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儿童爱之语》读后感100字

《儿童爱之语》读后感100字

《儿童爱之语》是一本由(美)盖瑞·查普曼博士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1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儿童爱之语》读后感(一):无条件的爱

儿童爱之语是爱的五种语言的亲子篇,我觉得也适合其他人与人之间的交互。

摘一些内容:

等我有了孩子以后,哪怕我“学”了很多书,直到今天,我仍然听见我这么对孩子说,“你要是不怎样怎样,我就怎样怎样”。不听话?好吧,我已经很文明很先进,因此我不会威胁说“我就不爱你了”,也不会威胁说“我就打你”。但我的确会威胁说,“如果你不能好好吃饭,请你离开餐桌,到里面玩去。你不要在这里吃饭了。” 真爱,挺困难的。

强调: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爱,即时孩子行的不好,我们也要爱她。所有人都知道,爱一个好孩子,非常容易,但爱一个坏孩子,你能做到吗?

身体的接触:这个我是特别有感触的。我在上大学之前记忆里很少有与父母的亲密接触,除了我生病的时候。当我在大学里看到我的好朋友经常和她的妈妈一起拥抱、亲亲我我的样子,我真是好羡慕。所以在我第一年放假回家时,老妈去城里接我,我一下车就抱着老妈大叫。当时的温暖,我现在还记得,我妈也还经常提起,但她以为我这样是很想家。

米花也很喜欢拥抱、亲吻。我下班回家经常第一件事情就是抱着她转圈,然后贴脸,她每次都是贴完这边接着贴另一边。然后我们抱着(当然是我抱着她啦)唱歌跳舞。

精心的时刻:我和辉辉一直很期待我们的俩人世界,即使两人坐着聊聊天,啥也不干,也是一种幸福,但是自从米花出来以后就很难有这种时间了。有一次老妈带着米花去奶奶家,因为辉辉加班,最后我们只在地铁口一起吃了一碗不到10块前的面,也很开心。

由此及彼,如果我们和孩子也有两人世界,孩子肯定也是开心的,因为这是专门为她准备的,是用心的。只是我们目前还没有设置这种特别的时刻,因为我下班以后基本上就是围着米花转了,晚上睡觉前还有聊天、讲故事的时间。

礼物:我觉得在物质缺乏的年代里,这个非常有用。我至今还记着小学的某天过生日时,老妈买了一根香蕉,说是给我过生日,个中甜蜜,至今犹在。现在物质溃烂,如作者所言,家里很容易变成礼物的海洋,此时礼物就失去了爱的作用了。

米花其实还小,比如我们买很多玩具,她基本已经没啥感觉,只是当时新鲜一下。倒是奶奶买的小凳子,每次需要用到时,她总会选择“奶奶的小凳子”。还有一个朋友送的小书包,她每次也总能记起来是“周悦阿姨送的粉红书包”。

肯定的言语:每个人都需要,不仅仅是我们的孩子。但中国人常常在这方便太含蓄了,“我爱你”之类的露骨言辞更是难于出口,我们需要锻炼。如果我们的孩子,爱人,父母,亲人,他们需要这样肯定的言语,我们就可以说出口。可以从“谢谢你为我做饭”开始,哈哈。

服务的行动:在我们这一代的学生时期,城市的父母常常为孩子包办一切,你就读书就行了(比如辉辉),那是服务过多了。

以后如果去奶奶家,我准备要和米花一起给奶奶拖地、洗马桶,多为爷爷奶奶提供服务。

《儿童爱之语》读后感(二):爱在心里口难开

第一次看《海底总动员1》好像是在上大学时,具体时间已经不太记得了,内容倒是还记得是爸爸找儿子的故事。上个周末,在朋友家陪几个小孩子又看了一遍,却有不一样的体会。这次我体会最深的是,Nemo在见到爸爸之前,一直不相信爸爸会去找他。在他的心里,他感受不到爸爸的爱,所以当他被抓以后,一直很消沉,也没有信心逃跑。

为什么会这样呢?

让我们回到影片前面的片段,不难发现,因为妻子和其它所有的孩子(鱼卵)都遭受厄运,仅剩Nemo幸存,所以小丑鱼爸爸难免会过度保护他,害怕失去仅存的一个孩子。但是在这种过度紧张的心态下,带来的就是严厉专制的口气、焦躁不安的态度和设置过多的界线。在没有爱的浇灌下,这种亲子互动只会带来孩子的抵触和叛逆。命令和武力不能培养出孩子的顺服,只有暂时的屈服,而代价却是日益疏离的亲子关系。当孩子日益长大后,父母的命令和武力渐渐压制不了孩子时,就会引发孩子的反抗和对立,这时孩子就不会屈服了,父母也会发现自己束手无策。

Nemo的爸爸无疑是爱他的,从他还未出生时爸爸就亲手呵护他这枚小鱼卵。随着他一点点长大,爸爸一直都是身兼母职,吃苦受累地保护他喂养他。但是Nemo却感受不到爸爸的爱,只觉得爸爸给他过多的约束和命令,让他无法自由自在地生活和玩耍。

这和当今的社会多么相似?有多少父母也是把自己的爱隐藏在许多的唠叨、命令、要求之后,让孩子感受不到爱,只觉得有压力、有逼迫、没有自由、没有尊重。

那我们应当如何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呢?

这里我推荐一本书——盖瑞查普曼博士的《儿童爱之语》。在这本书里,作者从儿童的角度清晰讲解了他们的五种爱的语言:

肯定的言语;服务的行动;身体的接触;专注的时间;精心的礼物。

一般来说,大部分孩子都会对“肯定的言语”和“身体的接触”这两种爱语比较敏感。而在这部影片中,Nemo的爸爸的言语和肢体语言却是相反的,那么给Nemo的感受无疑是冷酷无爱的。在这种前提下,即便提供了再多的“服务的行动”,也无法滋润到孩子的心里去。

后来,当Nemo亲耳听到鹈鹕讲到爸爸在海底的各种英勇事迹时,他还不太敢相信。当他亲眼见到鹈鹕嘴里的爸爸时,他内心的小宇宙一下子被点燃了!原来他的爸爸是爱他的,爸爸真的跋涉万里、破除万难来找他了!因着感受到被爱,他的信心和求生欲都被激发出来了。他一下子就完成了之前无法完成的挑战,并且满心期待自己可以逃离出去和爸爸重聚。

这种舍己的历经各种艰难险阻的拯救行动是更深的一种“服务的行动”,让Nemo深切感受到了爸爸的爱,于是彻底改变了他。

一个人真正的改变,是因为感受到了爱。

那我们可以从哪里开始改变呢?就从最简单的“肯定的言语”。不仅是平时的问候和肯定,也包括特别时期的祝福和表达。比如在对方的生日、父亲节、母亲节、儿童节、重阳节等等,用“聊天助理”软件就可以提前设置好所有的祝福和爱的表达,到了那一天就会自动发送出去。

我们可以在网站上搜索“聊天助理”,然后下载好相应的版本,再进行注册。使用“定时器”就可以设置日期和时间,并且提前编辑好发送的内容,还可以跨越各种不同的聊天软件使用。

爱不仅深藏在心里,也要用各种方式大声说出来。这样才能拥有“爱的能力”,收获真正“爱的关系”。

《儿童爱之语》读后感(三):你知道吗?孩子捣蛋、闯祸,是想要得到更多你的爱和关注

经常有同事、朋友讲起跟家里熊孩子的“战争”:两岁的豆豆,晚上11点还不睡觉,哭闹着要去洗澡,妈妈忍无可忍,大声呵斥孩子,孩子被吓哭;四岁的轩轩,打了邻居家的小朋友,回家被爸爸通打;青春期的小坤,因为父母反对他交女朋友,开始和父母冷战……

这样的“战争”,几乎每个家庭都曾经上演,或是正在上演,而战争的结果也几乎是一样的——两败俱伤。孩子觉得自己太可怜,“爸爸妈妈根本就不爱我”,而父母们呢,更是满肚子委屈,“我每天辛苦工作,就是为了你,你要什么我给你买什么,你怎么就不能听话,不能让我省点心?!”

双方都有不满,双方也都有错。家长们不是不爱孩子,孩子们也不是故意不听话。

《沟通的艺术》中说,“有效的沟通,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维持或增进关系,并借此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这个定义上来看,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有效沟通,亲子间的爱并没能有效地传递。

为此,今天特别想和所有父母分享这本《儿童爱之语》。这本书告诉我们,只有了解,并且表达孩子的爱语,才会让孩子感受到爱。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也是大有来头。盖瑞·查普曼博士,是畅销全球的经典之作《爱的五种语言》的作者,而罗斯·甘伯博士,是盖瑞的好朋友。他是医学博士,还经常举办亲子关系的研讨会。

盖瑞和罗斯在书中告诉我们,“养育工作不是只按照与生俱来的直觉去做就可以,因为每一个孩子都不同,用他们各自的主要爱语,把爱传达给他们则是非常基本的要求。”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和探讨,如何发现孩子的爱语,并向孩子示爱吧。

前面我们说了,想要让孩子接收到我们的爱,我们就需要表达孩子的爱语。那么,孩子们都有哪些爱语呢?在《儿童爱之语》中,两位作者总结了孩子的五种爱语,这五种爱语分别是,身体的接触、肯定的言词、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以及服务的行动。

身体的接触,是最容易使用、最有力量,而且也是最经常被忽略的爱语。

12岁的乔伊的主要爱语就是身体的接触,但妈玛丽莲之前对此一无所知。

乔伊会从背后遮住妈妈的眼睛,有时还伸手摆弄妈妈的头发,或者抱住她的大腿,这些行为都被妈妈认为是找麻烦,所以她每次都会感到反感,对乔伊恶脸相向。直到玛丽莲参加了爱之语的研讨会,她才明白自己之前犯了多大的错误。

好在玛丽莲还来得及改正错误。有一次,乔伊又用手遮住了妈妈的眼睛,玛丽莲很快转过身,给了孩子一个热烈的拥抱。这个举动把乔伊吓了一跳,但却开心的笑了,因为他感受到了妈妈的爱。

总之,无论是拥抱、击掌,还是玩笑式的摔跤,身体的接触对一些孩子来说,就是爱的表达。

儿童的第二种爱语是“肯定的言词”,也就是说,有的孩子是从肯定的话语中感受到爱的。一句亲切的“我爱你”、赞美和鼓励的话,都是“肯定的语言”。

不过,这里要提醒家长们,我们的孩子可是非常敏感的,如果你的爱和赞美是有条件的、虚假的,他们就会立马发现,让你的爱语完全失效。

比如,有的父母经常说,“我爱你,但我现在要告诉你……” 知道吗?这句话所传递的根本不是爱,而是后面的要求。于是,孩子接到的信息就是:只有我满足了你的要求,你才会爱我。事实上,你根本就不爱我。

赞美也是一样,必须真实而且恰当。频繁且随意的赞美,不但不会取得正面的效益,反而会很危险。因为如果一个孩子过于习惯这种赞美,他们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一旦他们没能得到往常的赞美,就会认为自己搞砸了,焦虑起来。

因此,对于第二种爱语“肯定的言词”,家长们一定要有智慧地使用。

而第三种爱语“精心的时刻”,就是花时间跟孩子单独相处,全身心陪伴孩子。“精心的时刻”所传达的信息是,“你很重要,我喜欢跟你在一起。”

在这种时刻,孩子需要正面的眼神接触,并且通过精心的对谈,分享思想和情感。

据研究报告称,很多父母只有在负面的事情上,才和孩子有眼神的接触,比如说,责骂孩子,或者发布指令时。

关于这一点,可能家长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但如果仔细回想,大家都会有所觉悟吧,也难怪我们的孩子认为自己不曾被爱。如果我们都用愉快而充满爱的眼神,注视自己的孩子,孩子怎么可能接收不到那份爱呢?

除了正面的充满爱的眼神接触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这种“精心时刻”是需要提前规划的。如果没有规划,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时间被其他事情占满了,最后,“精心时刻”只能被迫告吹。

这是表达第三种爱语时,我们需要注意的两点问题。

儿童的第四种爱语,是“接受礼物”。

5岁的小迪从幼儿园回家后,跟外婆说:“我的老师爱我,你看她给我了什么。”随后,她拿出一把蓝色的尺子,那是老师送给她的礼物,而小迪的主要爱语就是接受礼物。

说到礼物,大家并不陌生,但盖瑞和罗斯博士提醒我们,“一份真正的礼物,不是对所提供之服务的报偿。”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如果父母给孩子礼物,是为了让他打扫自己的房间,那这个礼物就不是真正的礼物,它无法传递任何爱意。只有没有任何条件的礼物,才能让孩子看到礼物背后的爱。

“服务的行动”,是儿童的第五种爱语。

7岁的克里斯,一直身体不太好,他说,“我知道妈妈爱我,因为我必须去看医生时,她会请假带我去;当我病得很难受时,她会做我最爱喝的汤。”

克里斯因为妈妈对自己的服务感觉被爱,因为他的主要爱语就是“服务的行动。”

对于像克里斯这类的小孩来说,他们请你帮忙做一件事时,不只是要求这件事本身,而是渴望得到充满温暖的爱,因此,家长一定要学会辨识和回应这样的请求,这对孩子来说真的非常重要。

上面我们说了,孩子的主要爱语,会让他们最大程度地感到被爱。

那么,怎么才能找到孩子的主要爱语呢?

通过观察和倾听。

我们可以观察,孩子是如何向你表达爱的。

如果孩子常对你说感谢的话,比如:“妈妈,我爱你”或者“妈妈,我很喜欢吃你做的饭”,那孩子的主要爱语很可能就是“肯定的言词”。

另外,我们还可以观察,孩子是如何向别人表达爱的。

如果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总想送老师礼物,这或许就表示,他的主要爱语就是接受礼物。因为他觉得接受礼物是很大的快乐,所以才会分享这种感觉。

除了观察,倾听孩子平时要求什么,也是很重要的线索。

如果孩子经常要求你陪他一起玩,一起做一件事,那他在要求的就是“精心的时刻”。

如果孩子总问家长,“你觉得我的画怎么样?我的作业做得好不好?”那就都是对肯定言词的要求。

总之,只要留心观察,不断尝试,你总会找到孩子的主要爱语的。到那个时候,你和孩子之间就架好了一座爱之桥。

说到管教,我们总会联想起负面的画面。比如家长大声训斥孩子,孩子各种抵抗。

但是,事实上,管教,不是负面的字眼,而是一种爱的行动。带着爱的管教,才会让孩子认同父母,修正自己的行为。

如果不是这样,孩子对父母的不认同,会让他们把父母的要求视为一种干扰,还可能因此产生怨恨之心。在一些极端的事例里,有些孩子甚至会做出跟父母的期待相反的事情。

因此,盖瑞和罗斯说,“没有爱的管教,就如同操作一部没有动力的机器,可能刚开始还能运作一会儿,但最终难免以悲剧收场。”

其实,孩子一直在用行动呼唤父母的爱,甚至通过一些不好的行为。如果家长们能够透过表面上不端的行为,看到孩子内心的需要,那世界上就又多了一个被拯救的生命。然而,很多时候,浮躁短视的父母,一心只想通过惩罚矫正孩子,改造孩子,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情绪的箱子,只有当这个箱子被填满时,我们才能从这个箱子中得到正向的力量,尽情的发挥潜力,孩子们更是这样。正如《儿童爱之语》中所说,“当孩子觉得被爱时,施行管教与训练,比在他的‘情绪箱子’接近真空时,要容易太多了。”

所以,如果你在管教孩子时,总是遭遇很多挫败和阻碍,那么,请你回头检视自己,是否给了孩子足够的爱。

正所谓“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做了爸妈以后,我们才发现养育的艰辛。我们想要把最好的给孩子,却又总在犯错,不断焦虑着和自责着。

心理学家Sherill说,“你所能给孩子的最佳礼物,是你自己的情绪、身体、灵性和心智的健康。”

因此,只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我们的孩子必然会快乐成长。

比如,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这本《儿童爱之语》,就已经带我们走上了成长的阶梯。

这一本书,足以让我们的家庭,从硝烟不断的战争,变成充满欢乐的天堂。

只要我们开始去做,然后不断前进,永不止步。

因为,学习如何去爱,如何表达爱,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