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货币崛起》读后感锦集

《货币崛起》读后感锦集

《货币崛起》是一本由尼尔·弗格森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2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货币崛起》读后感(一):比不上价值起源

叙述风格和价值起源差不多,但比不上价值起源。

浅出有余,深入不足。

学术厚度不够。

字数不足

字数不足

字数不足

字数不足

字数不足

字数不足

字数不足

字数不足

《货币崛起》读后感(二):货币崛起

74/100。货币供给的增加尽管可以让垄断货币的政府更加富有,但并不会是一个社会更富裕。无论是书中前部分超越贪婪的梦想看的很气愤,为了满足西班牙人的贪婪,每个在波托西铸造的比索,都相应的又10歌印第安人死于矿山深处。还是整个欧洲都不受待见的犹太人在威尼斯的高利贷,作为第一读,感觉还是不错的,但是有些翻译还是感觉有点问题。

《货币崛起》读后感(三):结合记录片会好很多

本书翻译真的蛮差的。

由人人影视翻译的英国记录片,不得不承认,人人影视的翻译水准高于本书译者,因此结合起来看看蛮有帮助。

具体问题可以看看第一篇评论。这本书真的蛮贵啊。

http://www.yyets.com/resource/10911

《货币崛起》读后感(四):货币随想

金属天然是货币,货币天然却不一定是金属。

货币既然不一定是金属,那货币到底是什么?它又为什么存在?为什么又如此深刻影响到人类的各种活动?在读此书之前,可以说很多疑问在自己头脑中挥之不去。

作者似乎想首先用对比来凸显货币对于人类活动的重要性。书中第一节就是讲没有货币的世界。他提到亚马逊热带雨林的奴卡克﹒马库土著部落,他们没有货币的概念。这种游牧狩猎式的社会没有贸易,他们往往采取突袭。他们也没有储存食物的习惯,一旦找到食物他们就会吃掉。因此,他们不需要货币。同时,作者提到在更大规模的先进社会中,货币有时也不一定必然存在,比如500年前的印加帝国。印加人无法理解那些欧洲人对黄金和白银贪得无厌的欲望。即便拥有令人羡慕的大量金银,他们仍难以躲避西班牙人的屠杀和掠夺。难道是因为印加人更多地把金银用来制作装饰品,而不是用来充当促进经济发展的媒介?

但相比之下西班牙人也没有完全理解货币。贵金属的价值不是绝对的。货币是别人愿意给你的唯一的价值。货币供给的增加尽管可以让垄断货币发行的政府富有,但并不会使一个社会更富裕。在同等条件下,它只会使物价走高。

货币本身是出于劳动分工下不断复杂化的经济活动的需要产生的。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用的“泥版”到现代的钞票,以及很多无形化的货币看得出,货币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但本质未变,货币实际上就是一种记名信托,或者说是一种承诺支付。

那么,货币又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人类活动?

因为货币促进了商业交换,促进了社会分工,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力,尤其是货币在在金融业发展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很有趣的是,最开始的高利贷并不被基督教义所允许,债权人总是由没有入教的犹太人在从事。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如何看待借贷所产生的利息。收取利息到底如教义所说是不道德的,还是说是对借出资本的风险补偿?可见特定时期的陈旧观念往往会阻碍新鲜事物的发展。就如铁路在晚清中国的发展一样。在1876年,英国怡和洋行擅自在上海修建了中国第一条十余公里长的铁路,随即被清朝官员买回后拆毁。1881年,洋务派官员建成第一条中国人主持修建的唐胥铁路,因“烟伤禾稼,震动陵寝”,一度只能用骡马牵引。随后连续遭遇战争惨败,加之铁路蕴藏的巨大利益,使得官方和民间逐渐认识到铁路的重要意义。但这期间因愚昧守旧导致的发展成本岂能简单用金钱来衡量。

当随着欧洲列强加大对外战争和殖民扩张,出于对货币的需求,才演化出现代金融业的主要形式货币。比如政府借钱打仗于是诞生了债券;荷兰东印度公司想垄断海外贸易需要资金但又需要分担风险,于是产生了最早的股票;苏格兰两位神父想着如何保障神父遗孀的生活,而设计出了真正意义上的保险制度。每一次金融创新,都是出于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需求,或者更根本原因在于人性的贪婪,尤其是融资用于战争和对外掠夺。时至今日,这种掠夺在金融市场中从未停息。

人们有的时候把金钱戴上“万恶之源”的罪名,其实金钱或者说货币,只是人们的欲望造成。正如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快速获得金钱的那种贪婪满足感总是伴随着瞬间失去巨额金钱的恐惧,不断演进的金融市场加快了这种获得也加快了这种失去,金融市场实际上就像人类的一面镜子,展示了我们每时每刻评价自己以及周遭世界资源的方式。

但是总的来说,货币形式的多样化,金融业的不断演进,是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的,尽管间或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危机。但不能不说的一点是,政府对于货币政策或金融市场是有信托责任的。如果滥发货币或者纵容金融内幕交易等方式来悄悄掠夺人民的财富,那么这个社会不会稳定,更谈不上货币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功用。

喜欢作者文中的最后一句话“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我们的丑态,这不是镜子的过错,因为它也能清晰地照出我们的美丽”。

愿人性中多些美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