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以做饭为一篇日记400字

以做饭为一篇日记400字

提升写作能力,做到手到擒来,希望这篇文章对您的作文能力提升有帮助,特地精心编写的以做饭为一篇日记400字。

第一篇

今天我请奶奶让我跟她一起做饭,奶奶答应了。

我看了看表,已经5点了。我连忙开始做饭了。

我先做第一道菜“肉末茄子”的准备。我 先把一块牛肉解冻,在解冻的同时我把茄子切好了。牛肉解冻好了后,我把牛肉先切成片,再切成条,最后切成肉丁。然后开始剁肉了,我拿起两把菜刀就开始卖力的剁了。我竖起剁剁,横着剁剁,不一会儿肉丁变肉末了。我把剁好了的牛肉放到了碗里,又打了两个鸡蛋进去,搅拌了一会儿,做好准备工作之后就放在了一边。

我又做第二道菜“土豆丝”的准备工作了。因为我家有刮土豆丝的机器,所以我做这道菜很简单。把皮削好之后就开始刮土豆丝了,刮好之后就把刮好的土豆丝用清水冲冲泡在水里。

因为我不会炒菜,所以炒菜就请奶奶做。5分钟之后,我就把菜端上桌了,大家都夸我小助手做的好。

第二篇

亚茹,下楼吃饭!”啊,终于可以吃到美味的饭菜啦!我迫不及待的下楼了。

到了厨房,看到桌子上一片空白,没有东西。我生气的说:“怎么没有做好,叫我干嘛?”“叫你下来,教你做饭。”

我又说:“不想学。”我不想学,妈妈硬要我学,我只好听话了。

妈妈先把锅唰了一下,打开煤气灶,我不会用,妈妈教我,一扭开关就行了。妈妈做了个简单的菜,辣椒炒鸡蛋,第一次妈妈做的我看不懂,后来妈妈细心的根我讲了一遍,我才明白,原来那么简单。就是把辣椒切成一片一片的,放进锅里,再打两个鸡蛋在里面,和辣椒混在一起,等鸡蛋熟了,把它们分开就可以了。

学会这道菜,我赶紧做饭也挺有意思的,以后我要学做更多的菜。

第三篇

“哎,都六点了,爸爸妈妈怎么还没回来呀,我的肚子都饿扁了。”我无奈地发出感叹,“姐姐也不在家,真惨。如果姐姐在,那她就可以做出美味的饭来吃了。”突然,我看见柜子里放着几个鸡蛋,就想:不如今天我来当我们家的厨师,做一顿晚饭吧。可我没有做过饭,就做点简单的吧。我就拿起厨具做起饭来。

我先装了两碗米倒在电饭锅里,然后倒点水。“洗刷刷,洗刷刷,我来洗米啦。”我哼着欢快的调子洗起了米,洗完米,我把洗米水浇进“花园”里,然后接了一锅纯净水,按下电钮,开始做饭。不一会儿,米饭就像魔术师变魔术般的出现在桌子上。

接着,我又把几个鸡蛋打碎了倒进锅里,倒点油,拿起一个锅铲做起荷包蛋。“左炒炒,右炒炒,上炒炒,下炒炒……”我的身子随着美妙的歌声而摆动,鸡蛋在锅里乒乓作响,好像在为我伴奏。过了一会儿,荷包蛋做好了。我把它盛到桌子上,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而感到高兴。

半小时后,妈妈回来看见我把饭做好了,直夸我。我非常开心。

第四篇

我看了一篇让人激动的文章,文章的名字叫《你也可以做上帝》。

这个故事发生在巴西。一个暴风雨之夜,在一个山村里,有位女士即将生产,可她身边只有一个5岁的小男孩,她的丈夫在监狱里。情急之下,她报了警。但是,因为暴风雨已经造成洪灾、泥石流,救援人员和救护车全部都已经出动了,留守的警员只好打电话到地方服务社团团长家里,请求协助。那位团长马上答应,并亲自带着那位女士上医院,她顺利生产。这时,团长才想起孕妇家里还有一个小儿子,必须马上去把他接走。团长用手机给社团一位最不热心但也是最后一个没有出去的团员打了电话,让他去救受困的小男孩。

那位“落后分子”很不情愿地从被窝里钻出来,懒洋洋地驾车到小男孩家,把小男孩抱上了车。那男孩上车后一直看着这位团员,突然,他开口了:“先生,你是不是上帝?”这位老兄镇住了,他问“小弟弟,为什么说我是上帝?”小男孩回答:“在我妈妈出门时,她告诉我,这个时候只有上帝会救我们。”这位先生听了这话,顿时愣住了,他从没想过会有人把他看成“上帝”,他突然觉得是孩子天真的话语点燃了自己内心那盏灯。

是的,这个故事很让我有感触,正像男孩的妈妈一样,陷入生活困境的人往往都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上帝。当你去救他的时候,他会给你发自内心的信任,这时,你就是他的上帝。每个人都可以做上帝,即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许在他人眼里,就是一件至关生命的大事。

第五篇

最初吸引我的是这个名字——《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我带着十分的兴趣,读完全书,不禁感叹这是一位小细致、大智慧的班主任。

郑英老师在班级管理上做得风声水起,1978年出生的她曾连续七年担任了两个班的班主任。她先后成为了《班主任》和《班主任之友》的封面人物。

郑英是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上做得有滋味的呢?透过她的书,就可以找到答案。“在细微处用心。”正如郑老师所说。优秀教师第一条是“记住学生的名字”。每个孩子的名字就是一首歌,一段情,一个故事,因为它寄托着父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郑英老师将班中的孩子的名字串连成文,使孩子的名字顿时有了生明,更显示出在集体中的价值,增添了同学间的亲密感。郑老师还提出我们可以在记住孩子的名字时为孩子取昵称,在课间谈话时都能用到,甚至可以带进课堂。这是老师走进了学生心灵的第一步,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纽带,是教师赢在起跑线上迈出的坚实一步。多么细心而又有智慧的老师啊!极其简单的细心,却有着不简单的内涵,从中透射出人文关怀。

郑英老师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很少用指责、训斥、也很少唠唠叨叨、不着边际。更多的时候她用简短富有寓意的小故事或者小案例来打动孩子们,留给孩子们的是思考和沉静,更是收获感悟。

在细微处用心,着眼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她将班主任工作变得生活化,生活是顺其自然,充满着神奇的。她讲到,用你对生活的态度去对待你的学生,你会发现另一片场景。学生也许会不尽人意,就像生活,但你努力多少,就会回报多少。

我们也许要的不是回报,但那种酸甜苦辣之后满满成长的喜悦,这将是一种过程中最幸福的事。

第六篇

腊月25我和奶奶坐着火车回山西老家,准备过年,在火车上,我都已经迫不及待的回去过年了,还想着和表哥表姐一起玩耍,给长辈们拜年,而且要取得很多很多的红包,晚上还要放许多漂亮的烟花,好好的过把瘾,真的好想马上回去过年呢!

可是没过几天电视收音机,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报道,肺炎疫情宣传防控措施提醒人们减少外出,不要聚餐聚餐,个人防护,看到这些报道以后,我的心凉了半截,我的游戏,我的烟花,我的红包已经彻底泡汤了,但我不知道该如何度过这个无聊的春节假期时,我在北大附小的微信公众号中看到了关于抗击疫情的倡议书的倡议书,是我下定决心做一些我力所能及的事。

于是我在空闲的时间里给我的亲戚朋友们逐个打了电话,宣传疫情防控措施,加强自我卫生,我告诉亲戚朋友们要多多开窗通风,少出门,出门要戴口罩,回来要勤洗手,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自己。

我和奶奶也打扫房间卫生,把屋内的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最后又把家里消了毒,我们才放心下来,与此同时,我们也做好自我防护,出门佩戴口罩出来,再第一时间洗手洗脸,就像长一书中说的那样,时时处处注意个人防护。

看到武汉地区医疗物资短缺,网上出现了大量的求助信息,于是我从自己的压岁钱中拿出了200元,捐给了武汉的红十字会,虽然这些钱微不足道,杯水车薪,但是这一代表灾区人民的一份爱心。

由于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这个鼠年春节注定不平凡,希望大家都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团结起来,一定能够战胜疫情!

第七篇

最近,看完了浙江省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的名班主任郑英的《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一书。这本书讲的多是初中学生的管理经验,但对一直担任小学班主任的我启发也颇多。

首先,班级管理要从细微处着手。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也是一个大家庭。班级管理既要从大处着眼,又要从小处着手。名字,在多数人看来是多么普通,多么不起眼的一种代号,可在郑老师的眼里,却成了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从姓名中找到了教育契机,通过作诗、猜谜、编题、命名、专刊、桌签、暖色等形式,让学生感觉自己引起了老师的注意,得到了老师的重视,从而也使老师在用心对待学生姓名的同时,也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这样一个极其简单的细节,如果没有教师的用心采撷,也不能成为教育的“维C ”。另外,在与学生的对话,如何奖励与惩罚学生,怎样与科任教师合作,与家长合作等班主任司空见惯的日常工作中,郑老师也能从具体的事例反思、总结并逐步形成一种教育的艺术。通过众多的案例,我们发现郑老师在与学生对话时表现出的学识与智慧,这需要老师胸藏千秋腹有底蕴,如果没有这些隐性的丰富来支撑,又怎能有那显性的精炼。对照自己,便有了迫切想要充电的愿望。

在奖励学生的时候,我们多比较随意或依靠习惯,奖励两个本子、笔之类的,或发张小奖状了事;当学生犯了错误时,声色俱厉地呵斥一番,甚至罚抄、罚站等粗暴地处理,而不去考虑这样的奖惩是否能起到相应的作用。郑老师在这方面发掘出了新活有趣、驱动内在、真情感人、得体适度的奖励艺术和依“法”施罚、语言责罚、引导担责、心灵责罚的惩戒艺术,让奖励平中见奇,使惩戒令人信服,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与家长合作时,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多管齐下,形成立体。与家长沟通的方式有很多,除了我们常用的家访、电话联系、家长会等以外,我最感兴趣的是“联系本”的形式。通过联系本,教师、家长、学生之间随时进行无声的交流,十分便捷。每一种交流方式,郑老师都能从细节考虑,在家校之间构筑一架畅通的桥梁,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教育合力。

其次,敢于创新,不走寻常路。

除了以上的日常班级管理外,郑老师还善于创新,她和同学们一起为班级设计的“狄德罗睡袍”——班徽,换一种方式制定的班规,因势利导整顿的仪表,公平有效的卫生安排等方面,独辟蹊径,开启了班级文化的建设,为我们展示了诸多班级管理的妙招,也让我们分享了过程的甘甜与幸福。

令我最受启发的有两个地方,第一是“收作业讲究技术含量”。每天早上,当我踏进教室门口时,总有一种无力感:教室里要么乱糟糟的,大家都在串马灯似的交各种作业,边交边大声说话,不是组长喊“交作业了!”就是组员叫“组长,作业本!”要么就是低着头在书包里翻来翻去找本子,还有的干脆站着看着大家发呆。本来应是书声琅琅的晨读,却变得像茶馆似的。不说吧,这大好的时光浪费,太可惜了;说吧,大家都似乎有事干——交家庭作业啊!每每这时,我就在想,这种现象必须得改变了。可是除了苦口婆心地进行“一日之计在于晨”的说服教育外,始终没找到或者应该说根本没有认真思考如何找出根源所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因此,这种现象已存在较长一段时间了。看了郑英老师如何阻止这一“破窗现象”的论述后,为她采取的解决办法而由衷地佩服,也为自己遇到问题,只知叹息而不求“解”的懒散惭愧和自责。

另一个就是关于“班队课怎样上才有效”。说实话,我的班队课,正如郑老师所说,已走形变样,甚至沦为摆设。随着国家对德育工作及班主任管理的重视度越来越高,班会课应成为常态化,让它真正发挥作用。如何上好班队课,郑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趟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凡事预则立”,让班会主题提前亮相,每月四周,主题分为四大版块:生日、节日、爱国、机动,同时制定德育日历,将每月主题统筹安排,然后从“目标的唯实、环节的节约、活动的自然、立意的本真”等几个方面具体设计班会课。告诉我们如何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好班会课,也为我们即将开展的班主任工作的实践研究指引了方向。

第三,善于总结与反思,从熟悉的地方看风景。

这也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感受最深的地方,其实郑老师的这本书并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只是从平时经历或看到过的教育案例中,立足于班主任的常规工作,通过具体的教育言行承载厚重的师爱,反复思考、总结,将实践与思考对接,给我们展示了有滋有味的管理过程。

面对繁琐的班主任工作,我们常常疲于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处理一件又一件事情,都很少能停下脚步、静下心来好好地思考,还常常感叹“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真的如此吗?郑老师回答得好:不是!是我们失去了一颗善感的心,故而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如果我们能培养起对教育细节的敏感性,就能即使面对家长里短、常规琐事,也能怡然自得。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常常遭遇一个个问题和困难,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一个个契机呢?只有我们有心,那些所谓的问题也许根本不是问题,所谓的困难也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难。熟悉的地方不缺风景,缺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郑英老师就有着这样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颗善感的心。她看到了其他教育者未曾留意的风景,感受到其他班主任未曾体会过的幸福。作为班主任的我也希望能“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执着如一地守望着这片教育的农田,浇灌出丰硕甘美的果实!

第八篇

以做比较生命

任何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它十分宝贵,甚至比黄金还宝贵。我们要珍惜生命,绝不让他白白流失,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我老家一个人就是这样在他不到一岁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高烧使她成了前所未有的聋哑人。她一直生活在黑暗之中,看不见明媚的阳光,但她用心灵感受春光,她始终没有放弃。即使再大的病魔骚扰着她,都无所谓。她还冒着生命的危险,艰难地为我们这些晚辈写下了一篇篇动人的文章,如果换成是我们,能像她一样坚强不屈吗?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珍惜生命。

一次,一个学生,因为觉得考试的成绩不理想,活在这世上已经一分不值了,但宝贵的生命怎么能跟黄金比呢? 这朵半开的花儿,他怎么去世的人一样珍惜生命呢?就让他枯萎了,我们应该行动起来,劝说绝望的让他们珍惜生命。

第九篇

记得最初对郑英老师印象深刻的是她的那个自喻――“教育农人”,在教育的一方田地上辛勤耕耘,执着前行,给“作物”一个和谐的生长环境,用心享受教育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让自己的教育生活成为一座稻香袅袅、小虫啾啾的农夫乐园。这是一种做教师,尤其是做班主任的小确幸。

而时今,郑英老师更把它的班主任点点滴滴生活汇成经验,把班主任的智慧集聚于《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这本书中,用自己的细致到位和大家分享着。

起初读着这本书的时候,就带着十分的兴趣。当看完郑老师的自序,不禁感叹这是一位小细致、大智慧的班主任。

一、“名字”一个不起眼的细节的精致处理

刚接班的时候可能给班主任最大的挑战就是在短时期记下那么多同学的名字,尤其是要再接任其他班级任课老师的班主任,更有更大的挑战。很多时候,我们会进行提前的家访,却会因为叫不出那些有生僻字学生的名字而使得气氛尴尬。正如郑老师所给的建议:名字对于孩子而言是一种尊重,是一种平等。同时也提出了几个十分有效的做法: 1 、讲述故事。让孩子讲讲自己名字的特殊由来和寓意,这样能特别容易记住。 2 、串联成文。有心的班主任也可以把和孩子们发生的事情用班级学生的名字串联起来,写成文章,不仅具有一种纪念价值,更融入了对孩子们的爱。 3 、引导表现。这种方法我最喜欢了。告诉孩子老师最容易记住有爱心和责任感的学生,看看哪些同学最容易让老师记住他们。在这样的鼓励之下,孩子们势必会抢着表现自己的爱心和责任心,也让老师在记住孩子们名字的同时收获一片孩子们的爱心和责任心。 4 、游戏记忆。不防开堂有趣的班队课, 6 人一小组,站成圈。“我是 xx 后面的 xx 。”或者是为自己设计一张个人名片的 ppt ,让老师和同学都能非常容易的记住。当然郑老师还例举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作诗、猜谜、编题、命名、专利、桌签、暖色、虚构等等,我在阅读她的书籍时特别想试一试,原来简单的一个不起眼的细节的精致处理竟能发挥如此大的效应。

二、“语言”大智慧的展示

郑英老师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很少用指责、训斥、也很少唠唠叨叨、不着边际,更不会来嘲笑讥讽。更多的时候她是用简短富有寓意的小故事或者小案例来打动孩子们的,留给孩子们的是思考和沉静,更是收获感悟。比如哟个孩子课堂上表现欲很强,发言很积极,每次老师提问刚一说出,就抢着举手,若是老师没叫道,他就很不高兴。郑老师问他你知道吗?田间里留到最后的玉米往往是最好的。这个孩子很疑惑:为什么?“因为他们要被用来做种子。”是呀,因为要被做种子所以留在最后,最精彩的答案亦是如此。郑老师运用了简单的小故事“留到最后的才是最好的玉米”让孩子体会到的是一个大道理。在体会感悟之后,诶孩子会更加投入到做那最后的玉米中去的。

有时候,就是那灵机一闪,某一句话,某一点提醒了当局的我们,找到合适的方法,把握班主任的全局工作,从细微处着手,将班主任工作生活化,用生活的方式来解决这个大家庭里的所有故事,相信谁都会不愿离开,谁都会学着体谅,学着和谐,如此,都会有滋有味!

第十篇

昨天,妈妈看我有点感冒,就给我了几包板蓝根冲剂。今天一大早,我没穿外套就在看书,“阿嚏,阿嚏”喷嚏一个接着一个。妈妈让我赶紧起床,去医院看病。

我刚吃完饭,妈妈就拿出病历本和一叠钱,让我自己去医院,说是要学会看病。这时外面正飘着丝丝细雨,还夹着一些冬日的寒冷气息。不用说,我肯定是不愿意去。可是妈妈下定了决心,我是非去不可的。为了拖延时间,我便学着课文让妈妈口授路线图。没想到妈妈这样说:“社区医院很近的,不用什么路线图。到了那里,就一个全科医生。你把自己的症状跟他说清楚,让他给配点药就可以了。”妈妈三言两语就说完了,让我很是失望。我只好极不情愿地揣上病历本和钱出门了。刚走到楼下,耳边便传来妈妈的叫声:“走快点。把帽子戴上。”我只好加快脚步,一溜小跑来到社区医院。

我轻轻推开门,门把手下的一串风铃悦耳的响了起来。一位老医生把我领到一张桌前。我按照妈妈的吩咐,把自己的症状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医生。面对医生的询问,我也老老实实地回答着,生怕妈妈此刻正在背后监视着我。问了两三个问题,看了一下喉咙,医生就给我配药去了。付钱时,我听到一个护士说:“这个小孩自己来的?真能干!”我心里好不得意,一路哼着小调回家了。

我学会看病了!这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我真高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