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理论与实践作文素材10篇

理论与实践作文素材10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作文的形式很常见,但是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理论与实践作文素材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第一篇

荀子曾说过:“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想了解“天之高”﹑“地之厚”,必须“登高山”﹑“临深溪”。“不登”﹑“不临”是无法了解“天”“地”的情况的。人们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必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

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实践。过分强调理论而轻视实践,人就会丧失实践的能力。理论是虚的,通过实践,理论才落到实处。只有付诸行动,认真去实践,所学到的知识才不至于成为空洞教条的理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说的。可是却偏偏有人喜欢纸上谈兵,结果害人害己。赵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扩年轻时熟读兵法,善于谈兵,连他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赵王中秦王反间计,让他替廉颇为赵将。赵括是一个缺乏实战经验,只知空谈兵法的人。他到了长平后,一反廉颇所为,更换将佐,改变军中制度,搞得全军官兵离心离德,斗志消沉。他改变了廉颇的战略防御,积极筹划战略进攻,企图一举而胜,夺回上党。在长平之战中,赵括只知根据兵书作战,不知灵活处理,后被秦军射死,部下40万人全部被俘。赵国亡国。

虽说胜败是兵家常事,但是由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指导的战争才是胜算大的。像廉颇虽是赵国老将,理论知识也许不如赵括记诵丰富,但是廉颇有着攻城掠地的丰富战争实践经验,他带兵打仗所依靠的主要不是从兵书上背的理论知识而是实践的积累。而赵括缺少的恰恰是实践。谈起理论头头是道﹑口若悬河,而实战中却落得大败者大多是像赵括等缺乏斗争实践的人

反之,那些将实践与理论结合在一起的人,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往往就会取得很大的成就。

曾经有一位医生主持了一项十分著名的实验,这个实验的成功,标志着困扰人类一千余年﹑曾夺走无数人的生命的病魔——天花被人制服了,而这位医生就是举世闻名的爱德华·琴纳。他在大学毕业之后就到乡村进行实践工作,近20年的时间里,他一边行医一边经常到奶牛场,仔细观察奶牛生牛痘,牛痘又怎样感染到人的身上,人感染了牛痘之后又有哪些症状。他先在动物身上进行接种牛痘,再接种天花,实验成功。尔后又在一个小男孩身上实验,结果又是安然无恙。自此,人们终于发现了预防天花的方法了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漫长时间的实践中才能造就成功。在近20年的漫长岁月中,琴纳经过反反复复的实验研究﹑实践,坚持不懈,最后终于取得天花接种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实验的成功。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理论起决定作用,这是毫无疑义的。但也不能因此而轻视理论,导致唯实践主义

第二篇

理论是由前人对于自然界和社会总结规律得出来的,理论是从实践中得出来,也用于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但是要先有实践再得出理论更有科学系。

人类的开始以捕猎为生,没有文字的利用,为了更好的了解生存的环境人类不断探索总结得出一定的理论成果。由现象得出理论来,如孟德尔的杂交豌豆实验,在多年的实验现象中得出“基因”规律,并不是现在教学现有理论指导后在进行实验,让人们带着验证的思维去运用然后感觉自己掌握本知识,其实不然。做实验时不可能每个人的步骤现象完全相同,可能得到有偏差,但是大家都以自己没见过许多人认可的答案作为要求,没有了探索精神,以理论套实践,这是目前了流行的实验操作。局限了思维能力,实验的原理已知,实验操作统一,实验原料已配好,就按照步骤办事,然后实验的结果也是统一的已知,大家都做得正确……

可是收获得还是理论,看似的实践。学习一节课20分钟左右就可将一名科学家研究一生的成果学完,这理论太强大了,直接运用理论来实践,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了吗?我心里很是疑问。学习阶段有限,节约时间,不要犟,伟人给出的答案都用了几代人了,就是这样的理所当然。这样难以得到突破的发展,以实践得出理论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未知结果得到的结果才算自己的成果,才能对自己的实践过程更加全面的分析,才能有更好的态度去做一件事,更有对未知的探索好奇心,敢对未知的事进行实际操作,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现在所面对的问题。

理论与实践现结合更好的去了解知识,掌握知识,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再结合理论让自己更上一层楼。

第三篇

如果有一个人喜欢学习武术,每到有时间时,就找师兄、师弟们切磋,并让老师用咏春拳、寸拳打在他身上。你会吃惊吗?

他,李小龙。去美国后,他又先后向空手道高手、柔道大师、拳击手们以一对打。最终,取百家之长,补百家之短,创出“截拳道”震惊世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无数的事实证明,实践出真知。只有从实践中来,又经过理论的推敲、论证得出的结论才是正确的。李小龙“找打”,实际上是在感受出拳的方向、尺寸、力度大小,然后思考这个拳的优点、缺点,再与人切磋,技艺提高的自然块。据说,李小龙拍的电影要放慢胶卷才能看。

虽然,实践离不了理论的指导,但如果不实践,知识、理论就像装潢门面的东西,是个摆设。比尔·盖茨对毕业生有一条建议“在学校里可能有赢家、输家,在人生中却还言之过早。学校会不断给你机会找到正确答案。真正人生中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是啊,“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二十世纪初有外国人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家李四光不知这是不是真的,1921年,他回国后在太行山的沙河县,山西大同盆地的口泉附近 发现第四纪冰川的遗迹,继而在太行山、九华山、天日山、庐山等地又发现了有力的证据。他又加紧考察,最后终于推翻了外国人的结论。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一农夫牵着一头牛,说:“不让下田,怎么耕田?”后面有一老头说:“不会耕田,怎么下田?”这两句话令人深思,没有天生会耕地的牛,要想学会耕地,就要学会稻田里实践。学习也是如此。有些抽象的物理知识老师努力讲,学生仍不明白;但如果有实验器材,领着学生实验一下,讲起来不是轻松多了吗?

理论与实践之间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从实践中获得理论,检验理论,才能使苦干变为巧干,蛮干变为能干。

《庄子》中有一篇《庖丁解牛》。庖丁刚学宰牛时,只看到一头牛;三年后,他看到的是一个能拆卸的物体;现在,他用精神代替眼睛去接触牛了。

若没有实践,就没有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若没有实践,就没有阿基米德的阿基米德原理;若没有实践,就没有阿基米德要撬起地球的豪言壮语。没有实践,无非就是纸上谈兵罢了。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检验的理论是盲目的理论。

第四篇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的意思是理论与实践要相结合,我在爬泰山的过程中,更充分地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在去之前,我们在网上查了攻略,将爬泰山这个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根据攻略,泰山中最为陡峭的一部分,18盘,一共1600级台阶,所以我们在爬的过程当中,每爬400级台阶就稍作休息,这样登顶能轻松一点。如果不分解目标,一口气很难爬到顶,这就是我们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一个小小的例子。

当然我们在登山过程中还懂得了另一个道理,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第五篇

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创痛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作为一名大学生,要在实践中践行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探索其中精髓的理论意义,只有如此,才能使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实践的指导思想。

所谓科学发展观,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从字面上来理解应是“科学的发展观”,“科学”一词是对“发展”的限定,字里行间也就透露出不是所有的发展都是科学的,西方发达国家拥有今天的社会进步与文明不可否认是发展的结果,但是这种发展并不是我们这里所强调的科学发展。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我们不难看出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是一种非科学的发展,他们是以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结果,而伦敦的“雾都”之名也在曾经一段时期是作为讽刺的意味而存在的,而今天备受全球关注的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以及臭氧空洞,这一切都是西方发达国家所谓的发达所带来的结果。

实践和历史也证明,这样的发展并不能促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可持续发展,所以在这样的历史教训下以及我国发展的实际,我们国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与学界中所宣扬的毁灭观、循环观、无限观以及终点观的是不一致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观点来指导发展,既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统一,同时还要进行生产结构的重组,同时关注生态环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既是发展的手段,同时又是发展的目的,而发展的目的是更重要的,要让广大人民能够共享发展的成果,而不是像西方发达国家工业革命时期,将工人当成资本家赚取利润的工具和手段。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坚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社[文章来源于 ]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会触及到各社会利益团体的利益以及面临多种多样的矛盾和问题,所以就需要以全局为观点,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和利益(人与自然,人与人),从而促成整体的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是指要做到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这是针对我国现阶段的发展事实以及三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再次,在实践上,我们要时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践行的标准,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

如今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员,我们应该要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就业观:

首先,要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增加自己的实践阅历,促成自己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符合社会市场的需求,而不是高分低能。

再次,要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不能把自己的期望定的太高,致使眼高手低,失去就业的黄金机会,这样是不利于自身日后的发展的,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

最后,大学生要多渠道地开拓自己的就业道路,可以选择去企业,事业单位求职,也可以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基层单位)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还可以凭借政府的优惠政策自主创业,这样不仅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还能为其他的群体创造就业机会。

也许这些建议是很普通的,但是要将其与践行科学发展观相结合,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是如果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一定会有所裨益的。

第六篇

梦里走了千万里,醒来还是在床上。

——艾青

“只对理想有优越感的人,一无所有。”,这句话对所有人都是受用的。对此,心理学上有一观点:当你把目标说给别人听时,就已从别人的反馈中获得满足感,而这个满足感则削减了你对目标的动力。

马车越空,噪声越大

生活中有种人,他们往往喜欢对别人的事情指手画脚,却不一定自己真正实践过。他们大多只任凭自己单纯的想法而搬弄是非,最终误人子弟却归怪于他人实践有误。殊不知,每个家喻户晓的理论背后有多少个不为人知的实践。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与之相反的事,用实践成功的人不会用自己以往的经验来告诉你应该如何去做,而是在别人已有的想法上加以指点使其具有自己的特点且更加完美。说的虽然很少,可结果却创造的更多。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言论的花儿开的越大,行为的果实结的越小。有月下美人之称的昙花便是这句话的代言人。白日里它一声不响,只是静静地,静静地吸取着养料,韬光养晦。出身于百花齐放的大花园中,默无声息的直至夜幕降临。待到四处都悄无声息,它才开始不卑不亢,尽情绽放。

所以,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望洋兴叹不如破釜沉舟。有理论终归是好的,但实践更是首要。正如荀子所说“知之不若行之,见之不若行之。”知道加不做等于不知道,言语上的巨人近乎于行动上的矮子。聪明而不自持甚高,灵活而又踏实刻苦。便是没人要求我们如此,只因生而为人,就要往高处走!要拼便要迎着晨光实干,别面对晚霞幻想。

青春无问西东,奋斗自成芳华

人们常说“埋头苦干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这句话说的没错,毕竟自古便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说法。传言传久了,故事会变味,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越来越多人对学习的定位由重要变为无所谓,口口声声说着要努力,却从未“躬行”于此。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生活因实践的填充而精彩。

正值青年的我们理应顽强拼搏,勇为时代弄潮,更行与时代浪尖;理应奋发向上,怀以进取之心,迸发豪情万丈之势;踏遍人生万水千山,走遍此间风雨兼程。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第七篇

大家都见过鸡尾酒吧!有些鸡尾酒被分为很多层,每层的颜色都不相同,被呈放在一个漂亮的杯子里,像极了雨后美丽的彩虹,看着这些五彩缤纷的鸡尾酒,我心中总会有个大大的疑问:为什么这些不同的颜色的液体不会融在一起,而是一层叠着一层呢,怎么样才能调制出这样漂亮的彩虹呢,颜色的顺序可以调换吗?

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问妈妈,妈妈说:“比重最大的液体在最下层,比重最轻的液体在最上层,这样不同颜色的液体就分层了。”听了她的回答,我还是不太明白,因为我不懂什么是密度。

于是,我迫不及待的去网上搜索了有关密度的知识: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是一般是不同的。密度是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是表示物体在空间分布密集程度的物理量……我是否理解了妈妈说的意思,可是还是有些地方没想明白,比如到底该怎么调制出一杯漂亮的彩虹酒呢?

终于,在我们学校的科技挑战课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进一步的实验。实验器材有小勺子、玻璃瓶、三个纸杯、三瓶红黄蓝色素、盐、水。首先,我把色素和水同比例的分别加在三个纸杯里,看着它们慢慢溶解;接着,我把不同比例的盐分别加到三个杯子里,慢慢的搅拌;然后,我用勺子依次从三个纸杯里把三种不同颜色的液体,按顺序舀进玻璃瓶中;最后,神奇的时刻出现了,玻璃瓶里呈现出红、黄、蓝三种层次的液体,互相独立,互不干扰,非常漂亮。

在制作过程中,我还了解到盐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因为盐能改变液体的密度,而且放盐多少也很关键,如果三个杯子放盐的量相差不大的话,三种液体的密度相差也不大,把它们混合在一起时,三种颜色的液体就会融在一起,就做不出分层效果。因此,要做出多彩,多层次的液体,在给每种液体加盐的时候必须把量的多少鲜明的区分开,如果想把各个层的颜色调换一下,可以通过加盐的多少来改变液体的密度,密度最小的就悬浮在最上层,密度最大的就沉在最底层,密度处于中间的就在中间,这样我的颜色我就可以做主。

通过查找资料,反复动手实践,我发现了色彩分层的奥秘,知道了一杯漂亮的鸡尾酒原来蕴藏着这么多科学道理,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生活中的科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大胆实践,总能发现深藏其中的奥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