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七天读懂宏观经济》的读后感大全

《七天读懂宏观经济》的读后感大全

《七天读懂宏观经济》是一本由戴维·A.莫斯著作,商務印書館出版的159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七天读懂宏观经济》读后感(一):理论不是现实的精准写照

本书短短不到200页,重点围绕产出、货币和预期,较通俗易懂的阐述了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脉络和内在关联。其中:1、产出部分,以GDP为切入点,分别介绍了附加值累加、最终销售额和支出法等3个以不重复计算为原则的GDP统计方法,以此描绘出产出的概貌,在此基础上再对劳动、资本和效率是如何影响产出进行分析,就形成了血肉清晰的轮廓。2、货币部分,利率、汇率和通货膨胀率乃为其三大关键要素,以增发货币为例,区分名义和实际关系,了解短期和长期差异,让人清晰知道了增发货币短期会影响利率、汇率下降,并触发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加剧又因名义和实际利率关系而提升名义利率和实际汇率。3、预期部分,主要分析了预期对通胀和产出的影响。

同时,本书还简要介绍了美国从固定汇率到浮动汇率的货币史,对利率、储备金和公开市场交易等3种基本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赤字支出都简单明了的进行了利弊剖析。该书贵在精,好在大道至简,特别欣赏书中的做学问的态度和精神,最后引用通读全书最能触动、最有启发的一句话作结束语:理论不是现实的精准写照,而是用以对比和理解现实状况的一个基点。

《七天读懂宏观经济》读后感(二):知与行

一本很薄的册子,里面像是某个学生做的经济学笔记。

我在本科时读的经济学,我还清晰记得教我们宏观经济学的老师是个鼻孔很大的中年男子,一开始我并没发现,直到身边每个同学都这么说,我才吃惊的发觉了。然而除了这些,我对他所教的经济学课程没记住多少。

经济学对于很多站在门外的人来说,显得非常高深莫测,而且永远是与“钱”关联在一起的。这些年,我从生活的角度去察看和反思经济学,才明白经济学的真谛:是推动社会向更健康、富有的方向发展。即使经济学里依然充斥着掠夺与掩盖,但你仔细体会时,他却无时无刻不再向你揭示着这些恶行,同时,也在运用规律无情的惩罚着。

这本书里,告诉你的经济学原理,并非希望你能熟练运用他们,就像结尾所提到的,你不能对你所掌握的太自信,因为它们太变化无常。而是希望你能懂得其中一些东西,对生活予以警示。好比经济学的预期,从虚幻向真实的演变,而这种趋势,是你需要知晓的,不是盲目的信任一纸数字。

总的来说,经济学中充满着无数种逻辑和推理,没有哪一种是绝对的,哪一种拿出来能解释所有问题。这需要你从现实入手,而不是以光秃秃的理论为指导,知与行很多时候是两码事。

《七天读懂宏观经济》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宏观经济的三个要素:

产出

货币

预期

一、产出

一个国家可以印刷无数的纸币,让所有国民变成百万富翁,但是如果产出不增长,实际上大家的购买力还是没有变化。只有大量的产出才是一个国家繁荣的标志。

可能有人会反驳,因为他们觉得手握股票、期权等金融资产让人觉得很富有,和产出没有什么关系。那么就用养老金窘境这个例子来说明财富和产出的地位好了:

目前许多国家都是采用基于工资税的现收现付3制养老金系统,年轻的一代用辛苦赚来的钱养着年老的上一代。像中国这样的国家,80、90后都是独生子女,一旦60、70年婴儿潮一代开始退休,他们就必须负担起一个庞大的群体。于是有人提出:如果现在在职的人把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于买股票、债券,而不是去支付当前退休者的收入,那么将来他们自己就能建立养老储蓄并舒舒服服地退休,不需要成为下一代的负担。这种想法有两点错误:1、退休后用自己的金融资产去换产出是否真的能实现?股票是因为有人接手才会升值,如果退休后大家都抛售股票去换产出,当然这些股票会迅速贬值。因此更多的金融资产无法保证在未来可以消费更多的产出。2、金融资产本身不是产出,只是对未来的产出的求偿权。金融资产增加并不代表储蓄增加(所有股票拆股,所有人资产翻番然而国民储蓄并未增加)。唯一增加国民储蓄的方法是减少消费,从而使得更多的产出去投资,以提高未来的产出。因为大家的消费没有变,也没有人增加产出,所以这种“免费的午餐”是不存在的。

用一个值来衡量一国的产出,就是GDP——国内生产总值。一个经济体中的产出总量等于它产出的劳务、产品的总价值。看似简单,但是会出现麻烦:如果一斤咖啡豆是卖给了个人回家自己去磨咖啡,那么咖啡豆的价格就可以直接计入GDP,但是如果是卖给了咖啡店,那么就不应计入,因为它最终作为咖啡会销售给顾客,那时候咖啡里面的价格已经包含了咖啡豆,计入GDP了,所以不应二次计算。避免重复计算GDP的

方法1:只关注每一个生产阶段上的附加值。比如老板花1美元买了咖啡豆,做成咖啡以3美元卖给顾客,那么他就创造了2美元的产出。所以整个过程就是1+2=3美元的产出。

方法2:就是只关注终端销售额。这种方法被称为支出法,是大多数国家的做法。

因此,GDP的最终定义就是 一国 在 某一给定年度 生产出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 的市场价值。

“生产出来的,而不是销售的,”所以只要是生产出来的,不管能否卖出去都要计入当年的gdp,没有卖出去的那个产品,一般看做是工厂自己购买的。

最终产品和劳务分类:

GDP=C+I+G+EX-IM

=家庭消费+生产性资产的投资(设备,不包含原材料eg:木匠买把锯子算投资,买木材不算投资)+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出口-进口(产于国外而非国内)

方法3:计算收入。加工资+利息+红利+租金和专利使用费等等。毕竟所有的产出都会有一个终结的地方,不是你的口袋,就是我的口袋。

顺逆差:

AB两国进行产量交换。A付出的价值比从B得到的多,则A处于贸易顺差,B处于贸易逆差。

为什么国家希望自己处在顺差中?说到底顺差是一种国与国之间的投资行为。处在贸易顺差的国家对处于逆差的国家有债权,因为它贷出了资金,理所当然地,它希望未来从贸易伙伴那里得到额外的产出。Eg:美国要从中国进口日用品那它必须要用美元换人民币,中国人拿到了美元想买美国的高科技产品,结果美国不出口任何产品,那这些钱只能去买美国的国债,未来对美国有求偿权。但是细想,其实买国债又等于把钱借给了美国人。那美国人只要印票子就能获得真金白银的产出,天底下竟有这么合算的买卖!

贸易顺差既能表明一种优势,也可能暗示某种劣势。关键看,有盈余的国家把产出让渡给贸易伙伴能否在未来收到好的回报。而对于贸易逆差的国家来说,能否很好地利用这笔额外的产出,进而提高未来自身的产出水平才是关键。

看清了这种借贷关系,那么可以理解一国的GDP就是它的预算限制,俗话说自立根生,要学会自给自足嘛,一旦你的需求超过了自己的能力,那么你就要去借钱,承担未来还得更多的结果。就像信用卡卡奴一样。

这年头借钱的人才是老大。你看从2008年起的金融危机开始,美国财政部动用7000亿美金购买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之后是持续至今未能彻底解决的欧债危机。欧洲银行业认可为希腊债务减记50%——近1000亿欧元的债务。贷方回本赚息的基本诉求渐渐成了黄粱美梦。更加严峻的是,本国货币的升值会让处在贸易顺差的国家更加不合算。

还是以中国为例,美国人为什么买中国的东西多?因为用RMB定价的东西便宜。一旦发生长期贸易顺差,外汇多了,说明人民币这个东西本身的价值就被低估了。从物以稀为贵的理论来看也说得通。美元多了,那么美元去换人民币的时候就没那么值钱了。于是美元相对人民币贬值,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

升值了以后,我们的产品就没那么有竞争力了。美国人不买我们的产品了,去买东南亚的东西。但是我们买美国的国债是用的美元啊,等到他们还债的时候,美元换成人民币就变少了。就好比我们当年借给他们1美元,是用我们8块钱的一根皮带换的,第二年他们还给我们1美元,这时候却只能买到6块钱的一个搭扣了!

贸易顺差和逆差看起来各有利弊,但是还是有存在的必要,原因在于19世纪英国政治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比如在生产毛呢和生产酒上,英国生产毛呢效率更高,那它就在生产毛呢上有比较优势,而葡萄牙在产酒上比英国生产酒效率高,且比起生产毛呢,他们更擅长生产酒,那么葡萄牙就在生产酒上有比较优势。于是他们就会自然地形成贸易。葡萄牙用酒换英国的毛呢是效率最高的做法。比较优势可以用于国家,也同样适用于人,为了实现产出最大化,我么每个人都应该专门从事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然后去交换其他物品。这就有点像亚当斯密的思想,如果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事,那么社会会自己运行得很好。就好像是“一直特立独行的猫”在谈到自己的经历时说的:比起公司里把英语说得跟母语一样好的中国人,她很难把比较优势发展成英文。所以她不停地写,成为了公司里中文最好的人。随着人类社会进步,这个社会看似需要的是通才——一个不会烧饭的导演不是一个好码农类似这样的语句让人觉得似乎十八班武艺样样精通的人才吃得开,实际上还是做专业的人能获得更多的认可。乔布斯在印度修禅,在大学学习书法确实对培养他简洁脱俗的设计感有一定关联,但是在此之前首先他是一个工程师,一个极客。如果他没有对计算机资深的专业度,就没有之后一系列哪怕是最讨厌从众的人也着了魔一样想要拥有的颠覆性产品。

影响产出的要素——劳动力、资本、效率(供给)。

凯恩斯提出还有预期(需求)。有时候即使资本和劳动力没有变化,但是由于人们对经济的预期是会变差,那么家庭就会未雨绸缪,增加储蓄减少消费。于是企业减少投资生产,导致工人的收入下降,消费进一步缩减。最后产出真的会下降。于是经济变差的预期就实现了。

因此,从凯恩斯时代开始,政府意识到除了供给会影响产出,还有需求也会影响。因此他们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管理需求”。

总之,资本源自产出,没有产出,所有的都是空中楼阁,无法在未来获得偿还。所以说产出是宏观经济的核心。

二、货币:

1、货币的价格

(1)利率——相对于时间的价格

利率可视作是所持有货币的价格。利率低说明现在的货币便宜,利率高说明现在的货币值钱。2013年6月余额宝刚出来,当时年化利率7%比银行定存3%要高4%,各种宝宝类产品一时让人眼花缭乱。结果到2014年9余额宝类货币基金类活期利率只有3.3%了,短短一年利率缩水一半多。为什么?因为2013年6月银行出现了“钱荒”——地方政府债务过大,中央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之后2014年11月,央行宣布降息,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难题。所以相比2013,年,2014年的钱就没那么值钱了。同时也看出,利率上涨是放慢当前的消费和投资,利率下降是加速当前的消费和投资。

(2)汇率——相对于外币而言的价格

汇率就是一国的货币相对其他国家货币的价格。在产出中也分析过,当一国汇率上涨时,外国人会觉得买和之前等量的产出需要花更多的本国货币。所以会影响这个国家的出口。反之,汇率降低会增加该国的出口(安倍为了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出口而让日元贬值。)同时,本国货币对外国产品的购买力降低可以拉动内需(三驾马车之二)。

(3)价格总水平——相对于所有服务和产品而言的价格

价格总水平——又叫价格平减指数,缩写CPI。是大家所熟悉的衡量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水平的指数。它反映了绝大多数产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

2、名义GDP和实际GDP

GDP=价格*数量。价格翻番》名义GDP翻番,而实际GDP没有变》实际GDP只与数量有关。所以开头的话可以进一步表达为一个国家繁荣的标志是实际GDP而非名义GDP。计算实际GDP要用一组价格常量。

名义GDP=P(价格总水平)*Q(最终产出总量)

P=名义GDP / 实际GDP 如果初始年的名义/实际=1,而下一年是2,就说明价格正好翻番。

一般名义和实际都会上涨,但是可能名义会更快些。这就意味着通胀的存在。

通胀=名义GDP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

3、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考虑到通胀的存在,名义利率可能看起来每年增长,但是实际利率可能是每年下滑的。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预期通货膨胀率(银行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于是出现了很微妙的结果——货币量增加》短期利率下滑(钱不稀奇)》预计通胀率会提高,所以长期利率会提高。

4、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

一国汇率降低,会使得它的产品更便宜更有吸引力,但是如果该国又发生了通货膨胀呢?

还是以中国的皮带举例。假设在美国生产一根皮带是1.5美元=9人民币,而中国生产一根皮带是6人民币=1美元,美国当然会来中国买皮带。结果之后人民币贬值,1美元能换8元人民币,买根6人民币的皮带只要花0.75美元,美国更愿意来中国买了。但是此时中国发生了50%的通货膨胀,一根6元的皮带要花6*1.5=9人民币才能买到,此时美国人就要花1.125美元才能买到一根中国皮带。加上运费,还不如在自家买。所以这时候我们会发现:

实际汇率(人民币/美元)≈名义汇率(人民币/美元)-(中国的通货膨胀率-美国的通胀率)(在上面的场景中我们是假设美国的通胀率为0,所以实际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1/8-(0.5-0)=0.625 如果美国的通胀率高,他们还是会选择在中国买)。

货币R的实际升值率≈该国的通胀率-货币R的名义贬值率

=0.5-(2/6)=0.17

所以RMB实际升值17%,1美元=6*(1-17%)=4.93RMB ,买一根当时6元RMB的皮带实际需要1.2美元。

所以,如果通货膨胀率之差大于名义贬值率,那么实际汇率将上升,对国际收支平衡产生负面压力;反之,如果通货膨胀率之差小于名义贬值率,那么实际汇率将下降,对国际收支平衡产生正面影响。

实际汇率与外国投资:

如果中国发生了巨幅的通货膨胀,那么即使人民币名义汇率钉住美元,实际汇率还是会上升。

人民币的实际升值将对中国子公司造成三方面的影响:

1、 受到进口产品影响失去市场份额(中国的物价成本变高,转嫁到消费者必然会失去份额)

2、 出口到海外和外国厂商的竞争激烈(理由同上)

3、 在中国赚的利润返回母国会更多(这是假设人民币升值公司还能保证和之前的利润率的前提下,实际上并不太可能。理由同上两条。如果能保证,则利润率变成了更多名义上的人民币,如果官方名义汇率没有变化,则会换成更多的美元)

5、货币幻觉和粘性工资

货币幻觉:

通胀时期货币幻觉会让人以为名义工资增长自己的工资就增长了。实际上要减去通胀率才是真正的涨幅。

粘性工资:

通缩时期人们不愿意自己的工资降低。实际上不降低就是在增长。人们对工资有粘性。

货币与金融

央行决定了货币的发行量,但是创造货币的是商业银行。

100块存进银行,法定准备金率10%(漏损比例)剩下90块继续投放市场。你账户上数字增加了100,别人借走了其中的90块。所以货币供应量增加了90块。这个过程会不断重复。所以整个货币共给量M1会增加原始资本*货币乘数

100*(1/10%)=1000块。

货币乘数=1/漏损比例

6、央行业务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央行把短期利率作为调节利率的工具,而非货币供给本身。

就好像你开车要控制速度,虽然归根结底是通过踩油门来加速或减速,但你不会用流入发动机里的汽油量来衡量。而是看码数。

高速增长的GDP、低失业率、低通胀率、稳定的利率是经济学家的目标。但他们经常互相矛盾。

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和通胀率的负相关关系。

近年来,绝大多数经济学家把降低通胀率作为首要目标。

7、货币政策的三个基本工具:

贴现率、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

三、预期:

为什么金融危机银行会倒闭?

资金链断裂是一回事,但最根本的是遇到挤兑。

挤兑就是人们对未来的经济没有信心,对银行的还债能力没有信心所以着急把自己的钱取出来落袋为安。

预期是一个对宏观经济有较大影响却又捉摸不到的东西。

1、预期与通胀:

制定通货膨胀目标(比如2%),然后根据需要提高或降低利率。

用强制不允许涨价来抑制通胀有用吗?那我们的资源将很快被消耗完。说到底还是供需的失衡。不解决产出少的问题就无法抑制通胀。

用紧缩银根的方法来抑制通胀有用吗?那么在货币供给突然大幅减少的情况下会出现利率极高的结果。给经济带来寒潮。

2、预期与产出:

如果个人预计前景不容乐观,就会减少未来的消费,增加储蓄。其结果是产生螺旋式下降:企业减少产出,人们失业,收入不够更加缩紧支出。。。

于是生产设备就此闲置。凯恩斯称之为:丰裕中的贫困。

货币政策:

央行一般会采取投入更多货币,降息的方法来刺激消费和投资。

但是凯恩斯又提出了一个

流动性陷阱

当利率几乎等于0的时候,其他的投资无法给个人带来什么收益,他们反而觉得拿着货币更安全。

于是央行投入的货币越多,人们持有的货币越多。

因为经济萧条的时候,人们会有一个通货紧缩的预期。

认为我1块钱今年买到1个面包,明年能买到2个面包。在他们眼里预期的通缩率如果达到10%,即使名义利率为0%,实际利率仍然为10%。对于借款者而言,借款成本也很高。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现在的日本(银行0利率)

财政政策:

如果经济是由于人们对未来的需求预期暗淡而停滞不前的话,政府可以增加支出负担赤字来刺激经济。收入乘数:1/漏损比例(储蓄率)

100块赤字增加,GDP增加100,国民收入增加100,80块消费,20块存储。过程循环,GDP的变动=100*(1/20%)=500

赤字性支出增长会增加名义GDP=P*Q。

价格和数量。凯恩斯认为在高失业时期,名义GDP的增长来源于实际GDP增长。萧条时期,企业会把闲置的资源投入生产,数量增加不断接近经济潜能。

如果投入到生产之后仍然没有解决赤字,那企业只能提高价格,名义GDP增长。实际GDP(需求)超过了供给,经济过热了。

李嘉图等价

人们预料到来源于赤字性支出的收入都要用以后更高的税收来填补,那么他们可能会全部存起来。这样漏损为1

但是政府的支出会通过发行债券来填补。所以在二级市场上企业和政府都争夺资金,导致利率上升。从而减少了私人投资和消费——这种现象叫做挤出。

如果利率高的话就会降低政府赤字性支出的效力。

3、预期和利率、汇率

如果证券商预计利率会上升,就会抛售手中债券(债券利率一开始是固定的,等于在市场利率上升时债券会贬值)。抛售债券导致债券价格变低,这样等于利率就变高了。所以如果他们预计国家会采取紧缩型货币政策,那么债券市场就会推动债券收益上升。预计政府采取宽松型货币政策,则推动债券利率下降。

买卖外汇也是如此。货币交易者如果预计美元升值那么就会买入美元,最后真的导致美元升值。

预计会影响现实,但不会偏离轨道太多。比如说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当时那么被看好的门户网站,说死就死。如今的o2o烧钱大战也是如此。资本看好的未必都能赢到最后。

预测汇率的最佳依据:

短期看利率(利率上升,货币升值)

中期看通胀(高通胀,货币贬值)

长期看收支平衡(赤字,货币贬值)

四、美国货币和货币政策简史:

18世纪晚期美元刚诞生,和银、金同时挂钩,采用复本位制。好处是如果和贵金属挂钩,货币数量就会保持不变,发生通胀之后会自动变为通缩这样会调节市场。经济过热,通胀,外国产品价格更便宜,本国金属流出国外,货币减少,通货紧缩。坏处是:劣币驱逐良币,银开采容易价格暴跌之后,大家都存着金币用银币。于是国家采用金本位制。但是金子仍然稀有。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金子的量几乎没有增长,所以美国的整体物价下跌了。之后黄金供给激增,物价水平飞涨。

1907年大恐慌,银行业危机,政府意识到必须要有一个可以自由发行货币的机构。1914年,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成立,作为季节性货币需求的供给者和金融危机时最后的放贷者。

当市场需求货币的时候美联储就增发货币。但是这样人们会认为一美元里的黄金含量肯定减少了,于是人们用美元去换黄金。在大萧条时期,美联储仍极不情愿用放松货币政策,甚至还提高了贴现率,以免发生黄金的挤兑。因此金本位制有很多束缚。20世纪70年代被废除。

一般政府会设定一个预期通货膨胀率,高于它则抬高利率,低于它则降低利率。一般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把同业拆借率控制得比较精准。

真正需要控制的是美元相对于产出的价值,而非某种贵金属。因此美联储用一揽子产品的价格来和美元挂钩,如果每年价格增长2%,那就比较正常。大于或小于2%就会采用公开市场业务来调节。因此,在货币政策下,产出仍然是最重要的。

五、GDP针对通货膨胀的调整:

固定价格法:

选择一个基年,用该年的价格重算当年的劳务产品价值。

不足:新产品的价格无法反映。

弥补方法:连锁法

紧邻的两个年度做对比每年都是基年

不足:GDP各个组成部分相加并不一定等于实际GDP。

六、GDP针对购买力差异的调整:

美发没有进行过国际交易。单纯用汇率换算下来在印度5美元的美发在美国可能要10美元,这样会低估印度的GDP。

购买力平价指数ppp

以衡量同样水准的服务在不同国家的价格。

原则上来说如果不考虑运费和税金,1美元在美国和英国应该能买到相同的服务。但是通货膨胀影响到了这种购买力。高通胀的国家,其货币将贬值。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