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怎样解题读后感锦集

怎样解题读后感锦集

《怎样解题》是一本由G•波利亚 (george polya)著作,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3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怎样解题》读后感(一):解题是一段攀登的探索之旅

这本书初看起来,似乎就像某些人看到的那样,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而恰恰就是这几句话,作者把解题上升到哲学的高度,高屋建翎的告诉我们,到底该怎样解题?

个人的几点思考:

1. 解题类似于登山。要清晰山顶的目标、自己所在的位置及装备,要努力找寻登山之路,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2. 目标导向至关重要。要始终紧盯目标,直到不用再看题目,将其深深地刻于脑海之中。

3. 孙子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道已知数据,分析重组条件,努力尝试探索,建立与已知、未知的联系,这是解题的本质。

4. 利用直觉闪念,利用符号代号,是两种可选的思考方法,各有其优点,类似于左右脑思维。

5. 信心和决心很重要,要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怎样解题》读后感(二):数学思维的解题方法,具有实用价值

本书详细阐述了一种用数学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具有普遍性、能够解决任何推理性的问题的“探索法”。

探索法包括理解题目、拟定方案、执行方案、回顾这四个阶段,能够排除无关的干扰,直至问题的本源。

该书还梳理了关于“探索法”的大量特定信息,在对“探索法”进行深入解读的同时形成了与之配套的词典,方便读者对“探索法”进行理解和使用。

本书属于数学领域的书籍,深入讲解了一种数学思维的解题方法,并且这种方法具有通用性,可以应用在数学领域之外的其他领域。

本书具有方法论方面的价值,具备实用性,可以用于解决具体的推理性问题。

《怎样解题》读后感(三):暂时不知道题目

本书的精髓是开头的表,主要思想是利用已有知识、已解题目来解决未知问题,寻找有帮助的已有知识(题目)的方法主要有寻找相似未知量、类比、特殊化、普遍化、归纳等。 书中大部分方法都是从老师角度讲的,所以本书也不失为良好的教师辅助手册。本书虽然主要针对解数学题,但其思想可以应用于大多数问题。大量例子有助于理解。 翻译没有某些豆友说的那样糟糕,长句的问题的确存在,但除此之外都比较流畅。没有诘屈聱牙的翻译,可以说比我看过的许多专业学术著作译文要强。 探索法小词典部分重复较多。且词条之间是有逻辑联系的,按字母排列体现不出这种联系;并且这使读者阅读时要来回翻阅相关词条,体验不佳。 另外,抱着和我一样想法,指望读完本书数学成绩就能突飞猛进的人可以歇歇了。正如作者所说,一劳永逸的解题方法,适用于所有题目的解题方法是不存在的。况且,理论再正确,不被实践就是一堆文字。有这读书时间,还不如多刷几道吉米多维奇。

本来是写短评来着,一下没收住,豆娘提示字数超了,只好写成书评。所以还没想出题目,但是我太困了,我要睡了。等想出来我再更新吧。

《怎样解题》读后感(四):how to solve it

目前只在解题上有点想法,在解决问题的方式上,我还是没想那么多。 很多方法都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会过,或者说是老师要求掌握的方法:

类比,归纳,量纲检查、画图

以下是自己用的比较少的:

1、倒着干

平常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采用列举法,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式在脑子中过一遍。列举法的劣势在于问题复杂的情况下,当方式1陷入死胡同。在继续采用方式2的时候难免会有些气馁。“倒着干”的步骤是对结论的上一步进行求解,按照从结论到题干的方式进行求解。中间可能也会涉及到其他方法,比如条件不够需要加辅助之类的。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逆向思维也同等重要。

2、归谬法

对于条件都满足的假设加以验证。若结果指向谬论,说明题设不成立。

3、定义

把定义用简单的语言描述

4、辅助题目

像几何题目中的辅助线一样,观察未知量,变化题目构造辅助题目。比如,一般大题中的第一小题,都会和第二小题有些联系。(这些联系我就不得而知了,因为我第二小题很少做出来)

5、始终跟着你的灵感走,但保持一点怀疑。

6、谋之于枕

与《学习之道》所提及的发散模式一样。在专注模式的思考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发散模式的情况下,可能问题的答案就出现在脑海中。《学习之道》的举例:考场中做不出来的难题,出了考场之后就想到了答案。

7、求解题解题步骤

a:未知量、已知数据、条件

b:拆分条件

c:建立已知数据与未知量之间的联系

d:观察未知量(想出具有相似未知量的题目)

e:保留部分条件,未知量可以确定到什么程度,有何变化。已知数据能得到哪些有用的东西。是否有其他已知数据来确定该未知量。改变未知量或已知数据,或两者同时改变,得到的新的未知量和已知数据两者更接近了吗。

f:是否用到所有已知数据和全部条件?

8:证明题解题步骤

a:题设、结论

b:拆分题设

c:找出题设于结论之间的联系

d:观察结论(想出相似结论的熟悉定理)

e:保留题设的一部分,此时结论是否成立。题设可以得到什么,是否可以想出更容易得到这一结论的另一种题设。改变题设/结论,或同时改变量着,得到新的题设和结论,两者是否更接近。

f:是否用到全部题设。

求解题和证明题的解题过程还是差不多的。

《怎样解题》读后感(五):建立解题的思维框架而非只解当前问题

1.理解题意

1.1 未知量是什么?

1.2 已知量是什么?

1.3 引入符号或图形表示题目中的关键数据

1.4 联系各个量的条件是什么?

1.5 已知量加条件,是否足以求出未知量?

2.1之前是否遇到过相同或类似的题目?

2.2 是否可以复用一些有用的定理或者公式?

2.3 能够重述这道题目吗?

2.4 是否可以从条件出发求取一些有用的中间量?

2.5 如果要求取未知量,需要先求什么?

2.6 是否可以求出未知量?

2.7用到所有已知量与条件了吗?

3.1 你能清楚的看出这些步骤是正确的吗?

3.2 你能证明这些步骤是正确的吗?

4.1你能检查这个结果的正确性吗?

4.2你能以不同的方式推导这个结果吗?

4.3你能在别的题目中利用这个结果或方法吗?

波利亚的总体指导原则是:学生应该获得尽可能多的独立工作的经验。为了达成尽可能不漏痕迹帮助学生的目标,需要:

1~4中的问题,是我根据波利亚的常用问题表,针对低幼学员特点,改造而成。

在理解题意阶段,1.1与1.2是字面读题过程,需要细心与耐心,无遗漏,无偏差。1.3是形象化记忆的过程。1.4是对问题整体数学内核的感受。1.5是解题直觉的训练。

在拟定方案阶段,2.1与2.2是在跟个人经验建立联系的过程。在这种建立联系的过程中,有用的数学内核会被不断复用,从而达到强化记忆的效果。只有这种强化记忆,才是健康且有成就感的。2.3是剔除问题表象,提炼问题的数学内核的过程。2.4到2.6持续激发对解题有用的思考过程。2.7是使思考绝处逢生的好问题。

在执行方案阶段,老师相对轻松。一个相对重要的问题是:帮助学生建立解题过程中的自省意识。强化的自省意识,益处良多,首先是逐步提高的解题正确率,其次是在自省过程中,各种相关知识会在学生头脑中进一步稠密化。3.1与3.2都是在达成这样的目标,但相对于4.1,是老师在观察孩子做题的过程中提问,没有那么正式。

在回顾问题阶段,4.1是强化解题后的自省意识。在没有特别大的时间压力时,自省意识强,会在考试中占有明显优势。4.2是进一步理解问题内涵的过程,也是知识稠密化的过程。经常执行4.2的学生,容易发现更优以至最优的解题思路。4.3是将知识习得进一步泛化的过程,属于举一反三。

波利亚也注意到教学过程是动态与多变的。在问出上述普适问题后,学生可能毫无反应或者不知所措。如果是这样,波利亚建议先同义重述问题。如果不行,可以提出相对具体化的问题,直到在学生头脑中激起了有效的思维过程。因为这样的动态性,看单个句子是填鸭式,但如果老师在填鸭之前,已经做出了足够的启发式努力,就不能算作填鸭式教学。除此之外,波利亚也对好问题与坏问题做了举例说明。比如,在“已知长方体长宽高的情况下,如何求取对角线长度”问题中,好问题是“之前是否遇到过相同或类似的题目?”,坏问题是“你能使用勾股定理吗?”

如果刚刚采用波利亚的教学法,大概率会面临很大的压力:(1)教师对波利亚教学法是否有深度认知与认可?(2)教师经验是否足以驾驭整个教学过程?(3)如果学生长期处于填鸭教育的环境,初次遇到大量开放宽泛问题,需要多长时间去适应?在有时间压力的情况下,遇到问题直接给出答案,这是一般人无法抵御的诱惑。在商业公司,时间压力非常明显。相对来说,公立教育中,热爱教育的老师,会做出更出色的努力,也会获得更显著的成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