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百闻不如一见作文

百闻不如一见作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作文的形式很常见,但是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百闻不如一见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百闻不如一见作文篇一

成语故事大全:百闻不如一见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

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渝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释义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不如亲眼见一次。表示听得再多也不如亲见可靠。

故事西汉宣帝时期,羌人侵入边界。攻城夺地,烧杀抢掠。宣帝召集群巨计议,询问谁愿领兵前去拒敌。七十六岁的老将赵充国,曾在边界和羌人打过几十年的交道。他自告奋勇,担当这一重任。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听别人讲一百次,不如亲眼一见。用兵是很难在遥远的地方算计好的。我愿意亲自到那里去看看,然后确定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再向陛下上奏。”经宣帝同意,赵充国带领一队人马出发。队伍渡过黄河,遇到羌入的小股军队。赵充国下令冲击,一下子捉到不少俘虏。兵士们准备乘胜追击,赵充国阻拦说:“我军长途跋涉到此,不可远追。如果遭到敌兵伏击,就要吃大亏!”部下听了,都很佩眼他的见识。赵充国观察了地形,又从俘虏口中得知敌人内部的情况,了解到敌军的兵力部署,然后制定出屯兵把守、整治边境、分化瓦解羌人的策略,上奏宣帝。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

百闻不如一见作文篇二

砚台一挪,纸张一摆,墨色一沾,大笔一挥,一幅绝妙山水画便出现在众人面前。

坊间一直流传这么一个大画家,作画行云流水,依靠一支毛笔走天下。作画时埋头思考,迟迟不肯下笔,惟有灵光乍现之际会龙飞凤舞画起来,观众一看无不啧啧称赞。更有一朋友,观看大师作画后跟我絮叨半宿,激动万分!原来,这位大师在作画时,倒墨从来不多,仅用几滴墨,每每作画,备上上次未用完的墨浆,就这样用“焦墨”的手笔画国画。百闻过后,我秉持着“眼见为实”的真理,便想一探究竟。

抵达画作现场,大师人影没见,人群倒不少,只怕是被群众里三层外三层围个严实。话说人这么多,该是一片嘈杂,可大家都不约而同把音量放小,说是怕影响大师作画心情。难道这不是故弄玄虚?我把疑问放心底,静观其变。

好不容易挤了进去,一阵古筝与琵琶的交响乐突然响起来了。只见这位大师取出了大笔,放入口中浸润片刻,开始倒墨,墨汁滴了几滴在墨盘中,随后用清水加以调和,只见墨色瞬间被区分为轻、重、浓、淡、焦五色。“没半点画画基础恐怕都看不懂大师用意了吧!”不知是谁这么随口一说,我深表认同。

大师微微浸湿了毛笔尖,用大笔潇洒地一挥,弯弯曲曲的线条顿时构成了山峦,再在山峦侧方画上荷叶,轻微一勾,一笔上,再勾,再上。顿时整张画纸出现了一片片大小不一,形色各异的荷叶。在座的无不拍手叫绝!

接下来,大师将国画颜料匀称地挤在调色盘里,用清水洗净毛笔后开始调色,颜料晕开后激动人心的一刻到了!只见大师用笔刷点上红颜料,在画纸左上方一刷,一轮红日照高头,接着用毛笔点上玫红色,一弯、一上、一勾,整个运笔干净利落。荷花中央落黄色,一朵荷花便绽放池头。大师几笔间重复着方才的动作,一个个娇艳欲滴,妩媚不已的荷花姑娘便映入大家的眼帘!在大家激烈地讨论着夏日荷花的形成之际,一幅活灵活现的青蛙捕蝇图顷刻便出现在众人面前。“两只青蛙像活了一般在快活地捕食害虫呢!”一小孩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新发现告诉众人。现场掌声雷动,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俗话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今天我可算长见识了!待众人散去后,我的眼前又浮现出了“砚台一挪,纸张一摆,墨色一沾,大笔一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