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十一岁到德国读后感精选

十一岁到德国读后感精选

《十一岁到德国》是一本由夏芊若著作,29.00元出版的2013-1图书,本书定价:283,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一岁到德国》读后感(一):一个中国女孩对德国教育的清晰表述

用平实的语言,清晰的思维,具体的事例描述了德国基础教育的内容和重心。 做父母的可以一读,让人思索教育本身(除去国籍的差异)的本质,重点,内涵到底应该是什么?另外,作者用第一手资料描述了北京国际学校的高中的事情。对考虑让孩子上国际学校的人,很有帮助。

比如, 讲德国基础教育:

德国学校教学的重要目的是让孩子从小产生对人生的希望,了解自身的能力和强项,自己找到做某些事情的意义, 让他们亲自感受到为一件事付出努力而得到成就的快乐。 而成绩只是相对的。 我们要让孩子们感觉到,他们的想法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成绩。

《十一岁到德国》读后感(二):资料来源中国官方,不准确,仅作参考!!!

在中国,人们把上大学当成改变人生地位的跳板.中国的教育注重分数,西方的教育注重能力.

[道尔夫太太对妈妈说,她本人不支持学生的成绩用一个数字来表达。德国学校教学的重要目的是让孩子从小产生对人生的希望,了解自身的能力和强项,自己找到做某些事的意义,让他们亲自感受到为一件事付出努力而得到成就的快乐。而成绩只是相对的。我们要让孩子们感觉到,他们的想法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成绩。这也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会自己承担责任,只有参与了意见才能感]

[现在我越来越明白,在德国的教育环境中,学生主要的学习任务就是要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德国的老师们特别不希望学生记硬背书本上或者他们讲述的知识,而是希望通过自己对某事物的讲解使学生对此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这让我想起爱尔兰诗人叶芝曾经说过的一句名言:“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而最可悲的,在研究中国社会问题的的时候,总觉得资料不够充分,数据也令人生疑。在撰写学术著作时,严谨的学者很难采用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资料,即便不得不采用,也必须加一句:

资料来源中国官方,不准确,仅作参考!!!

《十一岁到德国》读后感(三):芊芊逃亡记

一、德国的中国学生

芊芊第一次去德国,是逃亡。中国这个成绩至上的地方,让人信心全无。

从对陌生世界的好奇与恐惧,到熟悉与坦然,德国的教育制度功不可没。

老师注重隐私,不公开成绩,学生的自尊心被维护。作业少,课业轻松,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准备每一次的功课,并且更能享受自我收获的过程。大家都不在背后谈论别人,每个人都坦荡荡。

芊芊在良好的氛围中在德国度过了两年,这个德国的中国学生,幸运地逃离了中国的应试教育。

二、中国德国学校里的外国学生

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聚集在北京的德国学校。一些人是跟随父母而来,一些人是为了过渡而来。似乎大家都没有选择的余地,或者说这些看似自由不羁的灵魂,其实一开始就被禁锢。

开放的外国人,十五六岁的年纪就在抽烟喝酒甚至碰毒品,在夜店酒吧里过着迷醉的夜生活。远离家乡的年轻人们,在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找不到自己的归属。

植根于芊芊内心深处的民族性格,让她厌恶这个有着德国学校皮囊的地方,她又准备逃走,可这一次她没能逃掉。

三、德国大学里的人

芊芊终于到了德国念大学,这个她熟悉的地方,令她感到亲切的地方。

学校里有七十多岁的旁听生,有有异香的捡垃圾的体验生活的旁听生,有积极上进为论文发愁的同学,还有博学多识又热心的老师。所有人都是特别的。

芊芊和同学来到马克斯韦伯先生的墓碑前,说,亲爱的韦伯先生,我们是海德堡大学的学生,都在读您的作品,希望您能指点迷津,让我们多理解一些您的思路,非常感谢!这两个中二的求知者,和德国大学严谨的学风形成了一种反差萌。

芊芊最终到了向往的地方,并努力地朝向往的生活迈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