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Thinking Fast and Slow读后感100字

Thinking Fast and Slow读后感100字

《Thinking Fast and Slow》是一本由Daniel Kahneman著作,LANE ALLEN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288.00元,页数:5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inking Fast and Slow》读后感(一):先简单写几笔

响应Scott Adams的号召:每个人都应学点心理学。

由于相对专业,读起来有点费劲,没有读小说或故事那么轻松。拖了一个多月,终于读完了。

这应该是我读的第二本心理学相关的书。如果The Flip Side算作第一本的话。但相比之下,这第二本书的难度更大。单词没多少,心理学名词和心理学现象很多,只读一遍真心记不住多少。需要返工再读,因为里面有很多东西对自己生活很有帮助,对人类和社会的认识也是很有启发的。

《Thinking Fast and Slow》读后感(二):读了以后上学时学数学犯的错误就释然了

读了以后上学时学数学犯的错误就释然了,还专门做了chapter 16 cab expriments的贝叶斯推断:http://lxbdassio.tumblr.com/post/107788679589/thinking-fast-and-slow-cab-experiment 复习了一下高中数学

《Thinking Fast and Slow》读后感(三):为什么创新是落后者的权利?

之前读《策略思维》的时候,看见一个这样的故事,说是有个帆船比赛,A船领先,B船落后,这个时候,B船做了一个冒险的行为,而A船觉得自己占据很好的领先地位,没有办法冒险,还是坚持了自己原先的策略,最后的结局是B船胜出。按照策略的分析,A船在领先的时候,应该跟随B船的策略,因为不管B船正确与否,A船都不会输掉比赛。

读完本书以后,也许可以这样重新看待这个故事,作为B船,已经落后了,所以采取take risk的策略,而作为A船,也许是对自己的技艺太自信,也许是害怕风险,所以选择了risk averse,导致最后的失败。

书中举了个二选一的例子:

A.95%的概率损失1000元,5%的概率什么也不损失

B.肯定损失900元

此例中,A的数学期望是-950元,但仍然有很多人愿意选A搏一把。

对于广大创业者,为什么要创新?为什么要做不一样的东西,而不是市场上证明已经可以大卖的东西,也许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作为一无所有的后来者,只有选择冒险,才有可能翻本。

每个人对每本书的体会会不一样,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有一些是以前注意到,但是没有总结过的东西;有一些是以前没发现的心理现象;还有一些是以前以为知道就能克服的心理现象,现在发现有些心理现象即使你知道是误区也很难克服……

《Thinking Fast and Slow》读后感(四):管窥之见

这本书的定位有些尴尬。有一定心理学背景的读者看不出什么新东西,缺乏背景的读者看起来不轻松。语言与文体的编织也介于大众传媒和严肃科学著作,在可读性与严谨之间权衡。

两系统分类本来是为了方便理解的认知过程的理论虚拟,但整合的并不好,各个章节的内容之间有很多独立性,有时能看出来是要把本来挺完善的东西用系统一二这套说辞来“套”一下。书里的内容有些是矛盾的。比如展望理论和启发式理论分别代表两类不同的决策模型,前者和伯努利的期望效用家族是一起的,后者属于司马贺的有限理性家族。但作为介绍来说都非常好,而且难得的严谨。这点难能可贵。心理学是个容易出神棍的学科,读者区分不出理论和修辞不是错,作者有意识的混淆两者才有问题。所以我认为《快与慢》里大量的实验细节不是败笔,而是尤其精华之处。如同书里写的:重要的不是结果怎么样,重要的是结果怎么来的。 系统1系统2本来就是一种比喻修辞而已,从这个角度来说,标题写的倒不是书里最重要的东西。

书里写的东西也不是全无争议,毕竟科学一直在进步变化。至于道德伦理问题更麻烦,因为都是真实的两难。用韩乾的话说,电车难题是个真正的伦理难题。小看这些抉择的分量是不对的。

我猜卡尼曼的意思不是让我们瞧不起自己与生俱来的进化工具包,而是认识到其局限性。知其所能为、所不能为。再者,看了这么多人类认知决策的一般特点,我们的第一直觉经常是“说的不是我”。假如就这么得意的接受了这个结论,书就算白看了。

《Thinking Fast and Slow》读后感(五):一点干货

被Decisive的两位作者骗来看这本书,快速浏览后的结论是:其实你们是意欲衬托自己作品的实用性吧。此书为理论性书籍,包含各种例证,实验和心理测试,挑出一些干货来:

冷温热三杯水原理:分别把两只手放入冷水和热水中,然后同时放入温水中,左右手冷热感不同,虽然是放入同样温度的温水中。这就是参考值reference point的作用。类比到经济学: Outcomes that are better than reference points are gains. Below the reference points they are losses. Bernoulli和Fechnsr认为在确定值和预期平均值相等的情况下由于对数函数的关系,所以100%确定收益对应的心理值比预期可能收益的心理值大,表明人们不愿意冒险。

此理论有缺陷,问题在于没有考虑reference point以及人们喜欢gains讨厌losses的本性,据作者说这个理论是从人类进化学中得出来,人有保持现状的本能,特别在面对可能的危险或损失时。所以在保证是gains的情况下,大部分人选择可能性较大的较小预计收益选项;在注定losses的状态下,宁可尝试冒险,选择可能性较小的预计损失较大选项,因为人们害怕损失和失败。

如何更好地增加幸福感:效果较持久但愉悦感温和与效果短暂但愉悦感强烈中一般选择前者。若是忍受痛苦方面,颠倒一下。原因:人们的记忆力没有想象中的长久,幸福和痛苦感都容易忘记。但如果差异大到一定程度,此理论就不适用了,并且分界线因人而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