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培育自由读后感锦集

培育自由读后感锦集

《培育自由》是一本由沈宁著作,龙门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2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培育自由》读后感(一):可以管窥美国教育

作者借助多年居于美国的生活经验和培育一对儿女,以及在美国教育系统人任职的经历来书写了美国教育体系的特点,优点缺点皆有涉及,不失为了解美国社会以及美国教育的一个途径,细节很丰富,突出了美国教育中值得借鉴的部分。

《培育自由》读后感(二):中西方教育对比

中西方教育对比

近日,看了沈宁先生在观察和体验美国教育之后,所写下个所感所想,并以《培养自由》为名。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关于系统化美国教育的窗,把所知的支离片碎整理一起,对美国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也不禁让我想到上个月中国终于盼望的教育实施意见。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教育改革,有人欢呼“终于跨出了半步”;也有人叹息“才走出了半步”。

“欣慰派”认为考试内容和方式的转变,逐步取消到校录取批次等,这样的改革符合大多需求;“失望派”最大的遗憾则是,2013年曾写入方案的“招考分离”,最终没有体现。(出自《南方周末》钱昊平 石昊一《高考改革方案:删了什么?加了什么?》)

作为脱离高考苦海3年的笔者而言,非常高兴看到教育问题一步步得以重视和解决,现在需要进一步实践与探索。然而,在看完《培养教育》之后,似乎发现教育问题本质似乎是“教考招”三者的关系,所谓“教招考”分离,指的是,教学内容、考试大纲和招生录取的分离。教育问题而不是简单单一地就某个方面而修修补补;但在中国实现“教考招”分离却又是一件不容易实现的事情。

先来看看美国教育的状况。美国是由各州政府掌握学校,其大多只是宏观上制定些方针政策法规。而州内各地公立学校的具体管理,则由个学区委员会自己独立负责。各地委员会的委员是由各学区的选民自己投票选举产生的。美国学校教育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积累知识,而是学会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最大限度展示自己的能力。故学区委员会会从该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再根据这个目的,商讨和协商各种教学内容。其次,美国人们反对全国统考,但接受州内统考。最后,美国高校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学生是以自愿形式决定是否参加。高校不仅可以参考全国统一的SAT和ACT成绩,还有对申请者的综合素质的全面考察,例如高中四年各科期末总评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学科专题研究项目评分、考试成绩)、老师或社会组织负责人的推荐信、个人撰写的申请书等。

而在中国,全国统考是教学内容与招生录取间的重要节点,三者关系紧密相连。正如李海峰所说:“国家与人民不相契合的时候,方案制定者或教育理论工作者往往可能比较注重从创新人才的培养、改变应试负担的角度思考问题,相对关注科学选才方面;而老百姓比较容易从自身立场看问题,最为看重改革是否公平?”。正因为国家要考虑到人民公平的需求,所以才会以统考方式保证。为什么实现人民公平不能像美国所规定的教学方式,而要选择统考呢?因为美国教育普及广泛,根据2008年人口调查,美国全国总人口中,15岁以上的文盲,不到1%,而中国11年的文盲率是4.08%;不仅如此,中国人口基数大,在2011年中国人口普查得出,中国大陆居民就有13多亿人口,还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人多问题也多。最后就是地区发展不平衡。

所以,在中国,不是不能实行“招教考”分离,而是时候未到。

《培育自由》读后感(三):大学学风在于文史教育

一个大学的学风,以文学及史学两系为枢纽。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朱家骅先生说的。朱家骅先生是中国学术和教育界的泰斗级人物,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化的先驱,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等职。朱家骅先生青年时期留学德国,一九一七年回国,经国学大师沈尹默介绍,被蔡元培校长聘为北京大学教授。那时候,北京大学总共二十八位教授,朱家骅先生年仅二十四岁,成为北大最年轻的教授。一九三○年兼任教育部长的蒋介石,聘朱家骅先生做南京中央大学第二任校长。

一九三一年我的外祖父陶希圣先生,在中央大学法学院做教授,忽然接到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周炳琳先生发来聘书,请他到北京大学法学院去任教。于是外祖父写信给中大校长朱家骅先生,提出辞职。

朱校长接信,当晚冒雨,赶至外祖父住所,极力挽留。朱校长说:一个大学的学风,以文学及史学两系为枢纽。他的计划是一步一步充实中央大学的文史两系,已经聘了顾颉刚先生到中大史学系。朱校长希望外祖父继续留在中大,共同努力。外祖父再三解释,对于母校北大的聘约,他没有抵抗力。自己学问还差得很远,愿意回到母校,力求上进。外祖父赞成朱校长的计划,但很惭愧,不能协助,以观其成。

这次会面,这段对话,外祖父曾有逐字逐句的记录。

朱家骅先生曾留学西洋,见多识广,又任教多年,经验丰富,亦曾主持学政,过关斩将,说出这句话,当经深思熟虑,绝非儿戏。

细想想,确也如此。一说清华,就是理工,乃一九五二年盲目模仿前苏联教育体制,分离文理大学所致。这个错误,遗害至今。虽然改革开放之后,清华重新恢复文史学科,但终于无力扭转清华作为单一理工大学的偏见。

其实清华大学一百年前成立,自文科而始,那时中国尚无理工学科的概念。一九一四年梁启超到校发表演讲,以君子为题,引述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句,之后清华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定为校训,现在台湾清华大学,还保持着厚德书院和载物书院的名称。一九二五年清华从留美预备学校独立为大学,学术空前发展,而当时该校最享盛名的四教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皆文史大师。一九二八年清华创四年制本科教育,设文、法、理三学院。清华增设工学院,是一九三二年的事,比文史学科晚了多年。

我不了解英国大学教育,不知牛津剑桥是怎样的学科设置,有熟悉者,敬请补充。我在美国生活了近三十年,约略所知美国各大学的专业学科设置,多少应着朱家骅先生的那句话。现仅以美国最著名之哈佛、耶鲁、史坦福三所大学为例,算作注解。

本文所议,只是四年本科大学的学科设置,不涉及本科之后的研究院教育。在美国,医科法科,都是研究院课程。大学本科不设医科和法科,只有预科如PreMed或PreLaw。大学本科读了医法预科,并无行医或务法的资格,只是进入医学院和法学院的踏板。美国本科大学可以读商科,获工商管理学士学位,那资格不值什么,还是必须到商学院的研究院,读出工商管理硕士,才能走江湖。所以本文有关大学专业学科设置,不包括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

哈佛大学非常之大,本科加研究院有十五个学院之多,这里只举其最大的本科哈佛学院为例。该学院文理科系的设置,按照英文字母排列:非洲及非洲美国人研究,人类学,天文学,塞尔迪克语文,化学和生化,古典文学,比较文学,地球及行星科学,东亚语言和文明,经济学,英文,德文,政府学,历史,艺术和建筑史,科学史,人类进化生物,语言学,数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音乐,近东语言和文明,有机体与进化生物学,哲学,物理,心理,罗曼语文,斯拉夫语文,社会,南亚研究,统计,干细胞与再生生物学,视觉及环境研究,化学和物理生物,环境科学及公众政策,民间传说和神话,历史和文学,文学,神经生物学,宗教研究,社会研究,妇女研究,共四十二个系。其中可列为数理化的系,包括环境科学和心理学在内,有十五个。其它二十七个系,都是文史哲专业,超过数理化专业近一倍。

跟哈佛一样,耶鲁大学也非常之大,共分十八个学院,其中除去文理研究院、法学院、医学院等研究院外,有从事本科教育的耶鲁学院,职业学院,建筑学院,艺术学院,宗教学院,机械及应用科学学院,森林及环境研究学院,管理学院,音乐学院,戏剧学院,护士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宗教音乐学院,以及暑期班。仅从学院分布而言,已可看出,文化艺术类居多。

又以耶鲁学院的专业设置为例,按照英文字母排列:非洲美国人研究,非洲研究,农学,人类学,应用数学,应用物理,考古学,建筑学,艺术,天文学,生物,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分子生物,物理及生物化学,生物统计学,英国研究,细胞生物学,细胞及分子生理学,化学工程,化学,儿童研究,古典文学,认知科学,比较文学,计算生物及生物信息学,计算机,计算机及数学,计算机及心理学,宗教研究,戏剧,东亚语文,东亚研究,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经济史,经济学,经济及数学,电机,电机及计算机,工程,英文,环境,环境工程,环境研究,伦理政治及经济,民族种族及迁移,欧洲研究,电影研究,森林及环境,法文,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德文,古希腊研究,历史,艺术史,科学史,医学史,人文科学,国际经济发展,国际关系,国际研究,伊斯兰研究,意大利语文,拉丁美洲语文,同性恋研究,语言学,文学,数学,数学及哲学,数学及物理,中世纪研究,微生物学,分子生物物理及生物化学,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音乐,近东语文,哲学,物理,物理哲学,政治学,葡萄牙语文,心理学,宗教研究,文艺复兴研究,宗教音乐,斯拉夫语文,社会政策研究,社会学,南亚研究,西班牙语文,统计学,城市研究,教育学,戏剧研究,妇女研究。总共九十四个专业,其中三十二个专业属于数理化,包括农学和环境学。其余六十二个专业,则都属文史哲学科,比数理化专业多出几乎两倍。

再举史坦福大学为例,除去研究院不算,本科学院有地球科学、教育、工程、人文等几个学院。其中地球科学学院科系有能源工程,环境系统,地理和环境科学,地缘物理学等专业。工程学院则有航空,生物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计算机,电机,管理科学及工程,材料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人文学院科系计有人类学,应用物理,艺术史,生物,化学,古典文学,传媒,比较文学,戏剧,东亚语文,经济,英文,法文,意大利文,德文,历史,拉美文化,语言学,数学,音乐,哲学,物理,政治学,心理学,宗教研究,斯拉夫语文,社会学,统计学。上述地球科学和工程两学院的专业,都属工科。而人文学院内,总共二十八个科系,其中六个属于数理化,再加地球科学学院和工程学院的十三个工程专业,共为十九个理工专业,仍不及文史哲专业二十二个之多。

行文至此,仍嫌不足,乃补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一所。顾名思义,该校似为单一理工大学,可比国人心目中的清华。那么来看看麻省理工大学的专业设置,按照英文字母排列:航空工程,航空工程及信息技术,非洲研究,美国研究,古代及中世纪研究,人类学,应用国际研究,考古和材料学,建筑学,艺术文化和技术,天文学,生物工程,生物学,大脑及认知科学,化学工程,化学,中文,土木工程,比较传媒研究,计算机科学及工程,计算机科学及分子生物,地球大气及行星科学,东亚研究,经济学,电机及计算机科学,能源研究,工程系统,环境工程,外国语文,法文,德文,历史,建筑史,人文及工程,日文,拉美研究,语言及哲学,文学,管理,材料及工程,数学,数学及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中东研究,音乐,原子科学及工程,物理,政治学,心理学,公共政策,俄文,科技与社会,城市研究和计划,西班牙文,戏剧,毒理学及环境健康,妇女研究,写作。总共五十八个专业中,二十四个属数理化,其余三十四个属文史哲,理工大学,竟然仍旧是文史哲专业居多。

这些统计,都是从各校网站收集,如有不准确之处,敬请指正。

综上所述,概括而言,可知至少美国各大名校的专业设置,多以文史哲为重,没有单偏理工的。很难想象,如果完全没有文史哲专业,史坦福大学还能算个大学么?也难想象,如果耶鲁大学砍掉文史哲课程,还有什么资格自称常青藤名校?更难想象,如果哈佛的文史哲专业都排末流,哈佛还能在美国大学圈里独占鳌头。就算麻省理工大学,如果离开种类繁多的文史哲课程,恐怕也造就不出许多科技人材来了。

根据一份叫做大学学习评估(CLA)的报告,美国大学期望学生之所学,归纳为三:第一,批判性思维,第二,复杂推理能力,第三,书面写作表达。这三种美国大学学生作为学习总目标而必须具备的基本学业能力,虽然也可通过数理化课程获得某些训练,但很显然,离开完整严格的文史哲课程学习,则绝对不可能成功。所以在美国的大学里,文史哲课程设置,受到特别的重视。

一般而言,美国大学制度,一二年级称作基础教育时段,全部学生必须修满数理化文史哲各科,成绩合格,到三年级才可以进入专业。还有很多特别着重学业教育的美国大学要求,学生必须读出一个主专业加一个副专业,才允许毕业,而且明文规定,主专业与副专业不得有学术上的关联,如生物学与动物学就有学业关联。也就是说,以数理化为主专业的学生,最好拿文史哲做副专业,以此迫使学生避免单一学科的偏差。缺少足够的文史哲教育基础,人便与机器无异,纵会使些雕虫小技,胸无造福世界的人文理想,终难成就科学创造。看看诺贝尔科学类奖项获奖者哪国居多,便分出理工教育制度和实践的成败,并知其中道理。

现今美国这种大学教育制度和课程设置,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朱家骅先生八十年前讲过的那句话:一个大学的学风,以文学及史学两系为枢纽。那么今日中国的大学,包括校长教授学生们在内,若想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出个把名副其实的科学家,跻身世界名校之列,是否应该好好反思,彻底抛弃单走数理化独木桥的错误观念,开始重视起文史哲的教育呢?

(经《随笔》杂志授权转载,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