间社会公益事业。

希望工程自1989年10月启动以来,在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及其授权的各级希望工程实施机构的努力推动下,得到了社会各界,海内外团体、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实施成果和综合效益,赢得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高度评价,已成为我国最具社会影响和享有崇高声誉的民间公益事业。希望工程的实施,改变了一大批失学儿童的命运,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唤起了全社会的重教意识,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弘扬了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林德曼博士的挑战(希望可以战胜死亡)

1900年7月,一位叫林德曼的精神病学专家独自一人架着一叶小舟驶进了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他在进行一项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心理学试验,准备付出的代价是自己的生命。

林德曼博士认为,一个人只要对自己抱有信心,就能保持精神和机体的健康。当时,德国举国上下都在注视着独舟横渡大西洋的悲壮的冒险。已经先后有100多位勇士相继驾舟横渡大西洋,结果均遭失败,无人生还。林德曼博士认为,这些死难者首先不是从肉体上败下阵来的,主要是死于精神上的崩溃,死于恐怖和绝望。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他不顾亲友们的反对,亲自进行了试验。

在航行中,林德曼博士遇到了难以想像的困难,多次濒临死亡,他的眼前甚至出现了幻觉,运动感觉也处于麻木状态,有时真有绝望之感。但只要这个念头一升起,他马上就大声自责:“懦夫,你想重蹈覆辙,葬身此地吗?不,我一定能够成功!”生的希望支持着林德曼,最后他终于成功了。他在回顾成功的体会时说:“我从内心深处相信一定会成功,这个信念在艰难中与我自身融为一体,它充满了周围的每一个细胞。”他的试验表明,人只要对自己不失望,对自己充满希望,精神就不会崩溃,就可能战胜困难而存活下来,并取得成功。

美国百货大王的故事(任何处境下都要怀抱希望)

有一年的圣诞节前夕,一个美国青年想去纽约,妻子便去车站给他买票。车票已售完,妻子无奈地回家对他说:“很抱歉,没能买到票。售票员说有人退票的希望只有万分之一。”青年人听到妻子的话后,马上开始收拾行装准备出发。面对妻子不解的目光,他说:“我去碰碰运气,如果没有人退票,我就当是提着行李去散步了。”在车站里,他开始等待。开车前三分钟,终于有一位女士因为孩子生病而不能成行,他由此得到了退票,踏上了开往纽约的火车。

这个美国青年就是甘布士,他凭着抓住生命中每一个看似渺茫的希望这个信念,最终成为美国百货业巨子。在谈起自己成功的感悟时他说:“我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我抓住了万分之一的希望。别人以为我是傻瓜,其实这正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生活中,我们缺少的往往就是这种等待、这份耐心和勇气。即使希望之后的结果常常是失望,也应该重新鼓起勇气和决心。就像甘布士把失败说成提着行李去散步,那是一种怎样积极的心态啊。如果他在失败之后就去抱怨命运,便不再去争取生命中许许多多的万分之一的希望,也就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了。

更多的时候,我们缺少的恰恰是为了万分之一的希望去拼搏、去追求的信心,看似不可能便放弃了。我们也会常常嘲笑身边那些为了不可能实现的梦想而痴心奋斗的人们,笑他们的愚蠢和不明智。可是想想因为目标遥远抑或困难重重而放弃希望的我们,到了最后一无所获,不是更应该被嘲笑吗?成功绝非偶然,虽然有时看似简单,但我们不曾注意的地方,却很少想别人曾怎样为了这万分之一的希望而付出辛苦的汗水和智慧。

希望就是力量,有了希望便会有成功的可能。成功和失败之间,其实只隔着一颗充满希望的心!

张海迪的故事(希望点亮生命之灯)

1974年冬天,张海迪和父母一起从下放地回到济南。返城的年轻伙伴们一个个都有了着落,有的进了工厂,有的参了军,有的上了大学。张海迪不愿让父母养自己一辈子,而且经验告诉她,只有工作才会快乐,她也要去找份工作。她手摇轮椅,四处寻找。可从冬到夏,没有结果。人家还说:“多少好胳膊好腿的都找不到工作,哪有地方安排你!”

张海迪心如死灰。她觉得自己的生命价值已经完结,没有必要再这样拖累父母,忍受痛苦活下去了。一天傍晚趁父母不在,她吞下了大量的安眠药,然后闭着眼睛平静地坐在轮椅上。但平静顷刻即过,海迪的心开始翻腾,她想起了父母亲养育自己十几年的心血,想起了乡亲们给予自己的快乐和厚爱,想起了自己在日记里写下的话语,她发现自己对生活还是有很多希望的……她还想起了保尔的那句名言即使到了生活无法忍受时,也要生活下去!一个坚定的想法出现在她的脑海中:“不!不!我不能死!还有多少事情等着我去做啊!”“来人啊!救救我……”张海迪扯起自己的头发,大声呼喊。对生的希望把死神吓跑了。张海迪还怕什么呢?从此,以病残之身坐在轮椅上的她又开始了新的奋斗。

第三篇

1。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2。人有拂郁,先用一忍字,后用一忘字,便是调和气汤。——陶觉

3。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陶行知

4。慷慨,尤其是还有谦虚,就会使人赢得好感。——歌德

5。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马南

6。没有经过琢磨的钻石是没有人喜欢的,这种钻石戴了也没有好处。但是一旦经过琢磨,加以镶嵌之后,他们便生出光彩来了。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是使他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洛克

7。在风度上和在各种事情上一样,唯一不衰老的东西,是心地。心地善良的人单纯朴实。——巴尔扎克

8。一个人要帮助弱者,应当自己成为强者,而不是和他们一样变成弱者。对于他们已经做了坏事,不防宽大为怀,如果你愿意。对于他们将做未做的坏事可决不能放松。

——罗曼?罗兰

9。谦逊是美德的色彩。——提奥格尼斯

10。要在座的人都停止了说话的时候,有了机会,方才可以谦逊地把问题提出,向人学习。——约翰?洛克

11。我所遇见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是我的老师,因为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东西。

——爱默生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3。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1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15。我们不要把眼睛生在头顶上,致使用了自己的脚踏坏了我们想得之于天上的东西。

——冯雪峰

1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17。不要对一切人都以不信任的眼光看待,但要谨慎而坚定。——德谟克里特

第四篇

1、书是老师,书是大学

法拉第:书引他走上科学研究之路

英国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法拉第,因家庭贫苦,小时没有上过学。他12岁时,一边卖报,一边从报上识字。13岁时,法拉第进了一家印刷厂,工作之余他就翻阅装订过的书,在送货的路上也是边走边看,经过几年努力,他终于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后来他又看《大英百科全书》,他特别喜爱看电学和力学方面的内容,法拉第还用废纸订成笔记本,摘录各种资料,有时还画上插图。一个偶然的机会,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丹斯来印刷厂,意外发现了法拉第的“手抄本”,当他知道这是出自一个学徒工之手时,大吃一惊。他送给了法拉第四张皇家学院听课证。这便是法拉第走上科学研究道路的开始。

2、书与人生结下不解之缘

文学家、学者:爱书成癖的一些雅号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大文学家、大学者,都酷爱读书,精读泛览,爱书成癖,因而获得了种种雅号:

书淫:南北朝时的刘孝标,想方设法找书来读,无论路程多远,他都去求借,然后便沉浸在借回的书中。人们见这种读书的贪婪状态,就称他为“书淫”。

书库:隋朝公孙景茂,别号元蔚。他自幼潜心学习,一生中读了许多书,被人们称为“书库”。

绣囊:后汉马融博学多识,饱读诗书,因此人们说他肚子里装满了天下锦绣文章,使他获得了“绣囊”的雅号。

书城、邺架:唐代李泌,7岁就能赋诗成文,唐玄宗诏命他供奉东宫。他不仅看书极多,家里藏书也极丰富,所以被人称为“书城”。又因为他曾被封为邺侯,所以又有“邺架”的说法。

书簏:唐代李善读书极多,又博闻强记,学识弘富,曾经注过《文选》,成为历代流传的善本。他被人称为“书簏”。(簏:竹编成的箱子)

行书橱:这是人们对唐代学问大家虞世南的称呼,意思是说他读书面广,常识渊博,像一个活动的书柜。被人称为“书橱”的还有宋代政治家李纲。而明代文学家丘琼山博学多才,被人们称为“丘书柜”。

3、不是每本书都好,不是每本书都要读

颜驷:世人戏称“马四库”

汉代有个叫颜驷的人,自幼嗜书,无书不读,读过的书堆积满房,世人戏称“马四库”。也许正由于读得过滥,他一直到老都无多大建树。汉武帝闻之,出于同情,勉强给了个都尉之职。

4、贝弗里奇:只有一小部分才值得你细加研味

贝弗里奇是英国杰出的动物病理学家,他对如何读书很有见地。他说:仅1952年版的《世界科技杂志一览》,就编入了5万多种期刊的学术文章,相当于每年读200万篇文章,或一周读4万篇。这是谁也不能读完的量。这说明要使你读的书变得对你有价值,你就必须注重选择,只有一小部分作品才值得让你花时间去细加研味。

5、好书,引领人进入人生、知识、创造之门

华罗庚:两本书“把我引入了数学的皇宫”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由于家境贫寒,在父亲的杂货店里干起了帮手,但他对数学酷爱无比,靠着这股子执著劲,他在数学这坎坷的山道上愈攀愈高。他说:一本《大学代数讲义》和一本只有50页的《微积分》小册子,把我引入了数学的皇宫。

第五篇

创新让人们不断靠近真理(揭开天体的层层面纱)

长期以来,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地心体系”的理论统治着人们的头脑。托勒密认为地球居于中央不动,日、月、行星和恒星都环绕地球运行。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推翻了托勒密的理论,阐明了日心说: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而后,布鲁诺接受并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太阳系只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天体系统。伽利略通过望远镜观察天体发现:月球表面凹凸不平,木星有四个卫星,太阳有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金星、水星都有盈亏现象等。不久,开普勒分析第谷。布拉赫的观察资料,发现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并提出行星三大运动定律,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基础……因此可以这样说:科学是不断发现的过程,真理是不断创新的过程。

保守是创新最大的障碍(牛顿晚年趋于保守)

牛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对科学的贡献是史无前例的。他的一生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力学三定律、万有引力、冷却定律以及微积分等。然而到了晚年,他的研究陷入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学说的范畴而不能自拔。他花了十年的时间研究上帝的存在,结果自然毫无所得。由此看来,即使一个伟大的学者,一旦落入陈旧的范畴,也谈不上有丝毫的成就。

创新即是表现个性(郑板桥独创一体)

郑板桥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他自幼爱好书法,立志掌握古今书法大家的要旨。他勤学苦练,然开始时只是反复临摹名家字帖,进步不大,深感苦恼。据说,有次练书法入了神,竟在妻子的背上画来画去。妻子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是在练字。他妻子嗔怪道:“人各有一体,你体是你体;人体是人体,你老在别人的体上缠什么?”郑板桥听后,猛然醒悟到:书法贵在独创,自成一体,老是临摹别人的碑帖,怎么行呢!从此以后,他力求创新,摸索着把画竹的技巧渗在书法艺术中,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板桥体。

创新推动历史前步(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商鞅为维护秦国统治者的利益而推行的一系列变革措施。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年轻的国君决心改变秦国的落后面貌,于是下了一变法图强的求贤诏令。商鞅就是在这个时候自魏国来到秦国的。

商鞅到秦国后,宣传“强国之术”,决心协助秦孝公进行社会改革,因此得到秦孝公的信任,任命他为左庶长。

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秦国两次公布了新法。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面貌焕然一新。秦国从落后国家,一跃而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强国,出现了“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局面。

正是由于它的作用,秦朝的历史才变得如此辉煌。

第六篇

作文素材名人事例:苏轼的宽阔胸襟

公元11XX年5月初,苏轼从贬谪之地海南归来,路过镇江金山寺时,在那里看到画家李公麟为他画的一幅画,他就在自己的这幅画前默默地站了很久,然后题下一首诗。诗的后两句是这样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才华横溢,又正直清廉,何以一生的功业仅与三个州相互牵扯呢?我们不妨就从这三个州谈起吧。

黄州,位于湖北东部,当时是个非常贫穷的边远小镇。那里最出名的东西就是萝卜。据《黄冈县志》记载,那里的萝卜长得粗壮,形似冬瓜,且清香甜脆。但萝卜能解决什么问题呢?萝卜根本改变不了黄州贫穷的面貌。

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到了黄州,就在这一年的春节前夕,他带着一家老小,从京城出发,一路颠簸,来到了黄州。

那么,苏轼为什么会被贬到黄州呢?

苏轼25岁出蜀应举,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入三等,当时整个北宋入第三等的只有四人,苏轼可谓春风得意,他随即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判官。四年之后还京,英宗因为早就知道苏轼的文名,打算招入翰林。不久,王安石当上了宰相,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变法本来应该是没有错的,历史上的几次大变法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王安石的变法来得太猛烈,太急功近利,如身体极度虚弱的人,突然给他加个大补,非但不能让他恢复元气,反而会催他一命呜乎。因此,苏轼反对变法,但他也不是全反对,他只是反对其中的一部分,比如改变科举等。当时王安石要变法,写《上仁宗皇帝万言书》,一万言;苏轼反对变法,也写《上神宗皇帝书》,也一万言。但当时王安石深得神宗皇帝的信任,苏轼为暂避锋芒,选择了“中隐”方略,到了杭州去任通判。

后来又被调任湖州太守。尽管苏轼不在京城,但因为他反对变法,或者说他太有才华,就遭到了一帮群小的嫉恨。不过王安石是个高风亮节的人,他不会对苏轼怎么样,但问题是王安石搞变法,遭到了大批包括司马光在内的旧臣的反对,而皇上又偏袒王安石,一大批儒者贤臣只好隐退的隐退,被削职的被削职,朝廷的一些要害部门,就由一些卑鄙小人把持了。

于是这帮小人就在苏轼上任湖州太守时写的一篇《谢恩表》上大做文章。本来所谓《谢恩表》之类的东西,纯粹是为了例行公事,讲讲自己是如何如何的无能,而皇恩又是如何如何的浩荡等等。这种不痛不痒的东西,写过了,看过了,尽可以扔到字纸篓里,根本不必当一回事。但这班小人却硬是在苏轼的《谢恩表》中抽出了四句话,说他蔑视朝廷而开始弹劾他。还有人找了几首苏轼写农人青苗贷款,农人三个月无盐吃等内容的诗,说这是在攻击改革,也是不忠于君。此时远在安徽灵璧县任芝麻小官的一个小人也来凑热闹。他听说苏轼有一篇园记中有劝人不必热衷于做官的词句,就写信给皇帝检举揭发。他说苏轼简直就是教唆犯,并分析说这种思想会使人们缺少进取心,也会影响取士。还有人则从苏轼一首写桧树的诗中抽出“蛰龙”二字并告诉皇上苏轼有二心,想谋反。

最后,这帮群小一致认为苏轼的行为已经到了“忠义之士,无不愤惋”的地步,请求皇帝对苏轼施以极刑。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当时的神宗皇帝虽然对苏轼关爱有加,但弹劾苏轼的人中有老臣,也有新官,有朝中大腕,也有地方芝麻,他们织起了一张密密的网,把皇上也给网糊涂了。

于是下令逮捕苏轼。

当时苏轼是湖州太守,但突然就变成了囚犯,7月28日由官家逮捕,8月18日送进御史台的皇家监狱。审问期间很长,前后40多天。审问的方式很残忍,常常是通宵侮辱。一位关在与苏轼的牢房只有一墙之隔的官员曾写诗道:“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苏轼受到的摧残可想而知。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就被贬到了黄州。

但是黄州并没有提供哪怕是一小间比较像样的住处让苏轼一家落脚。苏轼一家只好寄住在城外的一座破庙中(也有说是废弃的驿站的)。

苏轼的生活由此跌入低谷,不但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前途一片渺茫,就连生活来源也被一刀切断,而且是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偏僻小镇。

然而苏轼天生具有豁达的精神的宽阔的胸襟,他不会被眼前的窘境吓倒。不是没地方住吗?他很快就在黄州城郊东边的坡上盖起了一座农舍,一家人便有了安身之所。不是没有生活来源吗?他便在农舍附近开辟了几亩荒地,种起了稻谷,俨然成了一位农夫。农夫能养活一家人,他苏轼也能。只不过这时的苏轼有了一个新的名号,叫苏东坡。

当时的苏东坡虽然是位农夫,但他这个农夫与一般的农夫不一样,他还是个文人。文人即有文人的雅兴,因此,苏东坡在农事之余,便会到黄州附近走走,看看大自然有没有给黄州人留点比较特别的礼物。

果然大自然对黄州人不薄,在黄州附近竟然有个叫着赤壁的地方。苏东坡误以为那就是三国打仗时的赤壁,于是就在那留下了在文学史上光耀千古的两赋一词。

如果我们想到浩如烟海的文献古藉中去寻找最具灵性的作品,十有八九就是苏东坡的《赤壁赋》。它会领你到浓浓的月光水色之中去倾听哲人的精思妙语。它会让你感到人生的短暂渺小,即使是像曹操那样的一世英雄,也随江水而逝,不可复寻,于是叹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它更会让你感到生命的美妙丰富,清风明月不用买,山川美景任你赏,于是赞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读罢《赤壁赋》你会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什么悲欢离合,什么生老病死,什么升贬沉浮,一切的一切都将在这清风明月中化为乌有,世间美文,有过于此者乎?

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适宜于关西大汉手执铜琵琶大声喝唱的词首开宋词豪放之风,晚唐、五代以来清切婉丽的词风自东坡始总算有了一大变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其气势之恢宏,场景之壮阔,千载之下,无有哪首词能出其右者。

苏东坡又一次让文坛震惊,当然也又一次让陷害他的群小们震惊。但他们震惊的不是苏东坡的文才,不是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几篇光耀千古的名作,他们震惊的是“苏东坡你为什么自信能逃出我们的手掌心呢?”

苏东坡当然逃不出他们的手掌心。公元1094年,苏东坡贬谪到广东高山大庾岭以南的惠州,政治犯被贬到离京城这么远的地方,苏东坡是第一人。

大庾岭为入粤必经之地,岭南不似中原之文明,自古为蛮荒之区,宋代尚未完全开发,蛮烟瘴气,鴃舌鸟语,人多视为畏途,迁客至此,犹如隔世。苏东坡五年后从大庾岭回来,曾在岭上遇见一老翁,老翁对苏东坡说:“我闻人害公者百端,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苏东坡感慨万千,当即题了一首诗给老人:“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不管是老人善意的安慰,还是苏东坡激愤的疑问,我们都可以看出,大庾岭几乎是一条不归之路。

可是胸襟开阔的苏东坡在当时的蛮荒之地惠州竟然生活得很好。他在河东的一个小山顶上盖了一座房子,取名叫“白鹤居”,还在南边一块小空地上,种上了橘子、柚子、荔枝、杨梅、枇杷和桧树等。这里风光旖旎,北望可见河水由此折向东北缓缓流去。东方山上,一座寺院依偎在乔木参天的树林之中,时时会传来隐隐的钟声。苏东坡在这里学会了修炼丹田之气,还经常自己酿酒,生活过得蛮自在。他在这里还写了许多诗,其中有一句至少从表面上能看出他当时的心境——“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岭南就指当时的惠州。苏东坡的意思是说惠州这地方不错,你就是把我一直贬在这里,不让我回京城也没有关系,因为这里有很多荔枝。他以为在惠州可以安度晚年了。

但那帮群小并未就此放过苏东坡,他们根据苏东坡的一首描写在春风中酣美地午睡的诗判断苏东坡一定生活得蛮舒畅,于是颁发了新的贬谪令。

还要把苏东坡贬到什么地方去呢?岭南已经是最远的地方了,再远就要到别国去了。颇有文学修养的章淳(当时的宰相)依据苏东坡的字——子瞻,找了个与“瞻”字写法有点相像的地方——儋州。

儋州在中国本土之外的海南岛。海南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开发,大家可以想象公元十一世纪的海南是个什么模样。

是什么模样呢?是个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不适宜人居住的地方。春天潮湿,夏天闷热,秋天雨连绵,冬天雾气重。一切东西无不发霉,而且时不时会有一大片白蚁死在你的床上。

苏东坡刚到海南时没地方住,县官张中就把属于官舍的一小间平房暂借给他住,但不久就被章淳派来的视察员发现,苏东坡就被赶出了官舍,张中也因此丢了职。

苏东坡被赶出官舍以后去哪里住呢?我们从他的一首诗中可以略知一二。“但寻牛矢(屎)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原来他住在牛栏的最西头,要寻着牛屎堆才能走到。

虽然宋朝的版图在历朝中算是最小的,但也不至于小到让一代文豪无处安身,而只能寄居在牛栏旁边的地步,而且苏东坡不但没有地方住,此时的他真是一贫如洗,连吃的也没有,他只好常常煮苍耳等野草吃,苏东坡甚至尝试一种特殊的止饿方法——食阳光,但人不是植物,不会进行光合作用,而万般无奈的苏东坡也只好把自己当作动物来看待。想想苏东坡的遭遇,我们还有什么人生际遇值得感叹,还有什么艰难困苦不能一笑置之呢?

但是令章淳等人不可思议的是,苏东坡在海南那样简直不是人居住的地方,居然也能跟当地的黎人打成一片,与他们交朋友,与他们共忧乐,居然还写下了一大批内容通俗而感情真挚的田园诗歌,而且还完成了《尚书》的注释和《东坡志林》的整理。

苏东坡的豁达精神和宽阔胸襟真是古今难寻第二。苏东坡就这样把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耗在这在三个州上,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代文豪而让后人远久地敬仰。

第七篇

一向凌云壮志的文士何时蜕变为缺月下的幽人?

手握曲曲折折的竹杖,洒脱的胡须微微下垂,瘦弱的身躯披上一件单薄的青衫,一双淡定的眼睛从容不迫地望着远方。就这副简单的架式,就这般简单的面容,要经受多少风风雨雨?

都说东坡居士旷达乐观,其实在那个眼泪要往心里咽的黄州,东坡是用痛苦寂寞熬制出了所谓的旷达。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磅礴的气势跃然纸上;“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指挥若定的英雄活灵活现。——写得真绝!可是,词末还有一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一句,苏轼只轻轻地一掠,他似乎不愿向这个世间大谈自己的苦痛与愤懑,生怕会打扰了欢笑的人们。眼望江的尽头,天的涯际,他默默无语。他在想什么呢?他又能想什么呢?好端端的一个人,就这么狼狈地谪居异地,连故乡的门槛都不敢跨进!满怀抱负的才子零落僻远之地,盛名美誉,从此一无所有!于是,一番豪放之言喷薄而出之后,便遗落下这一声无奈的叹息。有人叹道,美中不足啊!——可是苏轼不是圣人,更不是神人!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似乎就这样平平淡淡地从嘴里流出这一句,可是我越读,越觉得心酸。乘一叶扁舟在茫茫江面上飘荡,从此再不管你皇帝今日贬谁,明日用谁。苏轼竟然要隐居?究竟是什么苦痛如此残忍,竟逼得一个普普通通的文人要另寻归处,宁愿随波逝去,也不愿酣睡于世俗!

旷达,诚然是旷达。可是,这旷达的背后,又掩藏了多少明伤暗痛?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世间何处是家呢?所以只能寂寞。这样一个刁蛮的世间,他会有栖息之心吗?所以只能独守寂寞。

寂寞硬是把一个活生生的人推到了冰冷的月光下,寂寞偏要让一个白发苍苍的人独自慨叹生死茫茫,寂寞又总是逼使一个筋疲力尽的人一次又一次抬眼看飞絮——苏轼就这样被折磨着。

终于,他想通了:人总得好好儿活下去,不然哪有脸面去寻清风,赏明月?这一次,苏轼乘船游赤壁,在烟雾迷茫的江面上,他再不提“隐居”二字。“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功名利禄,他一无所有,但此时的他恰恰能看清自己的真面目。他是大自然的赤子,大自然是他惟一的依靠。这一次,东坡借些微酒力,在雨中漫步,“一蓑烟雨任平生”,将昨日的壮语和寂寞付与等闲之间。

旷达,诚然是旷达。如果没有这份旷达,东坡也不能沿着这条寂寞的路坚强地走下去。可是,为了这份来之不易的旷达,东坡也削蚀了自己的棱棱角角!

从被贬到遇赦,历时21年之久。这一次,苏轼终于如愿以偿。他化作精魂,真正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他再次一无所有,他再次收获人生。

隐隐间,我看到一群笑语盈盈的人滑过历史,一群捧着苏词的人赞叹不绝,还有,一缕清痩的魂魄飘在江畔,江面无痕……

第八篇

风飘飘,水潺潺,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

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纪缅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只为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第九篇

这些白云就像走兽飞禽一样,被他抚玩一番,又放回山里去了。

从古到今,在生射中永葆一份天真的人未几,苏轼是此中一名。

苏轼初贬黄州,与朋友进来嬉戏,有一项紧张的文娱勾当,便是“挟弹击江水”。这类游戏,不知是拿弹弓将石子打到江水里,看谁打得远,仍是雷同于咱们儿时玩的“吊水漂”,拿一块小瓦片大概石头斜着投入水中,瓦片或石头贴着水面上一跳一跳地曩昔,激发一串串浪花。不论是哪种,作为一个年过45岁、华发早生的中年人,在宦途备受波折的际遇下能玩这类布满童趣的游戏,简直天真得心爱。

比这更心爱的是,他竟然会用竹箱去装白云。一日,苏轼从城中返来的路上,看到白云从山中涌出,像奔驰的群马,直入他的车中,在他的手肘和腿胯的地方到处乱窜,因而他将白云装了满满一竹箱,带回家,再将白云放进去,看它们变革腾挪。所以他的诗中有如许的句子:“搏取置笥中,扶携提拔反草屋。开缄乃放之,掣去仍变革。”

天真老是和天真相连,所以苏轼不信赖世界上有暴徒,只要是否值得来往之人。他曾对弟弟苏辙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欠好人。” 对付谗谄过他的政敌,他不记恨,更不会冲击抨击。

天真是一种摸索精神,对未知世界的猎奇心,是永葆天真的泉源。

东坡喜好和人谈鬼,他人讲不出鬼故事时,他还逼迫他人讲,即便胡编也不要紧,归正他爱听。《东坡事类》载:“坡翁喜客谈,其不能者强之说鬼,或辞无有,则日,姑妄听之。闻者绝倒。”“子不语怪力神。”看来,苏轼是不囿于儒家正统思惟的范围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